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2024)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园地七》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大公)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教师引导: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人格,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妨在头脑中浮现出那些人,那些事,让词语朗读更有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1.齐读两组例句,标出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发现。
例句1: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例句2: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小结: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的表达能加强语气;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句和否定词上。
2.男女生分别朗读每组中的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语气的不同。
教师追问:我们这样的句子叫反问句,那什么样的句子是反问句呢?(教师板书:反问句)
预设: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教师追问:好好的一句话,为什么要变成反问句呢?它们两个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不同吗?结合两组句子来说一说。
预设1:第一组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谁也不敢怎么样,和谁又能怎么样呢?”我感觉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预设2:我和第一位同学有相同的感受,“不愁没钱花和还愁没钱花?”虽然两句话表示相同的意思,但是反问句表达的更强烈。
男女生再分别朗读每组中的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语气的不同。
教师小结: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问句,语气要比陈述句强劲有力,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
3.结合情景,尝试运用。
教师引导:假如你就在下面的情境中,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会更好呢?
情境一:小明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情境二: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不敢相信地说……
提供学生回答方式:
我认为情境一中,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我认为情境二中,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小组练说,指名反馈。
预设1:我认为情景一用反问的语气会比较好,因为小明犯了错误,我是需要提醒他,用反问的语气更能表达我的心情。
预设2:我认为情景二用反问的语气比较好,语句中“我”是半信半疑的说,不确定,表示收到礼物非常的惊喜,所以用反问句比较好。
小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境中,比如情景一为了更好地提示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对象来使用。
拓展练习:
小明为语文作业中的扩词题而苦恼,你提醒他:
A.“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B.“字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我的理由是: 。
预设:采用(A)的语气说更好,我的理由是:用反问的语气更能增强说服力。
小结:语言是人际交往交流的桥梁。语气很细微,但是很重要。要因事因地因人调整语气。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和别人聊天谈事情要慎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中语句的对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语句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反问句更强烈的语气表达,在选取生活中比较平常的事例进行实战演练,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指导朗读。
教师过渡:我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古诗——《别董大》。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教师板书:别董大)
听朗读,明断句。
播放视频,学生跟读,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理解字词。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3.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我感受到作者伤感、压抑的情绪。
点拨:这首诗描绘的是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好朋友又不得不各奔东西。诗中的董大是当时有名的琴师,作为被贬尚书的门客,他不得不离开长安。其实这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常处在贫贱的境遇中。
4.想象情景,齐读第一、二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5.出示诗歌最后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你从这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诗意: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体会:高适在不断地劝慰自己的朋友,勉励困顿中的朋友。
6.古诗赏析。
全班再读古诗,教师引领赏析。
教师点拨: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正因为本诗没有哭哭啼啼的愁苦,反而在依依惜别中蕴含豪迈豁达,所以才成为了一首不朽佳作,流传千年。(教师板书:依依惜别 豪迈豁达)
7.自由朗读全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尝试背诵吧!
8.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许多文人墨客在送别时,都会赋诗一首赠与友人,表达思念与美好的祝福。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他送别诗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师补充:送别诗有很多,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骆宾王《易水送别》,等等。这些古诗很多我们都背过,希望同学们下课后找来这些古诗读一读,并搜集更多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反问句
依依惜别
别董大
豪迈豁达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安排的是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1.积累人物精神品质的四字词语。2.对比反问句和陈述句不同语句的两组句子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高适的送别诗《别董大》。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时,小组讨论交流,再把小组的成果加以整理,利用课上时间讲给同学们听,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2.体会句子不同语气时,我引导学生扮演句子中的角色,试着揣摩人物心理。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句子的不同语气。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课文6语文园地七第二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