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07-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07-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整合难点,实现新的突破,串联考点,实现解与练的融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整合难点,实现新的突破。所谓整合,就是把复习的重点与第一轮复习中暴露出的薄弱点、疑难点予以有机结合。
二、串联考点,实现解与练的融通。所谓融通,是指第二轮复习要打破专题与专题之间的阻隔,通过增强能力、提高素养这根主线,把分散的考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解与练的融通。
此外,还可以将答题要点与理解文本进行融通。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提升思维能力,要读懂文本,学会有层次、有步骤地读文章,把文本读深读透,更深刻地回答问题。
(7)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宋)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亦作“酴醾”“酴釄”,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也是一种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②婉娩(wǎn wǎn):亦作“婉晚”。迟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通过描写重重的嫩叶,盛开的小红花,花架上忙着采蜜的蜂儿和杨柳间轻盈地穿飞的燕子等景物,构成一幅春天优美而生机勃勃的图画。
B.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上片描绘了庭院的自然风光,意境深刻,自然活泼,清新明快。
C.下片换头用了两个短句,“春婉娩,客飘零”勾勒出感情的变化,诗人是因为看到了残花而产生了无何奈何,借酒消愁的愁绪。
D.本词情景交融,将写景,叙事,议论巧妙融为一体。
2.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请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3.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诗的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诗的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4.诗歌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①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二龙:指争战的双方。诗中指曹操和孙权。②鲸鲵:大鱼名,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双方对战的军队。唐突:触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照应标题描绘赤壁之战的紧张情势,“扫地空”写出了曹操的惨败之状。
B.第三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烈火张天映照云海的景象,再现了火烧赤壁的情景。
C.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想象友人沧江独望,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D.这首诗将怀古与送别融为一体,用怀古来贯穿全诗,借送别来突出怀古之情。
6.结尾“我欲因之壮心魄”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王维的三首诗。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7.下列诗歌与上述古诗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
B.《观沧海》
C.《天净沙•秋思》
D.《江雪》
8.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9.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从所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了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的句子传神地描绘出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这首诗既具有诗的形象和境界,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理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形式以五言为主,间或七言,句式富有变化。
B.“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
C.词中“妒”的意思是“嫉妒”,作者以“妒”写梅,使梅具有了人的情思。
D.词以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1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首词与周敦颐《爱莲说》的异同(从手法和主旨上)。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①,不知其期,曷②至哉?
鸡栖于埘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恬④?
鸡栖于桀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⑥。
君子于役,苟⑦无饥渴!
【注释】①于役:去服苦役。②曷:同“何”,何时。③埘:鸡舍。④恬:音活,聚会、相会。⑤桀:同“撅”,鸡栖的木架。⑥括: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⑦苟:大概,也许。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第一节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点明全篇主旨,陈述所咏之事。用“不知其期”说明丈夫役期之长。
B.“曷至哉”是反问句,女主人公用反问的方式来揭露封建统治苛酷的兵役或劳役给千万个家庭带来了痛苦的罪行。
C.“鸡栖于时,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以此来反衬主人公的不平静心境: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
D.“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抒发了女主人公对正在服役的丈夫强烈的思念。
15.结合这首诗说说《诗经》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6.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以“费祎登仙”的传说写起,增添了神秘色彩,又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B.颔联承接传说,“悠悠”二字抒发了岁月不再、世事苍茫的感慨。
C.颈联想象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此联对仗工整,前后两句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17.本诗画线句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都写到了“日”这个意象,其在诗句中营造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这首叙事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以夸张手法写出了木兰战场杀敌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出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
D.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英勇无畏的爱国情怀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9.简要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1.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有误,本词情景交融,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故选D。
2.答案: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写修辞手法如拟人也可)
3.答案:C
4.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流露出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5.答案:C
解析:C项,“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理解不正确。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想象友人沧江独望,但并未表达出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6.答案:诗歌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我欲因之壮心魄”指诗人希望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济世救民的思想。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的掌握。
A.五律;
B.古体诗;
C.元曲;
D.五绝。
故选D。
8.答案:宁静、淡泊;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的心境的理解分析。“空山不见人”意思是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意思是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涧户寂无人”意思是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这三句诗都描写了周围氛围的宁静、静谧。每句诗都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宁静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在空寂幽深的境界中的豁然开朗。诗句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据此理解提炼概括即可。
9.答案:示例一: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三四句由声及色,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
示例二: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既赏幽篁美景,再有明月相伴。
示例三: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好似云蒸霞蔚,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鹿柴》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全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的手法,把禅意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创造了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辛夷坞》全诗短短四句,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任选一例,分析理解即可。
译文:
鹿柴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
竹里馆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辛夷坞
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C
解析:考查诗词理解辨析。
C.“作者以‘妒’写梅”理解不准确,“妒”是指百花的嫉妒,而不是梅,梅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的,它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一任群花去嫉妒;
故选C。
13.答案:相同点:都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分别以莲、梅自喻,抒发思想感情。不同点:《爱莲说》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表现了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卜算子•咏梅》作者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中,表现了不惧厄运、坚持正义(敢于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要求从写作手法和主旨上比较本词与周敦颐《爱莲说》的异同。
在写作手法上,《卜算子•咏梅》和《爱莲说》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根据《卜算子•咏梅》和《爱莲说》的题目即可看来,作者分别以梅和莲自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思想主旨方面,本词与《爱莲说》是不同的。
《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花高洁、质朴、正直等品格,“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比作“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实则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爱、清正廉洁的高洁人格。
《卜算子•咏梅》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诗人以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历经艰辛、屡遭排斥)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清真脱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
16.答案:C
解析:C.有误,颈联实写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并非想象;故选C。
17.答案:本诗画线句中的“日”,营造了夕阳西下、朦胧凄迷的意境,和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愁;而《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营造了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意境,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解析:“日暮乡关何处是”,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浩荡离愁白日斜”,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这句诗在诗末,与前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描绘的是清晰、明朗的自然景色,而后者则通过“日暮”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氛围。这种对比烘托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愁绪。
日暮时分,诗人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但不知道何处是归途,因此倍感惆怅。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的“日”则描绘了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景象。这句诗与诗人的离愁别绪紧密结合,夕阳的斜照仿佛增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诗人用“浩荡”来形容自己的离愁,足见其情感之深。夕阳的余晖与诗人的离愁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壮的氛围。
综上所述,两首诗中“日”的意象在营造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上各有特色。崔颢的《黄鹤楼》通过“日暮”营造了一种朦胧、凄迷的意境,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愁;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则通过“白日斜”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壮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恨。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意思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万里”用来表示征程;“若飞”来形容行进速度;夸张的展现了木兰千里迢迢奔赴战场的情景;
故选B。
19.答案:诗句运用互文、对偶的修辞,极写战争时间旷日持久,激烈残酷,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衬托了木兰的英勇机智和善战。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将军”对“壮士”,“百战死”对“十年归”,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百战死”凸显战争的惨烈,“十年归”凸显战争持续时间之久;木兰能够得胜归来,衬托了木兰的英勇机智和善战。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诗中追“伊人”的男子经过了多次追寻“伊人”都没有追寻到,但是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溯游从之”(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的追求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与苦闷;而非“绝望”;
故选D。
21.答案:“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词句赏析。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意思是仿佛在那水中央,仿佛就在水中高地,仿佛就在水中陆地上。三个“宛”都是仿佛的意思。三次使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伊人好像一会在水中央,一会在水中的高地,一会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飘忽不定,来去渺茫,总是无法靠近。“伊人”虽隐约可见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伊人”不得的惆怅失望心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9)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8)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7)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