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理解与应用,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水饺是中华传统美食。下列制作水饺的主要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加水和面
B.剁肉拌馅
C.擀皮包饺子
D.烧火煮饺子
2.(2分)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拇指一直按在试管夹的短柄处
B.给液体加热时,直接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
C.为了操作方便,对于没有毒和腐蚀性的药品,可以用手直接拿
D.烧杯不可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要垫上陶土网
3.(2分)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普通玻璃容易破碎
B.金刚石硬度大
C.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D.铁块受热可变成铁水
4.(2分)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B.加热液体
C.倾倒液体D.量取液体
5.(2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B.氧气具有助燃性,常作火箭推进燃料
C.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属于大气污染物
6.(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混合物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B.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C.混合物各成分之间保持各自的性质不变
D.冰水混合物属于混合物
7.(2分)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的烧杯实际质量为( )
A.23.8gB.32.6gC.32.3gD.27.4g
8.(2分)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B.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D.集气瓶内液面先上升后下降
9.(2分)“减污降碳,保卫蓝天”,校园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网上祭英烈B.循环用教材
C.集中烧落叶D.分类放垃圾
10.(2分)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常状况下,O2是不溶于水的气体
B.相同条件下,O2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C.分离液态空气可获得O2
D.O2能够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11.(2分)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发现烧杯内壁有液滴
12.(2分)两同学在做实验时用量筒量取液体。甲同学俯视量筒,读数为65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则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大于33mLB.等于33mLC.小于33mLD.无法确定
13.(3分)小华采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等量氯酸钾相比( )
A.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B.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D.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14.(3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锥形瓶里加入少量MnO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6%的双氧水
B.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盖上玻璃片
C.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桌面上
D.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的气泡即刻收集
15.(3分)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AB.BC.CD.D
16.(3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二、理解与应用(每空1分,共32分)
17.(8分)根据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存在的物质,请将物质名称填在横线内。
(1)天然气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 ;利用它 的化学性质。
(2)冰箱中常用“气调保鲜”来达到对食物保鲜的效果。如图所示是工业上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的流程:
在空气分离后,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 (填“富氧空气”或“富氮空气”)。它还能用来做保护气,是因为它 。
(3)太空空间站内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4)瓜子放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有 。
(5)长期敞口存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有 。
(6)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某同学就有关提高空气质量的具体措施给市“创城办”提出建议,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安排洒水车在城市主干道洒水
B.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C.将有污染的化工厂搬迁至城郊
D.将燃油公交车改成电车
18.(5分)阅读以下描述语句,选取数字序号填空。
①常温下氯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③氯化钠不能燃烧④给氯化钠固体升温至801摄氏度,氯化钠固体熔化变为液态⑤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⑥氯化钠用于配制医疗上的生理盐水⑦工业上可以用氯化钠来制取碳酸钠、氯气等。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
(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
(3)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
(4)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
(5)描述用途的是 。
19.(10分)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科技工作者主题活动,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科普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请回答下列科普活动模拟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写出有关仪器的名称:B ;E 。
(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下同)。
(3)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序号)。
(4)要防止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发生。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 在桌面上。
(5)实验结束后仪器的摆放或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填序号)。
(6)用试管加热时,夹持试管使用 ,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分析理由是 ;用完酒精灯后,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为用 盖灭。
20.(9分)根据图示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探究氧气的工业制法
(1)工业上常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流程如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利用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了液氧和液氮的 不同,属于 变化。
【探究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2)实验Ⅰ中水的作用为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
(3)实验Ⅱ为铁丝的燃烧实验。
①该实验中,集气瓶底部加细沙(或水)的目的 。
②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
③实验Ⅱ中,可观察到步骤b中铁丝不能燃烧,步骤c中铁丝能燃烧 有关。
(4)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填“比较活泼”或“不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食物变质
B.动植物呼吸
C.钢铁生锈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32分)
21.(26分)通过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两瓶较纯净的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进行组合。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编号);实验时该装置的试管口放少量棉花的原因是 ,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能用E装置收集O2,是因为 ,检验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3)注射器G可用于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 。
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A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推动注射器G的活塞,观察到 ,表示装置A的气密性良好。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不需加热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如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 ;如果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管口通入。
22.(6分)过氧化氢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的某些性质进行研究。
Ⅰ、不稳定性
(1)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实验中的作用是 。
(2)称量“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固体,质量为 g。
Ⅱ、漂白性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氢溶液可漂白一些有色物质。
②10%表示H2O2溶液的浓度,该溶液中过氧化氢和水的质量比为10:90。
【进行实验】将红色布条分别浸泡在4种溶液中,现象如下表。
【解释与结论】
(3)实验①、②的目的是探究 对H2O2溶液的漂白性是否有影响。
(4)欲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NaOH溶液对H2O2溶液的漂白性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 (填实验编号)。
(5)通过对比实验③、④,得出的结论是 。
(6)欲进一步探究NaOH溶液的用量对H2O2溶液的漂白性的影响,可补充的实验是:将红色布条浸泡到 ℃25mL10%H2O2溶液+5滴NaOH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1-12题每小题2分,13-16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加水和面、剁肉拌馅、擀皮包饺子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加水和面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B、剁肉拌馅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C、擀皮包饺子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D、烧火煮饺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分析】A、根据加热液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B、根据加热液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C、根据实验室的“三不原则”进行分析;
D、根据烧杯的使用进行分析。
【解答】解:A、加热液体时,故操作错误;
B、给液体加热时,再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
C、在实验室中,故操作错误;
D、烧杯不可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故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基本实验操作,掌握基本实验操作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3.【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普通玻璃容易破碎,属于物理性质;
B、金刚石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
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属于化学性质;
D、铁块受热可变成铁水,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4.【分析】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B、加热液体药品时,使用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距管口处;
C、倾倒液体时,标签朝向手心,试管口紧挨瓶口;
D、读取液体体积时,该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仪器的使用。
5.【分析】A、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C、根据空气污染指数指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虽能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加剧,但二氧化碳无毒,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A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助燃剂,故B错误;
C.空气污染指数指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高,表示空气质量越差,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虽能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加剧,但二氧化碳无毒,所以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6.【分析】A、根据混合物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纯净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C、根据混合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冰水混合物的组成进行分析。
【解答】解:A、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B、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
C、混合物由不同物质组成,所以混合物的性质是由多种物质体现的,故C说法正确;
D、冰是固态的水,属于纯净物。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
7.【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物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烧杯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烧杯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故选:D。
【点评】托盘天平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掌握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放热,则装置中的气体受热膨胀,会从导管中逸出进行分析;
B、根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气体受热会膨胀进行分析;
D、根据集气瓶内的液面不能下降进行分析。
【解答】解:A、实验前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应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否则气体受热膨胀,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D、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逐渐冷却至室温,装置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但不会下降。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分析】A、网上祭英烈,环保节能;
B、循环用教材,更环保;
C、集中烧落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D、分类放垃圾,更环保。
【解答】解:A、网上祭英烈,该选项符合主题;
B、循环用教材,该选项符合主题;
C、集中烧落叶,该选项不符合主题;
D、分类放垃圾,该选项符合主题。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保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
10.【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工业制氧的原理进行分析;
D、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通常状况下,O2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故说法错误;
B、相同条件下,O2的密度略大于空气,故说法正确;
C、根据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 O7,故说法正确;
D、O2具有助燃性,能够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氧气的性质及工业制取,理解氧气的性质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11.【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条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现烧杯内壁有液滴。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2.【分析】根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遵循“俯大,仰小,平正好”的规律解答。
【解答】解:开始:俯视读数时,量筒内实际液体的体积<65mL,
后来:仰视读数时,量筒内剩余的实际液体的体积>32mL,
则倒出液体的体积<65mL﹣32mL=33mL。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使用量筒时,俯视读数时,实际体积小于测出体积,以及仰视读数时,实际体积大于测出体积,在学习时要进行理解识记。
13.【分析】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解答】解: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反应速率加快。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分析】A、根据图中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空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中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6%的双氧水。
B、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前,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空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收集。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分析】A、根据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在点燃的条件下,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装置内气体的体积应剩余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随着反应的进行,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故B正确;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用等质量,无论使用催化剂,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
D、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6.【分析】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解答】解: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测定氧气含量;
B、加入二氧化锰,不产生气泡的是水;
C、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说明气体是氧气。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理解与应用(每空1分,共32分)
17.【分析】(1)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2)根据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3)根据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分析;
(4)根据水蒸气的性质分析;
(5)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6)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
【解答】解:(1)天然气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能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2)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防止食物发生缓慢氧化,故在空气分离后;它还能用来做保护气;
(3)太空空间站内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组成基本一致,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故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1:4;
(4)瓜子放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瓜子吸水变软;
(5)长期敞口存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
(6)A、安排洒水车在城市主干道洒水,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不符合题意;
C、将有污染的化工厂搬迁至城郊,符合题意;
D、将燃油公交车改成电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氧气或O4;支持燃烧;
(2)富氮空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3)1:4;
(4)水蒸气;
(5)二氧化碳或CO6;
(6)C。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性质和用途,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8.【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味道、溶解性等;性质和变化,性质是特性,变化是过程,描述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等。
【解答】解:①常温下氯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状态和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
③氯化钠不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
④给氯化钠固体升温至801摄氏度,氯化钠固体熔化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⑤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⑥氯化钠用于配制医疗上的生理盐水⑦工业上可以用氯化钠来制取碳酸钠、氯气等属于氯化钠的用途。
故答案为:(1)①②;
(2)③;
(3)⑤;
(4)④;
(5)⑥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概念与区别、描述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取用药品的仪器进行分析;
(3)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进行分析;
(4)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5)根据实验完毕仪器的放置方法进行分析;
(6)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B为烧杯;仪器E为胶头滴管;
(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3)试管可直接加热,也可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4)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在桌面上倒放、腐蚀桌面;
(5)A、实验结束后,标签朝外,方便下次取用;
B、实验结束后,故B错;
C、实验结束后,故C正确;
D、实验结束后,避免酒精挥发。
(6)用试管加热时,夹持试管使用试管夹;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用完酒精灯后,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为用灯帽盖灭,防止发生火灾。
故答案为:(1)烧杯;胶头滴管;
(2)D;
(3)A;
(4)倒放;
(5)C;
(6)试管夹;;外焰温度最高。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
20.【分析】(1)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硫燃烧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铁燃烧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4)根据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反应进行分析;
(5)根据缓慢氧气的定义进行分析。
【解答】解:(1)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2)实验Ⅰ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故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符号表达式为:S+O2SO2。
(3)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底部加细沙(或水)的目的: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符号表达式为:Fe+O4Fe3O4。
③实验Ⅱ中,可观察到步骤b中铁丝不能燃烧,氧气中氧气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
(4)氧气能与铁、硫等反应,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5)A、食物变质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缓慢氧化;
B、动植物呼吸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缓慢氧化;
C、钢铁生锈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缓慢氧化;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符合题意。
故选D。
故答案为:(1)沸点;物理;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或S+O8SO2;
(3)①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②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或Fe+O2Fe5O4;
③浓度。
(4)比较活泼;
(5)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氧气的性质,理解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及原理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32分)
21.【分析】(1)根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实验时该装置的试管口放少量棉花的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3)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乙炔密度比水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F,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符号表达式为:H2O2H2O+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实验时该装置的试管口放少量棉花的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6K2MnO4+MnO4+O2;能用E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说明已经集满;
(3)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没过长颈漏斗下端,形成液封;
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A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推动注射器G的活塞,装置内压强增大,表示装置A的气密性良好;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B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如果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b端管口通入。
故答案为:(1)A或B或C;F;过氧化氢2O6H2O+O5;分解;
(2)D;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KMnO4K2MnO4+MnO2+O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说明已经集满;
(3)没过长颈漏斗下端(或长颈漏斗下端形成液封等);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或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等);
(4)B;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2.【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及对比实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1)在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2)称量“过滤、洗涤,质量为2g,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3)实验①、②中温度不同,故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溶液的漂白性是否有影响。
(4)实验②、③中,一个不加,可以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 溶液对 H2O5 溶液的漂白性有影响”的结论。
(5)实验③、④中,其他因素均相同,布条褪色的时间越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
(6)欲进一步探究 NaOH H2O2 溶液的漂白性的影响,则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不同,故补充的实验是:将红色布条浸泡到50℃25mL10%H6O2 溶液+5 滴 NaOH ,观察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催化作用;
(2)6;
(3)温度;
(4)②、③;
(5)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
(6)5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A
B
C
D
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硫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
区分水和过氧化氢
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
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
分别同速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D
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20分钟后布条无明显变化
20分钟后布条颜色稍变浅
20分钟后布条颜色明显变浅
1分钟后布条红色褪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化楼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苗场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