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 外国诗二首
展开
这是一份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 外国诗二首,共6页。
外国诗二首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了解诗人,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教学重点)3.分析理解直抒胸臆的手法(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2.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3.字音字形忧郁(yù) 瞬(shùn)息 怀恋(liàn)4.词语解释。【忧郁】忧伤,愁闷。【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怀恋】怀念。【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三、合作探究(一)读诗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抽读,齐读。注意读诗的节奏和重音。 (二)说诗 反复阅读这首诗,讨论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明确:特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2.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明确:劝告 希望3.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 明确: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 4.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三)悟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示例:喜欢。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当生活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四)品诗 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通的感觉。诗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五)写法探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明确: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1.这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请你用精练的语言谈谈你读这首诗获得的人生启示?示例: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2.仿照这首诗的第一节句式,以“假如生活”开头写一节小诗。示例: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定会到来。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2.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也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2.背景资料1912年弗罗斯特作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可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3.字音字形涉足(shè) 伫立(zhù) 萋萋(qī) 诱人(yòu) 幽寂(yōu jì) 延绵(yán)4.词语解释。【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伫立】长时间地站着。【极目】用尽目力(远望)。【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延绵】延续不断。三、合作探究(一)读诗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抽读,齐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二)说诗 反复阅读这首诗,讨论问题。1.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明确: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重点不是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点对未来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明确:对已选择的路的不满,对未来选择之路的向往。 (三)悟诗 1.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2.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四)品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如何理解?明确:“两条路”象征社会上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五)写法探究本诗运用了象征手法,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明确: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六)比较探究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一条未走的路》则表现出些许的忧郁。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四、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设计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注明作者。示例: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外国诗二首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了解诗人,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教学重点)3.分析理解直抒胸臆的手法(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2.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3.字音字形忧郁(yù) 瞬(shùn)息 怀恋(liàn)4.词语解释。【忧郁】忧伤,愁闷。【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怀恋】怀念。【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三、合作探究(一)读诗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抽读,齐读。注意读诗的节奏和重音。 (二)说诗 反复阅读这首诗,讨论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明确:特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2.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明确:劝告 希望3.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 明确: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 4.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三)悟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示例:喜欢。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当生活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四)品诗 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通的感觉。诗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五)写法探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明确: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1.这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请你用精练的语言谈谈你读这首诗获得的人生启示?示例: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2.仿照这首诗的第一节句式,以“假如生活”开头写一节小诗。示例: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定会到来。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2.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也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2.背景资料1912年弗罗斯特作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可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3.字音字形涉足(shè) 伫立(zhù) 萋萋(qī) 诱人(yòu) 幽寂(yōu jì) 延绵(yán)4.词语解释。【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伫立】长时间地站着。【极目】用尽目力(远望)。【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延绵】延续不断。三、合作探究(一)读诗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抽读,齐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二)说诗 反复阅读这首诗,讨论问题。1.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明确: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重点不是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点对未来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明确:对已选择的路的不满,对未来选择之路的向往。 (三)悟诗 1.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2.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四)品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如何理解?明确:“两条路”象征社会上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五)写法探究本诗运用了象征手法,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明确: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六)比较探究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一条未走的路》则表现出些许的忧郁。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四、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设计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注明作者。示例: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