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1单元模块总结(含解析)
展开本课主要阐述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的劳作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主要表现在:1.古代:农业工具从石器发展到铁器,劳作方式也从集体耕作逐步发展为家庭式或庄园式劳作;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出现手工业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两种劳作方式。
2.近代:以两次工业革命为先导,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工具走向机械化和电气化,工厂制度形成,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3.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科技革命开始并逐步深入,生产工具呈现出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对人类的劳作方式、文化生活等产生革命性意义。
一、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1.农耕文明阶段(1)工具: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早期人类主要以石器、骨器或木器等为主,后随着青铜出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但各文明中青铜农具较少。冶铁技术出现以后,由于铁器更为锋利与原料易得,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尤其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劳作方式:经历氏族公社集体劳动到奴隶制集体耕作,再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家庭式劳作。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处于“刀耕火种”阶段,早期人类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公有的社会制度。伴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各文明进入奴隶制集体耕作阶段,使用奴隶进行集体耕作。铁农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劳作方式,尽管庄园在西方中世纪占重要地位,但庄园内部,仍是家庭式劳作。手工业则以手工业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为主要形式。
2.工业文明阶段(1)工具:18 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蒸汽机和电动机、内燃机的先后出现,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成为重要劳动工具。(2)劳作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手工业工场被近代化工厂制度所取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与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与垄断组织这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机械化的劳作使用推广也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可能,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
3.信息文明阶段(1)工具:二战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产业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劳作方式:互联网出现后,电子商务在改变传统贸易方式的同时,也改变当代企业的生产方式,订单式生产、远程办公及智能控制使现代企业纷纷出现。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1)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二是多学科互相交叉,形成了综合性科学。三是两门学科交叉,形成了边缘科学。
(2)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数量增加极快;二是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新发明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设备和产品更新率也大大加快。(3)“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新兴技术应用于生产,使生产科学化。
三、现代科技进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1.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2.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使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
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7单元模块总结(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7单元模块总结(含解析),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模块总结,〔网络构建〕,〔阶段特征〕,〔拓展深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6单元模块总结(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6单元模块总结(含解析),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模块总结,〔网络构建〕,〔阶段特征〕,〔拓展深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单元模块总结(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单元模块总结(含解析),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模块总结,〔网络构建〕,〔阶段特征〕,〔拓展深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