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06-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展开一、整合难点,实现新的突破。所谓整合,就是把复习的重点与第一轮复习中暴露出的薄弱点、疑难点予以有机结合。
二、串联考点,实现解与练的融通。所谓融通,是指第二轮复习要打破专题与专题之间的阻隔,通过增强能力、提高素养这根主线,把分散的考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解与练的融通。
此外,还可以将答题要点与理解文本进行融通。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提升思维能力,要读懂文本,学会有层次、有步骤地读文章,把文本读深读透,更深刻地回答问题。
(6)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紫薇花
[唐]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①。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②。
注:①上春:早春。②艳阳人:指在艳阳春天里开的花。
1.博语觉得“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一句中的“迎”字用得好,试赏析其妙处。
2.博语觉得这首诗用了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与鉴赏。
陆浑①山庄
宋之问
归来物外②情,负杖阅岩耕③。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④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注释:①陆浑:地名,在今河南省嵩县。②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③岩耕: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④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叙事抒情,其中亦含景致,运用正面描写说明了陆浑山庄的清幽超尘。
B.连用了“看”“入”“采”“行”四个动词,在动态中写静景,意象活泼而有生气。
C.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不是宦海中所能寻觅得到的。
D.“去去”两个叠字具见作者不可遏制的急切情态,表明了要与官场决裂、只求独善己身的决心。
4.请结合诗句内容说一说,诗人笔下的生活充满哪些令人向往的“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晴(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5.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歌鉴赏。
早行
[唐]贾岛
早起赴前程,邻鸡尚未鸣。主人灯下别,羸马①暗中行。
蹋石新霜滑,穿林宿鸟惊。远山钟动后,曙色②渐分明。
早行
[北宋]司马光
寒犬吠柴门,荒鸡鸣远村。河声空自急,月影不曾浑。
木末③星犹白,榛中露已繁。客心独惆怅,四顾与谁言。
【注释】①羸马:瘦弱的马。②曙色:天色。③木末:树梢。
7.下列情景在两首诗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鸟飞钟动B.鸡鸣犬吠C.林静人行D.月明星白
8.两首诗标题都是“早行”,但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两首诗题目中都有“望”字,但“望”的内涵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与主旨分析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江上渔者①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②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③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节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诗作写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②群从:指堂兄弟以及诸子侄。③缣:细绢。
10.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隐士”形象,但范仲淹笔下的“渔夫”却另有内涵。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13.链接材料中,纪昀给予了范仲淹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范仲淹为人有济世情怀,为文朴实、面向民生。结合上述诗文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链接材料:
观仲淹之人与仲淹之文,可知空言实效之分矣。
——纪昀
阅读《木兰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①______。
②______,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③______,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士袍,著我旧时裳。④______,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4.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
15.课本全文中写木兰深明大义,下定决心,愿代父从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
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C.“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有力烘托了家里欢迎木兰战场归来的欢快气氛。
D.结尾以双兔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作结,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17.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18.《木兰诗》中塑造了一个可爱可敬的女英雄形象,《从军行》中展现了戍边将士的情怀。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这两段文字所描绘的英雄形象有何异同。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②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③上秋帆远,白帝城④边古木疏。
圣代⑤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③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④白帝城:今属重庆。⑤圣代:古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美称。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的一“嗟”一“问”,表现了他对被贬友人们的深厚情谊。
B.颔联中诗人思念友人留下了“数行泪”,又寄出“几封书”慰问友人。
C.颈联并非实写,而是想象两位去往不同方向的友人将看到的风景。
D.尾联的“多雨露”虽有微讽之意,但重点在于“莫踌躇”的劝勉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甲】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乙】
浣溪沙
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丙】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0.朗读诗歌悟情感。在诗歌朗读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感情,我们常常需要注意一些朗读技巧,比如“重音”,请结合知识卡片的提示,从下面给出的诗句中任选一例,仿照示例写出你的朗读设计。
知识卡片提示
重音常出现的位置:①并列关系处;②对比关系处;③转折关系处;④递进关系处;⑤强调处;⑥修辞手法处。
示例:
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的朗读设计:我认为“杨花”与“子规”要重读。“杨花”与“子规”是并列关系,诗人通过描绘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的景象,以及子规鸟凄厉地鸣叫“不如归去”,寓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这种情感与当时诗人的情境相契合,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从而传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情谊和惋惜与同情。
诗句A:北风江上寒
诗句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诗句C:鬓微霜,又何妨!
选择诗句:____(填序号即可)。我的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_。
21.辨读意象悟情感。同学们在诗歌默写时常容易将“雁”与“燕”混淆写错。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意象与物候现象紧密相关,而且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请结合知识卡片的提示和生活经验,区分【甲】【乙】两首诗歌中的“雁”与“燕”的内涵。
知识卡片
《汉书苏武传》记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以“雁足”或“雁”为书信的代称,寄托思念。
22.品读意境悟情感。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说的“境界”,主要指诗歌意境,包含两个因素:即意(情)与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雄浑大气,意境开阔。请结合三首诗词中画横线的诗句,比较探究苏轼词的境界与其它两首诗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B.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夜”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C.“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拟人,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
2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形象地写出了紫薇花不怕秋寒,迎着寒露开放,为人间装点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紫薇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晓迎秋露一枝新”句意:一支初绽的紫薇在秋露里迎接晨光。“迎”在此有“迎接”之意,赋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显其不怕秋寒、傲然开放的姿态。赞美紫薇花迎着秋露开放,不畏秋寒,不与百花争春,为人间装点秋天的谦逊品格,表达了对紫薇花的喜爱之情。
2.答案:“秋露”“不占”“笑”写出了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从容面对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作者寄情于物,赞美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的谦逊品格,更赞美具有谦逊美德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手法。要求从寄情于物的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意为:无言的桃花、李花现在不知道在何处,只有紫薇花向着寒冷的秋风,笑对那些争着在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了。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和开花时间之长,极有新意。现在秋天到了,秋风萧瑟,无言的桃花、李花,不知今在何处,只有紫薇花向着寒冷的秋风,笑对那些争着在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了。诗人寄情于物,在赞美紫薇花的谦逊品格时,也赞美了具有谦逊美德的人,表现了作者对紫薇花的喜爱之情。
3.答案:A
解析:A.“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山鸟自呼名”中描绘了溪流旁的花、幽静的树林、欢鸣的山鸟,通过陆浑山庄周围景致的描写烘托陆浑山庄的清幽超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运用正面描写说明了陆浑山庄的清幽超尘”表述有误;
故选A。
4.答案:①看花寻尽水源,采药直入幽林,可见生活的惬意悠闲;②农夫热情打招呼,鸟儿争相欢快鸣叫,可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亲近;③以“独”为乐,体现着不与外界相扰,独善其身的宁静。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负杖阅岩耕”意思是:背负竹杖巡视山地农事感受山林美景。可见诗人是陆浑山庄的主人,此行的目的是巡视山地,检阅农事。“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意思是:顺着溪流一路赏花,我抵达溪水的源头。为了采摘药草,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可见诗人为了看花而沿着溪水的流向前行,为采摘药草,在树林中前行。诗人似乎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肆意的欣赏着林间美景,足见诗人生活悠闲惬意。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意思是: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呼叫自己的名字。农夫看到自己热情招呼,可见人与人之间关系亲近,鸟儿因有人来而鸣叫,却被诗人看作叫着自己的名字,富有情趣,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意思是:归去吧归去吧,还是独善吾身快活,自己真是缺乏德能,愧对明时又愧对此生。面对山间的美好,诗人还是想回归山庄享受“独善其身”的快乐,体现了诗人不想被外界干扰,享受独处的宁静。
5.答案:示例:窗前的梅子成熟了,偶尔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纷纷开始生长,长成了一大片竹林。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景的描绘。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描绘景色时抓住“梅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
示例:窗前的梅子成熟,纷纷落到地上,地面出现星星点点的金黄;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子,蓬蓬勃勃,一片生机。
6.答案: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不知春去”和“方觉夏深”,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结束,夏天已经来到了,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惜春之情。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
7.答案:C
8.答案:第一首写天早尚黑,鸡还未鸣,诗人骑着一匹瘦马,踩着结霜的石路,穿林赶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执着奋发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对未来充满期待,勇敢追求的决心)。
第二首写诗人在鸡鸣狗吠、水声急促、星月尚明、丛林露重的清晨独自赶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惆怅和思念之情。
9.答案:《望岳》中的“望”指作者的游览、观看。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秀丽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中的“望”指作者的眺望与盼望。通过描绘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同时展示了作者内心最深刻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是远望,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是俯望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春望》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具体而言就是:诗人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兼有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答案:①.都/一起/全;②.曾经;③.②;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根据词语推断法,“白头偕老”中的“偕”是一起、全、都的意思,推断此处也是“一起、全、都”之意。
(2)句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根据联系语境法,语境“求古仁人之心”写的是自己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的行为,推测此处是“曾经”的意思。
(3)句意为: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根据查阅词典法,查看义项,“几乎,将近”切合本句语意,故选②。
11.答案:不因为外物和自身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以:因为。物:外物。己:自己。
12.答案:①.内心愉悦;悠然自乐;②.衬托迁客骚人面对明丽动人景象的愉悦之情;③.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甲文①段“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意思是: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表现了内心愉悦、悠然自乐的渔夫形象。
(2)根据甲文①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衬托迁客骚人面对明丽动人景象的愉悦之情。
(3)根据“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意思“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结合注释“诗作写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可知,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3.答案:示例:他为人,以百姓、以天下为己任,轻财好施,无私资助族人;他写诗,用词精练,无华丽的词藻,无斧凿痕迹,在《江上渔者》中以朴实的语言展示捕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展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境遇,哀民生之多艰,写长歌悯其苦。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甲文“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可知,范仲淹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根据乙文“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知,范仲淹同情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境遇,哀民生之多艰;
根据丙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可知,范仲淹轻财好施,无私资助族人。
14.答案:①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万里赴戎机;③策勋十二转;④当窗理云鬓;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
本题需要注意“燕、啾、戎、鬓”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15.答案:①.愿为市鞍马;②.从此替爷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由《木兰诗》中的情节和主题可知,木兰在面对父亲年迈、家中无男丁可征战的困境时,展现出了深明大义的品质。她明白国家的需要,也理解家庭的责任,因此做出了代父从军的决定。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正是表达了她这种坚定的决心和行动,表明她愿意为家庭和国家付出一切。因此,此空可以填写“木兰在面对家庭困境时,深明大义,决定代父从军,故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木兰代父从军更多地体现的是她的勇敢、孝顺和对国家的忠诚,而不是直接表达古代劳动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虽然她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但这不是她代父从军的主要动机。
故选B。
17.答案:(1)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他,参看课后第四题)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1)对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初读可能会误以为只有将军战死了,壮士则回来了。但实际上,这是互文手法的运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和壮士们都经历了数百次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则历经十年之后终于回归故土。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句更加紧凑,且富有表现力。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同样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分别描述了木兰在窗前梳理云鬓和在镜前贴花黄的两个动作。但实际上,这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是对木兰回归女儿身份后整理妆容的生动描绘。通过互文的手法,这两句诗相互补充,共同营造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18.答案:同:都刻画了一个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人物形象。
异:《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可爱可敬、勤劳朴实、刚强坚毅、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女英雄形象;《从军行》刻画了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矢志不渝的戍边将士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人物形象。
在《木兰诗》中,作者通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句子,展现了木兰为了家庭和国家,选择替父从军的决心,塑造了一个既可爱又可敬的女英雄形象。她不仅勤劳朴实,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所示,而且刚强坚毅,勇于担当。在战争结束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则体现了她不贪恋功名,热爱家乡的情怀。
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生动地描绘了戍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他们不畏艰难,即使战甲被黄沙穿透,也绝不退缩,直到楼兰被攻破才肯罢休。这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刻画了一个令人敬佩的戍边将士形象。
综上所述,两者都体现了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特点,但《木兰诗》更侧重于展现女性的坚韧与无私,而《从军行》则侧重于展现将士的忠诚与勇猛。通过引用原文句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个英雄形象的异同。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主旨。
B.有误。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中,“数行泪”和“几封书”并非诗人自己的情感表达,而是他想象被贬的两位友人分别去往峡中、长沙,可能会经历的情景。诗人在此是以他们的角度和心情来写这两句诗的,因此不是诗人自己“留下了‘数行泪’,又寄出‘几封书’”。
故选B。
20.答案:①诗句A:北风江上寒我的朗读设计:我认为“寒”要重读。此处是强调关系。一个“寒”字突出了万木凋零、大雁南飞、北风过江的萧条荒寒之景,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乡泪客中尽”的思乡之情做铺垫。②诗句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我的朗读设计:我认为“新”和“旧”要重读。此处是对比关系。“新”字表现出词人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安闲愉悦,而“旧”字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新”“旧”对比之中,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伤感之意。诗句C:鬓微霜,又何妨!我的朗读设计:我认为“又”要重读。此处是转折关系。词人在酣畅饮酒之际,想到自己两鬓已然微微发白,人已老去,但是这又何妨呢!丝毫不妨碍词人渴望“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爱国豪情!“又”这一转折,更体现了词人的乐观豪放,豪气干云,应重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与朗读设计。诗句A:“北风江上寒”一句意为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且“北风寒”是强调关系,强调了万木凋零、大雁南飞、北风过江的萧条荒寒之景,据此可设计重读“江上寒”;诗句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意为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都和去年一样。诗句中一“新”一“旧”形成对比关系,“新”字可见诗人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旧”字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对比中可见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据此可设计重读“新”“旧”;也可重读“去年”,这是强调处,强调眼前的时令气候亭台池榭都和去年一样,由此引发诗人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表达诗人内心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诗句C:“鬓微霜,又何妨”意为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鬓微霜”是强调处,诗人鬓发斑白,但扔了报国之志,故此处可设计重读;“又何妨”是转折处,突出即使鬓发斑白也没有什么关系,诗人仍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故可在此设计重读。
21.答案:甲诗:诗人常用大雁寄寓思乡念亲之情,借北雁南飞,抒发游子的客居思归之情。故用木落“雁”南度。乙词:燕子喜筑巢于人家屋檐下,且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很多诗人都把燕子当做春天的象征。故词中用似曾相识的“燕”,抒发世事变迁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意象。结合【甲】诗“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树叶飘落,大雁向南方飞去;北风呼啸,江水寒冷。结合知识卡片“后以‘雁足’或‘雁’为书信的代称,寄托思念”可知,诗人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大雁一般出现在秋天,尤其在北方,它的出现,常常象征着羁旅中的思乡之情。因此,人们经常以“归雁”来寄托思乡之情。还有,古人常常看到大雁春天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在古人的眼中,大雁似乎总是在天上飞,就像羁旅之人一样,总是在路上,颠沛流离。所以大雁这一意象还象征着羁旅伤感之情。结合【乙】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可知,诗句意思是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像旧时的相识。依据句中的“燕归来”可知,小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小燕子的北归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燕子的北来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过往对比,会给人以时光已逝之感,流露出作者伤春惜时和孤独寂寞之情。
22.答案:甲诗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乙词抒发了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两首作品都只关注个人感受,感情基调悲愁伤感。而苏轼在词中抒发了虽怀才不遇但仍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他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心怀家国情怀,感情基调激昂豪迈,自成一格。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结合【甲】诗“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强烈地抒发了思乡思亲之情;结合【乙】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像旧时的相识,流露出作者伤春惜时和孤独寂寞之情;结合【丙】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综上分析可知,【甲】诗【乙】诗关注的都是个人感受,感情基调悲愁伤感的。而苏轼在【丙】词中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心怀家国情怀,感情基调激昂豪迈,自成高格。这就是苏轼词的境界与其它两首诗词的最大的不同。
23.答案:A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赏析。
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不是紧扣“夜”字。
C.“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运用的不是拟人。
D.《春夜洛城闻笛》是借笛声来抒发思乡之情,“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A。
24.答案: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解析:考查描绘画面能力。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宠辱偕忘
词语推断法:白头偕老
_____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联系语境
_____
(3)聚族人仅百口
查阅词典法:①只,不过。②几乎,将近。
_____
诗句
渔夫形象
创作目的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________
________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不惧风浪;奔波劳苦
________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经历成千上百场战争,都战死沙场了,像木兰这样的,真正的壮士,久经磨难,终于可以回家了。
你把这句话理解错误了,应该是(1)_______
哦,我差点忘记了这里用了互文啊,上下两句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这篇文章中,还有好多这样的句子呢!
对啊,比如说像这句:(2)_______,也是采用了互文。
(8)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8)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共13页。
(7)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7)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共11页。
(6)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6)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