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单元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20768/0-17281320157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单元(单元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20768/0-17281320157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单元(单元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20768/0-17281320157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单元(单元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单元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共10页。
第五单元知识清单1.记住下面字音字形玄虚(xuán) 诓骗(kuāng) 省悟(xǐng ) 脊梁(jǐ ) 慨叹(kǎi) 诬蔑(wū)渺茫(miǎo) 抹杀(mò) 宰相(zǎi) 摧残( cán ) 倘若(tǎng) 搽粉(chá )虚妄(wàng) 墨守(mò) 折扣(zhé )停滞(zhì) 塾师(shú) 程颐(yí)譬如(pì) 顾颉刚(jié) 腐草为萤(yíng)驾驭(yù) 压榨(zhà)汲取(jí) 罗迦(jiā)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 不言而喻(ér)中伤(zhōng ) 懒惰(duò) 遁词(dùn)鲁钝(dùn)懦夫(nuò) 豢养(huàn)灌溉(gài) 繁殖(fán) 自暴自弃(bào)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情绪。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省悟:醒悟。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着上来。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诓骗:说谎话骗人。譬如:例如。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汲取:吸取。探求:探索追求。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中伤:诬陷别人使受损害。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热风》2.顾颉(jié)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3.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4.陶行知,安徽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议论文分类:立论文、驳论文。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论证、对比论证。(一)句子成分划分符号1.主语 2.谓语 3.宾语 4.定语( )5.状语[ ]6.补语(二)句子成分举例。1.主语表示这个句子说的是“谁”或“什么”如:“我放下包袱”说的是“我”。2.谓语是说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干什么”或“怎么样”、“什么样的”。用单线标记。谓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他小心地翻阅着那本书。这句话的主语是“他”,他干什么呢?翻阅。所以“翻阅”是谓语。3.宾语是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谓语动词的那个动作落在了“谁”头上,谁就是宾语。公式是:动词+谁(什么)。宾语用浪线标记。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如:我们消灭敌人。我们消灭谁呢?动作落在谁头上呢?敌人。另外,“消灭”和“敌人”之间可以加“着”。所以标记出来成分是:我们‖消灭敌人4.【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我看了〈一眼〉(远去)的列车。 口诀:主谓宾,定状补。 主谓之间状专属。 主宾前面是为定, 谓宾后面是为补。一、标点(破折号)1.破折号不要和“是”“即”“就是”等表示判断的词连用。如: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含辛茹苦却毫无怨言。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含辛茹苦却毫无怨言。(√)2.句中插入解释说明,应在解释说明文字前后用两个破折号。 如:我把妈妈的花瓶——从非洲买回来的打碎了。 (×)我把妈妈的花瓶——从非洲买回来的——打碎了。(√)3.转换话题,应该破折号。 如:老师说:“我告诉你们,就这几个月了,你们要努力。小西,你为什么说话?” (×)老师说:“我告诉你们,就这几个月了,你们要努力——小西,你为什么乱说话?” (√)4.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表述,应用冒号,不用破折号;如果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注释,用破折号,不用冒号。凡是破折号表示解释的,可将解释部分删除,句子意思不变,而用冒号的则不行。如:①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处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理事。(√)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处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理事。(×)②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书名号易错点。(√)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二、病句看到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颠倒、主语残缺1.搭配不当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介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应为“从……中”)2.结构混乱如: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人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介词“关于”使用不当,造成结构混乱,应改为“对”。)3.主客颠倒如: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主客颠倒,应为“对青年人来说”和“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4.介词“通过、按照、经过、由于”等与“使、让”连用,造成主语残缺。通过学习,使我们体老师都对学习目标的设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学习”作状语,“使我们”不能作主语,缺少主语。)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议论方式:驳论。◆驳论方法: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论证思路导图: 直接反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是: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寄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先前: 信“地”信“物” 从来没相信过自己——他信力信“国联” 都不是自信力,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现在:求神拜佛 ——自欺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间接反驳 拼命硬干的人,间接反驳: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素养提升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然后是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第19课 怀疑与学问◆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1、2):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3)事实和依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亲眼所见,一种是传说。(4)对传说要有一番怀疑和思考,才能辨伪去妄。(5)对于学问,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才能有自己的学问。(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导图 分论点1 分论点2 →◆素养提升 1.论证严密 本文分析事理透辟,逻辑严密。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又如对“怀疑精神”,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等五步。这些分析都很透彻、很周密。2.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论证论点,说服力强。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论点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证思路导图 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①渊博的知识 必需要素: ②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2.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 ③持之以恒的毅力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①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区分依据 ②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素养提升1.运用了形式新颖的材料。我们在学习过的议论文中,接触的“材料”,主要是生活事例、历史史实、名人名言真理道理等,从某个层面上说,都是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本文不仅有这些文字叙述性的材料,还运用了图表这种以往议论文中较少见的材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让人们“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之后分析了四种回答都正确的“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图表相比于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幅图表,而用文字进行叙述,那么需要怎么讲才能描述清楚这四个图形?又需要怎么讲才能把“四种答案都正确”讲清楚?而事实上,作者因为运用了图表,只需要用简洁的语言稍作解释,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2.模拟读者立场,回答读者所需、所疑。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善于将读者假想于眼前,并从读者的立场来设想问题,予以解比如开头用图表抛出四个图形和问题,作者是这么说的:“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 B,那就喜你答对了。......”再如,作者讨论完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关键要素后,用问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将议论引向深入,这两个问句恰恰针对了普通读者读完前文后会产生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但那是“天才”们的事,和我无关。正是由于作者在论述问题时基于读者立场,所以他阐述的观点和运用的材料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充分的说服力。第21课 创造宣言◆论点让我们继续创造。◆论证思路导图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创造宣言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素养提升1.运用排比和比喻,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与生动性。文章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如:“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段,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又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只要有一滴汗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还有许多语句运用比喻修辞,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2.以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和批驳观点。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举反例来批驳错误观点。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已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时候,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法一一进行辩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