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 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 感受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4. 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 教学难点:
(1)体会《论语》中蕴含的修身和为学之道,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理解《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 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就是孔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 的十二章。
2.展示孔子的图片和相关介绍,让学生对孔子有初步的了解。
二、文学常识介绍
1.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2.《论语》简介
“论语”的“论”读 “lún”, 是“编撰”的意思;“语”,是“对话”的意思。
所以,《论语》就是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展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
学而时习之 (xué ér shí xí zhī) 不亦说乎 (bù yì yuè hū)
人不知而不愠 (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
吾日三省吾身(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
传不习乎 (chuán bù xí hū) 吾十有五 (wú shí yǒu wǔ)
温故而知新 (wēn gù ér zhī xīn)
学而不思则罔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
一箪食 (yī dān shí)
一瓢饮 (yī piá yǐn) 在陋巷 (zài lòu xiàng)
人不堪其忧(rén bù kān qí yō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 zhī zhě)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hà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 饭疏食 (fàn shū shí)
曲肱而枕之 (qū gōng ér zhěn zhī) 三人行 (sān rén xíng)
逝者如斯夫 (shì zhě rú sī fū) 不舍昼夜 (bù shě zhòu yè)
三军可夺帅也(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 匹夫不可夺志也 (pǐ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博学而笃志 (bó xué ér dǔzhì)
四、理解文意
1. 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 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2. 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3. 教师提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中,“说”“愠”“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说”同“悦”,愉快;“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 “省”“忠”“信”是什么意思?
明确:“省”,自我检查、反省;“忠”,指尽心尽意;“信”,诚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中,“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分 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耳顺”,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矩”,越过法度。
五、分析文章内容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提问:这里的“君子”有何含义?
明确:“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指“孔子”。“君子”与“小人”相对, “君子”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这里用第二 义。
提问: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你如何理解这三 句话的含义?你认为这一章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明确:“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学习又
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 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 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 有君子才能做到。关键词就是“乐”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提问:你认为这一章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字?你如何理解“忠”“信”这两个字的含义?
明确:关键词是“省”。“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 也包括其他人。“信”指诚信,与朋友交往的原则。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提问:“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分别是十五、 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的代名词。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明确:“志学”就是立志求学的意思,少年时代正是发愤求学的年纪;“立”就是自立, “而立之年”的意思是男子到了三十岁,要有所成就;“不惑”意为不迷惑,到了四十岁, 内心不再感到迷惘;“天命”强调“知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 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耳顺”意思是到了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 以容纳。
六 、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孔子的简介、《论语》的相关知识、课文的字音和文意理解。
2. 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2. 提问学生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继续分析文章内容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提问:在孔子那里,“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
明确: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 自身不会产生“新”, 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知新就需要独立思考,可见“温故”是“知新”的
基础,“知新”是“温故” 的延伸和升华。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提问:这里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明确: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提问:一个怎样的“颜回”形象呈现在你的面前?
明确:这一章孔子描画了颜回艰苦的日常生活:一竹筐饭,一 瓢水,在简陋的巷子里居住。 孔子将普通人“不堪其忧”与颜回“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作了对比,表现出颜回安贫乐 道的君子形象。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提问:这一章主要讲学习哪三个层次?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明确:第一层“知之”,第二层“好之”,第三层“乐之”。“知之”只是一般了解, “好之”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提问:这章语录是孔子的自我告白,其中“义”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 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当“富贵”与“义”产生矛 盾时,他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提问:孔子提出对待学习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提问: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时光易逝,我们应该珍惜学习时间,不断努力,追求进步。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提问:孔子通过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9.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提问:“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在这里是指“仁德”,这一章讲的是求仁的途 径。子夏是如何解读“仁”的呢?
明确: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 切问才能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 “仁”也就在其中了。
三、探讨《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1. 语言简洁明了:《论语》以语录体为主,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往往用简短的话语传达 深刻的道理。
2.善用比喻和对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用“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与“人不知而不愠”进 行对比,突出了君子的修养。
3. 富有哲理:《论语》中的许多言论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强调实践:孔子注重知行合一,他的许多言论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如“吾日三省 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方面都有哪些主张?选 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例如,对于“学而时习之”,我认为学习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同时,通过复习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明确: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 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 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
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2. 强调学习《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践行孔子的 思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论语》十二章。
2. 阅读《论语》中的其他章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搜集孔子的其他名言警句,进行整理和积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出示教学目标,超前学习检测,合作探究,当堂测试,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