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塔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塔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
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6分)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也给高鹏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
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头,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局长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摘编自《汪曾祺全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简洁明了。并引用谈先生的评论,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
B.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同注水入瓶”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取喻自然贴切、生动形象。
C.沈石君对高鹏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劝说他去读师范,后聘他做国文教员,正是有沈石君的引导,才让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
D.小说以景作结,最后一段描写了高先生的小小四合院之景,营造了幽静的意境,更衬托出人物淡雅的情致,引人深思,余味无穷。
7.关于文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徐呆子是科举时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这就是高鹏生活的时代背景。
B.衬托高鹏的心理。高鹏听到门外徐呆子的哭声,“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这也表现了高鹏在科举废止而断了前程时,对未来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
C.与高鹏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的形象。科举废止,徐呆子失去上进的路,就此疯了死了,而高鹏不惧“被人看不起”,报考师范,做了小学教师,两相对照,更突出了高鹏的理性选择。
D.揭示小说的主题。徐呆子的故事,真实地写出了求取功名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断了,很多读书人就没了生路,或疯或死,从而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摧残。
8.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高鹏,使这一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请结合文本概括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9.汪曾祺的小说“偏向小说的散文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圣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后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俄转中书舍人。于是天子荒纵宰相不才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后敏中为相,请谥,有司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3分)
于是天子A荒纵B宰相C不才D赏罚E失所宜F坐视贼无G能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易敏晤绝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绝”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与“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两句句式不同。
C.“非所以发扬圣德也”与“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所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D.“事无不言,多见听可”与“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两句中“见”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况倚仗自己的才华很少推重认可他人,但非常赏识白居易,他对白居易的评价正面表现了白居易在文章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在与宪宗谈论中直接指出皇帝错误,宪宗一定要斥贬他。在李绛劝诫后,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像过去那样。
C.武元衡被杀后,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迅速捕捉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宰相嫌他越职,因而不高兴。
D.白居易工于诗歌,创作颇丰,当时士人争相传诵,甚至被鸡林行商卖给他们的国相,一篇诗歌大概能换一金。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3分)
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3分)
14.白居易在《寄唐生》中写“惟歌生民病”,他关心民生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概括。(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5-16题。
渔歌子
李珣①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获花秋”三句将橘子洲头的景色比作“屏画”,描绘了湘江美丽的景色,突出了词人此时的悠然自得。
B.“碧烟中”三句写江面云烟淡淡,月光皎洁,垂钓者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描绘了一幅小艇垂纶欲归图。
C.“水为乡”三句由写景转入叙事,描述词人居住在水乡蓬舍,只能吃些鱼羹稻米饭,生活境况可谓困窘不堪。
D.面对着盈杯的水酒和满架的诗书,词人心满意足,再也不用将外在功名利禄放在心上,表现了词人的隐居之乐。
16.这首词的上阕与《沁园春·长沙》的上阕同是描写湘江美景,但景物的内容、特点和诗歌的意境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 , ”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2)《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
久难遣)的诗句是:“ , 。”
(3)《归园田居》中,可以望见远处村庄炊烟袅袅的两句是:“ , 。”
(4)《梦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
和“ ”令人叹为观止。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 当代文化风尚。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沁人心脾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沁人心脾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小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①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与惊喜并存。”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②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①处画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中秋节到了,我却不能回家,想想家里的父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C.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2.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D.文中“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3.文中第②处画线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小题。(本题共1小题,4分)
24.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间的顾客为“家人们”,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章内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4分)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人类一切艺术的起源,音乐、文学、美术、体育、科技……都离不开劳动。正是劳动,创造了美,塑造了美,也丰富了人类精彩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颠倒了因果关系。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在“价值观念”之下,而非“家庭”,选项扩大了范围;且原文后半句的表述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被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错误。据材料二第一段“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故选C。)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选项扩大了范围,且文中并未给出现代社会“家”的“地位也有所降低”的结论,属无中生有。故选A。)
D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D.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故选D。)
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
②论证方法多样。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的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霍耐特《自由的权利》中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将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
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③《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才让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分析不当。高北溟和徐呆子性格不同,面对人生困境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废科举后,高先生采取了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等行动来应对困境。所以高先生不会有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故选C。)
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摧残”错,“有一姓徐的呆子……死在街上了”,徐呆子的死可怜又可鄙,通过对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
①富有文才。②知恩图报。③善于变通。④做事认真。⑤为人正直。⑥胸怀抱负。
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②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颇具抒情性,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③小说叙事简洁,节奏舒缓。全文围绕高鹏这一主要人物来选材,但叙述过程都很简洁,往往几句话就完成叙述,转换到下一件事情的叙述上了。④景物描写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如最后对四合院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品性。
BDF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天子荒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坐视逆叛无所作为。“宰相不才”是主谓句,结构完整,前后断开,即BD处;“所宜”是“失”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F处。故选BDF。)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动词,超过;形容词,没有出路的。句意:白居易聪敏超人。/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B.正确。判断句,“况,吴人”为判断句;被动句,应为“感(于)斯人言”,“于”,被,“迁谪”,被迁谪。句意: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被这个人的话感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迁谪的想法。C.正确。都是“用来……的办法”句意:这不是发扬君主盛德的办法。/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长(他的)才干。D.错误。表被动,被;显现。句意:遇事无不直言,许多意见被认可。/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显现出来。)
A (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正面表现”表述错误。他对白居易的评价是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文章创作上的非凡才华。故选A。)
(1)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他便乞请调任外官,任杭州刺史。
(“进忠”,进谏忠言;“见”,被;“丐”,乞请,祈求。)
(白居易)到了晚年尤其迷信佛教,以至整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暮节”,晚年;“惑浮屠”,迷信佛教;“经月”,整月。)
修筑湖堤,引水灌田;疏通水井,便民取水。
15、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生活境况可谓困窘不堪”错,“水为乡”三句写出了词人在水乡的简朴恬淡生活,并非是困窘生活。)
16、①景物内容:《渔歌子》的上阕描写的是秋日湘江夜晚的景色;《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写的是秋日湘江白天的景色。②景物特点:《渔歌子》的上阕选取了江边获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等景物,恬淡秀雅;《沁园春•长沙》上阕选取了万山、层林、百舸等景物,绚烂大气。③诗歌意境:《渔歌子》的上阕营造的是如梦似幻、清朗明丽的意境;《沁园春•长沙》的上阕则营造了一种辽阔苍茫的意境。
17、(1)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18、D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语境强调的是经典诗词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应用“沁人心脾”。第二空:萌发:①种子或抱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焕发:①光彩四射。②振作。由“蓬勃生机”可知,应用“焕发”。第三空: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语境形容文学经典让品读历史的人非常向往,应用“心驰神往”。第四空:引领:引导、带领。指引:指点引导。由“文化风尚”可知,应用“引领”。故选D。)
19、A (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不仅体现了……而且是……的展现”结构不一致,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排除CD。二是“蜕变”与“智慧精髓”搭配不当,可改为“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排除B。故选 A 。)
20、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由分析可知,所填语句承接前文“文学经典”,以“其中”开头与前文衔接紧密可排除CD。从语境看,强调的重点是“永恒不灭”,排除A。故选 B。)
21、A (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句子的引号,是为了强调他的牛仔裤是极其便宜的,表强调。A.“泥土”“种子”是为了强调海伦学会的单词,表强调。B.“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引用诗词来表达思念亲人之意,表引用。C.“傻子”在此处并不是真的“傻子”,而是有特殊含义,表特殊含义。D.“自由”语含讽刺,其实是指通过出卖国家或组织向敌人妥协,而获得的所谓“自由”的软弱行径,表讽刺。故选A。)
22、B (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的是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让其拥有了人的行为“沉睡”;“黑暗”拟人化后也有了“怀里”。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 故选B。)
23、(1)从句式结构看,原句多是短句子,读起来紧促而简洁有力,而修改后变成一个长长的句子,成为普通的陈述语气,失去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2)原句“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与后文“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联系紧密,相互呼应,更能突出钟扬品格。改句把这几个短句放到“高原反应”前,不能突出他高原反应的严重与危险,也不能反映其不顾个人生命安全的品格。
24、①差序格局的定义。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②家是一个可以伸缩的单位,小到指太太一人,大到数不清,天下可成一家。“自家人”可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③主播称顾客为“家人们”,就体现出“家”的这种伸缩性。这种称呼,无非是为了卖东西而拉近距离。
25、略
参考译文:
白居易聪敏超人,擅长作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如今又得到了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盩厔尉,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对帝说:“陛下错了。”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发扬君主盛德的办法。”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后来,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好像无所顾忌。不久调任中书舍人。当时天子荒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坐视逆叛无所作为。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他便乞请调任外官,任杭州刺史。最初筑堤围钱塘湖,聚泄湖水,可以灌溉千顷良田;又复浚疏李泌浚治过的六口大井,百姓靠这些井饮用。白居易受知遇于宪宗,遇事无不直言,许多意见被认可,但遭当道者所忌恨,遭到排挤,以致抱负不能实现,乃纵情于诗文美酒。在再度受重用以后,又都是年少的皇帝,屈曲更不合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因之就无意于功名了。在洛阳所居的履道里,疏理塘沼种植树木,修筑石楼于香山,又凿通龙门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并写了传。(白居易)到了晚年尤其迷信佛教,以至整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为文精切,然最善于写诗。最初,多以诗规讽得失,到后来写多了,更趋于平易通俗,多至数千首,当时即为士人争相传诵。鸡林(朝鲜)外商得诗卖给他们的宰相,一篇可换一金,有伪作,宰相总能辨别出来。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吊唁他。他遗嘱薄葬,不必请谥号。后来白敏中任宰相,为居易请谥,相关部门给他的谥号为“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