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三章 物态变化当堂检测题
展开注:本表格可根据作业设计内容需要拓展、延长。作业设计涉及多课时的,应在此表中具体注明课时序号(例:第1课时)。
注:本表格可根据作业设计内容需要拓展、延长。作业设计涉及多课时的,应在此表中具体注明课时序号(例:第1课时)。
注:本表格可根据作业设计内容需要拓展、延长。作业设计涉及多课时的,应在此表中具体注明课时序号(例:第1课时)。
注:本表格可根据作业设计内容需要拓展、延长。作业设计涉及多课时的,应在此表中具体注明课时序号(例:第1课时)。作业涉及教科书版本:人教版 年级及册次: 八年级下册
作业涉及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物态变化》
作业设计团队教师姓名(不超过5个):
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整体性作业设计思路说明(500字以内)
作业内容说明:
1.通过发展性作业,检验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达到提升自我的作用。
2.通过基础性作业巩固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把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提炼和升华,形成物理观念。行所有的物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时候,都要有计划的、科学的分解到教学的各个阶段,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科学地规划物理教学资源、加大教学设计投入,争取可以在控制作业难易度的基础上保证作业的质量。
3.另外,我们还要对布置的作业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反馈,保证物理作业可以及时得以完成,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协调好各科的作业量,从而保证学生的作业量科学、合理。
设计理念:
1.将实验融入作业,通过实验归纳总结物理知识,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避免知识的生搬硬套,结合教科书设计兴趣实验,提升作业的兴趣,本设计的主要作用是巩固和延伸课堂知识,培养和发展科学素养,同时也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巩固需要在一定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下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的次数不一定越多越好,而是需要保持一定的练习量。杜绝机械式刷题,避免重复无效的练习,加强动手实践,反思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落实双减减负提质的要求,自主创新习题,合理规划作业,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合作性、实践探究性和创新性,并将作业设计与中考链接,与时代接轨。
联系生活实际,将实际问题应用到真实情景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1课时 温度
使用时段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使用者
预计时长
预估难度系数
课前
基础性作业
桌上有三杯水,分别为热水、冷水和温水,将左右手食指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一段时间,再将左右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相同吗?我们用什么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通过冷热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感觉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靠的。准确的测量,需要借助仪器和工具。
全体学生
(3min)
0.9
发展性作业
利用桌上的器材:小瓶、橡皮塞、吸管、红颜色的水、烧杯等自制一个温度计,并把自制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位置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通过动手制作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得出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全体学生
(5min)
0.8
课中
基础性作业
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读数是 16 ℃,乙温度计的读数是 -6.5 ℃。甲 乙
通过练习,掌握不同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全体学生
(1min)
0.8
发展性作业
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使用温度计测量他们的温度,并正确记录在表格中。
类别
冷水
温水
热水
温度/℃
12
40
70
通过分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全体学生
(5min
0.8
课后
基础性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城口7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40 ℃
B.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00 ℃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
D.适合人们洗澡的水温约为70 ℃
2.如图所示,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B )
B. C. D.
3.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其分度值为0.01℃ 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连续测量
4.给体温计消毒,下列方法可行的是(D )
A.放入沸水中煮 B.放入温水中泡
C.在酒精灯上烧 D.用酒精棉花擦洗
5.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测量体温时,体温计 可以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37.5 ℃。
6.有四支温度计,测量范围分别是:
A.-10~110℃ B.35~42℃ C.-20~50℃ D.0~50℃
(1)若要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应选 。
(2)若要测量市区的气温应选 。
(3)某同学准备用温度计来测量某液体的温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C.让玻璃泡跟液体充分接触;D.取出温度计;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F.整理器材。
将这些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BACEDF 。
通过6道题的练习,巩固本节基础知识,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全体学生
(10min)
0.8
发展性作业
1.我国北方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达-40℃,如果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冰层上、下表面的温度分别是(A )
A.0℃,0℃ B.-40℃,0℃
C.-40℃,-40℃ D.都高于40℃
2.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D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D.内径粗的升得低,但示数相同
3.没有甩过的医用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是38.2℃,用其先后来测两位病人的体温(都没有先用力往下甩)。如果两人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3℃和39.1℃,那么,这支温度计上先后显示的读数是 38.2 ℃和 39.1 ℃。
课后实践:(选做、1小时)自制温度计
器材:大小不一的带有橡皮塞玻璃瓶、粗细不同玻璃管、适量红墨水、盛有适量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各1只、剪刀。
步骤:1.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制如图所示的简易温度计;
2.将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观察并记录细玻璃管中水在的位置;
3.把自制温度计放入冷水中,观察并记录细玻璃管中水柱的位置;
4.将自制相同的玻璃管不同玻璃瓶的温度计放在同样温度的水中,观察并记录细玻璃管中水在的位置;
5.将自制相同的玻璃瓶粗细不同玻璃管的温度计放在同样温度的水中,观察并记录细玻璃管中水在的位置。
观察分析:1.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变化是由于水具有什么的性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答:液体的热胀冷缩
瓶身为什么要较大?为什么插入的是细玻璃管?
答:便于观察液体的流动
瓶子里为什么加入的是带颜色的水?
答:便于观察液体的流动
通过3道题的练习,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及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理解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特点,能正确使用体温计。
设置课外小制作的实验情境,考察温度的测量、温度计原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全体学生
(10min)
0.7
第2 课时 熔化和凝固
使用时段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使用者
预计时长
预估难度系数
课前
基础性作业
一、物态变化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随着 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 状态之 间的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 固 态变成 液 态。
2.凝固:物质从 液 态变成 固 态。
用填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教材53页。
全体学生
2min
0.9
发展性作业
[典例1] 暑假里,王星同学正在洗手,妈妈叫他把冰箱冷冻室里的冻肉拿出来,当他送到厨房里时,发现手和冻肉粘在一起了,王星正要用力把手与冻肉撕开,有经验的妈妈说,赶紧放水里,一会就会分开了。手与冻肉粘在一起的物态变化是 凝固 ,一会分开的物态变化是 熔化 。
[变式1] 把一瓶水放入冰箱内冰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D )
A.熔化 B.凝固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让学生知道物态变化改变的根本原因。
全体学生
2min
0.85
课中
基础性作业
1.合作探究: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说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装置如教材P54图3.2-1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表
(1)实验时加热采用的是“水浴法”,这样加热的目的是 。
(2)实验记录表格:(如教材)
(3)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在课本P54图3.2--2和图3.2--3中画。
【分析与论证】
(1) 海波在熔化前,表现为 固 态,不断 吸 热,温度 上升 ;熔化时,表现为 固液共存 态,不断 吸热,温度 不变 ,这时的温度叫做 熔点 ;熔化后,表现为 液 态,继续加热时,温度 上升 。
(2) 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 上升 。
让学生参与“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全体学生
(15min)
0.8
发展性作业
素养拓展:
(1)某固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固体物质一定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
(2)甲、乙两盆冰水共存物,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 在冰未熔化完之前( C)
A.甲盆中水的温度高 B.乙盆中水的温度高
C.两盆中水的温度一样高 D.不能确定
(3)“大闸蟹”扬名全国.为了在运输过程中给螃蟹保鲜,蟹民们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螃蟹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从而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关于螃蟹保鲜,利用了( A )
A.低温的冰升温和熔化吸热
B.矿泉水降温和结冰放热
C.低温的冰升温吸热和熔化放热
D.矿泉水升温和熔化吸热
用三道习题来对比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理解并能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来解释相关现象,以达到巩固的作用。
全体学生
(6min)
0.8
课后
基础性作业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A )
A.糖放入水中后,水变甜了 B.冰在阳光下变成水
C.水在冰箱里冻结成冰 D.对水加热使水变成了水蒸气
2.下面对城口美景描述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
A.初春,黄安坝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
B.盛夏,滨河路的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C.深秋,山上笼罩着薄薄的雾
D.隆冬,池塘的水变成剔透的冰
3.下列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D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雾气消散
C.秋天,草粘晨露 D.冬天,湖水成冰
4.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B )
A.沥青、玻璃、松香 B.萘、铁、食盐
C.铝、玻璃、石蜡 D.食盐、铁、松香
5.超市里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块 熔化 时(填物态变化名称),要 吸 (选填“放”或“吸”)热,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6.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物态变化名称。
(1)用铁水铸造铁锅: 凝固 ;(2)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3)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凝固 。
7.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糖加热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糖浆,再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石板上绘制出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就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栩栩如生的“糖画”了.
8.小丽选择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使物质受热均匀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B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42 ℃;
(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吸 (填“吸”或“放”)热,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固液共存 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丁图是蜡的熔化图象,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联系生活判断熔化和凝固,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图像与物理过程相结合。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全体学生
(12min)
0.8
发展性作业
1.如图是A、B两种固态物质熔化为液体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中可得知( D )
A.B物质是晶体 B.B物质在第10min时一定为液态
C.A物质在5~10min时因温度不变,没有吸热
D.A物质在第7min时为固、液共存状态
2.固态氧的熔点是-218℃,液态氧的沸点是-183℃。那么在-210℃时,氧是 固 态。当温度由-200℃降低-220℃的过程,氧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熔化 。
3.根据如表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固态酒精
固态煤油
铜
钢
熔点/℃
-39
-117
-30
1083
1515
(1)酒精在-113℃时是 液 态,在-121℃时是固 态。
(2)铜块掉入钢水中 会 熔化。(选填“会”或“不会”)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全体学生
(5min)
0.8
冻肉在盐水中解冻更快。
器材:两块相同的冻肉、盛放相同体积水和盐水的容器各一个。
步骤:1.从冰箱中拿出两块质量相同的冻肉(温度在0°C以下);2.两块冻肉分别放在水和盐水中解冻;3. 观察两块冻肉的解冻情况。
观察分析:为什么盐水解冻更快一些?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猜想?根据这一猜想举出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答:盐在熔化时吸热,冻肉的温度就下降了,,,,,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并探究新的知识。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加深了熔点会受杂质影响的理解。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全体学生
(选做、1小时)
0.8
第3 课时 汽化和液化
使用时段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使用者
预计时长
预估难度系数
课前
基础性作业
一、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定义:物质从 液 变为 气 的过程。
(2)两种形式: 沸腾 和蒸发。
2.液化:物质从 气态 变为 液态 的过程。
二、沸腾
1.定义:在 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同时发生的 剧烈 的汽化现象。
2.特点
(1)液体沸腾时继续 吸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 。
(2)大量气泡上升,气泡变 小 ,到液面破裂。
3.沸点:液体 沸腾 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 不同。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 100℃。
4.液体沸腾的条件
(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 吸热。
用填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教材
全体学生
2min
0.95
发展性作业
一、蒸发
1.定义:在 任何 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特点
(1)蒸发要 吸热,致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 降低 ,故有致冷作用。
(2)只在液体 表面发生,而且进行的比较 缓慢 (选填“剧烈”或“缓慢”)。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 快 。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 快 。
(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 快 。
[注意] 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自身和它的依附物上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二、液化
1.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 压缩 体积。
2.吸热、放热:汽化 吸 热,液化 放 热。
用填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教材
全体学生
2min
0.9
课中
基础性作业
1.利用如教材P59图3.3-2所示装置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学生分组并分工,熟悉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安装实验装置。
(2)用酒精灯外焰给水加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沸腾前烧杯的气泡的变化情况。继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记录三次,并观察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水沸腾后,将酒精灯熄灭撤去,观察是否还有沸腾现象发生。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90
94
98
100
100
根据表中数据,在课本上绘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
【实验现象】
(1)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烧杯底部有少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的过程变 小 (填“大”或“小”),未到水面就消失了。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 不变 ,烧杯底部有大量 产生,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变 小 (填“大”或“小”),到水面破裂。
(3)停止加热,水 不会 沸腾(填“仍会”或“不会”),原因是 没有温度差 。小明在做实验的时候,加热并撤走酒精灯,发现水还沸腾了一会儿,原因是 石棉网上残留余热 。
【实验结论】不断的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达到某一温度时,水开始 沸腾 ,此后,虽然继续加热,但水温 温度保持不变 。
让学生参与“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全体学生
(15min)
0.8
发展性作业
2.如图所示,夏季清晨植物上有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后又消失了。“露珠”的形成和消失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B)
A.熔化、凝固 B.汽化、液化
C.液化、凝固 D.液化、汽化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能从生活中辨别汽化和液化现象。
全体学生
(2min)
0.9
3.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儿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冰棍儿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形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比较两种“白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学生对液化的理解。
全体学生
(2min)
0.9
4. 冬天室内玻璃上出现的“水雾”形成在玻璃窗的 液化 ,夏天开空调的房间“水雾”形成在玻璃窗的 外侧 (填“内侧”或“外侧”),这些“水雾”都是水蒸气发生了液化 现象,过一段时间“水雾”不见了,这又是 汽化 现象(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对比并总结“水雾”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液化的理解。
全体学生
(2min)
0.85
5.向手背吹气和哈气,感觉有什么不同?吹气时加快了汗液的 汽化 现象 吸 热所以感到凉,呵气时水蒸气 现象 放 热所以觉得热。
能从生活中辨别汽化和液化现象,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全体学生
(2min)
0.8
课后
基础性作业
1.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D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B )
打在枝头的霜 B.草叶上的露珠
C.冰冻的衣服干了 D.消融的冰雪
3.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因为(B )
A.夏天自来水的温度较高,蒸发较快,从而在管壁形成水珠
B.夏天空气中水蒸气较多,遇到较冷的自来水管就在管壁上凝结成水珠
C.夏天气压较低,管内外压强差较大,少量水分透过管壁微孔渗出
D.夏天用水量大,水厂需给自来水加压,管内外的压强差增大,因此有少量水分透过管壁微孔渗出
4.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了,并在这个过程中 吸热(选填“吸热”或“放热”)。5.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通过 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打火机中的,压下打火机的按钮使用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此过程要 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
6.为了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小明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装置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错误,请指出:温度计的使用 ;
(2)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92 ℃;
(3)持续加热至水沸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实验表明,水沸腾过程中,温度 不变 ,需要 吸收 热量;
(4)其中图线的 BC 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
(5)你知道吗,通过降温居然也能使水沸腾。如图丁所示,将刚停止沸腾的水装入烧瓶,迅速塞上瓶塞并倒置,然后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重新沸腾起来,原因是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降低 。
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区别沸腾和蒸发。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了解沸点的概念。能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知道图象的物理含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习物理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全体学生
(12min)
0.8
发展性作业
1.生活中常用的“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地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地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地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2.使装水的试管B浸在烧杯A的水中,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则( B )
A.烧杯A中的水不能沸腾,试管B中水能沸腾B.烧杯A中的水能沸腾,试管B中水不能沸腾C..烧杯A中的水先沸腾,试管B中水后沸腾D.烧杯A与试管B中的水一起沸腾
3.如图所示,向外拉活塞,刚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说明液体表面上方气压减小,沸点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
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了解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习物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全体学生
(5min)
0.7
水蒸气液化的原因
器材:玻璃杯3个、玻璃片2块、热水、冰块、水、夹子、碗等。
步骤:1.向玻璃杯中倒入半杯热水(注意不要烫着),将玻璃片盖在热水杯上,看看玻璃杯和玻璃片上有没有小水珠出现;
2.向碗里倒入热水,用夹子把玻璃片夹住放入碗里水中,几分钟后取出,然后用纸擦干净,盖在另一个倒入相同温度热水玻璃杯上,看看玻璃片上有没有小水珠出现;
3.将一些冰块放入另外玻璃杯中,然后倒上半杯冷水,看看在玻璃杯的内壁还是外壁会出现小水珠。
观察分析:1.将玻璃片盖在热水杯上,看到玻璃片上有小水珠出现,这小水珠怎么形成的?而加热过温度高的玻璃片盖上去为什么就没有小水珠出现?
2.倒热水时玻璃杯的内壁会附着一些小水珠,而放冰块的冷水的玻璃杯的小水珠为什么会出现在杯的外壁呢?
3.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蒸气液化的原因是什么?想一想使气体液化还有什么方法?
通过动手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自己探究,更加深入对液化的理解。
全体学生
(选做、15min)
0.8
第4课时 升华和凝华
使用时段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使用者
预计时长
预估难度系数
课前
基础性作业
一、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吸、放热:升华过程 吸 热。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 固 态的过程。 2.吸、放热:凝华过程 放 热。
用填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教材
全体学生
1min
0.95
发展性作业
水循环
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以下正确的是( A )
A.云的形成有液化和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B.雨在下落过程中有升华现象,并吸热
C.使气体液化只能采用降低温度的办法
D.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中的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综合性教学,进行训练
全体学生
2min
0.8
课中
基础性作业
1.教材P64【想想做做】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能观察到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 并充满试管。物质从 固 态直接变成 气 态的过程叫做升华,说明升华需要 吸 热。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看到 气态碘 又变成为 固 态碘。从 气态直接变成 固 态的过程叫做凝华,说明凝华需要放 热。
让学生参与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科学性
全体学生
(8min)
0.7
发展性作业
升华
(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 升华 现象,樟脑片由 固 态变成 气态。
(2)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最后慢慢变干了,是由于衣服上固态的 衣服 直接变成 气态 。
(3)用久了的白炽灯会发现灯丝越来越细,原因是在照明的过程中,固态的钨丝直接变成了钨 蒸汽 。以上的现象都属于 升华 现象,像 熔化 和 汽化 一样(填物态变化名称),也会吸热。
(4)干冰的利用:在海鲜餐厅中,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会在餐盘中间放置一个装满干冰的杯子,这时会在海鲜餐盘上发现大量的白雾,因为干冰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 吸收 了大量的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小水珠。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列举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加深学生对升华的理解。
全体学生
(5min)
0.75
3.凝华
(1)深秋或初冬的早晨,草木上会看到白白的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 遇到冷的草木直接从气态变为 态。
(2)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 外 (选填“内”或“外”)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窗玻璃从 气 态直接变成 固 态。以上的现象都属于 凝华 现象。像凝固 和 液化 一样(填物态变化名称),也会放热。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列举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比较液化与凝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学生对凝华的理解。
全体学生
(3min)
0.75
4.水循环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 吸热 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与冷空气接触, 液化 成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相互聚集凝结成大水滴,就会下落成为雨;如果小水滴在高空中遇到更冷的气流,就会 凝固 成小冰珠以冰雹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冬天,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从而 凝华 成微小的冰晶,冰晶汇聚起来就形成了飘雪。这些天空降水变为小溪、清泉,最后又注入江河湖海。
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了解水循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水习惯和环保意识。
全体学生
(3min)
0.75
课后
基础性作业
1.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C )
A.酒精涂在手背上,感觉很凉爽 B.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 C.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 D.夏天晾晒湿衣服变干
2.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 )
A.白炽灯的灯丝用久后变细了 B.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后变干了 C.将糖块放入水中后水变甜了 D.吃冰棍儿后人觉得凉快了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D )
冰雪消融 B.露珠晶莹 C.浓雾缭绕 D.霜染枝头
4.下列发生了物态变化的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B )
A.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 B.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C.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5.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汗”出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B.“冰花”结在玻璃的外表面
C.玻璃上的“冰花”是升华产生的 D.玻璃上的“汗”是汽化产生的
6.在歌舞晚会上,常用干冰产生的白雾来烘托气氛,舞台上形成的雾是( A )
A.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成的小液滴C.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升华后又凝华形成的 D.干冰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7.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是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 吸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 液 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体会到科技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全体学生
(10min)
0.7
发展性作业
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霜前冷”是因为气温 低于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 ℃的时候水蒸气会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霜;“雪后寒”是因为 雪熔化吸热,温度降低 .
2.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其中雾和露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态 形成的小水滴;雪和霜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形成的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吸热后又会发生(汽化 )和( 升华 )形成水蒸气,从而构成自然界的水循环,如下图所示。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了解水循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水习惯和环保意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全体学生
(5min)
0.8
自制霜
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请你动手做一做下面的实验,并思考形成霜的条件。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C。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水循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水习惯和环保意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全体学生
(选做、15min)
0.7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三章 物态变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3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章 物态变化同步训练题</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3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课后复习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三章 物态变化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3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章 物态变化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