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示范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边塞诗,读通诗意,欣赏并领悟诗文,总结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佳句。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学生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边塞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珍视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等。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边塞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看到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了思乡之情,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思想内容: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①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②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③望乡。
①芦管:笛子。②征人:戍边的将士。③尽:全。
解析: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也渲染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解析: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把声音、色彩与情感描写得十分贴切,全方位调动读者的感官。写得有色有声有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的抒情做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手法)写出。诗人独辟蹊径,让满蕴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标新,使言有尽而意无穷。
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将景色、声音和感情融为一体。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似雪”“如霜”;第三句写的是声:“吹芦管”;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做烘托、铺垫,征人望乡的画面使诗歌余味久远。诗歌把景、声、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形象确切鲜明,意境浑成,含蕴不尽。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2.请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这句诗词。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3.请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这句诗词。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4. “沙似雪”和“月如霜”两个比喻有何作用?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渲染了自己愁惨凄凉的心境。
5.“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诗人将沙比作雪,将月光比作冰霜,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边塞月夜图,寓情于景,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受降城之夜的空寂凄清,烘托心境的愁惨凄凉。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为结尾思乡情愫的生发做铺垫。
6. 《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前者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后者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1.理解性默写。(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感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课件ppt,共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授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意速通,烽火台名,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授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受降城,知识链接边塞诗,初读文本把握节奏,初读文本重点字词,初读文本梳理诗意,再读文本合作探究,比较鉴赏,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