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
    • 学生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1页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2页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3页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1页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2页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28九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4·江苏镇江·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②,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③劳远梦④,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⑤,积雨浮舟减石鳞⑥。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丙】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①本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②二毛人:头发斑白的人。③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④劳远梦:忧思致远,忧惚如梦。⑤添帆腹:劲风鼓帆,使帆如大腹鼓起。⑥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1.三首作品均巧妙运用了数字。甲词画线句中的数字突出了 。乙诗首联的数字突出了 。丙诗中的数字突出了
    2.甲乙两首作品都是作者遭遇贬谪后的词作,表现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文天祥经过惶恐滩时,心境与环境相统一,苏轼经过惶恐滩时的心境是什么 ?(用一个词语形容)
    【答案】1. 作者出猎时随从之多,出猎场面宏大、壮观; 作者被贬路程之遥远、神态之憔悴、处境之艰难; 作者抗元四年的艰辛与不易,大业未成的苦痛。 2.甲词中作者表达了自己虽年迈却依旧关心国家命运、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乙诗中作者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劫难。 3.忧伤
    【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甲词“千骑卷平冈”意思是: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联系题目“密州出猎”可知,“千”字是为了体现跟随太守狩猎的随从之多;借此来表现场面的宏伟壮观。
    乙诗首联“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意思是:从七千里外贬谪来的毛发斑白之人,如一叶孤舟在险恶的十八滩头飘零。联系注释“本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可知,“七千里”凸显诗人被贬偏远;“二毛人”指头发斑白的人,体现诗人的年老力衰,神态憔悴;“十八滩头”“一叶身”,写诗人犹如孤船在险恶的滩头飘荡,体现诗人的处境艰难。
    丙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四周星”即四周年。这些数字,高度概括了自己被俘前所经历的“辛苦遭逢”。抗元四年的艰辛与不易,大业未成的苦痛。
    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甲词中“鬓微霜,又何妨”,写作者虽然双鬓已白,但壮志未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仕途坎坷,此时调任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渴望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而“射”字则体现了作者虽然年迈,但是仍关心国家命运,愿深入前线,展现出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伟志。
    乙诗首联“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意思是:从七千里外贬谪来的毛发斑白之人,如一叶孤舟在险恶的十八滩头飘零。写作者被贬偏远,神态憔悴、处境艰难。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意思是:思念故乡山水使我忧思成梦,地名叫惶恐滩更让我忧伤。写当时心境的凄凉和仕途的险恶。颈联“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意思是:长帆受风,如大腹鼓起,雨水暴涨,不见了水流石上的波纹。写顺风行舟的快意。尾联“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我应当为官府充当水手,岂止是知道几个渡口而已。虽命途坎坷,但是作者未曾消极悲观,表现了诗人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乙诗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的意思“思念故乡山水使我忧思成梦,地名叫惶恐滩更让我忧伤”既为自己思乡而忧伤,也为文天祥的遭遇而忧伤,可知,苏轼经过惶恐滩时的心境是忧伤。
    二、(2024·西藏日喀则·一模)阅读下面的两首古代诗歌,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警苍,锦帽貂,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以上两首古诗词,分别用①“ ”②“ ”三个字表达自己虽年老却不以为意仍愿为国效力的心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同是表达爱国之志,但运用的表现手法不一样:前者③ ,后者是虚实结合。
    5.《江城子·密州出猎》多处运用典故,任选一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4. 又何妨 不自哀 用典 5.(1)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级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风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自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①词中“鬓微霜,又何妨”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据此可知填写“又何妨”;
    ②“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可是诗人却“不自哀”,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据此可知填写“不自哀”;
    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这里作者运用典故,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到边疆抗敌。据此可知填写“运用典故”。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用典的分析。
    “亲射虎,看孙郎”,即“孙权射虎”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遣冯唐”出自《史记》,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射天狼”出自《晋书》,“天狼”是星名,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借此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喻指要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三、(23-24九年级下·河南新乡·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用“草木深”这一意象描绘出城中的荒芜,反映了城市因人民离散而无人整治的荒凉之状。
    B.乙词上片“牵黄”“擎苍”的行为不但显示出词人的勇猛,更显示出词人的少年狂气。
    C.两首诗词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家书抵万金”中把家书比作万金;“会挽雕弓如满月”中把拉满的弓比作满月。
    D.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苏轼的词风豪放洒脱,他们的风格在这两首诗词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7.甲诗和乙词的画线句在描写白发中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案】6.C 7.①甲诗中的白发,写出诗人的苍老之态,表现出诗人忧国伤时、思念家人的内心世界;②乙词中写尽管鬓角稍白,但词人毫不在意,表现出他不服老,仍希望得到重用的内心世界(或虽年老但仍有少年壮志的豪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
    C.“家书抵万金”是夸张,不是比喻;
    故选C。
    7.本题考查古诗词诗歌意象的比较理解。
    《春望》中描写白发的诗句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句意思为: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白发”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白发的诗句为“鬓微霜,又何妨”,此句的意思为: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表达苏轼并不在意自己衰老,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让自己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态、壮志未已的豪情壮志。
    四、(2024·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处处扣“ ① ”字来写:开篇壮怀激烈,梦中情景豪情万丈,结尾感叹 ②,更添悲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描绘了诗人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 ③”一词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下阕词人怀古咏志,巧妙化用曹操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慨,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9.上面两首词均体现了辛弃疾深厚的家国情怀,但是两首词的主要抒情方式不同,请你结合画线词句进行说明。
    【答案】8. 壮 壮志难酬 悠悠 9.示例:《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在抒情方式上属于直接抒情;《南乡子》中“生子当如孙仲谋”借孙权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在抒情方式上属于间接抒情。
    【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以“壮”字贯穿全文。从开篇的“醉里挑灯看剑”到梦中的“吹角连营”,再到“八百里分麾下炙”和“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些描写都充满了豪壮的气息。词中不仅展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还通过描绘沙场秋点兵的壮烈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壮”的主题。因此,第一空应填写“壮”。
    第二空: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结尾部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词人虽然有着收复失地、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但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只能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这种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与前文的豪情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全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因此,第二空应填写“壮志难酬”。
    第三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里的“悠悠”一词,既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长江滚滚流去,象征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和变迁,而“悠悠”则表现了词人对这一切的沉思和感慨。因此,第三空应填写“悠悠”。
    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主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这一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他梦回沙场,豪情万丈,但现实却是白发苍苍,壮志难酬。这种直接的、不加掩饰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的悲愤与壮志未酬的遗憾,因此,《破阵子》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则通过引用曹操的话,间接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他借孙权这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表达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失望,同时也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向往。这种通过引用、比较等手法来抒情的方式,使得词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和深沉,因此,《南乡子》主要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
    总的来说,两首词都体现了辛弃疾深厚的家国情怀,但《破阵子》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南乡子》则以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这种不同的抒情方式,使得两首词在表达情感时各具特色,都成为了辛弃疾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五、(2024·河北邢台·三模)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①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②。
    ①勤:多。②碧涛:苌弘忠于祖国,却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10.请说说“秋容如拭”的“拭”妙在哪里。
    11.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B.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秋瑾,号鉴湖女侠,参考下面的知识卡片,结合诗句分析她在《满江红》和《对酒》中是如何展现“侠”气的。
    【答案】10.“拭”是“擦”的意思,生动描写出秋色澄明如洗的特点,十分传神。(意思对即可) 11.C 12.示例一:“四面歌残终破楚”中作者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表明作者对国事的关心。“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示例二:“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示例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写出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解析】10.本题考查古诗词词句的理解和赏析。首先需要理解该字在诗句中的基本含义。接着,结合诗句的整体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该字如何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在“秋容如拭”这个句子中,“拭”意为“擦”,当这个字用于描述“秋容”时,它赋予了秋色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形象,仿佛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明亮、一尘不染的秋天景色。这种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也体现了她内心的澄明和坚定。
    1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A.“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意思是:在这乱世红尘中,我到哪里去找寻知音呢?泪水湿透了我的青衫。此句中的“青衫湿”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深深悲痛和孤独感。
    B.“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意思是:请珍惜我满怀的一腔热血,它洒出去还能化作碧绿的波涛。此句中的“化碧涛”引用了《庄子·外物》中关于苌弘死后血化为碧的典故,象征着作者愿为国家、为理想献身的豪情壮志。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意思是:完成君王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这句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此句引用了宗悫的典故。《宋书·宗悫传》中记载,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这里李白用此典故来表达自己勇往直前、实现远大抱负的坚定信念。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由题干信息和材料可知“侠”的定义,它通常指武艺高强、见义勇为、品行豪迈的人。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秋瑾在诗中如何通过她的语言和描绘来体现这些特点。
    在《满江红》中,她以女子之身,心怀男儿之志,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关切。她自比为花木兰,虽然身为女子,但心志却远超男儿,这种胸怀壮志、忧国忧民的精神正是“侠”之精神的体现。同时,她不畏强权,不惧世俗眼光,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种勇敢、坚韧的性格也符合“侠”的本义。
    在《对酒》中,秋瑾更是直接展现了她对“侠”的崇尚和追求。她不惜千金买宝刀,用貂裘换酒,这种豪爽、豁达的性格,正是“侠”所应有的。同时,她的一腔热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大无畏精神,更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好诠释。
    示例:
    由《满江红》中的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可知,作者借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用以喻指国破家亡的危急形势,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心。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侠”之精神的体现,故侠气体现在她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上。
    由《满江红》中的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可知,作者虽身为女子,但心怀壮志,不比男儿逊色,展现了她超越性别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敢于挑战、不甘示弱的精神,正是“侠”之本义的体现,故侠气体现在她的豪迈气概和英勇无畏上。
    由《对酒》中的诗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可知,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献出生命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不惜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好诠释,故侠气体现在她的大无畏精神和牺牲精神上。
    六、(2024·河南南阳·二模)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并亲书一副楹联。请从甲词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其“巾帼英雄”特点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14.甲、乙两文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答案】13.示例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最能体现秋瑾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英雄气概,堪称“巾帼英雄”。
    示例二:“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这句最能体现秋瑾关注世事、关注民生的济世情怀,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决心和勇气,堪称“巾帼英雄”。
    示例三:“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词人用“强派”和“殊未屑”表达了对女儿身的不屑和苦闷,与命运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渴望像男子一样报效国家,堪称“巾帼英雄”。 14.都是以乐景写哀情。甲文以中秋佳节美好、明丽的秋景反衬词人内心的苦闷徬徨;乙文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充满温馨的画面,衬托出游子的孤寂悲凉。
    【解析】13.本题考查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为: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勇于冲破家庭束缚的豪情。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意为: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苦”及“殊未屑”等词语,表达了作者不甘心屈为女子,“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以米盐琐屑终其身乎”,抒发要为国报效的决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为: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四个短句,句式整齐、语调铿锵,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表现了作者不愿被女子的身份所束缚,要像男子一样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
    “俗子胸襟谁识我”意为: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表明作者根本就不屑于那些世俗之人理想。“谁识我”抒写了找不到知音的苦闷心境,也洋溢着希望能团结同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的热情。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一番事业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
    1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甲】词“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开头四句描写作者寄居京城,时届中秋菊花盛开,天空明净得像擦拭过一样,明写中秋佳节美好和秋景的明丽。结合后文“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等内容可知,开头景物的描写,是为了反衬词人内心的苦闷徬徨,她不甘为女子,也渴望冲破牢笼的束缚,报效祖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乙】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种沉寂、静谧的景物勾勒出一幅空旷寂静、充满温馨的居家生活图景。结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知,开头一幅温馨的居家生活图景是乐景,目的是为了衬托游子远离家乡的孤寂悲凉之情。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七、(2024·河北衡水·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由近及远描写了老兵家中的凄凉荒芜,选取“松柏”“冢”“旅谷”“旅葵”这些意象,倍增凄楚之感。
    B.《十五从军征》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C.《望月有感》颔联中的“干戈”,其义与“干戈寥落四周星”中的“干戈”相同,均指战争。
    D.《望月有感》尾联写诗人深夜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构筑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
    16.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5.A 16.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有误,《十五从军征》由远及近描写了老兵家中的凄凉荒芜;
    故选A。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等语句写,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结果家人已经离世,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
    《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点明背景,经历战乱,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兄弟分离;“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
    据此概括两首诗表达的相同情感即可。
    八、(23-24九年级上·河北邯郸·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道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7.《十五从军征》一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来绘景写人,记叙了老兵返乡的所见所感。当老兵看到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的时候,其境况恐怕用《过零丁洋》颈联中的“ ”一词来形容最为贴切。
    18.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过零丁洋》是诗人在战争被俘后誓不投降的心声,表达了诗人 、 的决心和昂扬的斗志;《十五从军征》以返乡士兵的遭遇,表现出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流露出作者对于战争的 。
    【答案】17. 白描(或细节描写) 零丁 18. 忠贞爱国 视死如归舍生取义(任选其二即可) 厌恶(或“痛恨”)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句写景,由远看到近见,满眼凄楚的景象,突出老兵家的荒凉;“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运用语言描写,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衬托哀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老人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所以无论是绘景还是写人,《十五从军征》都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老兵返乡的见闻。
    《过零丁洋》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零丁”是孤苦无依的样子,符合老人的凄苦孤独。
    18.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过零丁洋》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诗句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十五从军征》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流露出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
    九、(23-24九年级上·山东潍坊·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
    从军行
    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①行人起。笳②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③颈,归来报天子。
    【注释】①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②笳:胡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③名王:指匈奴首领。
    19.下面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前四句写边疆地区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极寒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极富浪漫色彩。
    B.甲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运用写实手法,表现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
    C.甲诗“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在冷色调中呈现出“红旗”这一暖色,反衬出了天气奇寒、天地一片苍茫的景象。
    D.甲诗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在武判官离开后,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乙诗结尾两句,表现了战士们浴血奋战、杀敌报国的情感。
    20.乙诗“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描写了一个战斗的场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案】19.B 20.示例:在沙漠的边缘,战斗非常激烈,一直到日落时分还没有停止;战场上烟尘弥漫,到处都是战士们厮杀的声音。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
    B.“表现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理解赏析不正确。“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表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故选B。
    20.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结合“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据此描绘画面。
    示例: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到了浩瀚的沙漠上。然而汉兵与匈奴的作战还未停止,烟尘中充满了兵器的撞击声和将士的厮杀叫喊声。
    十、(2024·江苏镇江·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21.《南乡子》的下阕,词人凭吊千古英雄,试分析其写作目的?
    22.《清平乐》的上阕,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试分析“自语”一词的精妙?
    23.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尤其是所选题材)作简要分析。
    【答案】21.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22.运用拟人手法,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 23.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2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词人运用典故,一方面表达出辛弃疾对孙权的热情赞颂,另一方面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也暗示了自己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讥讽和鞭挞。
    2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破纸窗间自语”这句话的意思是: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但是“自语”二字,写窗纸被吹得瑟瑟作响,就像在自言自语,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而“自”又和“独宿”相照应,衬托了博山的孤寂,渲染了气氛。即:“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2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风格。诗歌的风格可以从用词、意境、情感等方面去分析、比较。
    《南乡子》词作以问句开始,“千古兴亡多少事”,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接着词人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天下英雄谁敌手”,词人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意在说明只有像曾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于是,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
    《清平乐》上阕描绘环境,演染气氛,下阕词人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该词是词人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投宿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时所作。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草庵(茅房),屋后是一片竹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词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词作。
    十一、(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4.辛弃疾在词中开篇一问有何作用?
    25.学者王国维评价“稼轩(辛弃疾)之词豪”,而刘禹锡也有“诗豪”之称,请对比两首作品,说说它们分别怎样体现了“豪”的特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答案】24.①作者登楼远眺,想到中原故士沦陷,发出疑问,引出下文对千古历史兴亡的慨叹,②表达作者对国士沦丧的愤慨和悲伤。 25.①辛词情感激荡、气魄宏大,表达他奋达因强、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②刘诗在被贬谪的辛酸表达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解析】2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何处望神州?”意为: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神州” 指中原地区。“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由此可知,作者开篇之问,引出下文的感慨。作者接着写道:“满眼风光北固楼(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见作者对于时局的悲愤之意。因此诗人的开篇一问,问出的是怨恨。他登上北固楼北望故国,满眼看到的都是美好风光,故国却不可见。作者由此想到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统治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昏庸无能,才造成了如今这幅局面。作者对他们的作为充满了失望,表达出对国士沦丧的愤慨和悲伤。
    25.本题考查诗词风格的赏析。
    本题题干已给诗词风格是“豪”,并给出“豪”的意思是“气魄大”,故从作品中找出体现这一风格特点的内容即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一洗之前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表达了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二、(2024·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南安军①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注】①南安军:公元1279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梅岭),经南安军(今江西大余)时写此诗。②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26.对两首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联诗人回顾平生以及对当前时局的认识,既叹自身又叹国运,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都是眼前景物,作者信手拈来,出语自然,通过追忆当年兵败以及现今被俘的处境,流露出一腔悲愤。
    C.乙诗前两联叙述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D.乙诗颈联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大宋江山还会复兴。
    27.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26.B 27.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以死报国、舍身取义的决心。
    【解析】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两个“惶恐”、两个“零丁”不都是眼前景物,后面一个“惶恐”和“零丁”是诗人的内心感受;
    故选B。
    2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意,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乙诗“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句意,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这句诗后半句用了伯夷、叔齐故事,抒发出作者以死报国、舍身取义的决心。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十三、(23-24九年级上·河北邯郸·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己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28.“峰恋如聚,波涛如怒”用词精妙,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妙在何处。
    29.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28.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不仅写出了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峰峦以生命意志,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同样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29.反对战争,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意思对即可)
    【解析】2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诗人用“聚”来形容潼关周围的山峦,不仅描绘了山峰的众多,而且通过人格化的手法,赋予这些山峦以生命和意志,让它们仿佛有了向潼关聚集的动态趋势。诗人又用“怒”来形容黄河的波涛,这个词语同样赋予了黄河以生命和感情。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仿佛因为愤怒而翻滚不息,这样的描绘不仅形象地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观,而且与“峰峦如聚”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潼关险要的地理环境。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潼关周围的山峦聚集、黄河的波涛愤怒翻滚的景象,同时也能够听到波涛的轰鸣声。这样的写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诗人明确指出了无论是国家的兴盛还是衰亡,最终受苦的都是百姓。这种情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根据《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对和对人民的同情。诗人描绘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特别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句,更是用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为了个人功名利禄而牺牲无数生命的残酷现实,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因此,这两首诗词都通过描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反对、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之情。
    十四、(23-24九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别云间
    夏完淳(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南安军
    文天祥(宋)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30.这两首诗虽时代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以及忠肝义胆的爱国之志。请你在《南安军》中找出一联与《别云间》中尾联思想感情相同的诗句,并说说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答案】在《南安军》中,与《别云间》中尾联思想感情相同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这一联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对比阅读。
    根据题干要求,我们需要从《南安军》中寻找与《别云间》尾联思想感情相同的诗句。首先,我们来分析《别云间》的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接下来,我们分析《南安军》中的诗句:“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这两句诗同样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可以看出,“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与《别云间》尾联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因此,与《别云间》中尾联思想感情相同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这一联表达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知识卡片
    1.侠,本义为武艺高强、见义勇为、品行豪迈。
    2.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

    相关试卷

    专题27: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7: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7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27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4:八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4:八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4八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24八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