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地理】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于1991年开设免税工业区,吸引国际投资,产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为主。1997年,我国某羊绒企业在该免税工业区投资办厂,生产羊绒衫等纺织品,产品直接面向欧美市场。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除劳动力优势外,马达加斯加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是( )
A. 交通B. 政策
C. 市场D. 技术
2. 羊绒衫产品不在当地销售而是直接面向欧美市场的主要原因是( )
A. 居民收入低,购买力低
B. 产品不符合当地人审美
C. 自然环境影响,没有需求
D. 国内销售渠道不畅通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提示可知,该国于1991年开设免税工业区位,吸引国际投资,由此可知当地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是政策因素,B正确;该国地处非洲东南部,远离主要消费市场,交通不便,A错误;该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相对落后,市场需求较小,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于该国全境位于热带地区,终年高温,不需要羊绒衫进行保暖,C正确;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低,购买力低,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羊绒衫产品不符合当地人审美或是国内销售渠道不畅通,而且产品的款式和销售渠道都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BD错误。故选C。
钾资源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钾盐在品位、规模、开发成本上都明显优于液体钾盐。我国钾盐储量占全球的9.4%,排名世界第四,其中98%是卤水钾盐.多分布在盐湖里,同时溶有镁、硼、锂、铷等各种元素。我国有56%的耕地需要“补钾”,钾盐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吃饭问题。下图示意我国2015~2023年钾盐-KCl生产与需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我国的钾资源开发描述正确的是( )
A. 伴生矿多,难开发B. 储量少,自给率高
C. 分布集中,易开采D. 品质好,开发效益高
4. 目前我国提高钾盐资源安全的途径包括( )
①加大钾资源国内勘探力度,降低对外依存度
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钾肥使用量
③拓宽进口渠道,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④发展科技,充分发挥钾盐资源的潜力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钾盐储量占全球的9.4%,排名世界第四,其中98%是卤水钾盐,多分布在盐湖里,同时溶有镁、硼、锂、铷等各种元素,说明伴生矿多,难开发,A正确;世界排名第四,储量多,由图可知,自有产量小于需求量,自给率低,B错误;分布在盐湖中,不易开采,C错误;固体钾盐在品位、规模、开发成本上都明显优于液体钾盐,我国储量基本为液态钾盐,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目前我国提高钾盐资源安全的途径包括加大钾资源国内勘探力度,提高内部供给能力,降低对外依存度,①正确;不能以牺牲现在钾盐的消费为代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钾肥使用量,②错误;进口渠道多元化,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③正确;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钾盐资源的潜力,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是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下图为某月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对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A. 纬度B. 气候
C. 陆地轮廓D. 地表径流
6. 此时段A海域( )
A. 海水的盐度较高B. 海水的密度较低
C. 洋流自北向南流D. 一年中渔获量较大
【答案】5. D 6. D
【解析】
【5题详解】
据图可知,阿拉伯海地处低纬度海域,太阳辐射较强,使其表层水温较高,A不符合题意;阿拉伯海周边大部分地区为全年高温的热带气候,气温较高,使表层海水温度较高,B不符合题意;该海域三面被陆地包围,部分海域与外海海水交换程度较低,不易散热,C不符合题意;除了东侧的印度半岛外,周边其他地区都是较为干旱的气候,地表径流注入较少,对表层海水温度影响较小,D符合题意。故选D。
【6题详解】
根据图示等温线分析可知,该海域等温线向A处降低,说明出现了低温中心,主要是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由非洲大陆吹向阿拉伯海,使该处形成了上升流所导致的,由于上升流将深处的低温海水带到表层,使表层海水温度降低,蒸发减弱,海水盐度下降,A错误;由于此处水温降低,海水密度相对较大,B错误;西南季风带动海水向东北侧流动,形成了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的寒流,C错误;由于上升流将深层海水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此处形成季节性的渔场,是一年中渔获量较大的时期,D正确。故选D。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生态系统2~4倍。下图为1950~2020年东北地区距某城镇不同距离段和不同高程段内的林地规模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1950~2020年期间,森林面积增加最显著的区间是( )
A. 距该城镇10~20km
B. 距该城镇40~50km
C. 高程300~500m
D. 高程900~1100m
8. 影响该区域森林面积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B. 土壤
C. 人类活动D. 经济效益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1950-2020年间,在距离城镇10-20km的距离段森林面积增加最为显著,A正确;距该城镇40-50km出森林面积增加不显著,B错误;而高程在500-700m范围内森林面积增加显著,其他区间增加都不显著,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该地区位于东北地区,在自然条件下该地区自然条件适合森林的生长,而人类发展农业和建设城市都会使森林面积缩小,而人类又会通过植树造林使森林面积扩大,故影响该地区森林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C正确;气候和土壤都是自然因素,一般比较稳定,并不是该地区森林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AB错误;而材料中并没有证据表明是经济效益影响该地区森林面积变化,且经济效益对森林的影响一般体现在人类活动方面,D错误。故选C。
小明暑假乘船到戊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次日上午小明从戊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下图示意戊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日可能同时日出的两个岛为( )
A. 甲和丙B. 甲和戊
C. 乙和丙D. 丙和戊
10. 次日上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 )
A. 甲岛B. 乙岛
C. 丙岛D. 丁岛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两个岛能够同时日出说明两地同处晨线上,此时为8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越往北则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故此时的晨线应是西北东南走向,两个岛也需组成西北东南的走向,与晨线方向一致才可同时日出,由此可知图中甲和丙为西北东南走向,A正确;BC选项中两个岛都不能按顺序组成西北东南方向,不能同时在晨线上,故都不能同时日出,BC错误;8月21日,太阳直射点距赤道较近,晨线与经线的夹角应不大,丙和戊走向与经线所成夹角较大,排除D。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小明次日出发时为8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根据材料提示可知该地区8月21日出现直射现象,说明也在北半球;此时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小明上午从戊岛出发,太阳位于偏东的位置,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由于日影和太阳方向相反,日影偏西,说明小明向西前进,故最可能去西侧的丁岛,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安徽黄山短尾猴喜食树叶、果实,尤喜嫩芽、嫩叶。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Ⅰ、Ⅱ、Ⅲ、Ⅳ代表四个季节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短尾猴食物供给最丰富的林带是( )
A. 常绿阔叶林B.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C. 落叶阔叶林D. 山地矮林
12. 代表夏季短尾猴活动范围的是( )
A. IB. Ⅱ
C. ⅢD. Ⅳ
13. 当地开垦森林种植大面积的竹林和茶园,可能对短尾猴造成的影响是( )
A. 利于种群优化B. 栖息地碎片化
C. 种群数量减少D. 食物种类减少
【答案】11. A 12. C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安徽黄山短尾猴喜食树叶、果实,尤喜嫩芽、嫩叶。由此可知在常绿阔叶林中,一年四季植被常绿,水热条件相对较好,植被的数量和密度都相对较大,可以为短尾猴提供最稳定和丰富的食物供给,A正确;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山地矮林植被并不是四季常绿,植被的密度和数量也相对较少,不能为短尾猴提供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来源,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夏季由于黄山地区气温较高,海拔相对较高处气候也较为适宜,故短尾猴可以在海拔更高处进行觅食和活动,而且在夏季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中嫩芽和果实数量在此季节相对较多,吸引短尾猴前往觅食活动,所以对应的区域为Ⅲ,C正确;而I、Ⅱ处海拔较低,多集中在常绿阔叶林范围内,一般是气温较低时短尾猴的活动区域,不是夏季短尾猴理想的活动区域,AB错误;Ⅳ区域范围过大,不能体现出夏季短尾猴前往海拔更高处采食新鲜嫩芽果实的特点,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当地开垦森林种植大面积的竹林和茶园,使得自然植被减少,短尾猴栖息地面积缩小,同时竹林和茶园的建立分隔了连片的自然植被,使短尾猴的栖息地逐渐碎片化,B正确;由于短尾猴栖息地面积缩小,活动范围减小,种群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不利于种群的优化,A错误;黄山短尾猴是二级保护动物,虽然人类建设竹林和茶园,但不会直接捕杀短尾猴,且人类建设竹林和茶园并不会直接使短尾猴种群数量减少,C错误;虽然人类建设竹林和茶园使自然植被和生物数量减少可能导致短尾猴的食物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使植被和生物的种类减少,故短尾猴的食物种类应该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B。
温带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内下降24hpa,就称为爆发性气旋,也称“气象炸弹”。该类气旋的演变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左图),有时会具有“T”型结构。2018年1月3~6日在西北大西洋上发生了一个超强爆发性气旋,移动路径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爆发性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阶段,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汇,形成“T”型结构
B. Ⅱ阶段,冷锋势力减弱
C. Ⅲ阶段,冷锋加强,且锋区不断向气旋中心后部发展
D. Ⅳ阶段,气旋逐渐成熟,在低压中心附近形成相对冷的中心
15. 此次超强爆发性气旋给美国东海岸带来了严重的( )
A. 低温和暴雪B. 低温和洪涝
C. 暴雪和海啸D. 洪涝和海啸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Ⅰ阶段形成初始锋面波动阶段,气旋的冷暖锋开始连接,但没有形成“T”型结构,A错误;由图可知,Ⅱ阶段由于气旋环流的加强,相对连续的冷、暖锋锋面断裂,冷锋与锋面气旋系统主体逐渐分离,说明冷锋势力出现减弱迹象,B正确;Ⅲ阶段形成“T”型结构,锋区向气旋中心后部弯曲,低压中心北部的暖锋锋区加强,且锋区不断向气旋中心后部发展,形成后弯锋,冷锋锋区则继续东移逐渐远离气旋并继续减弱,东移的冷锋与暖锋呈现近似垂直的“T”型结构,C错误;Ⅳ阶段,气旋逐渐成熟,由于冷锋已经远离气旋中心,暖空气被大量卷进气旋中心,在低压中心附近形成相对暖的中心,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超强爆发性气旋属于锋面气旋系统,锋面气旋过境能够带来降水(雪)天气,同时该锋面气旋强度很大,中心气压很低,气压下降速度快,会强烈地吸引高纬度冷空气南下,且该气旋形成于海洋,携带了大量水汽,会给其移动路径附近的美国东海岸带来低温和暴雪天气,A正确;此时是1月份,美国东海岸气温较低,降水大多是降雪形式,不易发生洪涝,B错误;海啸多为海底地震或者火山爆发引起,超强爆发性气旋不会引起海啸,CD错误。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据研究,北纬30°附近在古近纪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左图),当时我国中东部的环境如同今日大西北干旱区一样。新近纪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形成了高原季风,还对西风气流产生影响,从而形成烟雨江南(右图)。
(1)画出高原季风夏季风环流图____,并分析原因____。
(2)说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干旱带范围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1)
原因:由于大气受热状况不同,夏季高原上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降低;周围自由大气被吹向高原。
(2)干旱带范围缩小;西北干旱带范围变大,东南地区变为湿润地区。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强了我国夏季风的影响,湿润地区范围变大;但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得西北地区更加干燥,降水减少;西风气流被迫绕青藏高原进入我国,南支西风能够携带印度洋水汽影响我国南方地区,使其气候更为湿润。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故高原季风的成因是由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距地面高度不同,故受热状况不同,使高原面和周围同一海拔的自由大气产生温度差异。而夏季,由于高原海拔高,受太阳辐射较强,高原的气温高于周围大气,使高原成为热源,形成了上升气流,使高原的气压降低,而周边气压较高,故风由周围自由大气吹向高原。环流图如下: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干旱带的范围相对缩小;而西北地区干旱带的范围扩大,原本应该成为干旱带的东南地区则变为湿润地区。在青藏高原隆起后,形成了高原季风,而南方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东南季风风向与高原季风风向一致,两者相叠加使得江南地区气候的季风性增强,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的增加,使江南地区气候更为湿润,湿润地区的范围增大;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我国西北地区,使该地区降水减少,造成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更加干燥;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能够将北半球西风带被迫分为南北两支从青藏高原的南北两侧吹向我国,而南支西风带能够携带印度洋水汽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使江南地区的气候更为湿润。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塘江河口湾又称杭州湾,呈喇叭状,从湾口向内逐渐缩窄。湾内海水涨潮时潮流流向偏北,落潮时潮流流向偏南,平均潮差约4.3m(下图)。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研究表明,现代钱塘江河口湾是末次冰期以来因古钱塘江河谷遭受海侵演化而成,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南北两侧海岸沉积物深受潮流影响。
(1)描述杭州湾潮差的分布特点。
(2)分析M区域潮差特点的形成原因。
(3)比较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南北两岸沉积物粒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潮差自东向西先增后减。
(2)杭州湾呈喇叭状形态,且M区海湾较窄;M区水下泥沙淤积严重,潮差大。
(3)差异:北岸粒径大(颗粒粗),南岸粒径小(颗粒细)。原因:落潮时,流速缓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涨潮时,受地形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岸比南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更强,因此北岸沉积物粒径较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等潮差线的数值分析可知,杭州湾的等潮差线数值在自东向西的方向由2.0增至5.5,随后又下降至5.0的分布特征,故呈现出自东向西先增后减的特点。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M区域潮差数值最大,说明该处潮差最大。其原因主要是杭州湾口大肚小,呈喇叭状形态;与海湾外侧相比,M区域海湾相对狭窄,使得涨潮时向钱塘江上溯的潮水水位被显著抬高,增大了潮差;同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钱塘江入海口处泥沙淤积严重,M区地处江海交界处,水下多泥沙淤积,水下淤积的泥沙显著抬高了涨潮时的水位,也明显增大了潮差。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提示可知,湾内海水涨潮时潮流流向偏北,落潮时潮流流向偏南。落潮时水流自西向东流淌注入海洋,且湾口处多岛屿分布,阻挡了部分径流,使得水流较为缓慢,搬运能力较弱,钱塘江注入海洋的泥沙容易在南岸处沉积,使南岸的沉积物粒径较小;而涨潮时海水从北侧进入海湾,且北侧湾口缺乏岛屿阻挡潮水,使得北侧的涨潮流流速较快;由于涨潮流由东向西进入海湾,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水流向右偏向北岸,故北侧涨潮流流速更快,侵蚀力更强,将较细的沉积物侵蚀并搬运,而较大的沉积物颗粒重量大,不易被侵蚀搬运而留在源地,故北岸沉积物颗粒粒径较大。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左图),气候特点是海洋性、大陆性、地中海型和山地气候并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农业以种植业、畜牧业、水果园艺业为主(右图)。巴黎盆地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78米。法国南部的中央高原由火山熔岩塑造而成,经过无数年的风化流水侵蚀,大面积花岗岩岩基和结晶岩出露,是塞纳河、卢瓦尔河、加龙河、罗讷河支流的发源地。
(1)指出法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M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从地形角度说明巴黎盆地适宜发展谷物种植的原因。
(3)评价法国Q地区发展葡萄种植园的气候条件。
【答案】(1)特点:农业生产专业化(或区域化);主导因素:市场。
(2)盆地内地势低平,便于耕种;地处西部和南部丘陵高原的背风坡,降水少,光照好,热量较充足;法国南部地势高,熔岩碎屑物被流水搬运至巴黎盆地沉积,土壤肥沃。
(3)有利: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冬季温和,有利于果树安全过冬。不利条件:夏季降水少,需灌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右图判断可知,法国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单一农业生产活动,体现了该国农业生产具有专业化、区域化的特点;而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
【小问2详解】
根据左图判断可知,巴黎盆地内部地势较为低平,便于耕种;盆地地处西部和南部丘陵高原北侧,是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光照相对充足,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耕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南部的中央高原由火山熔岩塑造而成,经过无数年的风化流水侵蚀,大面积花岗岩岩基和结晶岩出露,这些熔岩碎屑物被众多河流搬运至巴黎盆地沉积,形成了矿物质丰富的土壤,土壤较为肥沃。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Q地区地处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较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葡萄糖粉积累;冬季该地区受西风控制,气候较为温和,且北部有山地阻挡高纬度冷空气,有利于果树安全过冬;但由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此时需要大量引水灌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下图)。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确定了“西进、北拓、南治、东优”的用地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
(1)说出抚顺市现代城市形态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2)推测抚顺市城市重心1972年北移,1983年又转回浑河南岸的主要原因。
(3)分析抚顺市重点向西拓展的原因。
【答案】(1)城市形态:带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和历史原因
(2)1972年北移原因:用地方便,环境较好;1983年南移原因: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或促进经济发展)。
(3)西部地形平坦,土地充足,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有利于抚顺承接沈阳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便于接受沈阳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沈抚同城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根据抚顺现代城市范围来看,城区主要分布在浑河两岸,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浑河两岸地形相对平坦,适合城市的建设,而其他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同时根据图中早期城区范围来看,该地区历史上的城区也大多沿浑河分布,对现在的城区影响较大。
【小问2详解】
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的原因是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狭小,为方便用地,且北部开发程度低,环境质量好;经济改革开放后,1983年抚顺市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浑河南岸是老工业基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其经济发展促使重心转回浑河南岸。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西部地区地形平坦,土地充足,开发程度低,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抚顺市西侧邻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沈阳为辽宁的省会城市,抚顺向西扩展便于接受沈阳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沈抚同城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就人口密度分布的演进趋势而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