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
命题人:简琳 张琪 做题人:李洁琳 周泳君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中的核心和首要的价值标准。
B. 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 材料二认为“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大动荡、大变革时代,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层的人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D. 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和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释,各自智慧超群,交融互补后,形成了登峰造极的哲理智慧,成为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B. 佛法不是产生于中国的思想,但在历史发展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C. 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这其中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 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这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雍也》)
B.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D.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根据两则材料,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D 3. C
4. 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民族精神”和“哲学智慧”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和“释迦牟尼之佛法”,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③论证语言严谨,如运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严谨周密。
5. ①“和为贵”,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②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③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一直努力,不断进取。④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⑤悉心培养完美的道德,自觉抵制外物的诱惑,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是“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思是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与材料二中“上善若水”“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等无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由“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见,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由“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可见,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用了例证法,如“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等,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并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从语言特色来看,论证语言严谨,如运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周密,说理性强而严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可知,要“和为贵”,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结合“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分析可知,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分析可知,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一直努力,不断进取。
结合“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分析可知,要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结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分析可知,要悉心培养完美的道德,自觉抵制外物的诱惑,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会以后
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
我们谈到,为了使个人趋于完善,首先必须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接着,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并不是由于环境,完全是由于别的缘故。”
“到底由于什么呢?”我们问道。
“是这么回事: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年轻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
“我要讲的事情出在四十年代,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那时我们大学里没有任何小组[注],也不谈任何理论,我们除了学习,就是玩乐。
“我是一个很愉快活泼的小伙子,况且家境又富裕,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
“正当我狂热地爱恋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这次舞会好极了:丰美的菜肴,喝不尽的香槟。我不用喝酒就醉了,我又跳卡德里尔舞,又跳华尔兹舞,尽可能跟瓦莲卡跳。她身穿白色长衣,束着粉红腰带,脚上是白净的缎鞋。
“我就这样尽跟她跳,简直没有注意时光是怎么过去的。这时是两点多钟。
“‘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她对我说道,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端正、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他正跟女主人和其他的太太们站在门口。
“‘瓦莲卡,过来,’我们听见女主人的响亮声音,‘我亲爱的,劝您父亲跟您跳一跳吧。’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很漂亮的老人。他的脸色红润,留着两撇雪白的、尼古拉一世式的鬈曲的唇髭和同样雪白的、跟唇髭连成一片的络腮胡子。他是一位具有尼古拉一世风采的宿将型的军事长官。
“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右手戴上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
“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地,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瓦莲卡的优美的身子在他的左右翩然飘舞,灵巧得叫人难以察觉。全厅的人都在注视这对父女舞伴的每个动作。
“瓶子里的水只要倒出一滴,其余的便常常会大股大股地跟着倾泻出来,同样,我心中对瓦莲卡的爱,也释放了蕴藏在我内心的全部爱的力量。
“玛祖卡舞结束之后,上校推辞说他明天必须早起,就向主人告别了。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再次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那正是谢肉节的天气,有雾,饱含水分的积雪在路上融化,所有的屋檐都在滴水。瓦莲卡家住在城市的尽头,靠近一片广大的田野,田野的一头是人们游息的场所。我走过冷僻的胡同,来到大街上,这才开始碰见行人和运送柴禾的雪橇,雪橇的滑木触到了路面。马匹在光滑的木轭下有节奏地摆动着湿漉漉的脑袋,车夫们身披蓑衣,穿着肥大的皮靴,跟在货车旁边噗嚓噗嚓行走,沿街的房屋在雾中显得分外高大——这一切都使我觉得特别可爱和有意思。
“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游息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乎乎的东西,而且听到从那里传来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他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地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两个行列中间有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仿佛觉得很面熟。
“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噗嚓噗嚓地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
“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这就是瓦莲卡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
“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重复着呜咽道:‘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
“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斑驳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突然间,上校停了一停,随后快步走到一名士兵跟前。
“‘你还敢敷衍吗?还敢吗?’
“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打下棍子。
“我觉得那样羞耻,我埋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一路上我的耳边时而响起鼓声和笛声,时而传来‘好兄弟,发发慈悲吧’这两句话。我感到一种近似恶心的、几乎是生理上的痛苦。
“‘他显然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想起上校,‘如果我知道他所知道的那件事,我也就会了解我看到的一切,不致苦恼了。’可是无论我怎样反复思索,还是无法了解上校所知道的那件事。
“嗯,你们以为我当时就断定了我看到的是一件坏事吗?决不。‘他们一定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想,于是努力去探究这一点。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始终探究不出来。我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
“好,那么,爱情呢?”我们问。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结果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
(有删改)
[注]19世纪30年代,莫斯科一部分大学生成立了各种小组,探讨哲学和文学问题,传播先进思想。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伊凡上大学时学校没有任何小组,也不谈理论,学生除了学习就是玩乐,伊凡随意提及的话点出当地闭塞落后的环境特征。
B. 伊凡与瓦莲卡在舞会上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整晚的相伴跳舞更加深了彼此的感情,两人后来分手并非瓦莲卡自身的过错。
C. 学生时代的伊凡是个入世不深的贵族青年,目睹夹鞭刑的行刑场景轰毁了他对美好幸福的幻想,这一偶然事件中透着必然。
D. “一切都要合乎规矩”这句话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上校的行动,他在舞会上的彬彬有礼与在广场上严苛执行军规均与此有关。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对贵族舞会和广场刑场两个场面的描写均注重主人公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B. 舞会上美妙悦耳的玛祖卡舞曲与广场上生硬刺耳的笛声、鼓声形成强烈反差,以此批判上流社会的文明,极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C. 作者以白描手法刻画上校形象,通过描写其舞会上的装束、动作、姿态、心理等,表现他的温情与儒雅,为后文写其残忍形象张本。
D. 本文语言风格平实明快,通俗易懂,多用简单的口语,如闲话家常,自然而流畅,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与小说采用的讲故事方式相契合。
8. 请简要分析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9. 这篇小说巧妙地运用了留白艺术,请从标题、人物、情节三方面对此简要说明。
【答案】6. B 7. C
8. ①以典型环境展现时代和社会。清晨街上雪橇、马匹、车夫等民众日常劳碌生活图景,构成故事的社会背景。②以景物映射人物内心世界。积雪初融的街道上寻常景象,经伊凡内心情绪点染而显出美好可爱,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幸福感。③上承舞会场景,引出下文对行刑场景的叙写,使文脉缜密连贯。
9. ①标题留白。以“舞会以后”为题,舞会结束后的事情如何,引人遐思。②人物塑造留白。舞会上着力渲染的人物形象,舞会后却只字不提,瓦莲卡等人对待上校暴行的态度形成空白。③情节设置留白。结尾处伊凡没能探究明白那件“所不知道的事情”,留给读者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含蓄韵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舞会上相遇,两人一见钟情”错误。从文中“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正当我狂热地爱恋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可以看出,两人恋爱是在舞会之前就已开始,而非在舞会上相遇,更不是在舞会上一见钟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通过描写其舞会上的……心理等”错误,小说对上校在舞会上的描写中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从环境本身的功能上说,“行人和运送柴禾的雪橇,雪橇的滑木触到了路面……车夫们身披蓑衣,穿着肥大的皮靴,跟在货车旁边噗嚓噗嚓行走,沿街的房屋在雾中显得分外高大”,清晨街上的雪橇、马匹、车夫等民众日常劳碌生活图景,构成故事的社会背景。此处描写以典型环境展现时代和社会,有交代社会背景的作用。
从人物角度分析,“饱含水分的积雪在路上融化……马匹在光滑的木轭下有节奏地摆动着湿漉漉的脑袋”“这一切都使我觉得特别可爱和有意思”,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有烘托作用。以景物映射人物内心世界。积雪初融的街道上寻常景象,经伊凡内心情绪点染而显出美好可爱,烘托出人物刚刚和恋人过完谢肉节内心的幸福感。
从结构上看,画横线部分处于两个场景之间,上承舞会场景,引出下文对行刑场景的叙写,起到场景过渡的作用,使文脉缜密连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小说标题为“舞会以后”,以留白的方式暗示文章的重心是在舞会后惨无人道的夹鞭刑,舞会上父女的温情与之形成对照,加深批判力度。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重写瓦莲卡在舞会上,不写其舞会后,舞会上重写其优雅迷人的形象,而不写其心理与思想,对待父亲的暴行,其立场态度究竟如何,令人深思。
在情节设置上,结尾处,“他们一定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他们”又指哪些人,这些都没有明确交代,留给读者思考,形成文章含蓄丰富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注】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非尔所及也。”
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
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不如是之亟也。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
贺若弼请射于子,发必中。子曰:“美哉乎,艺也!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弼不悦而退。子谓门人曰:“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则止;今之事君也以佞,无所不至。”
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陈叔达为绛郡守,下捕贼之令曰:“无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子闻之曰:“陈守可与言政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苟非君子,焉能固穷?导之以德,悬之以信,且观其后,不亦善乎?”
(节选自《中说·事君篇》,有删改)
文本二: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注】子:指文中子。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尧舜三载A考绩B仲尼C三年有成D今旬月E而易F吾不G知H其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用作语气助词,与《劝学》“风雨兴焉”的“焉”用法不同。
B. 而,连词,与《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的“而”用法相同。
C. 固,固守,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不同。
D. 苟,苟且,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的“苟”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玄龄向文中子请教了侍奉君王、使用人才、教化百姓的道理,得到的回答都和“心”有关。
B. 文中子认为夏商周三代和两汉能够兴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朝代臣子忠诚,庶民得到教化。
C. 文中子指出君子应注重道、德、仁三方面的修养,而后方可研习技艺,暗含了对贺若弼的批评。
D. 文中子继承前说,认为“政”是地方官员用来移风易俗的,而“叹”是用来教导并约束家人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则止;今之事君也以佞,无所不至。
(2)导之以德,悬之以信,且观其后,不亦善乎?
14. 文本一第2段和文本二都谈到如何为政及其效果,二者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BDF 11. D 12. B
13. (1)古人以道侍奉君主,不可行就停止;今人以谄佞侍奉君主,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2)用仁德教导百姓,用诚信来标榜百姓,而后再看他们的表现,不是很好吗?
14. ①文本一,认为为政的根本(第一选择)是德化,才能使百姓信服。②文本二,认为为政应竭尽诚心,才能获得人心。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话和论述的形式,探讨了古代为政之道和君臣关系。文本一主要记录了房玄龄等人向文中子请教治国理政的道理,强调德治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重刑轻德的现象。文本二则通过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进一步阐述了为政者应竭诚待下,反对傲慢待人,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两篇文章共同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尧、舜治国三年考核政绩,孔子行教三年方有成就。如今十天半月就更换官员,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
“尧舜三载考绩”和“仲尼三年有成”句子结构一致,所以在中间B处和“成”后面D处断开。
“今旬月而易”指前文“牧守屡易”这件事,“吾不知其道”主谓宾完整且句意连贯,所以在“易”后面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语气词/兼词,兼“于之”。句意:王道兴盛,那么礼乐也随之大兴。/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B.正确。连词,表并列。句意:这个人骄傲自大而又刚愎自用。/(沛公)像这样劳苦功高。
C.正确。固守/本来。句意:怎能安守穷困。/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错误。苟且/假如。意思不同。句意:(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假如不是我所(拥)有的东西。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朝代臣子忠诚,庶民得到教化”错误。由原文“子曰:‘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不如是之亟也。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可知,文中子认为三代兴旺,是因为诸侯可以世承其国;两汉隆盛,是因为牧守可以世袭其爵。不像现在这样更换频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事”,侍奉;“佞”,谄佞,奸佞。“无所”,固定句式,“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②“导之以德”和“悬之以信”都是状语后置句式,“之”指代百姓;“悬”,悬挂,在文中引申为标榜;“善”,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文本一原文“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可知,本处将古、今为政进行对比,古代以德化为本而以刑罚为末,因此百姓心怀喜悦而仁爱宽厚;而现在专任刑罚而抛弃德化,因此百姓心怀怨恨而奸诈狡猾。所以,文本一强调了为政的根本在于德化,这样才使百姓信服。
由文本二原文“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可知,因为处在深重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所以,文本二强调了为政应竭尽诚心,才能获得人心。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房玄龄问侍奉君王之道,文中子说:“无私心。”问用人之道,文中子说:“不偏心。”房玄龄说:“请问教化百姓之道呢?”文中子说:“端正他们的思想。”问礼乐,文中子说:“王道兴盛,那么礼乐也随之大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文中子说:“古代的行政者,崇尚以德化为本而以刑罚为末,因此百姓心怀喜悦而仁爱宽厚;当今的行政者,专任刑罚而抛弃德化,因此百姓心怀怨恨而奸诈狡猾。”
文中子见地方官员更换频繁,说:“尧、舜治国三年考核政绩,孔子行教三年方有成就。如今十天半月就更换官员,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薛收问:“为何这样说?”文中子说:“三代兴旺,是因为诸侯可以世承其国;两汉隆盛,是因为牧守可以世袭其爵。不像现在这样更换频繁。没有稳定的君主而要求臣子尽忠,没有稳定的人民而要求教化有效,即使说能做到,实则也是无法做到。”
贺若弼请求为文中子展示射艺,每发必中。文中子说:“射艺超群啊!古时君子以道为目标,以德为根据,以仁为标准,而后方可游习于艺。”贺若弼心中不悦,于是离去。文中子对门生说:“这个人骄傲自大而又刚愎自用,难以在当今之世立身。”
文中子说:“古人以道侍奉君主,不可行就停止;今人以谄佞侍奉君主,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薛收问《续诗》。文中子说:“有四部分,有五种志意。四部分是什么?第一是化,天子用来教化天下。第二是政,地方官员用来移风易俗。第三是颂,用来把成就的功业禀告神明。第四是叹,用来教导并约束家人。共此四种,或赞美,或勉励,或批判,或厌恶,或自诫,这就是五种志意。”
陈叔达担任绛郡太守,下达捕贼命令,说:“不要急着抓捕,那些改过自新的人就宽恕他们,看他们以后的表现。”文中子听到后说:“可以和陈郡太守谈论为政之道了。君主无道,民心离散已久。若不是君子,怎能安守穷困?用仁德教导百姓,用诚信来标榜百姓,而后再看他们的表现,不是很好吗?”
文本二:
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忽视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洛阳故城
许浑【唐代】
禾黍离离①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②,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③,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①禾黍离离:从《诗经·王风·黍离)篇中“彼离离”一句脱化而来。②堞(dié):城上小墙。③登仙子:王子乔,传说其修仙得道,在缑氏山(缑岭)骑鹤升天而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笔既是用典,又写出诗人登城所见到的荒凉残破之景,在今昔对比之中引出“昔人城此岂知劳”的无限感慨。
B. 颔联“水声”是动景,“山势”是静景,动静结合,表面看似写景,实则概括了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
C. 颈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暮云、寒雨、古堞、空壕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鸦噪、雁影更增添了萧瑟的情味。
D. 本诗是凭吊故城感怀之作,诗人追抚山河陈迹,俯仰今古兴废,借古喻今,虽写得含蓄而深沉,但情调昂扬乐观。
16. 诗人登临送目,产生诸多感慨,请结合全诗逐联简析。
【答案】15. D 16. ①首联“禾黍离离”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岂知”句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
②颔联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水声东去”既是写实景,又是双关寓意。诗人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的感慨。
③颈联以不懂人事的鸦、雁,表达人事沧桑的感慨,显得深刻有力。
④尾联借用典故慨叹世人不能像王子乔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情调昂扬乐观”理解错误,从全诗来看,应为情调感伤。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句“禾黍离离”,从《诗经•王风•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哀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华享乐,役使千千万万的劳力建起了洛阳宫殿和城池,而今却已倾圮残毁。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在这里,诗以“岂止”构成反诘,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
颔联承上作深入描写以“市朝变”与“水声东去”、“宫殿高”与“山势北来”做鲜明对比,并照应首联,揭示权贵之不能长存,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洛水东去街市随之改变,邙山北来残存宫殿高高。“洛水东去”是实写,同时也是借流水东去不复返表达光阴易逝的感慨;何况眼前“市朝变”,只有邙山那残存的高高的宫殿还记录着曾经的繁华,这就更增加了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味道。
颈联更写出了故城的荒凉冷落。“鸦噪”说明这里凄清,人迹罕至;“雁迷”,说明这里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写景逼真,细节处处传神,以不懂人事的鸦、雁,反映人事的变化,显得深刻有力。
尾联承上以反折作收,富贵之不得长存,人生之过于短暂,这使诗人痛苦、感慨,从而产生羡慕神仙的思想,但诗人却反说“可怜”,用典故慨叹世人不能像王子乔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正说明诗人认为虚妄的神仙故事也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不能解决思想上的苦恼,表达了他这种怀古伤今的感慨的深沉与无限的悲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案】 ①. 己所不欲 ②. 勿施于人 ③. 在明明德 ④. 在亲民 ⑤. 千里之行 ⑥. 始于足下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已”“施”“德”。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江堰坐落成都西部岷江之上,是中国最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这座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并非__________,而是在漫长的尝试与实践中发展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伫立水边,听着__________的涛声,我的心与波涛一同澎湃;望着水跳跃奔流——“卷起千堆雪”,我的心被至清之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可是,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水质干净、水流不断,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寻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靠立在伏龙观前的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和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第一空:一蹴而就/轻而易举;
第二空:震耳欲聋/响彻云霄/震天动地
19. 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改句将比喻省去,难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对“我”的重要性。
②原文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改句句式灵活,难以突显无处安身的急迫感。
③原文使用问句,强化语气,加深了忧患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引人深思;改句使用陈述句,直观、简短,感染力不足,难以引人深思。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形容都江堰工程成功不易,此处用于否定句,可用“一蹴而就”或“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
第二空:此处形容都江堰水边涛声声音宏大响亮,可用“震耳欲聋/响彻云霄/震天动地”。“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运用比喻修辞,用鱼儿离开水的状态形容“我”对清泉、绿洲的渴求,形象生动;而改句“我仿佛快要窒息”表达直接,缺少形象生动的效果。
原句“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连用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感染力;内容上,“生命之泉”“自由呼吸的天地”“绿洲”一气呵成,有一种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得到紧迫感。改句表述句式松散,语气平淡。
原句“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连用三个反问句,强化语气的同时,也强调突出了我们将无处安身的忧患意识,更容易引发读者思考;改句使用陈述句,语气平淡,难以引发读者的警醒和思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 ① 。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人体潜在能力,提升行动和思考的效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 ② ,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要放松心态。
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 ③ 。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20. 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点的“会”,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祝福》)
B. 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免受暑气的侵袭。(《北平的夏天》)
C.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雷雨》)
D. 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C 21. ①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③更是考验家长
22. 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会”的意思是“能够或可能”。
A.指短暂的时间段;
B.有擅长的意味;
C.能够或可能;
D.指有能力做,强调一种能力或技能。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后文着重说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应填“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
第二处,结合后文“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可知,应指考生和家长均包括在内,后文强调家长,家长应放在后;又因后文有“都要……”,故所填之句有所用的关联词是“不管……”,所以,此处应填“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
第三处,后文说高考期间家长应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考生创造好的备考空间和提供好的心态,意在强调高考也是在考家长,所以,此处应填“更是考验家长”。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人体潜在能力”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可把“人体”提前,充当句子的主语,改为“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
二是语序不当,“思考”和“行动”互换一下位置;
三是结构混乱,“提升行动和思考的效率”的主语不是“人体”,可改为“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让“思考和行动的效率”做最后一句的主语。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中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善于研制不龟手之药,但他们世世代代却只是用它来做和漂洗丝絮有关的事儿,得到的价值也“不过数金”;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买下了它的制作技术,用它来服务于吴越交战中受冻的士兵,由此得到的价值是“裂地而封之”。
世世代代以此为事,这是坚持俗见;不以此为事而以彼为事,这是突破俗见。俗见,往往是生活中的常理常情,它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和智慧。突破俗见意味着对此的超越和创新,有时甚至是颠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为什么会坚持俗见?是不是所有的俗见都需要、都能被突破?而有些俗见又为什么能被突破?从哪里突破?被谁突破?是自己还是他人,是同时代的还是后人?突破前后的俗见各自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境界和价值观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深入思考。
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莫被俗见障目,敢于突破创新
有了不龟手之药的加持,避免了手裂之痛,漂洗丝絮是一份没有痛苦的事业,理应代代传承,何须它想?这是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但是,同一种药,别人能凭它裂土封侯,而发明者却不免于日夜劳碌,为何?
答曰,即使俗见曾被证明是真理,但若一味固守,不知突破,在新的时代,它就会变成障目之叶。我们有药,我们可以从事洴澼絖,是正确的,但正是这正确的俗见,阻碍了我们开发不龟手之药的新用途。
作为生活中的常理常情,俗见来自实践,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凝结着前人、众人的经验和智慧。对这些经验和智慧,我们理应敬畏。但是,任何真理,都可能只是局部的、一时的真理。牛顿的三大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力的场合,能准确地解释所有的力学现象,但若在高速、微观、强力的情况下,则要让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如果固守经典力学的藩篱不寻求突破,怎会有对宇宙和量子世界的新认知?所以说,“俗见”即使看上去正确,也应该敢于质疑它: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敬畏它,但不等于要把它供在神坛上,完全臣服于它。
之所以固守俗见,除了源于过于敬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惰性思维。听从别人的意见,走原来的老路,无疑是最省心省力的,萧规曹随,驾轻就熟,何其快哉!但是,曹参之所以走萧何的老路走得通,是因为他跟萧何处在同一个时代,面对的社会局面相类似。如果世变时移还不突破创新,那就是懒惰。固守俗见,懒于探索,怎能开创新天地?爱迪生坚持直流电安全的俗见,排斥交流电技术,惰性思维阻挡了他接受新技术;梅派演员,把梅兰芳的一腔一调、一举手一投足都奉为圭臬,认为这是最高标准,只需学习,无需改进,结果再未出真正的大家。懒于思考,惰于突破,只能是画地为牢。
能开新篇、谱新章的人,从来不臣服于俗见,不苟且于因循。邓小平不被搞市场经济就是向资本主义投降的俗见束缚,培育市场经济,打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华西村没有懒惰地遵循农村人就应该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慢节奏生活的旧俗见,大力发展工商业,让华西村成了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让村民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阿里巴巴推动网上购物时,没有束缚于要依赖银行系统的俗见,开发了支付宝系统,助推了其商业扩张。不拘于成见,不苟且偷懒,方能走出旧藩篱,走向新天地。
所以,前人、众人的意见可行,大可轻车熟路走捷径;若出现了新问题,有了新情况,有了新视角,还拘于俗见、成见,则是软骨头,是懒汉。
愿我们,不被俗见遮望眼,开拓创新谱新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援引了《庄子》中“不龟手之药”的故事,然后在引导语部分分两个层面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一个层面是由这个故事引出“俗见”这一概念,并指明其内涵;另一个层面是用一系列的问句,启发学生对“坚持俗见”和“突破俗见”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辩证思考。
题干部分强调所供材料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以启示”,那么,我们写作的时候,要从青年成长的角度出发,把对坚持俗见与突破俗见的辨析,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思考。
构思时,我们要先界定“俗见”这一概念的内涵。俗见,即世俗的见解,它是大众对某一问题所拥有的相同的、固定的看法,或者是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某一问题的相同的看法。它们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有的是直接或间接的人生经验的凝聚,有的则与文化习俗相关。其中很多是生活、工作中的常理、常情。
另外,我们还要厘清坚持俗见与突破俗见二者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坚持俗见,是源于主体对俗见的正确性的认可,是源于对自身感性经验与智慧的一种笃定与自信。但是,俗见是固定的,有时甚至是僵化的,而现实世界却变化莫测;俗见往往是片面的一隅之见,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俗见对世界的认知,不一定能涵盖所有时代、所有领域,它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突破俗见:有的是对它的丰富与完善,有的则是对它的完全否定与颠覆。坚持俗见是守正,它能指导人们的实践;突破俗见是创新,它能丰富、深化人们的认识与实践。
在写作的时候,阐释清楚它们的联系至关重要,切忌只谈一面,彼此孤立。当然,可以有所侧重,比如,在祖国建设一日千里的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守正的同时,更应看重“突破俗见”,锐意创新。对于材料中给出的一系列启发式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整合到我们的文章中来,但要注意建立其内在的逻辑性,避免写成问题的简单罗列和对问题的乏味回答。另外,可以就其中两三个问题进行重点论述,没必要面面俱到。
立意:
1.坚持守正,继承传统衣钵;勇于创新,开创新时代宏业。
2.莫被俗见束缚住飞翔的翅膀。
3.坚持俗见,不是抱残守缺;突破俗见,不是盲目颠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