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
展开【课标要求】
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写作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简要地说,就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就一篇文章而言,写作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文章而具有极强辨识度的独特写作手法和叙述风格。结构上,可以是文章的用词、句式、谋篇布局、伏笔照应、情节设定;内容上可以是修辞描写、角度观点、立意主旨。写作特色,使文章更加别具一格、更加吸引人、也更加有感染力。
【考查重点】
1.表现手法
2.表达方式
3.描写方法
【主要题型】
分析写作特色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1、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
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3、作者在本文中记叙了很多事,它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答。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结合有关内容加以赏析。
6、文章语言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7、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命题趋势】
(1)正确理解文章。应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去归纳与分析。
(2)突出主要方面。分析写作特点首先是归纳写作特点,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甚至跳出文本与同题材、同体裁、同类型的其他文章相比较来归纳,但绝不等于面面俱到、不分巨细罗列,应突出重点,突出“特”点。
(3)分析不能“单打一”。写作特点总要服从于、服务于文章题旨,因此,归纳和分析写作特点,不能离开对题旨表达的作用和效果,就写法论写法。要结合文章实际,有观点、有例证地分析写作特点。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考点1.从文章的形式分析
1、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
不同的文体和不同内容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包括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全篇的语言风格。语言运用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形象化、个性化方面,还体现在语言的洗练、生动、准确、含蓄、质朴、幽默诸方面,体现在语言丰富的语体色彩和情感色彩方面,乃至体现在文章关键处动词、形容词的妥帖应用方面。只有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那些最能表达文章主旨、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启人深思的语言以及多变的句式,细细品味,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答题思路:
①看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
②看句式:看是否有长短句、整散句、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
③看词语运用:看词语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是褒义还是贬义,有没有运用反语;看叠词、副词、动词、形容词等是否有特色。
④看语言特色:看语言是否具有地域特色(方言)、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
⑤看语言风格:朴素平实、清新雅致、委婉含蓄、幽默风趣、辛辣犀利、文采斐然、豪放等。
⑥看语体色彩:口语——通俗易懂、亲切、有地方色彩;书面语——庄重、典雅。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看它是采取叙述、描写,还是采取议论、抒情的方式来写作。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接表达出来。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使之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写往往和叙述结合起来使用,写人的文章,很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注意周围环境的描写。抒情就是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抒发爱憎、好恶的感情。议论就是讲道理,作者往往是通过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这四种表达方法也常常是在文中综合运用的。
3、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
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线索设置、顺序安排、过渡照应、伏笔、详略、悬念等方面。
线索,是组织材料时,将各色各样的、零散的材料用一根“线”串联起来,使文章显得有条理的一种方法。线索可以用时间、空间、具体物品的方式出现。
4.从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析
文章的结构完整,要求材料安排得合理,使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这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叙述顺序上。
(1)顺叙。就是安时间的先后和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2)倒叙。就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或发生的某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叙述。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穿插一段写中心事件相关的事情,然后再转入顺叙。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表现手法包括铺垫烘托、对比、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人称运用、渲染烘托、悬念巧合等。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稻田叙事(节选)
周华诚
①田里已然是一片金黄。
②稻穗低垂,大地正把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令万物心安。成群的麻雀,从稻田上空呼啦啦地掠过,又呼啦啦地停歇,起起落落之间,仿佛是鸟儿们庆贺丰收的盛典。
③老曾在这个季节开始变得忙碌,他的绝活是“喝彩”,传承自他的祖辈。农村有喜事要操办,上梁、进屋、嫁女、娶亲、过大寿、宴亲朋,都要有人喝彩,喝彩声一起,热闹喜庆:“天地开场,日月同光,今日黄道,鲁班上梁——”
④老曾是万千喜事的现场见证人,是乡村生活变化的亲历者。在这次丰收之前,我们预约了老曾,请他到稻田里为大地丰收喝一嗓子彩。“这个事好啊!”老曾满口答应下来,“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讨生活,土地待我们不薄,很少有人想到为大地喝彩。”
⑤开镰的这一天,老曾的小货车拉着锣鼓,扎着红绸,带着一车人来到稻田。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
⑥“福也!福也!福也——”
⑦田间早已围满了农人、乡亲,以及城里来的朋友们,大家齐声应和:“好啊——”
⑧这一嗓子,是喝彩的“起”,喝彩师要把这一声彩头传递给稻谷、麻雀、山川溪流、传递给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人。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
稻谷两头尖,
天天在嘴边,
粒粒吞下肚,
抵过活神仙……
⑨这一天,稻田里来了很多城里的朋友,诗人赵丽华、余风,散文作家小荷婉婉,水稻科学家沈希宏,书法家缪小俊,还有古珠收藏家许丽虹,布艺玩家葱花,美食家阿也……大家到了这稻田里来,就都成了“稻友”,跟着老曾一起在田埂上游走,心里那个欢乐啊,一个个好像重新变成了孩童!
⑩“孩童”们把稻田变成了游乐场。接下来,这群“孩童”要在稻田里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这片稻国不仅仅生长粮食,还生长想象、生长快乐。在丰收的时节,我们有了大把的稻草,就想着做一个巨大的稻草人开心一下。
⑪从有这个想法开始,大家就进入了兴奋的状态。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稻草人呢?该有多大才好?要怎么扎?要立在哪里?需要多少个帮手……想想都激动啊!
⑫稻草人的总设计师赵统光先生,是城里的建筑师。经过几个晚上的思索,挥动画笔,刷刷刷,渐渐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的稻草人大侠形象。再后是细化,设计结构、正面侧面图、效果图。
⑬在扎稻草人的稻田现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不知从何下手。赵老师将大家召集起来,拿着设计图开始讲解,宽檐帽、蛋挞裙、流苏披风等,对每一个技术要领,都分解到位,对每一个任务分工,都定位到人。“小稻友”们也参与进来,大家以家庭为单位,领到了各自的任务。
⑭在为稻草人扎裙摆时,这一家子配合得如此默契——妈妈整草,爸爸捆线,再将其固定到骨架上,逐个排布,两个小孩则是田埂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会儿理稻草,一会儿找麻线,到处都是她们俩的可爱身影。
⑮这稻草人,肩上的杆子就有七米宽!如此巨大、霸气的稻草人,能不能成功竖起来?
⑯“一、二、三,一、二、三……”十几个汉子抬着稻草人穿过稻田,金黄的稻穗拂过他们的身体,其他人都在边上加油鼓动。
⑰我们没有吊车。没有什么特殊的工具,只有绳索,靠人力向各个方向使劲。
⑱“福也!福也!福也——”
⑲老曾的喝彩歌谣,也在稻田与天空之间激荡起情感的力量。
⑳这座巨大的稻草人立在天地之间,像是一个守护者。
㉑制作稻草人,不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吗?
㉒这年秋天,我们把水稻田的大米搬到了城市,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开展了新米展示活动。一筐筐的金黄,装点出秋的喜悦。几十位旧友新知一齐会聚于这片“田野”,空气中飘动着谷物成熟的香气……
㉓又一次,更多的“稻友”们相见了。
(选自2024年第3期《人民文学》,有删改)
资料链接:
2013年回村看望父母时,我发现熟悉的乡村正在消逝。2014年我辞掉城里的工作决定回家种田,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项目,邀请生活在城里的人走进乡村,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乡村日常。到现在,这件事做了十年了,“在稻田与街巷、乡野与城市之间,创造一种自由的流动”,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
(根据2023年12月27日《农民日报》“周华诚口述”整理)
1.【老曾的喝彩】文中多次写到老曾的喝彩,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2.✬【大家的劳作】文中⑫⑭小节有两处画线句,请任选一句,从描写、用词、句式任一角度进行品析。
3.【稻草人的守护】作者为稻草人拍了一张照片(如下图),有同学为照片配了一首小诗,请你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帮他补全。
稻草人立于天地间
巨大的稻草人
立于天地间
像一个守护者
守护着稻田的丰收
守护着①
守护着②
守护着③
守护着一方乡愁
……
4.【我们的沉思】在“城·乡愁”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就“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请结合全文及资料链接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答案】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文章氛围和趣味性;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 2.示例1:我选⑫段划线句。本句主要使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赵统光先生设计稻草人的过程,表现其高超的本领。
示例2:我选⑭段划线句。本句使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家人为稻草人扎裙摆的情景,表现出大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两个小孩比作两只忙碌的小蜜蜂,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两个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 快乐 喜悦 幸福 4.示例: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看到乡村的价值,也要与时俱进,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
依据⑤段“开镰的这一天,老曾的小货车拉着锣鼓,扎着红绸,带着一车人来到稻田。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⑥段“‘福也!福也!福也——’”,⑧段“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稻谷两头尖,天天在嘴边,粒粒吞下肚, 抵过活神仙……”可知,老曾作为文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喝彩声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让人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展现了他的才华和魅力,也塑造了他作为文化传承人的形象。所以,喝彩声能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依据⑥段“‘福也!福也!福也——’”,⑧段“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稻谷两头尖,天天在嘴边,粒粒吞下肚,抵过活神仙……”可知,老曾作为乡村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他的喝彩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他的喝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一古老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所以,喝彩声起到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作用。
依据⑤段“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⑧段“这一嗓子,是喝彩的‘起’,喝彩师要把这一声彩头传递给稻谷、麻雀、山川溪流、传递给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人”可知,老曾的喝彩声回荡在田野上,响亮在天地间,这种声音的描述为文章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喜庆氛围。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丰收的稻田之中,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和农人的喜悦。所以,喝彩声起到增强了文章氛围和趣味性的作用。
依据⑤段“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⑧段“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稻谷两头尖,天天在嘴边,粒粒吞下肚,抵过活神仙……”可知,在稻谷收割的时候,老曾的喝彩为开镰仪式增添了庄重和喜庆,使得整个收割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依据全文内容可知,全文主要回忆和描绘了秋天家乡庆祝丰收的景象,尤其通过老曾的喝彩,描绘了乡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情景,老曾的喝彩不仅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劳动成果的肯定和赞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种赞美和肯定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乡村生活的真谛和价值,从而深化了对于乡村生活、大自然美好以及劳动价值的探讨这一主题。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要求从描写方法、词语运用、句式使用等方面进行赏析。赏析的时候,选择任一角度即可。⑫段划线句可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⑭段划线句可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示例1:我选⑫段划线句。本句主要使用“思索”“挥动”“勾勒”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赵统光先生设计稻草人的基本过程,从中表现其熟练的设计技巧和高超的设计本领。
示例2:我选⑭段划线句。本句中使用“整”“捆”“固定”“排布”“理”“找”这些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家人老老小小为稻草人扎裙摆而各自忙碌的景象,表现出大家对丰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示例3:我选⑭段划线句。本句中“两个小孩则是田埂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句把两个小孩比作两只忙碌的小蜜蜂,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个孩子跟着大人扎稻草人裙摆的情景,表现了两个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这一景象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主要围绕人物的心情提炼或概括。各空需要结合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提炼或概括。
依据②段“稻穗低垂,大地正把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令万物心安。成群的麻雀,从稻田上空呼啦啦地掠过,又呼啦啦地停歇,起起落落之间,仿佛是鸟儿们庆贺丰收的盛典”可提炼出“丰收”这个词语。
①空,应从⑨——⑩段内容中提炼。依据“大家到了这稻田里来,就都成了“稻友”,跟着老曾一起在田埂上游走,心里那个欢乐啊,一个个好像重新变成了孩童”,⑩段“‘孩童’们把稻田变成了游乐场。接下来,这群‘孩童’要在稻田里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这片稻国不仅仅生长粮食,还生长想象、生长快乐”可提炼出“欢乐”或“快乐”。
②空,可从 ㉒内容中提炼。依据“这年秋天,我们把水稻田的大米搬到了城市,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开展了新米展示活动。一筐筐的金黄,装点出秋的喜悦”可提炼出“喜悦”。
③空,可根据全文内容理解概括。依据①段“田里已然是一片金黄”,④段“老曾是万千喜事的现场见证人,是乡村生活变化的亲历者。在这次丰收之前,我们预约了老曾,请他到稻田里为大地丰收喝一嗓子彩”,⑦段“田间早已围满了农人、乡亲,以及城里来的朋友们,大家齐声应和:‘好啊——’”,⑨——⑲段内容可知,村民们对丰收表现出喜悦的心情,心中充满了幸福之感。据此,可概括为:幸福。
4.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能力。本题主要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基础上,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处理乡村生活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答案不唯一。
示例:乡村生活和城市进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城市化进程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机遇,而乡村地区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支持和补充。这种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各自发展策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和融合,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考点2.从文章的内容角度分析
从立意的角度分析
立意也就是文章的主旨、主题,它是统帅文章的“纲”。好的立意要求正确、深刻、新颖,这样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的思索。
2、从选材和剪裁的角度分析
从选材的原则看,材料既要围绕中心,又要突出典型。从剪裁的原则看,主次的安排详略的处置得当,有利于突出中心。
3、分析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能发人深省,引导读者理解主题。好的标题确切鲜明,富有吸引力,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使人产生“急欲下读”的强烈愿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形式及作用。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②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洞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③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界只有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坡上开凿了层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塍,我终于也像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在大河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随着水库一起修建的,还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庄。这渠清水在流过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⑧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了道,弯进圳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而在一些大石头下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规规矩矩、明明白白。途经村庄的渠道虽然不长,却有明渠、隧道和渡槽。明渠有一个梯形的底座,渠道送水的时候,渠水在梯形的渠道里平缓无声地流动,没有波澜,也看不见底。隧道和渡槽的内壁都是陡直的,里面没有可供抓握的水草或者杂树。所以在渠道过水的时节,父母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不要去渠道里玩水,以免发生危险。我们简直对它又爱又怕。
⑨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渠底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漾开水波纹似的微笑。
⑩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
⑪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⑫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⑬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经是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⑭“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是童年时代故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⑮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202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5.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图,并据此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
(1)梳理文章内容:
(2)探究结构特点:
6.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园”之“乐”的。
7.✬请你为文章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
8.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答案】5.(1)①清亮、温柔、大胆②宽阔平缓、遍体鳞伤③同情、怜惜④感激,赞美,钦佩
(2)文章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到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 6.用拟人的手法写村庄的昏昏欲睡和蝉的鸣叫,突出夏天的炎热,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出我捉鱼虾、泥鳅、螃蟹的快乐心情。 7.示例:重读“只有”“冲撞”“轰然”:“重重叠叠”“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因为“只有”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强调走出大山的艰难性,“轰然”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重重叠叠”语音延长凸显山的阻碍之大。“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令人向往,给人激励与鼓舞。(言之成理即可) 8.大河从深山流出,历经波折,依然一路奔向大海,它一往无前的精神坚定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意志;大河无论以何种水的形态存在,都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它的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大河奔流入大海,但最终仍会变成云、雨回到故乡,它的反哺精神影响作者生发回馈故乡的愿望。(意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第一问:
(1)根据思维导图“童年期”和“我的感情”是“喜爱”的提示,找到②段“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③段“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和④段“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可将“小溪”的特点概括为:清亮、温柔、大胆;
(2)根据思维导图“少年期”和河名“流沙河”的提示,找到⑩段“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可将河的特点概括为:宽阔平缓、遍体鳞伤。
(3)根据思维导图“少年期”和河名“流沙河”的提示,找到⑩段“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结合“遍体鳞伤”可将“我的感情”概括为:同情、怜惜。
(4)根据思维导图“上学后”和“河名及特点”是“楚江:支流多、景色美”的提示,找到⑫段“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和⑬段“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可将“我的感情”概括为:感激,赞美,钦佩。
第二问:
根据②段“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④段“小溪蜿蜒流过村庄……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⑥段“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⑩段“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和⑪段“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可知,一条线索是:小溪——大河——流沙河——楚江——大海;
根据③段“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⑩段“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⑪段“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可知,一条线索是:童年——少年——高中时——读大学;
据此分析可知,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到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可见本文结构特点是采用了双线结构。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
根据③段“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将村庄和蝉人格化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想象地写出了小溪周围的环境,突出了夏天的炎热,并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表现了“我”的“乐”。
根据③段“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中的“拎”“伸”“撮”“翻”“捉”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想象地写出了我捉鱼虾、泥鳅、螃蟹的样子,表现了“我”的快乐心情。
7.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重读:
根据⑭段“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中“只有”表示必要的条件,可以设计重读这个词,以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写的是“河”流动的样子,可设计重读这个词,以突出“河”的形象,表现它走出大山的艰难。“轰然”是拟声词,表面写的是“山”打开的声音,实则表现的是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因此,也可重读。
停连:
“重重叠叠”写的是山的样貌,此处突出了“河”冲出大山的困难之大,语音延长凸显山的阻碍,表现“河”的顽强。“一马平川”写的是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可语音延长,以表现“河”的胜利,能给人激励与鼓舞。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⑥段“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大河从深山凝聚小溪开始出发,历经艰难险阻,从不停歇,一路奔向自己目的地——大海;结合⑪段“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可知,正是大河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力量和勇气。
根据⑫段“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和⑬段“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可知,大河无论外形如何变化,本质上都是水的形态,都在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可知,河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
根据⑮段“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可知,大河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重新回到故乡,往复循环,不断回馈人们,可知,河的反哺精神影响作者生发对故乡的感恩之情。
一、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一、(2024·江苏宿迁·二模)班级开展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请你参与。
是谁站在春风里
沈轶伦
①起风的时候,我想到童年那阵风。
②那阵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我上学的时候都感到后背有推力。回到家,爸爸站在阳台上,对房间里的我说:“快来放鹞子呀!”
③我走到阳台上,风用我的头发蒙住了我的眼睛。爸爸递过来一只塑料袋,让我握着它的拎手,感受风的力气。风,就像游戏场上的小霸王一样,一下子被我们的新玩具吸引了。它什么都不顾了,也不去吹树了,也不去吹路人了,马上来争夺。我甩着头发,睁开眼睛,和爸爸两个人各执塑料袋的一只拎手,与风拔河。塑料袋被灌满,鼓鼓囊囊像一面帆,像有一群活物躲在里面乱钻。我们一起松手,风立刻裹着它的战利品跑远了。
④塑料袋在风里打转、舞蹈、忽上忽下,几乎要落到地面,旋即又飞扬起来。我们目送它越来越远,变成空中一个小小的斑块。像一幅名为“阴霾天气”油画里的一个小点,是画家握笔时指节不小心蹭掉了一处颜料。那只塑料袋定格在空中,我们凝视它很久,也从中凝视风的意思。直到一切消失不见。
⑤“你难道没有放过真正的风筝吗?”在乡野长大的朋友问我。
⑥“没有啊,我没有放过风筝。”我说。
⑦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也没有在河流湖泊里游过泳。小时候,下雨,我站在学校一楼的走廊,伸出舌头去尝雨滴,路过的老师说这孩子傻了吧。雨点稍微大一些,我们就回到室内了。风稍微大一些,我们也回到室内了。总之,打开电子屏幕,我们能看到一切,只是很少真的置身什么中间——所以,我总记得童年那阵风,以及向来沉稳的父亲忽然而至的童趣。
⑧“那你们是怎么长大的呢?”
⑨“在房间里玩玩具,后来是看电视、电脑。等到能自己上街了,就去商场里玩。总之,是在室内。”
⑩看到朋友摇着头,我像要挽回什么形象那样地补充说:“所幸,我还有阳台。”
⑪那个阳台是商品房的阳台,在成排的一模一样的六层楼建筑里,它是规整建筑物里的凸起,是室内居所的室外空间。那个阳台就成了我距离真实世界最近的观测点位。夏天的时候,雷雨砸在栏杆上,扬起一阵灰尘的气息。秋天,楼下行道树的落叶会被吹上来,落下金色和艳丽的红,也落下种子——不然怎么解释我们的花盆里长出了我不认识的野草?自然,野草不会承认自己是野草,它们奋力拔节,和一切被人类认为昂贵或者正宗的植物一样,扎下根去,然后拔节。
⑫我在阳台上种生物课要求种植的豌豆和青菜,也在阳台上养老师让养的西瓜虫和蚕宝宝。祖父母曾经一度每天定时定点在阳台上撒一把米。久而久之,一群麻雀会定时定点聚集在我家阳台上。那一小方天地由此丰富起来,它有常住居民——花盆里的植物和花盆里的虫;也有访客——来来往往的动物和飘来复去的种子。阳台让我理解鲁迅的百草园,也让我能推测萧红玫瑰花开的后园。很多次,我都觉得它是我的魔术柜,推开阳台门,我就可以通往另一个纳尼亚王国——或者,它是哆啦A梦的书桌抽屉,可以在无垠的宇宙里充作飞船驾驶舱。
⑬大约是在放飞塑料袋的那个季节,我和爸爸说,既然每天麻雀都来,那我们给它们做个窝吧——其实就是一只钻了孔的空鞋盒,我们把它塞在晾衣架的上方。果然,很快那里头有了声响。我在窗内念书,看到鞋盒小孔上,时不时露出一只褐色的小脑袋。天气变暖的时候,能看到麻雀夫妇结伴回来。在由水泥浇筑的民居森林里,我也终于可以对诗歌里“春光入户时,燕子衔泥来”的田园场景有了具体的想象。
⑭可惜,还是会有冲突。阳台到底不是贴地而建的民居的屋檐。阳台除了充当我想象力的乐园,还有实际的功能——晾晒衣服。当妈妈一再抱怨晒出去的衣服上有鸟屎后,鞋盒,终究被取了下来。
⑮父母呼唤我过去看。我轻轻打开鞋盒,闻到一股鸟毛的味道。短短一两周的工夫,原本空空如也的鞋盒里装满了草,成了一个闪闪发亮的微观世界,它是暖的。中间是一窝刚出壳的雏鸟,它们闭着眼睛乱叫,下意识拍动着没有羽毛的翅膀。蓝紫色皮肤下,小小的心脏搏动清晰可见。我拿起一只放在手心里,它也是暖的。
⑯“不可以去碰的,你知道吗?”朋友听到这里打断我,“沾染了人的气味后,它们的父母会不要这些小鸟的。”
⑰是吗?我并不知道啊。我也没有办法坐时光机去警告童年的自己了。我记得我们把那只鞋盒盖好盒盖,平放在阳台搁板上。第二天早上,我们再去看时,盒内的草上凝结了露水,色调暗淡,仿佛它们自己也知道被遗弃了。雏鸟一只也不见了。那一晚,到底是麻雀父母带走了它们,还是野猫悄无声息上来果了腹?
⑱几十年过去了,我还会不断在梦里走上楼梯,走进这间房,走过去推开阳台门,我又一次站在阳台上。又是春天了,风好大。在梦里我迎着风,对别人解释,我在这里住过。可是,风带走我的声音,所以我又大声恳求:请让我再看一眼这里吧。
⑲我们俯视一只小小的鞋盒,它被一根一根的草填满过,从空空四壁变成了小窝。应该有别的眼睛,也这样俯视过我们的小屋吧?那间小屋里,也曾被填满我们视若珍宝的东西和一桩又一桩小事,从一间空房成为一个家。
⑳我当自己是不变的坐标轴,原来在动植物的眼里,我才是那个来来去去的变量。而对季节来说,我又算什么呢?春风有信,年复一年会来。我却不能重新站在阳台上,不能重新变成一个和风玩耍的小人,不能再去放飞一只塑料袋,就像我放飞了一生中最美最大的风筝。
(选自《解放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
(1)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也没有在河流湖泊里游过泳。(结合你对上文的理解,为这句话设计一个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
(2)那一小方天地由此丰富起来,它有常住居民——花盆里的植物和花盆里的虫;也有访客——来来往往的动物和飘来复去的种子。(作者为什么称阳台的动植物为“居民”“访客”?)
3.✬对比是本文的一种重要手法。请至少列出文中三组对比,并选择其中一组简析。
4.本文缺失结尾,下面两段文字,哪一段文字更适合作为本文的结尾?请阐述理由。
【甲】所以今年对春风,我想许愿,愿那对麻雀后来再建新窝。愿雏鸟饶恕我无心的过失。愿春风再来的时候,每样东西都能再次找到合适的地方。
让那被春风偶然吹起、偶然落入我们花盆的种子,偶然再发芽吧。
【乙】春风再起,我站在时光的交汇处,心中涌动着对童年的怀念。那些与风相伴的日子,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春天。
选__________作为结尾,理由:
【答案】1.呼应标题: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内容;为全文奠定了回忆童年的情感基调。 2.(1)语速由缓到急,语气越来越重。重读“没有”,表达对自己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没有在河里游过泳的失落、遗憾以及对这些事情的无比向往、期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花盆里的植物和虫子拟人化称作居民,将动物和种子称作访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台的丰富多彩,表达了我对给我带来了丰富多彩生活的阳台的无比喜爱之情。 3.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对比(在城市长大的我与在乡野长大的朋友的对比),突出乡野生活的自由、无拘无束:电子屏幕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对比,室内生活与室外生活的对比,突出电子屏幕生活、室内生活的单调,没有现实生活或室外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童年生活与成年后生活对比,梦境中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对比,突出童年生活和梦境生活的无忧无虑,有趣味。 4.示例:甲段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甲文以“愿”字领起,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也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关注。与文中祖父母喂麻雀,我和爸爸一起养麻雀等情节相呼应;“让那被春风偶然吹起、偶然落入我们花盆的种子,偶然再发芽吧”,寓意着生命的循环与希望的延续。与题目相照应,给人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解析】1.本题考查段的作用。作答时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分析。
结合“起风的时候,我想到童年那阵风”可知,内容上总领全文内容,引出下文写童年与风有关的故事;由“我想到童年那阵风”可知,回忆童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对童年的怀念。结构上:“起风”“那阵风”与标题“春风里”相呼应。
2.(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这里连用四个“没有”强调了“我”在城市里长大失去了童年该有的童趣,因此“没有”和“也没有”应重读,情感不断递进;“放过风筝”“爬过树”“在河流湖泊里游过泳”是列举童年生活中该有的童真童趣,体现出“我”对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的渴望,“所以”后面停顿,语速放缓,意在突出后面的内容“我总记得童年那阵风,以及向来沉稳的父亲忽然而至的童趣”。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答题公式:修辞手法+作用+内容+情感。
“它有常住居民——花盆里的植物和花盆里的虫;也有访客——来来往往的动物和飘来复去的种子”这里把阳台的动植物称为“居民”“访客”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盆里的动植物拟人化的人的身份,我把它们看作和我一样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台上物种丰富多彩,这些花盆里的植物、虫子和种子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新鲜有趣,与单调、无生机的电子屏幕生活完全不同,表达童年的我对室外阳台生活的的无比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列举三组并简析。
由第⑤⑥⑦段“‘你难道没有放过真正的风筝吗?’在乡野长大的朋友问我。‘没有啊,我没有放过风筝。’我说。”“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也没有在河流湖泊里游过泳。小时候,下雨,我站在学校一楼的走廊,伸出舌头去尝雨滴,路过的老师说这孩子傻了吧。雨点稍微大一些,我们就回到室内了。风稍微大一些,我们也回到室内了”第⑨段“在房间里玩玩具,后来是看电视、电脑。等到能自己上街了,就去商场里玩。总之,是在室内”可知,写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对比,写城市生活的约束、单调、枯燥,突出乡野生活的自由、无拘无束。
由第⑦段“小时候,下雨,我站在学校一楼的走廊,伸出舌头去尝雨滴,路过的老师说这孩子傻了吧。雨点稍微大一些,我们就回到室内了。风稍微大一些,我们也回到室内了”第⑫段“我在阳台上种生物课要求种植的豌豆和青菜,也在阳台上养老师让养的西瓜虫和蚕宝宝。祖父母曾经一度每天定时定点在阳台上撒一把米。久而久之,一群麻雀会定时定点聚集在我家阳台上”可知,写室内生活与室外生活的对比,突出室外生活的的丰富多彩,充满快乐。
由第③段“我走到阳台上,风用我的头发蒙住了我的眼睛。爸爸递过来一只塑料袋,让我握着它的拎手,感受风的力气”第⑱段“几十年过去了,我还会不断在梦里走上楼梯,走进这间房,走过去推开阳台门,我又一次站在阳台上。又是春天了,风好大。在梦里我迎着风,对别人解释,我在这里住过”可知,写了梦境中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对比,突出童年生活和梦境生活的无忧无虑,有趣味。
4.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分析。开放性试题,作答时从甲乙中任选一个作为结尾,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即可。
示例一:甲段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甲段以“愿那对麻雀后来再建新窝。愿雏鸟饶恕我无心的过失。愿春风再来的时候,每样东西都能再次找到合适的地方”,通过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表述方式不仅呼应了文章中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还展现了作者的反思和成长,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让那被春风偶然吹起、偶然落入我们花盆的种子,偶然再发芽吧”一句,巧妙地借用了春风和种子的意象,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和希望的延续,与文章标题“是谁站在春风里”相呼应,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感悟的空间。
示例二:乙段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乙段文字以“春风再起”开头,巧妙地与文章标题“是谁站在春风里”相呼应,表达了对童年的深切怀念。同时,“永恒的春天”这一结尾,诗意而深刻地描绘了童年时光在作者心中留下的永恒印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海马爸爸
罗倩仪
①一家三口进了家门后,便开始各自忙碌起来。陶雅进厨房淘米做饭,儿子在方桌上写作业,丈夫则窝在沙发里看手机。他说有些工作上的事情要处理,陶雅不知真假。
②清蒸鲈鱼,土豆炖排骨,上汤西洋菜,陶雅望着刚买回来的食材,心里立刻想好了做每一道菜的工序。在做菜的间隙,她习惯性地出来察看儿子的功课,一边择菜,一边对他不懂的问题稍加指点。沙发上的丈夫突然发出几声大笑,似乎刷到了有趣的短视频。陶雅望向丈夫,轻轻叹口气,又转身回到厨房里。
③晚饭过后,做完作业的儿子开开心心地打开电视。儿子喜欢各种有趣的动物,总是一遍遍地重复观看相关的视频。“爸爸,过来跟我一起看吧。”儿子极力邀请父亲,却被正在玩手机的父亲一口拒绝了。
④“真的很有趣!你看这只章鱼,它好聪明啊,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变换身体的颜色和形状,更好地隐藏自己……”儿子滔滔不绝地说着,试图吸引父亲的注意力。而他的父亲也只是挪动一下身躯,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陶雅看到这一幕,不禁有些生气。
⑤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了!这么多年,她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育儿和做家务上面。儿子在她的教导下,乖巧懂事,这本是令她骄傲的事。可是,儿子却从不亲昵地邀请她一块儿看动物视频,反倒频频邀请丈夫,丈夫还不领情。醋意大发的陶雅悻悻地戴上耳机,径自听书,小说里的女主角总能得到很多人的爱,令她艳羡和遐想……
⑥偶尔,她目光掠过儿子和丈夫的脸庞,听到儿子大叫:“看,这是海马,可爱吧?”丈夫敷衍地抬头望一眼,胡乱点点头。他并没认真看,陶雅也没认真听,思绪回到小说的世界。一连好多天,儿子都兴致勃勃地极力邀请父亲与他一起观看形形色色的动物,而陶雅听儿子讲得最多的就是“海马”。她不理解,儿子怎么那么喜欢看海马呢?
⑦丈夫大概不想拂了儿子这么多天的好意,便开始认认真真地陪他一块儿看动物。父子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陶雅羡慕之余,又觉得有些许欣慰。一天傍晚,她像往常那样,一回家就钻进厨房忙活。不一会儿,丈夫居然也闪身进来了,笑呵呵地说:“大厨,我来给你打下手。”陶雅很愕然,继而淡淡地问:“怎么,今天不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
⑧丈夫不好意思地笑笑:“没那么忙了,以后都不会那么忙了。”陶雅轻轻一笑,不明白丈夫怎么突然转性子了。丈夫却问她:“你知道海马吗?”
⑨原来,海马这种动物是由海马爸爸负责育儿的,当雌性海马产下卵并受精之后,海马爸爸就会将受精卵放在身上一个特别的育婴袋中,等待受精卵成熟、孵化。
⑩丈夫很惭愧,觉得自己还比不上小小的海马。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陶雅一个人在辛苦。“往后,我要跟你分担带孩子、做家务的工作,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干。”丈夫絮叨着。
⑪“你还真是清楚海马的特性呢!”陶雅戏谑道。
⑫“儿子天天要我看海马,能不清楚吗?”丈夫一边麻利地切肉,一边微笑着回答。
⑬陶雅不禁莞尔。她透过透明的玻璃门,朝外看儿子。儿子正好从书桌上抬起了头,对她露出得意的笑容。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5.【内容感知】通读全文,按照提示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6.【段落分析】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7.【语言赏析】请从下列两个句中任选一句,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1)而他的父亲也只是挪动一下身躯,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2)陶雅很愕然,继而淡淡地问:“怎么,今天不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8.✬【写作评析】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9.【迁移拓展】作者借助“海马爸爸”这一物象寄寓怎样的深意?请结合文章的主旨与生活实际作简要分析。
【答案】5.(1)丈夫只顾看手机,还发出几声大笑;(2)愕然、高兴。 6.第①段交代了一家三口的相处模式,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7.(1)“挪动”指短距离地移动,表现出父亲极不愿意与儿子一起看动物视频的心理,刻画出一个缺乏担当意识的父亲形象。联系“而他的父亲也只是挪动一下身躯,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可知“挪动”本指缓慢地移动位置,此处指正在玩手机的父亲极不情愿地配合儿子看视频,结合“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可知,此时的父亲没有家庭的担当与责任。)
(2)这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愕然”是神态描写,写出了陶雅面对丈夫的转变而感到吃惊;而语言描写则是陶雅则是反问丈夫,是疑惑丈夫的反常举动,对其行为转变的不解。 8.示例一:回家之后,陶雅利用做菜的空隙来察看儿子的功课,而丈夫却躺在沙发上看手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陶雅的辛苦以及丈夫的懒惰。
示例二:一开始,丈夫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做家务,后来丈夫主动帮助陶雅分担家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儿子巧妙且成功地改变了父亲,从而表现出儿子的乖巧与聪明。 9.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过于沉迷手机,往往以各种借口逃避做家务,或者忽略亲子关系,而文中的儿子借助“海马爸爸”负责育儿的特性,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父亲。作者通过“海马爸爸”这一物象,呼吁家长们远离手机,并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好家长。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已知信息“失落、难过”对应第②段“陶雅望向丈夫,轻轻叹口气,又转身回到烟火氤氲的厨房里”,由第②段“沙发上的丈夫突然发出几声大笑,似乎刷到了有趣的短视频”可知,第一空应填:丈夫只顾看手机还发出几声大笑。
第二空,已知信息“丈夫主动帮忙做家务”对应第⑦段“大厨,我来给你打下手”,由第⑦段“陶雅很愕然”,第⑬段“陶雅不禁莞尔”可知,第四空应填:愕然、高兴。
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一家三口进了家门后,便开始各自忙碌起来。陶雅进厨房淘米做饭,儿子在方桌上写作业,丈夫则窝在沙发里看手机。他说有些工作上的事情要处理,陶雅不知真假”的内容可知,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交代了陶雅一家的基本生活状态,包括家庭成员各自的日常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家庭氛围,为后文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通过描述陶雅忙于家务和儿子热衷于观看动物视频,以及丈夫沉浸在手机中的场景,为后文陶雅对丈夫的醋意和儿子对海马的喜爱等情节作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家庭成员间潜在的矛盾和问题。
7.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句。
(1)“挪动”本指缓慢地移动位置,此处指正在玩手机的父亲极不情愿地配合儿子看视频,结合“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可知,此时的父亲没有家庭的担当与责任。
(2)根据“陶雅很愕然”可以判断,此处运用了神态描写,根据“怎么,今天不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可以判断,此处运用了语言描写;两个人物描写的作用都是用来反应人物心理,“愕然”写出了陶雅面对丈夫的转变而感到吃惊,而语言描写则是陶雅则是反问丈夫,是疑惑丈夫的反常举动,对其行为转变的不解。
8.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作用分析。
由第②段“在做菜的间隙,她习惯性地出来察看儿子的功课,一边择菜,一边对他不懂的问题稍加指点。沙发上的丈夫突然发出几声大笑,似乎刷到了有趣的短视频”可知,此处陶雅兼顾做饭和辅导儿子功课的重任,与丈夫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的场景进行对比,突出妻子陶雅的辛苦与丈夫只顾自己不顾家庭的懒惰。由第①段“丈夫则窝在沙发里看手机。他说有些工作上的事情要处理,陶雅不知真假”与第⑩段“丈夫很是惭愧,觉得自己还比不上小小的海马。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陶雅一个人在辛苦。‘往后,我要跟你分担带孩子、做家务的工作,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干。’丈夫絮絮叨叨着”可知,文章将一开始丈夫的懒惰与后来主动分担家务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儿子用“海马”的相关知识巧妙地改变父亲的观念,突出儿子的聪明智慧。
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情感分析。
由文章第①段“丈夫则窝在沙发里看手机。他说有些工作上的事情要处理,陶雅不知真假”,第⑨段“原来,海马这种动物是由海马爸爸负责育儿的,当雌性海马产下卵并受精之后,海马爸爸就会将受精卵放在身上一个特别的育婴袋中,等待受精卵成熟、孵化”,第⑩段“丈夫很是惭愧,觉得自己还比不上小小的海马。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陶雅一个人在辛苦。‘往后,我要跟你分担带孩子、做家务的工作,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干。’丈夫絮絮叨叨着”可知,文章通过记叙儿子利用“海马”的相关知识巧妙改变父亲懒惰的习性,让父亲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结合生活实际可知,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家长沉迷手机,不愿主动承担家务,从而也疏远了亲人,文章正是取材现实反映现实,借此呼吁家长不要以各种借口逃避做家务,要主动承担家务,勇于担当,做好家长的角色。
三、(2024·江苏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东西
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
②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只是体积大一点而已。平时我没在意它,只有上山打柴打累了,才会想如果用它来做柴火,一家人至少可以烧上一年吧。当然,它也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春天或夏天我们上学遇雨,就会躲到它的下面避免衣服被淋湿。冬天,它的黄叶落满一地,我们把落叶堆到火盆里提着狂奔。火盆冒出的浓烟像极了电影里火车头冒出来的,心头忽然有了看电影的感觉,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
③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
④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姐夫在大队做文书,每天傍晚都要回村。他说了,只要在大队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
⑤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⑥ 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山越岭,一刻也不停歇。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我扑哧扑哧地走着,一刻也不想停歇,一边走一边想象父母见到我时的惊讶表情。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家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拨开自家的窗闩,爬进屋去,填满肚子后,留下一张字条和五块钱,又拔腿回程。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
⑦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
⑧“到了秋天,树叶从树上飘落,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乡村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我曾这样描写过它。在小说里,它拉近了老乡间的情感距离:“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村头那棵大枫树。刘建平说我就在你们村的山下。平时我们一抬头,就看得见你们坳口那棵树。那棵树实在太大了,有次我路过时正好落雨,就躲到树下,结果衣服一点都没湿着。”
⑨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实用的、更具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g(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10.文章叙述了我四次看枫树的情景,请根据文意补全下面图片中的内容。
11.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文中第②段最后一句“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这里的“浪漫”如何理解?请简要回答。
(2)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2.作者为什么认为枫树能够成为家乡的 lg(标志)?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13.✬同样是写树的文章,其写法各有异同。请你结合阅读本文的体会,以及学习《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等课文的经验,总结出如何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
【答案】10.①高考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我每天伸长脖子遥望,期盼姐夫带来的录取通知书。②21岁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我多次迷路,但只要-看到枫树,就能找到正确的路。③依依不舍 11.①这里的“浪漫”指的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作者偶然躲到枫树下避雨,火盆冒出的浓烟让作者联想到电影里的火车头,心中产生了看电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平凡生活中意外获得的,既惊喜又浪漫。
②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渴望和急切,以及归家的喜悦。作者描述了自己不顾艰难险阻,一路朝着枫树方向赶路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 12.作者认为枫树能够成为家乡的lg(标志),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枫树是家乡唯一的较大物件和较久实体, 见证了村庄的历史。②枫树具有实用价值,作者小时候曾用它避雨、躲藏,长大后它指引作者找到回家的路。③枫树具有审美价值,作者多次将它作为文学创作 的题材,它成为了作者心中的家乡象征。④枫树具有精神力量,作者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孤独的等待中,它给予作者希望和慰藉。 13.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①关注散文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树木表达的情感和思想。②注意散文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对树木的情感,以及树木在作者心中的意义。③理解树木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分析树木在故事中的作用,以及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④欣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树木的美和对树木的情感。
【解析】10.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①根据第④段中的“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我才接到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可得:高考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我每天伸长脖子遥望,期盼姐夫带来的录取通知书。
②根据第⑥段中的“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可得:21岁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我多次迷路,但只要一看到枫树,就能找到正确的路。
③根据第⑤段中的“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可得:依依不舍。
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根据第②段中的“比如春天或夏天我们上学遇雨,就会躲到它的下面避免衣服被淋湿。冬天,它的黄叶落满一地,我们把落叶堆到火盆里提着狂奔。火盆冒出的浓烟像极了电影里火车头冒出来的,心头忽然有了看电影的感觉,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可知,这里的“浪漫”指的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作者偶然躲到枫树下避雨,火盆冒出的浓烟让作者联想到电影里的火车头,心中产生了看电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作者在避雨时无意中产生的,既让人惊喜,又觉得浪漫。
(2)“拔腿就走”“穿行”“上沟下坎,爬山越岭”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联系前句“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可知,此处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渴望与回家的急切以及喜悦。从这些动作描写里,还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所以才会如此急切地向家的方向跑去。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末段中的“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可得:枫树是家乡唯一的较大物件和较久实体, 见证了村庄的历史。
根据第②段中的“当然,它也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春天或夏天我们上学遇雨,就会躲到它的下面避免衣服被淋湿”,第⑥段中的“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可得:枫树具有实用价值,作者小时候曾用它避雨、躲藏,长大后它指引作者找到回家的路。
根据末段中的“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实用的、更具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可得:枫树具有审美价值,作者多次将它作为文学创作 的题材,它成为了作者心中的家乡象征。
根据第④段中的“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可得:枫树具有精神力量,作者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孤独的等待中,它给予作者希望和慰藉。
13.本题考查读书方法,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和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拟写,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和《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都是抒情散文,阅读这类散文,要关注散文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通过抒情对象表达了情感和思想。如,本文通过对枫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要注意这类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如,第②段中的“冬天,它的黄叶落满一地,我们把落叶堆到火盆里提着狂奔。火盆冒出的浓烟像极了电影里火车头冒出来的,心头忽然有了看电影的感觉,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这棵树给自己带来的浪漫感觉,表现了作者对这棵树的喜爱之情。
要理想树木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分析树木在故事中的作用以及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本文中的枫树既是抒情的对象,也是抒情的线索,这是作者童年的陪伴,是家乡的象征,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给作者以希望和慰藉。
要欣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树木的美和对树木的情感。如,第⑤段中的“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枫树人格化,表现了枫树粗犷有力,柔美刚健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枫树的喜爱,对故乡的依恋。
四、(2024·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芳香行走野水芹
冷莹
①野芹莱有两种,一种有毒,一种无毒。有毒的那位学名叫叶钩吻,脾气大,不消一株的毒性就可以毒死一尾蛇。可食用的那位是水芹。作为一个吃货,野物克星,我爸是相当熟悉它的人。
②野水芹和家芹菜其实多少是有些像的,个头要矮小些,叶子也更细密一些。挤在一起。像一群没有大人的小孩簇拥起来。就多一点面向外面世界的勇气。我爸喜欢用野水芹炒腊肉,热油里爆一搓干辣椒和姜蒜片,下肉片划开炒散,再倒入切碎的水芹翻炒,调盐和鸡精。
③ 我很爱吃爸爸炒的野水芹,桌上有这道菜,我每次饭都比平时多吃一碗。凡我喜欢吃的,我爸总惦记着隔三岔五弄上桌来。看我眉飞色舞,他也跟着笑起来。
④自我有记忆以来,老爸一生的志向就在餐桌上了。他在国企当了一辈子会计,在我那走南闯北做生意的妈妈面前,显得极其没有野心。后来,很多年里听亲戚闲聊,才陆续拼凑出爸爸年少的形象。他也曾是一个心气高傲、算得上少年得志的人。我爸是农村出生的泥娃子,念书和胆识都数一数二,写得一手好字,十四岁就做了村上的会计,后来进城进国企都极其顺利。只是命运让他娶了个比他更能干的、同样是农村里飞出来的凤凰老婆,在老婆年复一年的指责里,他那点年轻时的志气一点点湮灭殆尽,剩下的,只是一个守住一张餐桌,希望圈住一家人胃的敦厚男人。所幸他是一个极会调节自己心态的人,在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里都能飞快地找到自己的愉快之处。他在厨房里找到了另一片小天地。他最爱各种野味,田间山头的野物,多半入得他的碗盏。
⑤我爸有一次给我讲乡里野事,讲到一位老中医,有一次给一位绝症病人开药方,开的药至猛至烈,里面有一位就是水芹的近亲叶钩吻,事先言明非好即死,让病人自己选择。我听了,很有些怅然。我爸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望着我说:“我还以为你会问那药好不好吃。”完全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和语调。
⑥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小时候有一次成绩考得不好,刚好妈妈在家,拧着我的耳朵怒斥,我爸在后面端着一盘刚出锅的野水芹对我挤眉弄眼。他极力用表情向我说明那盘菜有多好吃,那表情背后的语言大概是:为了那样一盘好吃的菜。眼前的不如意就忍忍吧,赶紧熬过去就是享受的时光啦。那太是我爸的原则了,他自己受用一生,希望我也能借用几分。
⑦我有时候,很替我父母遗憾他们的人生。他们年轻时都在一处小地方算得优秀,也是曾拥有一些恢弘志气的人,但都并没有拥有令自己满意的一生。错的并不是彼此。人各有志,造化弄人,他们不过匹配错了路和人,在年轻时也缺乏一些洗牌的勇气。有一次陪爸爸喝了几杯酒,聊起人生,爸爸沉默了很久,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说:“人生嘛,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那么圆满的。能及格,不错了。”
⑧我这个一辈子没什么大出息。有一把鲜美野蔬、一盅烧酒就可以乐上一整天的爸爸,对我的人生基本没怎么干预过。我报什么学校。留在哪个城市工作,嫁给什么样的人,他都让我自己做决定。我这个不孝女选择了离家千里外的西安当自己人生的第二的故乡,爸爸还向朋友们夸他的女儿有出息。“有出息的孩子才往外走。”他说。
⑨爸爸退休后,一有时间就往西安跑。他一把年纪的人了,每次都大包小包地扛来家乡特产,也不怕把腰闪着。我怎么说他也不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野水芹。每年开春,总有一把把沾着江西渠间水汽的野水芹,乘着一个父亲的背包,千里迢迢赶着火车从江西跑到陕西。
⑩我和爸爸一起从包里往外掏那些野水芹、栀子花干、南瓜花干、笋干、蕨菜芽。每当此时,我总是不止一次地想:我的爸爸是没有气势的黄药师,到底给了我一个欢乐无忧的桃花岛。
14.文章第④节可否删去?为什么?
15.文中爸爸说“有出息的孩子才往外走”,可他自己成了“只是一个守住一张餐桌,希望圈住一家人胃的敦厚男人”,对于爸爸的言行不一,你怎么理解?
16.下列一组句子中两处“沉默”的原因有何不同?
A我爸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望着我说:“我还以为你会问那药好不好吃。”
B爸爸沉默了很久,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说:“人生嘛,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那么圆满的。 能及格,不错了。”
17.你喜欢文中的爸爸吗?谈谈你的理由。(任选两个不同角度即可)
18.✬请从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情感两个角度对第⑩节划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作分析。
链接材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答案】14.第④节插叙爸爸年轻时的经历和变化过程,突出爸爸年少的意气风发和中年回归家庭、随遇而安的形象特点,为下文第⑦节抒发惋惜之情作铺垫,丰富文章内涵。 15.能往外走闯荡曾是爸爸年少的恢弘志气,在更能干的老婆面对,爸爸隐藏自己的野心,选择了回归家庭,成了圈住一家人胃的敦厚男人,此举实属无奈。当看到女儿能走出去,弥补自己的遗憾,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 16.A句“沉默”的原因:看到女儿有思想和个性,仿佛看到自己年少时的模样,心中怅然,所以沉默并叹息。B句原因:如今的自己已经失去年轻时的勇气,面对现状,只能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自我安慰。 17.喜欢。示例:因为他乐观、易满足,让人愉快;尊重子女,爱护子女;注重家庭,重视亲情。(如答不喜欢,理由合理也可。) 18.第⑩段划线句直接抒情,写父亲虽然是没有气势的黄药师,但带给我很多快乐,表达对父亲感激赞美之情;链接材料间接抒情;通过描写父亲攀爬月台时的情形,表达作者的感动,对父亲的感激和疼惜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首先,第④节通过插叙的方式,详细描述了父亲年轻时的经历。原文中提及“他也曾是一个心气高傲、算得上少年得志的人”,这展现了父亲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和雄心壮志。同时,还提到了父亲从农村出身,通过努力成为村上的会计,并在国企有顺利的发展。这些叙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的父亲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其次,第④节还描述了父亲的变化过程。原文中提到“只是命运让他娶了个比他更能干的、同样是农村里飞出来的凤凰老婆,在老婆年复一年的指责里,他那点年轻时的志气一点点湮灭殆尽”,这揭示了父亲在婚姻和家庭的压力下,逐渐放弃了年轻时的梦想和追求,转而将重心放在了家庭生活上。这样的变化过程为下文第⑦节抒发惋惜之情作铺垫,使得读者更加能够理解作者对父亲人生经历的感慨。
此外,第④节还通过父亲在厨房找到新天地的叙述,突出了父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原文中提到“他在厨房里找到了另一片小天地。他最爱各种野味,田间山头的野物,多半入得他的碗盏”,这体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即使在面对生活的变化和挑战时,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综上所述,第④节通过插叙父亲年轻时的经历和变化过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并为下文抒发惋惜之情作铺垫。因此,这一节不应被删去。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从原文第④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爸爸年轻时也曾是一个心气高傲、少年得志的人,拥有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十四岁就做了村上的会计,后来进城进国企都极其顺利”,这足以证明他曾经的雄心壮志。然而,随着生活的变迁和婚姻的压力,他的梦想逐渐湮灭,转而成为了一个守住餐桌、希望圈住一家人胃的敦厚男人。这种转变,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而非他本意所愿。
其次,当爸爸看到女儿能够走出去,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时,他内心是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正如原文第⑧段所述,当女儿选择离家千里去西安发展时,他并没有过多干预,反而向朋友们夸自己的女儿有出息。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如今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延续。因此,他说出“有出息的孩子才往外走”这样的话,既是对女儿的鼓励和祝福,也是对自己年轻时未能走出去的遗憾的一种弥补。
最后,爸爸的言行不一并非出于欺骗或虚伪,而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和家庭成员的复杂情感和责任的体现。他既希望女儿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妥协。这种矛盾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他的言行显得有些不一致。但正是这种不一致,才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爸爸的言行不一为他在面对命运和婚姻压力时做出的无奈选择,以及对女儿能够走出去实现梦想的一种欣慰和自豪。这种理解既体现了爸爸作为一个父亲和家庭成员的复杂情感,也展示了他在不同角色和责任之间做出的平衡和妥协。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原文A句提到,“我爸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望着我说:‘我还以为你会问那药好不好吃。’”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原本的期待是女儿会对药物的味道或效果提出疑问,这反映了他可能认为女儿仍然是一个好奇心旺盛、天真无邪的孩子。然而,女儿的反应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期进行,这使他意识到女儿已经有了更为成熟和独立的思考。这种出乎意料的成长和变化,让父亲心中产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因此他选择“沉默了一会儿”。这种沉默,是对女儿成长的感慨,也是对自己年少时模样的回忆与怀念。
原文B句描述道,“爸爸沉默了很久,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说:‘人生嘛,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那么圆满的。能及格,不错了。’”在这段描述中,父亲面对人生的话题,沉默了很久。这种沉默,是他在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选择。他意识到,随着年岁的增长,曾经的勇气和梦想已经被现实所消磨,最终选择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这种无奈和遗憾,让他选择用沉默来表达。而他随后的举动——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以及之后的话语,都是对这种沉默的补充和解释,是他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自我安慰和接受。
综上所述,A句中的“沉默”是因为父亲看到女儿的成长和个性,心中产生怅然之感;B句中的“沉默”则是因为父亲面对人生的遗憾和无奈,选择随遇而安,通过沉默来反思和接受自己的现状。这两处“沉默”虽然都出现在描述父亲的情境中,但原因却截然不同,都深刻反映了父亲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开放性回答。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爸爸的人物形象特点,并基于这些特点表达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分析爸爸的人物形象特点时,我们需要从文本中提炼出有关爸爸的描述和行动,如他的性格、行为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应当基于这些特点,并结合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来阐述。
文中的爸爸是一位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他年轻时心气高傲,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然而,随着生活的变迁和婚姻的压力,他逐渐放弃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转而成为一个守护家庭、随遇而安的敦厚男人。他对女儿的成长充满理解和支持,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安慰和鼓励女儿。他的沉默,既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也是对现实的接受和坦然。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爸爸既有着父爱的温暖,又有着人生的智慧,让人深感敬佩和喜爱。
示例(喜欢):我非常喜欢文中的爸爸。他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情感的父亲,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家庭。他年轻时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面对现实,他选择了回归家庭,成为了一个守护餐桌、圈住一家人胃的敦厚男人。他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接受。他对女儿的成长充满理解和支持,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安慰和鼓励女儿。这样的父亲,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也给我带来了许多人生的启示。
示例(不喜欢):虽然文中的爸爸有着一些值得敬佩的地方,但我并不完全喜欢他。我觉得他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转而成为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的沉默,有时候让我感到有些消极和逃避。我希望他能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守护家庭。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许他的选择也有他的道理。但无论如何,我希望他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给自己和女儿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从抒情方式来看,第⑩节划线句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作者直接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通过“我的爸爸是没有气势的黄药师,到底给了我一个欢乐无忧的桃花岛”这样的叙述,直接展现了父亲虽然没有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却给了自己一个充满欢乐和无忧的生活环境。这种直白的抒情方式,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和强烈。而链接材料则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展现情感。朱自清在《背影》中,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如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展现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艰辛过程。这些动作不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也间接地传达了作者对父亲无私付出的感动和感激之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
在表达的情感上,两者都体现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爱意。第⑩节划线句主要侧重于对父亲给予自己欢乐无忧生活的感激,通过描绘“桃花岛”这一充满欢乐和无忧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无私付出的赞美和感激。而链接材料则更侧重于对父亲艰辛付出和深沉关爱的感动,通过描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艰难过程,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无论是侧重于欢乐无忧的生活还是艰辛付出的感动,两者都成功地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展示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表现手法
定义
作用
举例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2.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朱门酒肉臭,里有冻死骨。
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白杨礼赞》中的白杨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1.“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2.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3.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4.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1.先写……再写……,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3.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
引用
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法叫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朱自清的《春》中,在写春风时,引用了南宋诗人释志南《绝句》中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做的叙说和交代。(中招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其中插叙、倒叙重点考查)
描写
将人物、事件和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坦率真挚,质朴诚恳,颇能打动人心。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作用: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议论
直接点明和深化所写事物的意义。一般是先叙后议,深化读者对所叙述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等,使文章生动具体,有说服力。主要用在说明文中。
故事情节
(1)
儿子邀请丈夫看视频
丈夫陪儿子看电视
丈夫主动帮做家务
陶雅的心理
失落、难过
生气、妒忌
羡慕、欣慰
(2)
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伏笔照应(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伏笔照应(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伏笔照应教师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docx、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伏笔照应学生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教师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docx、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学生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