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7课 篇一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7课 篇一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1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7课 篇一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2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7课 篇一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导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阅读鉴赏,实践探究,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作者介绍
    屠呦呦,汉族,浙江宁波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硏究院终身硏究员兼首席硏究员,青蒿素硏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的世界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情境活动]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截至2020年8月11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
    “共和国勋章”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章体采用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链采用中国结、如意、兰花等元素。下面是“共和国勋章”设计图,请根据其设计构成阐明其象征寓意。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写作背景
    1969年1月21日,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以参与寻找“救命药”课题的重任后,就与同事一起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制定了一张以日为单位的密密麻麻的时间表,翻阅古籍,寻找药方,然后是没日没夜地实验、研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青蒿素的重大发现。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本文根据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任务驱动三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一、读准字音
    (1)青蒿素( ) (2)疟疾( )
    (3)精髓( ) (4)肆虐( )
    (5)相悖( ) (6)胶囊( )
    (7)羟基( ) (8)砒霜( )
    (9)芍药苷( ) (10)福祉( )
    二、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肆虐:
    (2)精髓:
    (3)相悖:
    (4)福祉:
    (5)沧海一粟:
    (6)振奋人心: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7)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像李清照那样能以词作驰名文坛的女性,实属沧海一粟,屈指可数。
    辨析:
    (8)这伙亡命之徒,什么坏事都做,振奋人心的是,公安人员终于把他们一网打尽了。
    辨析:
    Ⅱ.易混辨析
    1.探索VS摸索VS探求
    2.辨证VS辩证
    3.收集VS搜集
    【阅读鉴赏】
    [NO.1文本初读]
    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概括文本内容要点
    [学习策略] 针对文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词句,提取体现重要概念或重要词句的若干要点。阅读本文时,要注意理清文章中展示的科学发现的过程,特别要关注那些对科学家的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还要注意体会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1.结合“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这部分内容,下面简要概括出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2.文章第四段中说:“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为什么?
    3.(素养提升)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结合实际学习谈谈你的感悟。
    任务驱动二 分析文体特征及写作手法
    [学习策略] 作为一篇获奖大会上的演讲稿,本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性。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的选材、写作手法、语言等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让听众了解自己的工作,并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探索过程的。
    4.本文作为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5.作为一篇学术性很强的演讲稿,文章语言准确、严谨而又不失生动性,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
    (1)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2)“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6.(素养提升)在科普性文章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试简要总结概括。
    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在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作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后,青蒿素的发现及其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
    B.屠呦呦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探索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的青蒿素,却对人类健康的改善起到了及时、迅速的作用。
    D.本文重点阐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和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叙述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速度相当快。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罕见。
    C.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血流剪应力。
    D.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学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会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更多新贡献。
    9.下列不属于“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中“查阅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团队查阅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查阅的文献包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C.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阅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就是为了查阅大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10.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11.文章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NO.3思维拓展]
    有人说,本文对青蒿素治病救人的具体描写太少,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实践探究】
    [写作指导]
    如何巧妙运用小标题
    本文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得益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小标题。本文中作者使用了五个小标题,使五个部分相互辉映,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影响。
    小标题的组织方法有:
    (1)时间串联法:按时间先后安排材料。
    (2)空间排列法:按不同的空间安排材料。材料可按由主到次、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等方式排列。
    (3)层层递进法:作者叙述事情或由轻到重,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安排材料。
    (4)并列组接法:就是把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组接起来的方法。
    (5)情感串联法:以“喜”“怒”“哀”“乐”等组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拟写小标题的要求有:
    (1)要提示内容,体现文章脉络;
    (2)要围绕中心,体现独特个性;
    (3)要格式相仿,体现整齐优美。
    [针对练笔]
    请为以“寝室三色”为题的文章拟三个小标题,要用三种颜色来体现你不同的心情。
    [类文赏读]
    eq \a\vs4\al(主题导读)
    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屠呦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带给我们国家荣誉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的感悟和启发。阅读下面的文章,在了解其艰辛的科学探索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悉心体会作为中医药学家的屠呦呦的矢志不移的探索创新精神、拳拳爱国之情、心怀世界的医者仁心。
    一、美文悦读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①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就是蒿类植物。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种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四年后,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②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关于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④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委员会认为,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到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⑤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正如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⑥
    (有删改)
    eq \a\vs4\al([赏一赏行文亮点])
    ①题目语意双关,既指朴实无华的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暗示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②开头由取名引出其家庭影响,然后介绍屠呦呦小时候就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大学时如愿考上了喜欢的药学专业,毕业后开始从事中医研究工作等相关经历。为下文介绍其开展青蒿素研究做铺垫。
    ③第三、四段详细介绍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她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执着精神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与下文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相呼应。
    ④第五、六段介绍了青蒿素研制成功后的知识产权之争,表现了屠呦呦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她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
    ⑤以世界奖项的获得,表达了对屠呦呦研究成果和贡献的肯定,对其科学家精神及品质的赞颂。
    ⑥抒情议论作结,呼应标题,升华题旨。
    eq \a\vs4\al([记一记文本美句])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正如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二、思辨阅读
    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全世界的目光从这一刻开始“聚焦”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当身着一袭紫色礼裙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3天前,屠呦呦在出席卡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n先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85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30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提及46年前的那场“战役”,85岁的屠呦呦仍然记忆犹新: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640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屠呦呦说:“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这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要从640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度可想而知。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入到研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出路。面对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当她再次认真翻阅起曾出现抗疟苗头的几个药物的历代文献时,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部分单位的科研工作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实验条件。屠呦呦当年的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姜廷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但任务时间又很紧迫,屠呦呦为了加速提纯速度,急需寻找能够容纳大量溶剂和实验品的合适器皿。然而,紧张的经费却让他们一筹莫展。急中生智的屠呦呦,想到了家中腌咸菜用的瓦缸,就把这样的瓦缸充当了提纯药物的器皿。最终,靠着这些瓦缸成功提纯了100克青蒿素结晶。而屠呦呦却因为长期接触这样的环境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其他成员也出现了不同的中毒症状。”
    但这些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病情一好转,她就急忙跑回实验室继续科研。为了能尽快让青蒿素用到临床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自己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她们尝试改用单体胶囊……
    回忆起屠呦呦研究团队当年的实验情景,姜廷良不无感慨地说:“她的身上有着超越常人的执着精神。这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姜廷良透露,在青蒿之前,屠呦呦还筛选过很多种物质,“比如胡椒,实验室的抗疟成绩相当漂亮,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90%多,但是临床却没效果。青蒿提取物在开始的实验中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也只不过68%,最低才百分之十几,远远不及胡椒,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坚持和执着,青蒿素的研究很难取得成功”。
    “执着”是记者在采访屠呦呦的同事时,听到他们用来评价她最多的一个词汇。靠着这份执着,屠呦呦从古代医书中找到青蒿,用这株看似普通的小草,拯救了世界上无数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有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口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 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死亡人数约为58万人。正如诺奖委员会所指出的那样,“青蒿素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
    获奖后的屠呦呦虽然一直保持着贯有的低调,面对公众和媒体言辞甚少,但在瑞典的媒体见面会上,针对大湄公河地区和非洲少数地区出现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她却大声疾呼: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
    屠呦呦说,自己和疟原虫“斗”了一辈子,发现了青蒿素。她说:“青蒿素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关于它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完成。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今面对新一轮的耐药性挑战,她依旧信心满满。在她看来,新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让青蒿素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行多远,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46年的坚守让屠呦呦认准一个道理: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只要目标明确,坚守信念是成功的前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eq \a\vs4\al([深度思辨])
    文章结尾写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联系现实,另举出一例来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任务驱动一
    [情境活动]参考示例:共和国勋章由章体和章链两部分构成。章体采用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链采用中国结、如意、兰花等元素。象征勋章获得者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礼赞国家最高荣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寓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任务驱动三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一、(1)青蒿素(hā) (2)疟疾(nüè)
    (3)精髓(suǐ) (4)肆虐(nüè)
    (5)相悖(bèi) (6)胶囊(náng)
    (7)羟基(qiǎng) (8)砒霜(pī)
    (9)芍药苷(gān) (10)福祉(zhǐ)
    二、Ⅰ.明确词义
    (1)肆虐:(人)任意残杀或迫害;(物)大肆侵扰或破坏。
    (2)精髓:一指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二比喻事物的精要部分。
    (3)相悖:相违背、相反。
    (4)福祉:幸福、利益、福利。
    (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6)振奋人心:使人们振作奋发。振奋,振作奋发。
    (7) 辨析:沧海一粟,强调小得微不足道。结合语境分析,李清照作为女性“能以词作驰名文坛”实属不易,珍贵而稀少,用“沧海一粟”与语境不符。此处应用“凤毛麟角”。
    (8)辨析:振奋人心,多指好人好事使人们振作奋发。结合语境分析,“亡命之徒”被公安人员“一网打尽”应是令人开心、解恨的事情。此处应用“大快人心”。
    【阅读鉴赏】
    [NO.1文本初读]
    ①发现和提取青蒿素 ②意义 ③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NO.2文本精读]
    1.①“523”项目 ②中草药 ③甚微 ④低温提取
    2.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②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而且,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③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
    3.①学习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不懈,方可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②任何的科学创新都是来自非凡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顽强的信念。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极其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就不可能战胜失败的恐惧和迷茫,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学习亦是如此。③大爱与医者仁心,是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为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屠呦呦带头试服,正是这种献身精神,才使得她最终发现了青蒿素。
    4.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医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作出的新贡献。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但是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 (1)用“一定”作定语,限制了“抗疟效果”的程度,用“很难”“似乎”作状语,限制了实验结果的可能性,使说明推理更准确,更严谨。
    (2)这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6.①举例子: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的事物来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②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③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④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解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⑤引资料:引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有趣味性。⑥列数字:引用准确无误的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⑦作比较:用具体的或熟悉的事物和说明对象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⑧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头绪。
    7.D【解析】“叙述生动形象”有误,本文多使用概念明确、含义固定的专业术语,以说明、议论为主,语言表达平实、简明。
    8.C【解析】逻辑表达混乱,根据文本阐述的意思,应是在“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的前提下,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才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9.D【解析】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的目的是抗击疟疾,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10.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在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用两年半时间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能力。②勤于思考。屠呦呦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古代医者的经验中获得启迪,取得了关键性突破。③锲而不舍。在漫长的“抗疟”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及其团队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地进行医学研究工作。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⑤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精髓。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解析】本题的答题信息区间是从课文开头到“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注意筛选的信息既有屠呦呦个人的,也有其团队的。
    11.①如“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这里,通过和“奎宁的发现”的比较,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作用。②如“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通过比较说明青蒿素研究历程的快,严谨辩证。③如“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明了科学研究探索的艰难,也体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解析】题干明确指出要分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分析即可,要注意分析每一种说明方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这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NO.3思维拓展]
    (观点一)同意。较之科研过程的枯燥,具体的描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感人。比如,可以选取青蒿素在中国和非洲的两幅治疗画面,描写疟疾肆虐的场景、病人的痛苦和企盼、服用青蒿素后的变化等,突出细节刻画。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描写其他药物和青蒿素的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为此付出的医疗成本。这样写,把实用类文本的严谨和文学类文本的感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突出“发现之美”,更好地突出青蒿素研制者治病救人的情怀,更好地体现青蒿素的研制对医学的贡献。
    (观点二)不同意。首先,本文是由一篇领奖时的演讲稿和一篇论文编写而成的,对举世瞩目的奖项,人们更关注获奖者的研究过程,作者更应该去表现严谨的科学精神。从接受研究任务,到发现、提取青蒿素,再到普及和超越,这是一个严谨的科研过程,表述要严谨简洁,让读者(听众)清楚地了解研制的艰辛和意义。其次,文章开头已有对科研背景的叙写,后面也专门用一部分内容写中医药学的贡献,没有必要再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研究的意义,反而像本文中说的“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这种谦虚更感人。
    【实践探究】
    [针对练笔]
    红色——兴奋不眠夜 灰色——时时心无奈 黑色——夜深人静时
    [类文赏读]
    二、 (1)“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是:不忘初衷,必有回报(坚守信念,必定成功)。(2)霍金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正是他坚守热爱科学的信念,这样一个身患重症的人,竟成了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被称为“宇宙之王”。可见,一个人只要在困境面前不忘初衷,全身心投入,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人类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世界上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都与科学家的辛勤思考和艰难探索密不可分。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一剂良药,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1.梳理文本内容,理解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
    2.学习科学家的求真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学习文章以小标题组织文章结构的写法。
    课本原句
    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辨析
    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对象常是奥秘、原因、根源、知识、实质、本质等。
    摸索: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常是经验、方向、门径、技术等。
    探求:探索和追求,重点强调“追求”,除了“摸索”“探索”的对象外,还常指学问、学术等。
    即境
    活用
    他开始在可能掉进珍珠的草丛里摸索,好奇心驱使他去探索珍珠与草丛的内在联系,像阿基米德一样思考着,总是试图在任何方面探求出事物的真谛。
    课本
    原句
    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辨析
    两个词语都有“辨析考证”的意思,但二者还各有自己的意思,不能混用。“辨证”是中医术语,表示根据症状,依据中医理论全面分析,作出判断,进行治疗;其中的“证”多认为同“症”,也可以视为中医理论中说的“症候”。“辩证”是与哲学有关的术语,意思是合乎辩证法的,形容看问题要全面。
    即境
    活用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某些慢性病经过中医治疗后,效果很好。因此,任何事情都应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课本原句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
    辨析
    两者都有把事物聚集到一起的意思,但两词意义侧重不同。“收集”主要指把分散的东西集中到一起,而“搜集”主要指四处搜寻某种东西。
    即境活用
    ①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日本间谍在华搜集情报长达70年!
    ②国外男子收集了一千面镜子,利用太阳热量烤鸡,这种方法闻所未闻。
    第一部分:小标题前的内容
    表达对获奖的荣幸之意和对评委会的感谢之情,概括
    ① 的大致过程
    第二部分:“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发展与超越”相关内容
    详细叙述青蒿素药物研制的过程及其②
    第三部分:中医药学的贡献
    概述中医药③

    相关学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语言建构,语言运用,资料链接,文本鉴赏,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