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36777/1-17285646817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36777/1-17285646817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36777/1-17285646817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36777/0-17285646793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36777/0-17285646793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36777/0-17285646794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当堂检测题
展开【基础积累】
1.(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恭敬(jìng) 惭愧(kuì) 鉴赏(jiàn) 人声鼎沸(dǐng)
B.倜傥(dǎng) 淋漓(lín) 盔甲(kuī) 疲倦不堪(kān)
C.感慨(kǎi) 搓捻(niǎn) 绽开(zhàn) 小心翼翼(yì)
D.争执(zhí) 激荡(dàng) 奥秘(à) 花团锦簇(cù)
【答案】B
【解析】考查字音。
B.倜傥(dǎng)——tǎng;
故选B。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冬天的百草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B.农民看着干涸的土地,哪怕是一场小雨也让他们望眼欲穿。
C.农家小院中的小猫和母鸡注意到了来历不明的丑小鸭。
D.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答案】D
【解析】考查词语运用。
A.人迹罕至,指荒凉偏僻的地方。使用恰当;
B.望眼欲穿,形容人盼望殷切,非常急切。使用恰当;
C.来历不明,意思是指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使用恰当;
D.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和上文“寂静”矛盾;
故选D。
3.(2分)下面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晚间,在院子里芮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B.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
C.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签赏。
D.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燥,养不过夜的。
【答案】B
【解析】A.芮→纳;
C.签→鉴;
D.燥→躁;
故选B。
4.(2分)(21-22七年级上·新疆吐鲁番·期中)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撑 放 系 拉B.支 撒 绑 拿C.支 撒 系 牵D.顶 放 连 牵
【答案】C
【解析】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撑:一般指两手支撑在地面的姿势;
支:意同“撑”,一般指用小东西将某一样物体架起来;
顶:一般指承戴或者抵住某样东西。
联系文段词语“一枝短棒”和“一面大的竹筛”可知,是用小短棒将大竹筛架起来,所以应该填“支”。
第二空:放:指放下,放置;
撒:使东西散开,一般指固体的东西。
联系文段词语“秕谷”,这是一种用来引诱麻雀的食物,所以应当填“撒”。
第三空:系:把东西捆住;
绑:用绳、带等缠绕或捆扎;
连:把东西连接、接续起来。
联系文段词语“棒”和“长绳”可知,应该是将长绳系住短棒,所以应当填“系”。
第四空:拉:拉动、拉扯某样东西;
拿: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
牵:拉着某样东西使其可行走或移动;
联系文段词句“人远远地”和“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可知,应当是人远远地牵着长绳子,所以应当填“牵”。
故选C。
5.(2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对鲁迅没有任何影响。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答案】C
【解析】A“对鲁迅没有任何影响”分析错误,文中写道: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B“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理解不正确,这一部分是写百草园的,不是写劳动人民的;
D“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分析错误。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并不是批评长妈妈的。
6.(2分)(21-22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仰韶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
B.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
C.中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采取了有效行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D.航天员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
【答案】B
【解析】考查标点运用。
B.端午节的习俗不止句子中列举的几种。故句末应用省略号。故选B。
7.(2分)(23-24七年级上·四川德阳·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的课间操做得棒极了,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和整齐划一的动作时时回荡在我们耳边。
B.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C.目前,5G基站太少,5G服务常出现网络信号不稳定、覆盖范围小、网络接入困难、信号质量差。
D.接近八成的受访市民认为,老旧小区改造改善了社区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
【答案】D
【解析】考查病句修改。
A.搭配不当。“动作”与“回荡”不能搭配,可删掉“和整齐划一的动作”;
B.两面对一面。可在“成功”之后加上“与否”;
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等问题”;
故选D。
8.(9分)(23-24七年级上·内蒙古呼和浩特·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瘠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者给加点的字注音。
菜qí( ) 桑shèn ( ) 直窜( ) 脊( ) 梁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 ”,正确写法依次是“ ”。
(3)“轻捷”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文中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
【答案】(1) 畦 葚 cuàn jǐ
(2) 宵 瘠 霄 梁
(3)轻快敏捷
(4) 拟人 排比
【解析】(1)考查字音字形。
菜畦,cài qí,意思指菜地。
桑葚,sāng shèn ,桑树的果实。味甜可食。中医亦以入药。
直窜,zhí cuàn,通常指人长高的快,也指植物长的快。
脊梁, jǐ liáng ,脊柱。因居于全身骨骼的主干,犹如房屋的梁柱一般。
(2)考查字形。
云宵——云霄,yún xiā ,云块飘浮的高空。
瘠梁——脊梁, jǐ liáng ,脊柱。
(3)考查理解词义。
轻捷,qīng jié,意思是动作轻快敏捷。
(4)考查修辞手法。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句式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赋予“油蛉”“蟋蟀”人的动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综合性学习】
(6分)(23-24七年级·云南昭通·期中)完成下面的9-10题。
材料一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考中状元,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他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期间,宋恭帝德佑元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在南宋危亡之际,也毅然领兵抗敌,可最终兵败被俘,身陷囚禁,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始终保持坚定的民族气节,即使在最终临死之际,也仍然不肯向任何元朝官员下跪,最后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材料二
白方礼老人,出生于1913年,故于2005年。从1987年开始,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蹬三轮近20年,捐赈了35万善款,圆了三百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经计算,他蹬三轮的总里程可以绕地球18圈。而他一直住的是和流浪汉一样的不能遮风挡雨的陋室,一日三餐都是馒头就着白开水。
材料三
中国精神内涵图
9.(3分)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10.(3分)根据材料三“中国精神内涵图”的内容,说说什么是“中国精神”?
【答案】9.“爱国主义”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深厚情感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当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就应该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危和民族的未来奋斗不息;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 10.中国精神包含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其中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解析】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材料一中,文天祥面对国家的危难,挺身而出,尽管力量对比悬殊,但他仍然坚定地抵抗外敌,即使在被俘之后,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材料二中,白方礼老人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基层,但他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改变命运,这位老人的行动同样体现了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下一代的生存环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天祥的抵抗外侮和白方礼老人的助人为乐,都是爱国主义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在当代中国,每个公民都应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0.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照全构图要素,一一写出来,尽量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自上而下、由高到低、从左至右、由中间向四周等等,力求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结合图标,按照从上到下可知,中国精神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按照从左到右可知,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课内阅读】
(12分)(23-24七年级上·河南许昌·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本二】
①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或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好像在鼓掌。流水潺潺,鸟鸣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上时而响起孩子们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悦耳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那天人合一的仙境,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②当年村里穷,小学的设施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连凳子也是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脚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又们穿得五花八门,衣服各式各样,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风中轻轻地摆动着的五星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选自厉彦林《童年钟声》,有删改)
11.(4分)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②段如何做到将景物写得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12.(4分)文本二第②段描述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请简要概括。
13.(4分)文本一第②段和文本二第①段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的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任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案】11.示例:文本一第②段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用“单是”引出写局部“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另外,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还有,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从动物写到植物。 12.摇头晃脑朗读课文;节日参加升旗仪式;听着钟声入校;自创游戏玩耍。 13.文本一第②段和文本二第①段在景物描写方面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例如,文本一“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和文本二“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可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油蛉、蟋蟀们、小鸟声音悦耳动听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11.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根据文本一第②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可知,文本一第②段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用“单是”引出写局部“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
另外,根据“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可知,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根据“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可知,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还有,根据“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可知,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却是从动物写到植物。
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1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文本二第②段“当年村里穷,小学的设施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连凳子也是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可概括为:摇头晃脑朗读课文。
根据文本二第②段“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得五花八门,衣服各式各样,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风中轻轻地摆动着的五星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可概括为:节日参加升旗仪式。
根据文本二第②段“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可概括为:听着钟声入校。
根据文本二第②段“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可概括为:自创游戏玩耍。
13.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文本一第②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和文本二第①段“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可知,“低唱”“弹琴”“比赛似的歌唱”这些词语都赋予动物以人的动作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根据文本一第②段“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和文本二第①段“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可知,分别将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将蜻蜓比作飞机特技表演队,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根据文本一第②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可知,既有静态的景物描写,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等,又有动态的景物描写,如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伏在菜花上等;由文本二第①段“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或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可知,文本二中既有静态的景物描写,如密密匝匝的树林子、鹅黄变或碧绿的树叶等,又有动态的景物描写,如鸟儿活跃起来等。故两者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现代文阅读】
(18分)(23-24七年级上·陕西渭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鸡油菌
范宇
①我十分喜欢春雨,如果一定要说有点什么缘由,那么可以说喜欢它的生发万物。在村庄里春雨过后,极易滋生出一味野菜。这野菜长在山野之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鸡油菌。
②连续下了几日的雨,院子里的香花落了一地,好不容易有点放晴的征兆,结果一堆阴云飘过来,又飘起了雨,一下又是好几日,终于放晴了,暖暖的阳光照在正打盹的小黄狗身上,祖父抽着旱烟,伸了个懒腰,然后看了看天,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之后祖父拉长了声音叫我:“阿宇,走,上——山——去!
③不用多问,祖父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上山寻找鸡油菌。鸡油菌最容易在春雨中扎根土壤,等春雨一结束,便破土生长。鸡油菌有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一般不会长在特别显眼的地方,而是躲在草丛中,或大树背后。但在村庄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早已将鸡油菌的藏身之处了解的透透彻彻。因此,鸡油菌的自我保护反而成了暴露它行踪的重要线索。
④祖父是寻找线索的一把好手,常常能在石崖边或大树背后的草丛中,迅速而精准地发现鸡油菌的踪迹。鸡油菌状如一把朴素的伞,伞盖和一小节伞柄在地面之上,而大部分的伞柄却扎根在泥土里。这便需要采摘的人将泥土撬松,然后一鼓作气将伞柄从泥土里拔出来。
⑤祖父从来不会空手而回,往往都能采上十几朵,即便运气不佳,也至少有五六朵。采摘到的鸡油菌,祖父会用事先准备好的篾条串起来,然后将篾条扣成一个圆,套在手上,下山路上频频低头打量。我跟在祖父的后面,嚷着要拿鸡油菌,祖父总会逗我一番,然后笑容满面的将篾条套在我的手上,采摘鸡油菌的往往不止祖父一人,有时会碰个正着,但其他人往往收获甚少,因此祖父的脸上总是春风满面、得意洋洋。
⑥当然最得意的不是年迈的祖父,而是年少的我。
⑦鸡油菌被送进了厨房,我迫不及待的舀水来清洗,然后满怀期待的等着从地里归来的母亲,母亲最会用鸡油菌做花样百出的美味佳肴,最常做的是青椒炒鸡油菌。这道菜的做法特别简单。与普通的家常菜大同小异,首先下菜油七八分熟时,倒入几颗花椒和少许生姜片之后,将切成条的青椒倒入翻炒至青椒有虎皮时,放入鸡油菌,炒个两三分钟,放适量的盐和味精,就可以起锅了。如此炒出来的鸡油菌青黄相间,色泽鲜亮,清香四溢,味道鲜美,放在嘴里咀嚼特别有嚼劲儿。母亲总会特别在意一点,她从不用刀切鸡油菌,而一定要用手撕成小条,她说刀切的鸡油菌炒会破坏了那股来自山野的清香之气。无论如何只要有母亲炒的鸡油菌,我就能多吃两碗饭,哪怕撑的不行,也还想再加半碗
⑧有时家里买了肉,或杀了鸡,正好祖父又采摘了一些鸡油菌,还能享受到母亲做的肉丝菌汤和鸡油菌烧鸡,这两道菜对于我而言要比青椒炒鸡油菌更美味,因为在那些贫瘠的岁月里吃一回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直到多年之后离开村庄,这两道菜我也没能吃上多少回。
⑨在无论春雨如何缠绵也长不出一朵鸡油菌的城市里,我常常怀念鸡油菌的味道,有时想想也会忍不住流口水。偶尔一场春雨过后,会有三五个农人拎着鸡油菌到城里来卖,他们拎鸡油菌的方式,和祖父当初一样,一根篾条将这鸡油菌串起来,然后将篾条套在手上。
⑩每次我遇见总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然后炒一道青椒鸡油菌或煲一个肉丝菌汤,只是无论怎样调味,我做的鸡油菌总是少了些味道。
⑪究竟少了什么味道呢?每念及此,我的心头总忍不住飘过一丝惆怅。
14.(2分)通读全文,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补全情节。
→祖父采摘鸡油菌得意而归→ →“我”买农人的鸡油菌做菜
15.(4分)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
鸡油菌有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一般不会长在特别显眼的地方,而是躲在草丛中,或大树背后。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采摘到的鸡油菌,祖父会用事先准备好的篾条串起来,然后将篾条扣成一个圆,套在手上,下山路上频频低头打量。
16.(4分)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当然最得意的不是年迈的祖父,而是年少的我”在文中的作用。
17.(4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究竟少了什么味道呢?每念及此,我的心头总忍不住飘过一丝惆怅”的理解。
18.(4分)文章以“春雨鸡油菌”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14. 祖父带“我”上山寻找鸡油菌 母亲用鸡油菌给“我”做美味佳肴 15.(1)“躲”是“隐藏”“避开”的意思,在文中指鸡油菌隐藏在草丛中或大树后不显眼的地方。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鸡油菌不易被人发现的特点,侧面烘托祖父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到鸡油菌的经验老道和精明能干。
(2)运用动作描写,巧妙运用“串”“扣”“套”“低头打量”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父用篾条串鸡油菌的动作娴熟、小心翼翼,仔细拎鸡油菌的方式,表现出祖父对鸡油菌的珍视,祖父对自己收获满满的得意。 16.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祖父无论何时都能采摘到鸡油菌,这让祖父很得意。同时引出下文“我”会亲手将鸡油菌清洗干净等待母亲回来炒美味的佳肴。体现了“我”对关于鸡油菌的垂涎喜爱和对这段美好经历的怀念之情。 17.①表达出作者成年后到城市生活,再也不能跟随祖父上山寻找采摘鸡油菌,吃不到妈妈用鸡油菌做成的美味佳肴的惋惜。记忆中的鸡油菌的美味是鸡油菌在山野中自然生长形成的美味,是和谐温暖的亲情的美味,表达了对纯朴自然的乡野生活和一去不复返的美好童年的怀念和留恋,以及对逝去的温暖亲情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城市中缺少的山野之气的遗憾和无奈。②疑问结尾,引发思考,点明主旨。 18.①介绍叙述对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③表现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14.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第②段“之后祖父拉长了声音叫我:‘阿宇,走,上——山——去!’”和第③段“不用多问,祖父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上山寻找鸡油菌”可知,祖父带“我”上山寻找鸡油菌。
(2)根据第⑦段“然后满怀期待的等着从地里归来的母亲,母亲最会用鸡油菌做花样百出的美味佳肴,最常做的是青椒炒鸡油菌”和第⑧段“还能享受到母亲做的肉丝菌汤和鸡油菌烧鸡,这两道菜对于我而言要比青椒炒鸡油菌更美味”可知,母亲用鸡油菌给“我”做美味佳肴。
15.考查词句/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躲”这个动词赋予了鸡油菌以人类的行为特征,使得无生命的物体具有了生命力,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鸡油菌自然生长时避开显眼位置、选择隐秘地方的状态,暗示了鸡油菌有着一种天然的避难本能。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从侧面衬托出祖父寻找鸡油菌的技艺高超,能够准确判断和找到它们,体现了他的经验老道和精明能干。
(2)这句话采用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通过“串”“扣”“套”“低头打量”等一连串的动词,细腻地展示了祖父整理和携带鸡油菌的过程。这些动作既表现出祖父动作的熟练和细心,也体现出他对这些珍贵食材的珍爱和对丰收成果的自豪感。祖父的这一系列举动,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16.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根据第⑤段“祖父从来不会空手而回,往往都能采上十几朵,即便运气不佳,也至少有五六朵”和“祖父的脸上总是春风满面、得意洋洋”等内容可知,祖父在寻找和采摘鸡油菌的过程中总是有所收获,且非常得意。而第⑥段画线句“当然最得意的不是年迈的祖父,而是年少的我”则揭示了真正感到兴奋的是“我”。内容上,这句话表达了“我”作为孩子对鸡油菌的热爱和期待,因为“我”不仅可以参与到寻找和处理鸡油菌的过程中,而且能品尝到由母亲精心制作的美食,这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美好瞬间。结构上,这句话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它衔接了上文祖父采摘鸡油菌的场景,并引出下文第⑦段“我”帮忙洗鸡油菌以及母亲用鸡油菌做菜的故事,使故事从祖父的得意转向“我”的期待和参与,强化了主题,即“我”对那段与家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
17.考查对文章词句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词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根据第⑪段画线句“究竟少了什么味道呢?每念及此,我的心头总忍不住飘过一丝惆怅”可知,作者在城市里买到的鸡油菌虽然形似,但总觉得缺少了某种味道。这味道不仅仅是鸡油菌本身的鲜美,更是作者记忆中与祖父一起上山采摘鸡油菌的快乐,以及母亲用心烹饪的家的味道。这些回忆中的味道与城市中购买的鸡油菌所关联的回忆和情感不同,因此让作者感到惆怅。
深层含义来,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深深怀念。在乡村,鸡油菌是自然的馈赠,是与亲人共度时光的见证,代表着一种纯朴、自然、亲情的生活方式。而城市生活则失去了这种与自然的亲近和简单而温馨的亲情体验。因此,当作者在城市中找不到那种熟悉的味道时,他感到的是一份对逝去的童年、乡村生活和亲情的失落感。同时,这也表达出作者对城市中缺失的自然元素和简单生活的遗憾和无奈。疑问结尾的方式,不仅让读者产生共鸣,也引发了对生活本质和记忆价值的思考,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18.考查标题作用分析。把握标题的含义,从文章内容、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内容上,标题“春雨鸡油菌”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春雨和鸡油菌上,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春雨是鸡油菌生长的条件,鸡油菌则是乡村生活和亲情回忆的载体。标题暗示了作者对春雨带来的生机与鸡油菌带来的童年美好记忆的深情依恋,同时也寓含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结构上,标题中的“春雨鸡油菌”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全文的叙事,从祖父带“我”上山采鸡油菌,到母亲烹饪鸡油菌的美食,再到成年后对鸡油菌和乡村生活的怀念,都与春雨和鸡油菌紧密相关。文章通过“春雨鸡油菌”这一主题,将内容分为了寻找鸡油菌、享受美食和城市中的回忆三部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简单生活的向往。文章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使得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文章开头描述春雨过后的鸡油菌生长,结尾处则提到在城市中买不到记忆中的味道,形成首尾呼应,强化了标题的内涵,使文章结构完整。
(16分)(23-24七年级上·四川内江·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的大鞋
①妹妹在家人群里,发了一个小视频,把我们都逗乐了。
②她的小孙子,穿着爸爸的皮鞋,在家里走来走去。他的脚太小了,鞋太大了,走起来踉踉跄跄。左腿是迈出去了,右腿却没跟上,“啪”,鞋掉了,小脚丫子冲了出去,还差一点摔倒了。小家伙不甘心,赤脚走回来,把脚塞进去。用“塞”这个词,似乎是不准确的,那么大的鞋,那么小的脚,还用塞吗?但我细看视频里的娃,还真是用了吃奶的劲,用力将脚塞进去的,他是想尽量将他的小脚,塞进又宽又大的鞋里。
③这次,他成功了,走出了好几步,这让他很得意,脸上有点傲娇的样子。他从客厅走到了卧室,又从卧室走到了厨房,好像在用爸爸的大鞋,丈量家的尺寸。他甚至试图打开大门,想要穿着这双大鞋,走出门去,可惜够不着门把手,他回头看看,脸上是求助的表情,不过,很显然,他被拒绝了。不能穿着大鞋出去,让邻居的小伙伴们艳羡,他也不急不恼,继续穿着大鞋,很认真地在家里走啊走……
④我们都笑翻了。正在读中学的小侄子,好奇而纳闷,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穿他爸爸的大鞋啊,这很好玩吗?
⑤“跟他一样,小时候你也穿过爸爸的鞋。”我们告诉他。
⑥我也穿过。记得小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兄妹几个在家里乱翻,竟然从箱底,翻出了一双军用皮靴,这是父亲从部队退伍时,带回来的,他自己舍不得穿,压在了箱底。我们如获至宝,拿出来,端详,摩挲,嗅嗅它的独特气息。大妹妹说,哥,你试试?这正是我想的。光脚丫子套进去,怕弄脏了,不敢在地上走,就爬上床,在床上走,从床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床的那头走回来,脚下的枕头和被子,软软的,大鞋踩在上面,真的像大船在水上漂浮一样。就连两个妹妹,后来也忍不住爬上床,穿上了爸爸的皮靴。她们的脚更小,力气更小,靴子帮都超过了膝盖,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们穿上爸爸的靴子时,那份激动和骄傲。
⑦父亲回来后,发现了我们的秘密,他没生气,只是告诉我,这双鞋,是想等我长大了,大小合适了就送给我,让我穿着它,去镇上的中学读书。也许就是从那天开始,我就特别渴望长大,长大、长高了,我的脚就穿得上这双靴子了,我就可以穿着它去镇上读书了。
⑧回头想想,我的生活,似乎从那天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来我真的长大了,考进了镇里的中学,我却并没有穿过那双父亲的靴子,它已经太旧了,款式太老了,它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它助力了我的成长。
⑨男孩子们,一定都穿过爸爸的鞋,就像女孩子们,一定偷偷穿过妈妈的裙子。不是因为爸爸的鞋多么好,而是因为爸爸的鞋比我们的鞋大,爸爸的鞋比我们走过的地方更多更远,我们对长大和远方,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我们自己还不能实现这些之前,我们穿上爸爸的大鞋,就是想提前感受一下成长和远足的滋味。不是因为妈妈的裙子多么美,而是因为,妈妈的裙子上留有她青春的气息,洋溢着爱的味道。
⑩在我们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世界颠倒过来了,我们的老父亲,开始穿上了我们不再穿的鞋子和衣服,那些我们因为款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打算扔掉的鞋和衣服,他们舍不得扔,穿上了。如果鞋子比他的脚还大的话,他就会在脚后跟塞点旧布,衣服太紧连纽扣都难以扣上的话,他们干脆就敞着。年轻的款式穿在他们发福衰老的躯体上,一点也不协调,但他们从不嫌弃,因为孩子的衣鞋上留有他们青春的气息,洋溢着爱的味道。所以,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个穿着校服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要笑话他(她),那可能是他儿子的,也可能是她孙女的。
⑪生命和爱,就是这么传递和轮回的。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19.(4分)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20.(4分)“我们”为什么喜欢穿爸爸的大鞋?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21.(4分)请谈谈你对“生命和爱,就是这么传递和轮回的。”一句含义的理解。
22.(4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以生活逗乐视频内容导入,活泼有趣,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B.后来“我”考上了镇里的中学,却没有穿过那双爸爸的大鞋,是因为它款式太过老旧,“我”心生嫌弃了。
C.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鞋之大,枕被之软,也体现出孩子穿上爸爸大鞋后的自得其乐。
D.文章写小孙子、小侄子、“我”三代人穿“爸爸的大鞋”的故事,体现了生命和爱的传递。
E.文章以小见大,写小孩子喜欢穿爸爸的大鞋的生活琐事,体现了良好家风的代代相传。
【答案】19.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小孙子穿大鞋的事,又引出下文“我”对穿大鞋的回忆 20.爸爸的鞋比我们的鞋大,爸爸的鞋比我们走过的地方更多更远,我们对长大和远方,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我们自己还不能实现这些之前,我们穿上爸爸的大鞋,就是想提前感受一下成长和远足的滋味 21.年少时穿着父亲的大鞋,心中充满激动与骄傲,这双鞋寄托着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也承载了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随着孩童的长大,父母渐渐衰老,穿着孩子们不再穿的鞋和衣服,体现了父母对青春的回味,也承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依恋,生命和爱就这样传递和轮回 22.BE
【解析】19.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⑤段“‘跟他一样,小时候你也穿过爸爸的鞋。’我们告诉他”和第④段“我们都笑翻了。正在读中学的小侄子,好奇而纳闷,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穿他爸爸的大鞋啊,这很好玩吗”、⑥段“我也穿过。记得小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兄妹几个在家里乱翻,竟然从箱底,翻出了一双军用皮靴……大鞋踩在上面,真的像大船在水上漂浮一样”等内容可知,本段紧承上文上文小孙子穿大鞋的事,同时又引出下文“我”对穿大鞋的回忆,因此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0.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⑨段“男孩子们,一定都穿过爸爸的鞋,就像女孩子们,一定偷偷穿过妈妈的裙子。不是因为爸爸的鞋多么好,而是因为爸爸的鞋比我们的鞋大,爸爸的鞋比我们走过的地方更多更远,我们对长大和远方,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我们自己还不能实现这些之前,我们穿上爸爸的大鞋,就是想提前感受一下成长和远足的滋味”概括可得:爸爸的鞋比我们的鞋大,爸爸的鞋比我们走过的地方更多更远,我们对长大和远方,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我们自己还不能实现这些之前,我们穿上爸爸的大鞋,就是想提前感受一下成长和远足的滋味。
21.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⑨段“男孩子们,一定都穿过爸爸的鞋,就像女孩子们,一定偷偷穿过妈妈的裙子。不是因为爸爸的鞋多么好,而是因为爸爸的鞋比我们的鞋大,爸爸的鞋比我们走过的地方更多更远,我们对长大和远方,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我们自己还不能实现这些之前,我们穿上爸爸的大鞋,就是想提前感受一下成长和远足的滋味”、⑩段“在我们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世界颠倒过来了,我们的老父亲,开始穿上了我们不再穿的鞋子和衣服,那些我们因为款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打算扔掉的鞋和衣服,他们舍不得扔,穿上了。如果鞋子比他的脚还大的话,他就会在脚后跟塞点旧布,衣服太紧连纽扣都难以扣上的话,他们干脆就敞着。年轻的款式穿在他们发福衰老的躯体上,一点也不协调,但他们从不嫌弃,因为孩子的衣鞋上留有他们青春的气息,洋溢着爱的味道”等内容可知,孩童时期的我们渴望穿上大人的鞋子,充满对未来的期待,同时饱含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当父母年迈时,他们穿着孩子们不再穿的鞋和衣服,体现了父母对青春的回味,也承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依恋,这便是“生命和爱,就是这么传递和轮回的”。
22.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后来“我”考上了镇里的中学,却没有穿过那双爸爸的大鞋,是因为它助力了“我”的成长;
E.文章以小见大,写小孩子喜欢穿爸爸的大鞋的生活琐事,体现了生命和爱永不停息的传递和轮回;
故选BE。
(16分)(23-24七年级上·湖南衡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忙,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楼着他像楼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心,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⑪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⑫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⑬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23.(4分)阅读全文,归纳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4.(4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子。
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25.(4分)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其作用。
26.(4分)读完本文你在处理自己与父母关系方面获得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
【答案】23.①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②开始长胡须,出现了喉结;③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 24.比喻,将熟睡的儿子比作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大的儿子是随时会离开父母怀抱的,表现了“我”的小心谨慎和格外珍惜;表达了“我”浓浓的爱子之情。 25.内容上:“没有舍得”表现了“我”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浓浓的爱子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结构上:与第③段“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艺术效果上:语言简洁而有韵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6.示例:读完本文我了解到父母是想与子女亲近的,我更理解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要学会爱他们,主动亲近、关心他们,比如,回家后多和他们聊聊学校的事,有烦恼也可和父母倾诉,听听他们的意见。让家庭充满爱。
【分析】23.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①段“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忙,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这里通过儿子换内裤和洗澡的行为变化,说明他开始注重个人隐私,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无所顾忌地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的身体,这是长大的一个明显标志。可概括为: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
第⑫段“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这里的“细细的绒毛”和“喉结”的蠕动,都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典型特征,表明儿子在生理上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可概括为:开始长胡须,出现了喉结;
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情感基调来看,结合第⑪段“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可知虽然文章中有儿子依偎在父亲怀里入睡的温馨场景,但这样的机会已经变得非常难得。随着儿子的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思考,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拉开,表现出一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这种心理变化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但可以通过作者对过去与现在不同情境的对比和感慨中体会出来。可概括为: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
24.考查句子赏析。
“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把“熟睡的儿子”比作了“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喻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通过把儿子比作羽毛,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了儿子在父母怀抱中的轻柔、脆弱和易逝,以及父母对儿子的珍视和小心翼翼的态度。同时,“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这一描述,更是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父母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担忧。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大的儿子随时会离开父母怀抱的情境,表现了“我”对儿子的小心谨慎和格外珍惜,同时也表达了“我”浓浓的爱子之情。
25.考查段落作用。
从内容上来看,“没有舍得”这四个字充分表达了“我”对儿子的深厚感情。在儿子依偎在“我”怀里熟睡的这一小时里,“我”享受着与儿子难得的亲密时光,希望这段时间能够尽量延长。这既体现了“我”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父子之间的深情。
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与文章第③段“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儿子原本计划只睡一小时,然后继续复习,但“我”却因为珍惜与儿子的相处时光而没有舍得叫醒他。这种呼应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这句话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赘述,但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想象“我”在这一小时里是如何静静地凝视着儿子,感受着他的呼吸和体温,也可以想象儿子醒来后父子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这种留白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具韵味和深意。
26.考查语言表达,为开放类题目。
先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然后将其中的观点和情感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思考和阐述。文章通过描述父亲与成长中的儿子之间的温馨互动,强调了亲子关系的珍贵和易逝。这提醒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意和不舍,也让我们意识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而持久的。这题型我们要更加理解和尊重父母,尽可能多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
示例:读完本文,我深刻意识到与父母关系的珍贵和重要性。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意和不舍,让我反思自己是否足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我要更加注重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定期给父母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也会抽时间回家陪伴他们,让家庭充满爱。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列子》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a href="/yw/tb_c405083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杞人忧天/《列子》一课一练</a>,文件包含第24课《杞人忧天》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第24课《杞人忧天》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23* 女娲造人/袁珂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2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23* 女娲造人/袁珂综合训练题</a>,文件包含第23课《女娲造人》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第23课《女娲造人》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五单元任务一 体会人物与动物的关系20 狼/蒲松龄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1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五单元任务一 体会人物与动物的关系20 狼/蒲松龄一课一练</a>,文件包含第20课《狼》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第20课《狼》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