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 “之”的用法(讲练)-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高频考点讲与练(全国通用)
展开一、 考点
掌握 “之” 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用法。
二、 课内引入
翻译下列句子,理解“之”的意思,并分析其用法。
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马之千里者。《马说》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 知识讲解
1.作代词
(1)代人,如 “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2)代物,如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城)。
(3)代事,如 “闻之,欣然规往”(代指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2.作动词
解释为 “去、到、往”,如 “吾欲之南海”。
3.作助词
(1)结构助词 “的”,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 “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补足音节,无实义,如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四、 例题解析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友人惭,下车引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 “何陋之有”中“之”的用法是( )
A. 结构助词,“的”
B. 宾语前置的标志
C.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代词,代指“陋室”
3. 下列句中“之”字用作动词的是( )
A.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水陆草木之花
C. 无丝竹之乱耳
D. 处处志之
4. 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与“辍耕之垄上”中的“之”相同的是( )
A. 怅恨久之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二世杀之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和用法
1. 肉食者谋之 ( )
2. 小大之狱 ( )
3. 公将鼓之 ( )
4. 吾妻之美我者 ( )
5.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之”的用法
1. 渔人甚异之。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弗之怠。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A、C、D 中的“之”均为代词,B 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B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 A (“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 D (“辍耕之垄上”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的“之”都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二、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和用法
1. 代词,代指这件事
2. 结构助词,“的”
3. 音节助词,无实义
4.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音节助词,无实义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之”的用法
1. 渔人对这件事感到十分诧异。“之”,代词,代指桃花源的景象。
2.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3. 不敢懈怠它。“之”,代词,代指抄书这件事。
五、 自主练习
(一)
卓茂让马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①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然解以与之,挽②车而去。将去,顾③而谓曰:“若非公之马,幸④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⑤丞相府归马,叩头谢⑥之。
(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注释]①亡:丢失。②挽:拉。③顾:回头。④幸:希望。⑤诣:前往。⑥谢:道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茂问之曰
久之,目似瞑(蒲松龄《狼》)
B.默然解以与之
与人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C.尝出门
尝射于家圃(欧阳修《卖油翁》)
D.挽车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答案】C
【解析】A.代词,他/音节助词,无实义;B.给/和,跟;C.均为“曾经”的意思;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卓茂曾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马多长时间了?”那人说:“一个多月了。”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要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您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日,那人在别处寻得自己丢的马,于是前往丞相府还了卓茂的马,磕头向卓茂道歉。
(二)
1.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起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国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宠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为善。”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馁:闹饥荒。②阴:暗中。③夫: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引起下文。④归:承认。③徐:慢慢地。谕:告诫。
下面句中的“之”与“正色训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D.是阴见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正色训之”中的“之”是代词,代指儿孙们。 A.之:代词,代指元方; B.之:代词,泛指某种人或事物; C.之:结构助词,的 D.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故选 C。
(三)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固,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昔者仓颉①作书,容成历,胡曹为衣,后稷耕穑,仪狄作酒,奚仲为车。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圣智之迹,故人作一事而遗后世,非能一人而独兼有之。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见者何?万物至众,而知不足以奄②之。周室以后,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当世之人,无一人之才,知其六贤之道者何?教顺③施续,而知能流道。由此观之,学不可已,明矣。
节选自《淮南子》,有删改
【注释】①仓:人名。后文“容成”“胡曹”“后稷”“仪狄”“奚仲”均为人名。②奄:覆盖。③教顺施续:顺,同“训”,训练。施,施行,推行。 续,传递。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有神明之道
A.何陋之有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忘路之远近
D.学而时习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例句“皆有神明之道”,句意为都有神奇的本领,“之”为“助词,的”的意思。
A.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了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之: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C.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
D.学而时习之:学习了并且按时复习。之:代词,代学过的知识;
故选 C。
(四)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人不知而不怪,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含昼夜。”
《机器人》
将作①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矣。
注释:①将作:官名,古代掌管修建宗庙、宫室等土木工程。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答案】C
【解析】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
A.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B.之:代词,指好的方面;
C.之:代词,他;
D之: 动词,到;
故选D。
六、 当堂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后作业
(一)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景公召而数之曰__________②景公许之__________
③而君反以罪臣__________④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之”与“景公召而数之曰”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景公许之 B.曾子之妻之市 C.山川之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治理混乱,因而受到公的责怪。
B.晏子对景公错误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决定不再干预晏子治理东阿。
C.晏子重新治理东阿,忠于国事,政效显著,第二年年终考核地方官治绩,景公亲自迎接并向他祝贺。
D.晏子受到景公责怪后,立下三年治理不好东阿自请死罪的军令状,改道易行,廉洁自律,一心为民。
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数:数落
②许:答应
③罪:怪罪,责怪
④ 谢:道歉
(2)A
(3)B
(4)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涉了。
(二)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选自苏东坡《日喻》)
【注释】①眇(miǎ):瞎。②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2)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_
(3)或告之曰______________(4)道之难见也甚于日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一老河兵闻之 B. 皆求道之过也 C. 问之有目者 D. 求之下流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老河兵和盲人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停止
(3)有的人
(4)道理
2.B
3、(1)只了解其一(表面现象),不了解其二(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但是瞎子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4、遇事要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的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专题18文言文阅读(二)(测试)(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专题18文言文阅读(二)(测试)(原卷版+解析),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阅读(共36分,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十一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阅读(好题冲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十一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阅读(好题冲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十一文言文阅读之课内阅读好题冲关原卷版docx、考点十一文言文阅读之课内阅读好题冲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十一 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好题冲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十一 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好题冲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十一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好题冲关原卷版docx、考点十一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好题冲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