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鹉山头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所谓:“生寻野渡寻无归,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 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谚语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能说明“柳”到今天仍然贴近我们民族的生活经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期,社会从乱局转入大一统,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以此为基础,诗歌的语言也迎来大发展。
B. 作者赞同《诗品序》对“思君如流水”等诗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 一代代人在长年累月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感受,当唐人读到诗中的“风”“月”“关”“山”,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 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创造和吸取这些词汇,使得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广阔鲜活。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 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
5. 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C
4. ①“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②《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③“柳”与春天、游子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④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⑤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
5. 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
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错,原文是说“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错。原文认为,“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意的词汇“羌无故实”(不借鉴典故)“讵出经史”(难道出自经史典籍吗?)“多非补假”(不借鉴典故)。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主要观点是:诗的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
C.“天鸡”出自神话故事,是运用典故;“空中闻天鸡”也是诗人的想象,不是从眼前得来。因此该句最不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可知,“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
②结合“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可知,《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
③结合“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可知,“柳”与春天、游子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
④结合“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可知,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
⑤结合“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可知,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可知,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
语法:原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中“语法”主要指的是唐诗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前两联写景,景中有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词汇:原文“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词汇”指的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丰富的语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作为诗歌中的意象,属于自然景物,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
哲贵
父亲六十多岁就去世了。父亲每顿能喝一斤白酒,连感冒药也没有吃过,怎么可能跟死亡发生联系?在梅巴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满头银丝。她觉得父亲生来就是个“白头翁”,父亲这个形象是永恒的,如他的作品一样不朽,她以此为荣。对于梅巴丹来说,父亲突然弃世是个分界线,她的人生由此划分为两段。
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虽然父亲像木头一样沉默,但梅巴丹不怵他。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
他们家在信河街丁字桥巷,有个独立小院子,人称梅宅。后院有个仓库,堆满从山上搜来的各种各样的木头。仓库出来有一个工作间,工作间也堆满木头,但跟仓库里的木头已大不一样、这些木头已被锯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木块。工作间有一张大工作台,占了工作间一半位置。那些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多散摆在工作台上。工作台上还有各类雕刻工具,有锯、尺子、敲槌、垫布、方凿、圆凿、斜凿、三角凿、针凿等等。工作间边上是陈列室,陈列室有两排大柜子,隔成大小不一的格子,每个格子里摆着雕刻好的人物、有关公、张飞、刘备、诸葛亮、苏东坡;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南极仙翁、钟馗;还有一类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江上的渔夫、晚归的农人、浣衣的妇人等等等等。
梅巴丹从小在工作间玩,她见父亲雕木头,也拿凿子在木头上乱凿,父亲雕什么,她便凿什么。她将凿出形状的木头递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
一年之中,父亲会带她出一趟远门,去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父亲带着她,转了一趟又一趟车,最后,没车可转,他们便下去步行。
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梅巴丹问父亲:“我们去哪里?”
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
梅巴丹看了看那朵白云说:“白云飞得那么高,我们上得去吗?”
父亲没有回答。
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梅巴丹趴在他背上,虽然脚上的水泡还在发热发痒,她心里甚至突然喜欢起它们来。她用手箍住父亲的脖子,温暖从父亲身上传来,弥漫她的身体,让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她喜欢这种感觉,身体越来越轻,越飞越高,飘到云朵上去了。而父亲如一只大鸟,在天地间飞行。
梅巴丹大学毕业后,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具体工作是收集和整理信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她很快明白,信河街非遗项目多得像夏天的蚊子,有黄杨木雕、渔鼓、布袋戏、舞龙、做酒、吹打,甚至有哭丧等等等等。根本弄不清楚嘛。梅巴丹兴趣索然。就是嘛,物以稀为贵,你弄得遍地都是,谁稀罕?梅巴丹所在的办公室每天有人找上门,自称是非遗传承人,打草鞋的,修篾的,剃头的,做圆木的,也有做豆腐的,都想报,一旦评上,每月会有一定补助资金。这当然是好事,为什么不报呢。梅巴丹不管这些事,她只负责收集材料。她不愿意坐办公室,有时去露个脸,有时连个脸也不露。
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她没有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这是她的事。她从懂事起,便拿着凿刀跟随父亲乱划乱刻,父亲从没有指点过她,可是,她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呀,对她来说,雕刻这些木头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日常生活而已,木雕就像她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生俱来。
当梅巴丹整个人沉浸到黄杨木雕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不同,纹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是不同。这么说吧,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
瓯江江堤上的塑胶跑道上多了一个身影。每天东方透出第一缕亮光,梅巴丹便一身轻装从家里出发。街道上几乎没有人,显得空旷又萧条。所有人都像死一般地睡着。梅巴丹跑过马路,跑过一条街道,来到了瓯江边。梅巴丹调整了一下呼吸,撒开了步伐,身体笔直,微微前倾,手臂有序摆动,向东方飞驰而去。三公里之后,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只听见脚步声。再过不久,脚步声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声。再跑下去,潮水声悄然退去,也不是退去,而是那声音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气流,这气流将她托起来,使她飘浮在上面。她飞翔了起来,世界又重新出现了,却变得很小很小,如一颗尘埃。她要忘了这颗尘埃,也要忘记了自己。她这时只有一个念头: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海的尽头。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可是,她每一次都是在塑胶跑道的尽头落回到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返身往回跑。
半年之后,梅巴丹出现在了人来人往的望江路,她开的是一辆用黄杨木做成的小汽车。最后,小汽车被交警拦住了,交警让她出示行驶证,梅巴丹也没有。交警扣留了小汽车,让她去交警队处理。梅巴丹什么话也没有说,离开小汽车,转身回家,再也没有出来。
又过了半年,梅巴丹骑着一匹黄杨木做的木马出现在望江路。木马精神极了,浑身上下散发出七彩光芒,特别是它的眼睛,只要与它对视一下,魂魄立即被吸走。它有一股非凡的魅力,不像人世间应该有的。梅巴丹骑着她的木马,走上了江堤,在江堤上奔驰。半路上,又被上次那个交警拦下了,交警告诉梅巴丹,城市里不准骑马。
半年后,梅巴丹用黄杨木造了一条小木舟,她坐着这条小木舟,顺着瓯江水一路向东,刚刚进入东海,被一个浪头掀翻了。幸好有一条渔轮经过,将她捞起来。小木舟一沉下水,了无影踪。
半年以后,一天早晨,天微微明,有人看见梅巴丹骑着一只黄杨木做的大鸟,从家里翩然飞出,那大鸟有桑塔纳汽车那么大,两只翅膀像飞机一样张开来,像老鹰在空中飞翔。看见的人说,那一天,梅巴丹一身白衣,骑在大鸟上,绕信河街上空一圈,然后朝东飞去,再也没有回来。
(有改动)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之所以让梅巴丹从懂事起就跟着自己乱划乱刻,是因为想让梅巴丹能够继承自己的手艺。
B. 父亲生性孤独,住的是独立小院,连带女儿出趟门,都要选择路途遥远、人迹罕至的神农架。
C. 父亲一直是沉默的,梅巴丹在沉浸到黄杨木雕里之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亲沉默的原因。
D. 梅巴丹青出于蓝,技艺胜过父亲,她能用黄杨木做成汽车、木马、木舟以及载人飞翔的大鸟。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内容上多有呼应。后文写梅巴丹决定学黄杨木雕时,“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其实前文已有相关交代。
B. 文章写到梅巴丹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的内容,这增加了叙事的宽度,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小汽车被扣,木马被拦,小木舟被掀,反复写梅巴丹的失败,更好地体现了梅巴丹意志的笃定,态度的决绝。
D. 全篇按时间顺序来写人叙事,表现了梅巴丹的成长,塑造了一个用行走和飞翔的方式来反抗孤独的人物形象。
8.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父亲形象的。
9. 文章题目为“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请从梅巴丹的角度谈一谈你对本文中“骄傲”和“孤独”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1)通过描写父亲像木头一样的神态,表现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2)通过不厌其烦地列举工具和木雕的名称,表明父亲的身份和高超的技艺。(3)通过对父亲与梅巴丹的眼神、言行描写,表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4)通过写梅巴丹对黄杨木雕世界的感悟,表现父亲不合世俗、独立坚守的精神状态。
9. (1)梅巴丹的骄傲在于技艺精湛的父亲给予自己的关爱以及赋予自己的艺术天赋。(或答:骄傲于自己的清醒,不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能及时调整人生方向;或答:骄傲于可以超然世外, 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有着逃避俗世的意识和动力。)(2)梅巴丹的孤独在于立志学习木雕之后, 进入到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独来独往,难以被世人接纳,意欲超脱世外。(3)梅巴丹身上的骄傲和孤独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梅巴丹,是她身上独特的勋章和荣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文中两处提到梅巴丹跟着父亲玩的时候父亲的反应,“她将凿出形状的木头递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父亲从没有指点过她”,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无意传承给女儿。
B.父亲之所以带女儿去神农架,从第三段推出,可能是去找原材料之类,不是因为孤独特意远行。
D.“她能用黄杨木做成汽车、木马、木舟以及载人飞翔的大鸟”错,后面是浪漫主义写法,不是真的做出了能跑的车船和能飞的鸟。青出于蓝,文中无据,并没有将父女俩的作品进行对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全篇按时间顺序来写人叙事”错,文章下笔即写父亲的突然弃世,没有按时间顺序写人叙事,表述有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无非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表现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
(2)侧面描写,“后院有个仓库,堆满从山上搜来的各种各样的木头。仓库出来有一个工作间”“工作台上还有各类雕刻工具,有锯、尺子、敲槌、垫布、方凿、圆凿、斜凿、三角凿、针凿等等”“每个格子里摆着雕刻好的人物、有关公、张飞、刘备、诸葛亮、苏东坡;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南极仙翁、钟馗;还有一类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江上的渔夫、晚归的农人、浣衣的妇人等等等等”,通过不厌其烦地列举工具和木雕的名称、作品,表明父亲的身份,是个木材雕刻者,也表明了他高超的技艺。
(3)正面描写,“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一年之中,父亲会带她出一趟远门,去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父亲带着她,转了一趟又一趟车,最后,没车可转,他们便下去步行。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梅巴丹问父亲:‘我们去哪里?’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通过对父亲与梅巴丹的眼神、言行描写,表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4)侧面描写,“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她没有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这是她的事”“当梅巴丹整个人沉浸到黄杨木雕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不同,纹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是不同”“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通过写梅巴丹对黄杨木雕世界的感悟,表现父亲不合世俗、独立坚守的精神状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先理解“骄傲”。从父亲的眼神“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以及父亲的言行“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可以感觉到父亲对梅巴丹的爱,这是她的“骄傲”;“对她来说,雕刻这些木头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日常生活而已,木雕就像她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生俱来”,父亲遗传给她艺术天赋,这是梅巴丹的骄傲。
或答:梅巴丹原本在文化馆当官员,但她对这件事“兴趣索然”,后来“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并且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可见她骄傲于自己的清醒,不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能及时调整人生方向;
或答:文章写梅巴丹的心灵感悟,“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她这时只有一个念头: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海的尽头。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后来她真的坐着自己制作的“大鸟”飞走了,“看见的人说,那一天,梅巴丹一身白衣,骑在大鸟上,绕信河街上空一圈,然后朝东飞去,再也没有回来”,可见她骄傲于可以超然世外, 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有着逃避俗世的意识和动力。
(2)再理解“孤独”。“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梅巴丹就像这方形的黄杨木一样与圆形的世界格格不入,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可是,她每一次都是在塑胶跑道的尽头落回到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返身往回跑”,于是她全身心投入到木雕中去,想要借此超脱世外,可见梅巴丹的孤独在于立志学习木雕之后, 进入到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独来独往,难以被世人接纳,意欲超脱世外。
(3)最后看二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梅巴丹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天赋,也有着丰富复杂的心灵感悟,这让她与众不同,总想要超脱世俗。梅巴丹身上的骄傲和孤独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梅巴丹,是她身上独特的勋章和荣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节选自陆游《放翁家训》)
材料二:
告俨、俟、份、佚、佟诸子: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①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②,室无莱妇③,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节选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注释】①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四人。②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③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老莱子便与妻子一起逃隐于江南。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训以宽厚恭谨A勿令与B浮薄者C游处D自此E十许年F志趣G自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学,泛指先秦时期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 靡,文中意为“没有”,与《曹刿论战》中的“望其旗靡”和《氓》中的“靡有朝矣”的“靡”字意义相同。
C. 败絮,原指破棉絮,后引申为内在的才能或品质不足。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败絮”就取其引申义。
D. 没齿,古人认为动物和人的牙齿掉落意味着衰老,原句与成语“没齿难忘”中的“没齿”都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游认为世风日渐败坏,令人担忧的事很多,虽然自己已年老将死,也绝不再出来做官,但还是对子孙后代有诸多期许。
B. 陆游认为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容易误入歧途,做父母兄长的不可以以他们的才气为喜,应当以之为忧,并经常对其加以约束。
C. 陶渊明性格刚直,又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辞去官职,致使孩子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
D. 陶渊明列举鲍叔和管仲、归生和伍举等人的事例,劝告家族后人要效仿名士,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来成就功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2)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14. 请概括陆游、陶渊明二人对家族后人的要求有何异同。
【答案】10. ADF
11. B 12. D
13. (1)空闲时和兄弟们一起看看,用来自我警戒,不要对他人说。
(2)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
14. 同:两位诗人都告诫后人要提升道德修养,学习古人宽厚崇高的优秀品质。
异:陆游希望后人淡泊明志,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陶渊明希望后人兄弟同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用宽容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这样十几年后,(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养成了。
“训以宽厚恭谨”,“以宽厚恭谨”为“训”的后置状语,A处断开;
“自此十许年”,作状语单独成句;“志趣自成”,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F处断开。
故ADF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意义不同。没有;/倒下;/没有。句意: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远远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
C.正确。句意:自己穿着破棉袄。/外表华美,而实质糟糕。
D.正确。句意:直到去世。/一辈子也忘不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来成就功业”错误,陶渊明列举这些名士的事例是为了劝告兄弟友爱。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暇日”,空闲;“警”,警戒;“为”,介词,跟同、向、对。
(2)“将”,岂、难道;“妄”,非分;“寿夭”,长寿与短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同:结合“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可概括出,两位诗人都告诫后人要提升道德修养,学习古人宽厚崇高的优秀品质。
异:结合“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可概括出,陆游希望后人淡泊明志,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
结合“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可概括出,陶渊明希望后人兄弟同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如今世风正日渐败坏,令人担忧的不只是一件事,幸好我已年老将死了,即使不会马上死去,也绝不再出来做官,只是想到子孙后代,不能不像老太婆一样(啰嗦几句)。我家本是农民,若再务农,是为上策。闭门读书,不应科举考试,不去做官,是为中策。安心做一个小官,不羡慕荣贵显达,是为下策。除此三种情况,就没有别的方法了。你们这些人今天听到我这些话,内心肯定不以为然,以后再考虑吧。空闲时和兄弟们一起看看,用来自我警戒,不要对他人说。
年轻人中才气过人的最容易变坏。如果有这样的孩子,做父母兄长的应当以之为忧,不可以以之为喜。一定要经常加以检查约束,令其熟读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用宽容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这样十几年后,(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养成了。不这样的话,那些令人忧虑的事情就绝不只是一方面了。我说的这些,是后人的良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要留下后悔。
材料二:
告诉俨、俟、份、佚、佟诸子:
天地赋予人类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圣贤之人,谁又能逃脱死亡呢?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
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常常因为家中贫乏,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自己穿着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没有像老莱子妻那样的夫人,怀抱着这样的苦心,内心很是惭愧。
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伏羲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复过去的那种生活,希望又是多么渺茫!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末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氾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
《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②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③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汉时功”“武帝旌旗”所表现的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
B. 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实,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
C. 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表现出清秋的冷落凄凉,哀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
D. 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15. B 16. (1)将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倾注于“织女”“石鲸”“菰米”“莲房”之中。池畔织女,徒负夜月;“石鲸”之像,风雨飘摇;菰米结实,任其漂荡;莲花飘坠,凋零萎褪。虚写昆明池衰败景象,正合“秋兴”之题意。(2)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如今杜甫身在夔府,心在长安,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残破衰败、动荡不安的形势, 抚今追昔,伤时念乱。(3)将对自身漂泊孤寂的慨叹倾注于“关塞”“鸟道”等物象中。诗人以“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以“鸟道”指山路之险峻,以“江湖一渔翁”自谓,写出世路艰难、风雨飘摇之中孤寂无所底止的沉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虚实结合”错。作者人在夔州,前三联写昆明池昔日的盛况和今日的荒凉冷落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写。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1)颔联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昆明池水边的织女像依旧伫立;池水中的石刻鲸鱼形象逼真,好像在秋风里摆动。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颈联描写的是昆明池荒凉衰败的景象:湖面上漂浮着很多菰米,如黑云一片,任其沉落;凄清的秋夜,水上的荷花也渐次凋落,莲蓬上凝聚着颗颗闪光的冷露,无人采摘。这两联将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倾注于“织女”“石鲸”“菰米”“莲房”之中。池畔织女,徒负夜月;“石鲸”之像,风雨飘摇;菰米结实,任其漂荡;莲花飘坠,凋零萎褪。虚写昆明池衰败景象,正合“秋兴”之题意。
(2)“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首联点题,借汉武而喻明皇,追忆唐朝盛时昆明池上的威武。《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诗歌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而如今却只剩下冷落荒凉的秋景,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残破衰败、动荡不安的形势,抚今追昔,伤时念乱。
(3)由注释可知,如今杜甫身在夔府,心在长安,“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唯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将对自身漂泊孤寂的慨叹倾注于“关塞”“鸟道”等物象中。诗人以“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以“鸟道”指山路之险峻,以“江湖一渔翁”自谓,写出世路艰难、风雨飘摇之中孤寂无所底止的沉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来概括。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3)“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行为正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同时启示我们探究精神的积极作用在于“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朝闻道 ②. 夕死可矣 ③. 企者不立 ④. 跨者不行 ⑤. 致知在格物 ⑥. 物格而后知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矣”“企”“跨”“致”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杭州的飞来峰不过是一座石灰岩侵蚀残留的孤峰而已,只因它们外形奇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被冠以飞来峰之名。 自然界中除了飞来峰,还有飞来石,并且其数量远多于飞来峰。飞来石体积较小,很多景区里都能见到,而且其背后都被赋予了情节相似甚至雷同的传说故事。事实上,无论是飞来峰还是飞来石,都是人们对不明来历的巨石的形象称呼,缺乏科学的命名依据。但在地质学研究中,确有飞来峰这个专业术语。
飞来峰据《地球科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指位于原地岩体之上外来岩体的推覆体或逆冲岩席被侵蚀切割后形成的孤立残峰。简单地说,飞来峰就是与本地岩块截然不同的外来岩体,而且,这种外来岩体比位于下方的岩层还要古老。
18. 下列各项中的“不过”与文中的加点词语“不过”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去是去了,不过没有见到他想要见的人。
B. 看了你的表现后,感觉水平也不过如此嘛。
C. 在月下看这两个字,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D. 病人精神还不错,不过胃口不太好。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改写为“飞来石体积小,很多景区里都能见到,而且都有情节相似甚至雷同的传说故事”,表意基本相同,但原句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把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长句改为三个短句。要求:可以增删少量字词,但不能改变原意。
【答案】18. B 19. ①“较”,程度副词,“略、稍微”,表示飞来石不是特别小的状态,明确了飞来石的大小范围。
②“被赋予”,体现被动的接受,强调了飞来石的传说是人们赋予的,不是飞来石本身的故事,使表达更准确。改句没有“较”和“被”表达效果要差一些。
20. ①飞来峰是推覆体或逆冲岩席被侵蚀切割后形成的,②位于原地岩体之上外来岩体的孤立残峰,③这是《地球科学大辞典》对“飞来峰”的解释。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文中的“不过”为副词,意为“仅仅”。
A.连词,表转折,意为“只是”。
B.副词,意为“仅仅”。
C.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
D.连词,表转折,意为“只是”。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比改句多一个“较”字,“较”是程度副词,有“略、稍微”之意;此处的“飞来石体积较小”,表示飞来石与一般石块相比不是特别小的状态,明确了飞来石的大小范围,使语意表达更为准确。
原句的“被赋予”,体现了被动的接受,强调了相关的飞来石的传说都是人们赋予的,并不是飞来石本身的故事,使语意表达更为准确、严密。而改句没有“较”和“被”的限定,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准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长句变短句要注重分析长句的主干,这句话的主语是“飞来峰”,谓语“是指”,宾语是“孤立残峰”;然后分析宾语的定语“位于原地岩体之上外来岩体的推覆体或逆冲岩席被侵蚀切割后形成”,可以由两种表达“推覆体或逆冲岩席被侵蚀切割后形成的”“位于原地岩体之上外来岩体的”;此外还有一个状语“据《地球科学大辞典》的解释”。改写为三句话,有多种组合方式,比如先解释“飞来峰”是什么,然后解说信息从哪里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汽车轮胎上既有纵向沟槽也有横向沟槽,这样能增大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 a 。 飞机轮胎却只有纵向沟槽,这是为什么呢?首先,飞机轮胎的充气压力比汽车轮胎大得多,因此飞机轮胎容易发生变形和磨损。如果给飞机轮胎加上横向沟槽, b ,增加成本并带来安全隐患。 其次,纵向沟槽可以防止产生“滑水”现象。飞机轮胎在湿滑的跑道上通过时,会出现滑水现象,这时轮胎上的纵向沟槽能快速排出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水分, c 。
①此外,飞机着陆刹车时,主要是依靠通过扰流板、发动机反推装置和机轮刹车系统,②并不需要像汽车一样通过增大摩擦力来辅助刹车。③综合这些原因,飞机轮胎只有纵向沟槽。④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研究任何一种现象都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示例)a.有助于汽车更好地进行刹车 b.就会减少轮胎的使用寿命 c.减少轮胎滑水现象的发生
22. ①“依靠”“通过”保留一个;④把“下一番功夫不可”改为“需要下一番功夫”或“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从前文的“增大摩擦力”等内容分析可知,空格内容的关键意思是对汽车快速刹车有利,故可填“有助于汽车更好地进行刹车”;
b.从后文的“增加成本”分析可知,空格内容的关键意思是轮胎会损坏或者是寿命减少,但前文已经有了“变形和磨损”等,所以此空意思只能是后者轮胎寿命减少,故可填“就会减少轮胎的使用寿命”;
c.从前文的“快速排出水分”等内容分析可知,空格内容的关键意思是飞机的轮胎设有纵向沟槽就是为了使轮胎快速排水,减少轮胎的滑水现象等,空前已有“能快速排出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水分”,故可填“减少轮胎滑水现象的发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依靠”“通过”成分赘余,应删去其一;
④“下一番功夫不可”是“需要下一番功夫”和“非下一番功夫不可”两种格式的杂糅,可以选其一表述。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苏岑
人与人有相处,家与家有往来,国与国有外交,关于交友,应该广泛接纳,还是应该谨慎选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慎交广纳,行稳致远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交友,更应该广泛接纳,还是谨慎选择,各执其词。诚然,这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而是有机共存的,在谨慎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接纳,方能于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广泛接纳和谨慎选择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凡事都有两面性,在谨慎的前提下广泛交友,于人于家于国皆有益处。像蚌广泛吸收万千砂砾于体内,凭借谨慎强大的内化力量,终化沙土为璀璨的珍珠。
广泛接纳,于万千路途中结交益友,要求我们有广阔的胸怀。
《论语》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到来,难道不是很高兴吗?广泛结交好友,结交各类型、各行业的好友,不仅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于生活中遇到棘手的事情还可相互帮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朋友不仅能雪中送炭,还能帮助自身不断改善更进一步。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与邻居交友打好关系,关键时刻能够救人于水火之中。浙江一小区发生火灾,谢先生一家在熟睡中毫不知情,与谢先生平时交好的邻居在这个关键时刻救了他们一命。对个人、家庭如此,对国家依然。中国遭遇了地震、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土耳其、俄罗斯等平时与中国交好的众多国家纷纷伸出援手,感人至深。究其根本,均是个人、家庭、国家拥有广阔胸怀,广纳好友,才使得受益无穷。
谨慎选择,要求我们应有识人的慧眼,以及发现其不良之处能果断放弃的勇气。
“不必把太多的人请到生命里”,苏岑如是言。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没有必要结交太多好友,而是说明应减少结交不益的友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不良人群终会使你掉下万丈深渊,会得不偿失,而谨慎的结交益友,能够终身受益。不必去跟风结交,于喧嚣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谨慎选择。如陈颖自幼便处在鱼龙混杂的闹市中,她不似身边的其他同学一样结交社会青年,而是选择了邻居林丽,最终两人不懈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白岩松对此评价是于谨慎中择友,共同奋进。
对于交友,众说纷纭,但不变的应是以谨慎为翼,广泛纳友为行,怀拿云之心,相互促进前行,交友应胆大心细,对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国家也如此。
吾辈青年行路未晞,应谨慎广纳好友,为国奉献,共谱时代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孔子和作家苏岑的话,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观点和生活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对朋友的开放态度,强调了建立联系和互相理解的意义,体现社交的积极性和包容性。而作家苏岑的话表达了有选择性建立人际关系的观点,强调关系的深度和质量,以及保护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资源的必要性。这两种观点也存在共性。孔子所说的“朋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开放和包容是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之上。从这一点上说,孔子这句话与苏岑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朋友是一种格局,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智慧。以谨慎的态度选择朋友是对生活的管理,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是对自我的珍惜。这两句话代表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观点,强调了在个人学习与生活中、国与国之间往来中找到平衡的重要性。无论是开放地迎接新友情还是有所选择地建立深度联系,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
在立意时,考生可结合自身思考和经历,选择一个或多个方向进行深入阐述。同时,注意运用丰富的事例和论述来支持观点,展现对交友问题的独到见解。比如我们可以写广泛接纳与谨慎选择的统一:阐述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广泛接纳的基础上,学会筛选出那些能照亮人生路的挚友。可以写交友品质:强调真诚、尊重与理解在交友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交友中学会包容和成长。写交友境界:探讨从普通朋友到挚友的升华,强调人生中知己难寻,应珍惜已拥有的友谊。写交友与个人成长:认为交友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友谊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写交友与社会关系:探讨友情的力量,如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友谊对国家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立意:
1.交友需谨慎,坚守原则显智慧。
2.道合方为友,开放包容展胸怀。
3.简化朋友圈,让心灵回归宁静。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梁衡先生说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