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鹤伴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展开1.(3分)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指出下列数据最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中学生课桌的高约为80cm
B.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s
C.成年人正常步行5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
D.电瓶车的正常行驶的速度为20km/h
2.(3分)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
B.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C.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D.甲读数比乙准确
3.(3分)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 )
A.9:8B.8:9C.2:1D.1:2
4.(3分)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5.(3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6.(3分)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7.(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C.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D.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
8.(3分)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 )
A.6m/sB.6.25m/sC.6.75m/sD.7.5m/s
9.(3分)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
D.真空罩中的闹钟
10.(3分)图是小车和卡车在某时刻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后,两车的位置变成如图所示(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C.以卡车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D.以路牌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
11.(3分)线上学习中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师可以根据音色判断谁在回答问题
B.有时听不到声音,可能是人发出了次声波
C.调节旋钮增大音量,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D.学生听老师讲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12.(3分)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起点向北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 )
A.根据公式,甲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在整个运动过程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始终向北运动
C.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一定为25s
D.甲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
(多选)13.(4分)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多选)14.(4分)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多选)15.(4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m/s
C.放鞭炮时捂耳朵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6.(2分)如图1所示,停表的示数是 s;如图2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17.(2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的运动状态是 ,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18.(2分)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26分)
19.(5分)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20.(10分)(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若用更大的力敲音叉,则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泡沫塑料球被弹开的距离也变得更大 越大,发出声音的 越大。在实验中,利用泡沫塑料球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做 ;
(2)如图乙所示,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拨动钢尺,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描述此因素的单位是 。
21.(5分)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 。
(2)小刚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 。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属于 (填减弱噪声的方法)。
22.(6分)亮亮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的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于是在实验室中实验,如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他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的关系,则他应选用表中编号 的琴弦。
(2)如果他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材料的关系,则他应选用表中编号 的琴弦。
(3)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 。
(4)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研究;③提出问题(或猜想),所采取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2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3.(10分)有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向山崖开过来,当它鸣笛后2秒钟听到回声。问:(v声=340m/s)
(1)2秒钟内声音、汽车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2)鸣笛处离山崖有多远?
(3)听到回声处离山崖有多远?
24.(10分)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需要紧急刹车,这需要司机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做匀速运动。在制动过程中汽车做减速运动。有一辆汽车正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
(1)此车1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该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米,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秒?
(3)若制动过程用了2.3秒,汽车在两个过程中共前进了30米,求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2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得3分;第13~15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B、课桌的高度在80cm左右,在1s左右、B错误;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在1.3m/s左右,故C正确;
D、电瓶车的正常行驶的速度为20km/h。
故选:B。
【点评】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生活经验、有的需要换算单位、有的需要简单计算,最后判断哪个选项符合实际。
2.【分析】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测量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说明精确程度高。
【解答】解:①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表示4c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m,倒数第二位是4,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8cm,B是错误的。
②由于测量总是存在误差,在误差范围内,所以C是错误的。
③分度值越小,表示精确程度越高,所以甲乙的准确程度一样。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这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注意。
3.【分析】知道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和通过的路程之比,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
【解答】解:甲、乙的速度之比v甲:v乙=4:3,通过的路程之比s甲:s乙=2:2,
由v=可知====。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求比值问题时要细心,以免颠倒顺序而出错。
4.【分析】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应该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解答】解: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C。
【点评】此实验主要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基础性实验,比较容易,要学会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5.【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解: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便于观察、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
6.【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A、用力吹一根细管,空气柱减小,频率增大,声音变高。不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幅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
D、罩内抽出空气,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故选:B。
【点评】(1)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2)掌握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7.【分析】(1)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A、认真测量,但不能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
C、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因此误差不可避免,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8.【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6.25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
9.【分析】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形成回声;
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形成回声;
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不符合题意;
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由此可以推论,声音将完全消失。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回声现象的应用、声音传播能量和声音的传播条件,明确每幅图片的意思,确定对应的知识点,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10.【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AD、由图可知,以地面和路牌为参照物,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以地面和路牌为参照物,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以卡车为参照物,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运动的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11.【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人的发声频率范围85Hz﹣1100Hz,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
(3)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A、不同人的音色一般不同,故A说法正确。
B、有时听不到声音,人不能发出次声波。
C、调节旋钮增大音量,故C说法正确。
D、学生听老师讲课,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人的发声频率范围,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可解答此题。
12.【分析】(1)根据甲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甲车的运动状态;
(2)由图可知甲、乙的运动状态,根据甲、乙的运动状态判断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情况;
(3)根据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进而判断到达600m的时间;
(4)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在对应时段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乙两车在对应时段的速度大小关系。
【解答】解:A、由图可知,因此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间无关;
B、据图可知,乙车做加速运动,后来乙车速度大于甲车,甲车不可能做始终向北运动;
C、与图乙可知,所以乙车是做变速直线运动,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
D、根据图中信息可知,40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v甲′===30m/s,
乙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是1200m,则乙车40s内的平均速度v乙′===30m/s,v甲′=v乙′,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
13.【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解答】解: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体积越大,振动得越慢。故A正确。
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因此多次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频率越小,不符合题意。
D、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符合题意。
故选:AB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音调的定义,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14.【分析】(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3)由图象可以看出两物体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
(4)根据图象读出0~20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甲>v乙,故A正确;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故B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都是100m;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15.【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放鞭炮时捂耳朵,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是基础知识的考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6.【分析】(1)停表读数时,先读出小表盘上指针所通过的分钟数(按整数读),再观察小表盘上的指针有没有超过两数字之间的半分钟刻度线,如果不超过,则大表盘按照0~30s读数,如果超过,则大表盘按照30~60s读数。读数=小表盘示数+大表盘示数;
(2)刻度尺读数时,要注意区分大格及小格的数目,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如图1所示,停表小表盘的示数为5min,且超过半分钟刻度线,示数为6min37.5s;
(2)如图2所示,准确值为7.4cm,所以物体的长度是2.40cm。
故答案为:337.2;2.4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和停表的读数,难度不大,属于常规考查。
17.【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图可知,山上的小旗向左飘,
若甲船静止,则小旗向左飘,则小旗也向左飘,且速度小于风速时,若甲船向左行驶,小旗向右飘,且速度大于风速;
同理,若乙船静止,若乙船向右行驶,若乙船向左行驶,小旗也向左飘,且速度大于风速时,故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静止,向左行驶。
故答案为: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向右行驶。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8.【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演员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26分)
19.【分析】(1)由图甲,根据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的运动状态;
(2)根据v=算出BC段和AC段的平均速度;
(3)根据小车的运动情况判断出小球的运动图象;
(4)根据小球做匀加速运动分析经过经过 tAB和AB中点速度的大小,从而得到速度关系。
【解答】解:(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
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vBC===0.75m/s;
AC段的距离:
sAC=sAB+sBC=5cm+15cm=20cm=3.2m,
AC段所用的时间:
tAC=tAB+tBC=0.6s+0.2s=7.4s,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vAC===4.5m/s;
(3)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
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
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
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C。
(4)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v1<v3。
故答案为:(1)加速;(2)0.75;(3)C。
【点评】本题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考查了速度大小的判断、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计算、对匀加速运动的图象的认识等,属于一道中等题。
20.【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影响响度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答】解:(1)如图1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被弹开的距离也变得更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运用了转换法;
(2)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越快;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描述此因素的单位是赫兹。
故答案为:(1)振动;幅度;转换法;低;快;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注意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21.【分析】(1)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①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1)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这里的声音变小;
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我们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以上现象都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
小刚同学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
故答案为:(1)响度;真空不能传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点评】本题是有关声现象的综合实验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22.【分析】①弦乐的音调可能跟弦的松紧、长度、材料、粗细有关,本实验中弦的松紧是一定的,探究音调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根据实验中探究的量和需要控制的量,可确定所选用的琴弦;
②完成一次实验探究一般应遵循先猜想、再实验、再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据此可对(4)中的步骤进行排序。
【解答】解:实验中弦的松紧保持不变。
(1)弦的音调可能跟长度、材料,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粗细不同的A和B;
(2)弦的音调可能跟长度、材料,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材料不同的D和E;
(3)从整个实验探究过程来看,每次探究都是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4)经分析:亮亮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①分析归纳。所以合理的顺序为③②①④;
故答案为:(1)A、B;(2)D、E;(4)③②①④。
【点评】(1)初中物理在探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控制变量法,这也是解答本题应重点运用的方法。
(2)通过本题,我们还应掌握一般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并了解各环节的一般顺序。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2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3.【分析】(1)已知汽车和声音的速度,由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2秒钟内声音、汽车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2)在2s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
(3)由(2)可知,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路程,然后减去汽车行驶路程即为听到回声处离山崖有多远。
【解答】解:(1)已知汽车速度v车=36km/h=10m/s,v声=340m/s,
由v=可得声=v声t=340m/s×2s=680m,
2秒钟内汽车的路程:s车=v车t=10m/s×8s=20m;
(2)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由2s=s声+s车得,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
s===350m;
(3)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s′=s﹣s车=350m﹣20m=330m。
答:(1)2秒钟内声音、汽车的路程分别是680m;
(2)鸣笛处离山崖有350m远;
(3)听到回声处离山崖有330m。
【点评】这类计算题一般涉及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顺利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声音从哪里发出,经过了哪段路程,物体是否移动,在解题过程中,最好画出示意图帮助分析。
24.【分析】(1)已知汽车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根据v=的变形计算10min运动的路程;
(2)根据v=的变形计算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秒;
(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所用时间为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之和,根据v=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72km/h=20m/s,
此车1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s=vt=20m/s×10×60s=1.2×104m;
(2)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米,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
(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所用时间为:t″=0.7s+3.3s=3s,
汽车的平均速度是v′===10m/s。
答:(1)此车1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1.2×102m;
(2)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7s;
(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计算过程注意统一单位。控制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铜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鹤伴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鹤伴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共3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2023-2024学年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2023-2024学年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清朝曹寅一首《荷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