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宋高宗赐岳飞手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为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局部),画面展现的是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走访宰相赵普,一同筹划统一方略的情景。对这幅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研究宋初政治的一手史料
B.宋太祖忧心国事求策问计
C.此时宰相地位高于皇帝
D.陈桥兵变经过了精心策划
2.(2023·浙江钱塘联盟高一上期中)《宋史·职官志》记载:“外官,则惩五代藩镇专恣,颇用文臣知州,复设通判以贰之。”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使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B.保证地方财政上缴朝廷
C.分散知州权力形成制约
D.防止地方武将专横跋扈
3.(2023·河南百所名校高一上联考)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七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宋太宗诏曰:“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宰相、副宰相、亲王商议军国大政必须在政事堂进行。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决策效率的提高
C.中央机构的膨胀 D.宰相权力的扩大
4.(2024·韶关高一月考)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指出:“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宋代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与两位学者的观点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
B.崇文抑武成为基本国策
C.官僚政治的基本成熟
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5.(2023·杭州重点中学高一上期中)北宋时期名臣、史学家范祖禹指出:“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说明宋初的政治制度( )
A.地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B.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C.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D.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效率
6.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西夏向北宋边境发起进攻。北宋本打算“重拳出击”,然而,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这反映出( )
A.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
B.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
C.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
D.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7.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8.(2023·河南百所名校高一上联考)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二浙阻饥,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他还在沿江诸州放榜宣扬,“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米既辐辏,遂减价”。这救灾策略折射出当时杭州( )
A.社会的发展与商业的无序
B.粮食的短缺与地方的割据
C.财政的困窘与政策的灵活
D.边防的紧张与文官的冗余
9.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10.(2023·宁波五校联盟高一上期中)下图为宋高宗赐岳飞手札。该手札约书于绍兴四年(1134年)前后,是宋高宗回复岳飞对边防的呈报,并加冕其恭忠体国。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宋高宗选择“绍兴”作为评价自己的谥号
B.以文献记载为依据的历史解释才具说服力
C.该手札可作为研究北宋边防的第一手史料
D.该手札不仅是重要历史材料也是艺术作品
11.(2023·新乡高一上期中)宋朝时,县的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方民政、司法和财政,如地方驻有军队,则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知县下设县丞,为知县之下的副长官。县丞之下有主簿,主管本县出纳财物。主簿之下置县尉之官,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巡捕盗贼等。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规范基层治理形式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2.公元1138年,在宋高宗准备同金人议和时,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劝勉高宗要以“中国”为重、以天下民心为重,不能屈服于外敌,弃天下百姓于不顾。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君权受到相权限制 B.军队羸弱致使外患严重
C.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D.重文政策弊端开始显现
13.(2023·湖南卷,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14.(2023·重庆三峡名校高一上期末)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代的这一变化基于( )
A.中央集权的发展 B.民族政权的对峙
C.海外贸易的兴起 D.农耕经济的解体
15.(2023·唐山高一上期末)
上表为不同时期文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这说明( )
A.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解释
B.人物评价没有确定标准
C.主观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后人结论难以还原真相
16.(2024·武汉高一校联考)(14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政局变化。
材料一 五代政权更替表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材料二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面。(6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政治局势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答案精析
1.B [材料体现的是宋太祖忧心国事求策问计,也赞美明主忠臣之间的融洽关系,歌颂贤君礼贤下士、勤于政事的美德,故选B项;《雪夜访普图》属于后人的加工创作,不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排除A项;宰相地位低于皇帝,排除C项;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夺取帝位之前的事情,排除D项。]
2.C
3.A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宰相行政权,通过议政于政事堂,强化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本质上体现了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强调宰相与参知政事等合议于政事堂,并不能得出决策效率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膨胀”一词过于夸大,排除C项;宰相受到参知政事制约,权力缩小,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宋代官僚士大夫成为文化和政治的主体,这是由于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重用文臣,故选B项;选官制度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但不一定能使士大夫成为政治主体,排除A项;官僚政治的基本成熟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才受到官方推崇,排除D项。]
5.B [据材料可知,宋初通过设置官僚机构使官员相互制约、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等手段,强化了国家对地方和武将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故选B项;“地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不合史实,排除A项;“增强了”不合史实,排除C项;“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效率”不合题意,排除D项。]
6.C
7.D [从太祖开宝年间到仁宗庆历年间,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不断增加,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军队数量的增加与拓展对外贸易的范围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不能得出“各阶层人才流动”的结论,排除B项;崇文抑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8.C [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出现饥荒,谷价上涨,范仲淹将谷价再次提升,商贾听说后纷纷从外地收购粮食,使得粮食数量增加从而谷价下降,这体现出范仲淹面对财政困窘时灵活的救灾政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商业无序,排除A项;当时地方并未出现割据状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杭州出现饥荒问题,与边防紧张无关,排除D项。]
9.B [宋神宗对北方民族政权的威胁深感忧虑,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以增强北宋的国力,故选B项;范仲淹庆历新政时期的皇帝为宋仁宗,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于780年,皇帝为唐德宗,排除C项;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无法制约辽、西夏,排除D项。]
10.D
11.A [据材料可知,宋朝在县级政府设置官员,这些不同级别的官员负责不同的职能领域,分化事权,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故选A项;基层是指州县以下的乡村地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C项;宋朝地方治理分化事权,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D项。]
12.C [材料反映宋代官员敢于反对皇帝的决定,体现了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方庭实是御史,材料与相权无关,排除A项;军队羸弱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方庭实的主张有一定道理,不能视作重文政策弊端的体现,排除D项。]
13.C [在废郭皇后问题上两个部门官员都参与了,这反映了宋朝台谏合一的特点,即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故选C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废后既是皇帝的家事,同时也是国家大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说法错误,排除A项;士大夫政治服务于专制皇权,而且宋仁宗最终将孔道辅等贬黜,说明皇帝权威并未降低,排除B项;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宰相并未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
14.B [据材料可知,两宋中原农耕文明面临的压力是正在崛起的游牧文明——辽夏金元,传统的丝绸之路一度中断,加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着重发展对外贸易,故选B项;中央集权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汉代时,海外贸易就已兴起,排除C项;“解体”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排除D项。]
15.C
16.(1)政治局面:五代王朝持续时间很短,更迭频繁,说明政局动荡不安;五代建立者基本上都是节度使,说明武将干政现象十分严重,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都城多定在大运河边上的开封,说明中原王朝越来越依赖来自南方的物资;北方后周局部统一,南方分裂割据,多民族政权并立。(任答3点,6分)
(2)变化:宋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局部统一;少数民族控制区域扩大,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南宋偏安南方地区。(任答2点,如答金灭辽、西夏继续存在、北宋灭亡、宋朝始终没能解决边患等可酌情给分)(4分)
影响:宋初实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及制度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及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任答2点,4分)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
《栾城三集》
“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传》
王朝
时间
创建者
原官职
都城
后梁
907-923
朱温
节度使
开封
后唐
923-936
李存勖
节度使
洛阳
后晋
936-946
石敬瑭
节度使
开封
后汉
947-950
刘知远
节度使
开封
后周
951-960
郭威
节度使
开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巩固练习,文件包含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doc、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9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捺钵”意为辽朝皇帝的行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测试题,文件包含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2022-202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doc、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2022-202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答案解析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