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00890/0-17301264822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00890/0-173012648233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00890/0-173012648236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00890/0-173012648239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00890/0-173012648241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00890/0-1730126482448/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00890/0-173012648248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00890/0-173012648250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孟子思想,时代背景,预习检测,整体框架,整合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溢。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 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薄葬”。
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现在人们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进井中,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并非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并非因为想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内交:结交。内,通“纳”。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乡党:同乡。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由此看来,没有怜悯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恶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怜悯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的君主。
辞让:谦逊推让。端:萌芽,发端。四体:四肢。贼:伤害。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所有具备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终必不可扑灭),泉水刚刚开始涌出(终必汇为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能够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也不能够。”
扩而充之:扩大充实它们。然:同“燃”。达:流通,指泉水流出。保:安定。
不忍人: 忍人:运: 怵惕:恻隐: 内交:要誉: 乡党:非恶其声而然:羞恶:辞让:端:四体:贼:然:达:保:
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找出这个语篇中体现孟子主张的4个核心词
所以在我看来,“不忍”就是拥有一颗柔软的心。
所以在我看来,“非人”就是没有四心。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依据所给的论证模式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依据所给的思维导图模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段论证方法的运用。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三 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孟子好辩 陈 普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歧路总差讹。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竟若何?
1.从推论过程看,孟子举出“孺子将入井”之例的事实是无法保证的,极易被反例推到,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归纳推理(参考第四单元),论证力是不充分的2.从推论结果看,从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仅可推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其他“本心”的提出缺少论证过程。
片段一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提示:不当类比水只能向下流,只能表明人有某种固定的本性,如何能证明人性本善呢?当今万民从利,犹如水之下流,不是恰恰能证明人性本恶吗?
片段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提示:偷换论题王充在《论衡·刺孟》中指出,“利”有“财货之利”“安吉之利”两种。从当时梁惠王招贤纳士来看,他更想问的是“安吉之利”。但孟子未辨析梁惠王所问为何种“利”,直接认定为“财货之利”,转而谈“仁义”的重要性,不免偷换概念。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ppt课件,共38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提示,素养目标,时代背景,仁政思想,性善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环节三整体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第四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