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月光曲》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想象第九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并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过渡:课文题目是《月光曲》,作者是怎样将一首乐曲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体会画面,感受旋律
1.教师提出要求:朗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读课文。
3.汇报交流
预设1:“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这时的音乐是轻柔、舒缓的。
教师板书:悠扬舒缓
预设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旋律变化,气势增强。
教师板书:气势增强
预设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骤然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教师板书:高昂激越
2.教师过渡:通过节奏的变化,皮鞋匠看到了不同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幅画面对应的乐声吧。
教师播放三幅画面对应的音乐,同学们一起欣赏。
3.教师提出问题:听了如此美妙的音乐,盲姑娘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乐曲美妙的意境使兄妹俩都陶醉了。
三、朗读并尝试背诵
1.跟随音乐朗读
(1)教师提出要求:跟随音乐的旋律朗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要根据乐曲旋律的三次变化读出不同的节奏。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跟随音乐朗读课文。
2.尝试背诵
(1)可以按照乐曲旋律的三次变化,悠扬舒缓——气势增强——高昂激越进行背诵;还可以想象乐曲意境的三幅画面来背诵。
(2)教师出示体现乐曲意境的三幅画面,学生尝试背诵。
四、听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
1.教师提出要求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2.教师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欣赏音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下自己想到的情景。
3.汇报交流
预设: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划着小木船,荡漾在湖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湖面上碧波粼粼,小船儿轻轻晃动。鱼儿从水中伸出头来,好像在听孩子们唱歌。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迎风飘扬,好像也很快乐。
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也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2.拓展延伸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
余音绕梁 异曲同工 行云流水 高山流水
一唱三叹 余音袅袅 靡靡之音 弦外之音
阳春白雪 高歌猛进 歌舞升平 四面楚歌
六、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意境优美、感人至深的文章。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将重点放在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和文字描绘的音乐意境上。
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放在第一课时解决,主要通过人物的三段对话来感受。第一次对话时皮鞋匠兄妹,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手足情深,妹妹善解人意,哥哥为达不到妹妹的要求而感受抱歉;第二次对话时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贝多芬被兄妹的话感动,于是走进茅屋,是抓住读者眼球的场景;第三次对话时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这段对话体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是二人的“知音”之处。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后,还要通过朗读来感受盲姑娘心情的激动。
文字描绘的音乐意境放在第二课时解决,主要通过第9自然段解决。重点通过文章描绘的三个场面来感受乐曲的优美,其中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多种形式地读,读出画面的不同,读出画面的美丽。又将贝多芬音乐《月光曲》的三个部分打乱,让学生猜对应的画面,感受音乐的魅力。
“艺术之美”在于慢慢品味,仅凭一节课就扎实地培养能力是不现实的,课下还布置了听音乐想象画面的作业,进一步培养想象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麻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影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