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练习题
展开1.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不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A.小车B.停表C.弹簧测力计D.刻度尺
2.关于平均速度,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每时每刻的速度
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B.9cm/sC.8cm/sD.7cm/s
4.无风的天气,小虹和同学一起用机械停表和刻度尺测量乒乓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他们让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对于实验有关的操作和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很简单,不必注意操作的安全
B.选择量程为1米的刻度尺来测量路程
C.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
D.所测速度表示乒乓球每一时刻的快慢
5.关于测“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
B.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D.用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粗略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D.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7.小明在一次跑步中,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2,那么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自由运动到达B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从A到B运动了10cm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3m/s
C.若小车到达B点时未及时停止计时,测得全程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D.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CB段的平均速度,应将小车从C处由静止释放
9.小瑾看到学校中的一个水管在滴水,马上前去拧紧。在此过程中他突然想到水滴下落的快慢有什么规律吗?于是他调整水管阀门使水能一滴滴的下落,并保持水管向下滴水的时间间隔相等。此时他们将刻度尺放在水滴下落路径的旁边,用数码相机拍照。分析照片之后发现,每滴水的运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一幅照片如图所示。水滴从图中最上面一滴水位置至最下面一滴水位置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滴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
B.水滴下落过程中平均速度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大而减少
C.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较后一半的平均速度小
D.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较全程的平均速度大
10.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Δ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多选题
11.小丽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她要测量小车从A滑到C的过程中,小车通过AB、BC、AC段的平均速度(B为中点),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有关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这样有利于准确测量时间
B.实验中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
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tAC=3s
D.如果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12.小阳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测量小车从木板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斜面的选择和安装,较合理的是选择较长的斜面,且保持较小的坡度
B.实验中,小阳需要用刻度尺测出AC的长度
C.若将垫在木板下的木块向木板的左端稍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木板的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则小车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将变大
D.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大
三、填空题
13.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情景,小车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通过的距离是 ___________cm;数字钟显示了小车在A、B位置时的时间,则小车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m/s。
14.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的A点运动到C的路程为______cm。若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还需使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15.图甲中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距离为 ________cm;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为 ________s,则该小车从A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m/s,已知该小车由A运动到B用时3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平均速度。
16.小明同学骑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3m,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6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6m,那么小明同学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前3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17.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图中AC段距离sAC=___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2s,则AB段平均速度vAB=___________m/s。
18.如图是小球从A沿直线运动到F的频闪照片,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2 s,则AF的距离为___________cm,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
19.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为,其中为初速度,为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小田田在某次实验中得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为s=10t+t2(m),则该小车速度的变化量为______,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20.方文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以下是小车到达甲、乙、丙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5:25:20
15:25:23
15:25:25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3)本实验小车沿斜面滑下的过程中做 ___________(选填“加速”或“减速”)运动。
(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经测量,甲乙段长度为 ___________cm,v乙丙=___________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丙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v甲丙偏 ___________(填“大、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甲丙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甲丙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___________v1(选填“>”、“<”或“=”)。
四、实验题
2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___________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_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______m/s。
2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便于测量______;
(2)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 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
t3=t1-t2
s3=s1-s2
再计算得到 v3
(3)实验中全程 s1的平均速度为 v1,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为v2,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为v3,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4)若所选择的刻度尺是用金属做成的,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3.小强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图中数字钟显示的是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对应的时间(显示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
(1)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通过小强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强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___________(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4)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 ___________(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24.小泽同学想测量一辆小车从斜面滑下时在AB、AC、BC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并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经过A、B、C三点的时间。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小泽认为应将木块垫在A位置,如图甲所示;他的同学小周认为应将木块垫在B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木块放在___________位置更合适;
(2)将木块正确放置后,小泽依次记录了小车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如图丙所示,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
(3)小周认为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量出BC段的长度,再用秒表测量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时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依此来计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请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___________。
25.小红学习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提出猜想:“同一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她设计了以下实验。
(1)实验器材:除了图1所示的器材,她找到一个没有回零的停表(如图2),读数是___________s。因斜面坡度较大,为减少误差应选用的运动物体和刻度尺是_________。(选填字母)
A.滑块和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B.滑块和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C.小车和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D.小车和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2)实验步骤:
①用木块支撑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测物体在斜面顶端时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
③让物体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物体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把___________平移小段距离可增大斜面坡度,让物体放在斜面同一高度处测物体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后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物体从释放位置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⑤由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结论。
(3)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此题中除了与坡度有关外,还可能与___________有关(写出一种即可)。
26.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AB段距离sAB=__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___________m/s;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坡度变___________(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6)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___________(用字母v1和v2表示)。
27.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______(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__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______(填“>”、“<”或“=”)vBC;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象,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m/s;
(4)本实验属于测量性实验,其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8.(1)小兮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秒表(单位s)所显示的时间;
①实验原理是______;
②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测量______(选填“时间”或“路程”)的误差;
③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秒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的路程为______cm,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m/s;
(2)爱思考的小明同学用另一套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①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___(“A”/“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②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A到C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_(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_m/s;
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速度——时间图像与横坐标轴所包围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车运动的距离。如图丁是小车A运动的v—t图像(图像的趋势不改变),请通过丁图分析出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如果在小车A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后方1m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当t=5s时两车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则小车B的速度大小______m/s。
五、计算题
29.李明同学平时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十字路口,他家到该路口的路程约为1200m,该路口到学校的路程约为2.8km。某天他从家中出发4min后到达该路口,恰好直行和左转的红灯亮起,在斑马线前等了80s后,左转绿灯亮起,他又继续骑车以4m/s的速度到达学校。求:
(1)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是多少?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0.沈阳北站到葫芦岛北站的G2652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沈阳北站驶往葫芦岛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列车由辽阳站驶往鞍山西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里程
1
沈阳北
始发站
06:57
0分
0
2
辽阳
07:25
07:27
28分
70千米
3
鞍山西
07:39
07:41
42分
100千米
4
盘锦
08:10
08:12
1小时13分
154千米
5
锦州南
08:46
08:48
1小时49分
223千米
6
葫芦岛北
09:05
09:08
2小时8分
266千米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单选题
1.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不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A.小车B.停表C.弹簧测力计D.刻度尺
【答案】C
【解析】
根据公式可知,要想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出小车通过距离、用秒表测量出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所以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用的实验器材有小车、停表和刻度尺,不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弹簧测力计,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关于平均速度,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每时每刻的速度
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ACD.平均速度等于一个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不是多个物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AD错误,C正确;
B.平均速度不是物体经过某瞬间的速度,故B错误。
故选C。
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B.9cm/sC.8cm/sD.7cm/s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我们要找到这段时间内通的路程:s=45cm ,时间
t=14h35min05s-14h35min=5s
平均速度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无风的天气,小虹和同学一起用机械停表和刻度尺测量乒乓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他们让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对于实验有关的操作和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很简单,不必注意操作的安全
B.选择量程为1米的刻度尺来测量路程
C.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
D.所测速度表示乒乓球每一时刻的快慢
【答案】C
【解析】
A.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下落,快达到地面时,速度较大,动能较大,如果落到人的头上,可能对人造成伤害,故A错误;
B.一层楼高约为3m,乒乓球从三楼落下,高度约6m,选择量程为1米的刻度尺来测量高度,刻度尺的量程过小,故B错误;
C.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如果不调零,测量的时间不准确,误差较大,故C正确;
D.测量的平均速度表示乒乓球从三楼到地面这段路程的平均快慢程度,故D错误。
故选C。
5.关于测“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
B.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D.用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粗略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答案】B
【解析】
A.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较缓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即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把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进行测量,用到了转换法,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则小车在上半程所用的时间要大于下半程所以的时间,路程相同,时间越大,由公式可知,速度越小,故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D.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解析】
AD.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D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都为5m/s,故B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通过的路程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C错误。
故选B。
7.小明在一次跑步中,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2,那么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设总路程是2s,则前一半与后一半路程都是s,由 可得物体的前半段路程运动时间
物体的后半段路程运动时间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故ACD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8.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自由运动到达B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从A到B运动了10cm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3m/s
C.若小车到达B点时未及时停止计时,测得全程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D.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CB段的平均速度,应将小车从C处由静止释放
【答案】C
【解析】
A.小车车头在A点时,在10.00cm刻度线处;小车车头在B点时,在1.00cm刻度线处,故小车从A到B运动距离
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车在A点时,时间为:“15:35:20”,小车在B点时,时间为:“15:35:23”,故小车从A到B的用时3s。根据可知,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
故B错误;
C.若小车到达B点时未及时停止计时,则测量的时间t会偏大,根据可知,此时计算得出的全程平均速度会偏小,故C正确;
D.小车在C点静止释放至B点所用的时间为,小车在A点静止释放,C点至B点所用的时间为,分析可得,,故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CB段的平均速度,应该将小车从A处由静止释放。若从C处静止释放,测量的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CB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9.小瑾看到学校中的一个水管在滴水,马上前去拧紧。在此过程中他突然想到水滴下落的快慢有什么规律吗?于是他调整水管阀门使水能一滴滴的下落,并保持水管向下滴水的时间间隔相等。此时他们将刻度尺放在水滴下落路径的旁边,用数码相机拍照。分析照片之后发现,每滴水的运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一幅照片如图所示。水滴从图中最上面一滴水位置至最下面一滴水位置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滴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
B.水滴下落过程中平均速度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大而减少
C.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较后一半的平均速度小
D.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较全程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C
【解析】
A.由图示知,水滴在相同的时间内,越往下,通过的距离越大,所以速度越大,故A错误;
B.下落过程,速度越来越大,即下落相同高度,所用时间越来越短,所以平均速度越来越大,故B错误;
C.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通过的高度小于后一半时间内通过的高度,所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小于后一半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水滴在全程通过的距离比前一半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的2倍要多,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10.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Δ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
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点的间距减小,故小球做减速运动,故①错误。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点的间距相等,故小球做匀速运动,故②正确。由平均速度定义可得AC的平均速度
故③正确,由于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到D点的速度为
故④错误,故C符合题意,ABD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多选题
11.小丽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她要测量小车从A滑到C的过程中,小车通过AB、BC、AC段的平均速度(B为中点),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有关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这样有利于准确测量时间
B.实验中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
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tAC=3s
D.如果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答案】AD
【解析】
A.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实验中小车上半段所用时间为t1=2s,下半段所用时间为t2=1s;即上半段所用时间大于下半段所用时间,上半段和下半段的路程相等,由可知小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为
tAC=10∶30∶18-10∶30∶15=3s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所测量AC段的时间会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可知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D。
12.小阳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测量小车从木板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斜面的选择和安装,较合理的是选择较长的斜面,且保持较小的坡度
B.实验中,小阳需要用刻度尺测出AC的长度
C.若将垫在木板下的木块向木板的左端稍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木板的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则小车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将变大
D.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大
【答案】AC
【解析】
A.对斜面的选择和安装,较合理的是选择较长的斜面,且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故A正确;
B.实验中,小阳需要用刻度尺测出BC的长度 ,而不是AC的长度,故B错误;
C.若将垫在木板下的木块向木板的左端稍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木板的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小车运动的时间变短,则小车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将变大,故C正确;
D.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记录的时间偏大,由 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故D错误。
故选AC。
三、填空题
13.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情景,小车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通过的距离是 ___________cm;数字钟显示了小车在A、B位置时的时间,则小车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m/s。
【答案】 35.0 0.07
【解析】
[1]刻度尺的一大格为1dm,一大格包含10小格,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通过的距离是35.0cm。
[2]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所用时间为
t=5min7s-5min2s=5s
则小车的平均速度
14.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的A点运动到C的路程为______cm。若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还需使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答案】 90.0 刻度尺和秒表
【解析】
[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从斜面的A点运动到C的路程为
sAC=90.0cm-0.0cm=90.0cm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所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出运动的时间,所以,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15.图甲中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距离为 ________cm;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为 ________s,则该小车从A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m/s,已知该小车由A运动到B用时3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 80.0 5 0.16 等于
【解析】
[1]由图甲知道,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距离为
sAC=90.0cm﹣10.0cm=80.0cm
[2]由图乙知道,停表的小盘分度值为0.5min,大盘分度值0.1s,读数为5s,即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为5s。
[3]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4]小车AB段运动距离
sAB=58.0cm﹣10.0cm=48.0cm
tAB=3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小车运动距离
sBC=90.0cm﹣58.0cm=32.0cm
tBC=5s﹣3s=2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由此可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等于BC段的平均速度。
16.小明同学骑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3m,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6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6m,那么小明同学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前3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答案】 3 4
【解析】
[1]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3m,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6m,小明同学在第2s内通过的路程为
s=s2-s1=6m-3m=3m
小明同学在第2s内(第2个1s)的平均速度是
[2]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6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6m,前3s内通过的路程为
s3总=s2+s3=6m+6m=12m
前3s内的平均速度是
17.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图中AC段距离sAC=___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2s,则AB段平均速度vAB=___________m/s。
【答案】 80.0 0.2
【解析】
[1]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其中s是路程,用刻度尺测量,t是时间,用秒表测量。
[2]由图知,AC段距离
sAC=80.0cm-0.0cm=80.0cm
[3] AB段距离
sAB=80.0cm-40.0cm=40.0cm=0.4m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18.如图是小球从A沿直线运动到F的频闪照片,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2 s,则AF的距离为___________cm,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
【答案】 12.50 0.125
【解析】
[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故AF的距离为12.50cm。
[2]由[1]分析可知,小球从A到F的路程为
小球从A到F之间有5个间隔,故小球从A到F的时间为
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
19.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为,其中为初速度,为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小田田在某次实验中得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为s=10t+t2(m),则该小车速度的变化量为______,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答案】 2 13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
故可知小车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a=2m/s2
[2]前3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
s=10t+t2=10×3m+32m=39m
则前3s内的平均速度
20.方文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以下是小车到达甲、乙、丙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5:25:20
15:25:23
15:25:25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3)本实验小车沿斜面滑下的过程中做 ___________(选填“加速”或“减速”)运动。
(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经测量,甲乙段长度为 ___________cm,v乙丙=___________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丙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v甲丙偏 ___________(填“大、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甲丙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甲丙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___________v1(选填“>”、“<”或“=”)。
【答案】 方便测量时间 加速 40.0 0.2 小 >
【解析】
(1)[1]该实验要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小车运动的路程s,根据公式 计算出速度。
(2)[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就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较小,目的是方便测量时间。
(3)[3]甲乙段所用的时间为
小车经过乙丙段所用的时间为
甲乙段的路程等于乙丙段的路程,乙丙段所用的时间较少,由可知,乙丙段的平均速度较大,说明小车沿斜面滑下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即小车沿斜面滑下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4)[4]甲乙段的路程为
[5]乙丙段的路程为
乙丙段的平均速度为
(5)[6]如果让小车过了丙点后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甲丙段的路程一定,由可知:测得的甲丙段的平均速度 偏小。
[7]小车从甲位置由静止滑下时,做加速运动,即小车在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所以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小于总路程的 ,则小车经过路程 中点时的速度 较大,即 。
四、实验题
2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___________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_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______m/s。
【答案】 减小 3 80.0 0.16
【解析】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就是利用,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最后利用公式计算。
(2)[2]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时间,故可以减小斜面的倾斜的角度从而延长时间,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3]从9:25:15秒从A点出发,到达B点时,时间为9:25:18,一共所用的时间为3s。
[4]如图所示,分度值为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从A点到C点的路程为80.0cm。
[5]小车在AC段的时间为5s,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2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便于测量______;
(2)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 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
t3=t1-t2
s3=s1-s2
再计算得到 v3
(3)实验中全程 s1的平均速度为 v1,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为v2,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为v3,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4)若所选择的刻度尺是用金属做成的,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较小 小车运动的时间 C v3>v1>v2 偏大
【解析】
(1)[1][2]为了能准确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时间,应使小车下滑的慢一些,减小小车的速度,为此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
(2)[3]A.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时已经具有一定的速度,如果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并不等于从A点释放时BC段所用的时间,计算结果不准确,故A不符合题意;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很难做到小车刚好到达B点时开始计时,所测的时间误差较大,故B不符合题意;
C.所测路程s1与s2,以及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1、t2均准确,计算出从B点到C点的路程为
s3=s1-s2
所用的时间为
t3=t1-t2
根据公式 即可计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4]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会越来越大,所以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最大,上半程的速度最小,而全程的平均速度介入二者之间,故速度大小关系是
v3>v1>v2
(4)[5]金属材料的刻度尺随温度变化热胀冷缩比较明显,冬天温度较低,刻度尺遇冷收缩,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变小,所测物体的长度相比正常情况下要偏大。
23.小强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图中数字钟显示的是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对应的时间(显示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
(1)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通过小强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强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___________(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4)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 ___________(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答案】 0.03 小于 A 缓
【解析】
(1)[1]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小车在AC段运动的路程为
sAC=10.00cm-1.00cm=9.00cm
小车在AC段运动的时间tAC=3s,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2)[2]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为
sAB=10.00cm﹣6.00cm=4.00cm
小车在AB段运动的时间tAB=2s,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由以上分析知道 ,vAB<vAC,所以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3]根据题意知道,小明想测量小车的整个运动过程是从A到C,所以,测量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计时的起点是B点。
(4)[4]为了方便计时,让时间尽可能长一些,需要斜面的坡度就应该缓一些。
24.小泽同学想测量一辆小车从斜面滑下时在AB、AC、BC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并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经过A、B、C三点的时间。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小泽认为应将木块垫在A位置,如图甲所示;他的同学小周认为应将木块垫在B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木块放在___________位置更合适;
(2)将木块正确放置后,小泽依次记录了小车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如图丙所示,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
(3)小周认为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量出BC段的长度,再用秒表测量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时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依此来计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请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___________。
【答案】 A 0.24 见解析
【解析】
(1)[1]斜面坡度较小,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故木块放在A位置更合适。
(2)[2]AC段的路程s1=120cm=1.2m,所用时间
t1=10:35:05-10:35:00=5s
平均速度
(3)[3]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按这种方法他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小,因此他的做法不合理。
25.小红学习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提出猜想:“同一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她设计了以下实验。
(1)实验器材:除了图1所示的器材,她找到一个没有回零的停表(如图2),读数是___________s。因斜面坡度较大,为减少误差应选用的运动物体和刻度尺是_________。(选填字母)
A.滑块和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B.滑块和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C.小车和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D.小车和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2)实验步骤:
①用木块支撑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测物体在斜面顶端时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
③让物体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物体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把___________平移小段距离可增大斜面坡度,让物体放在斜面同一高度处测物体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后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物体从释放位置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⑤由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结论。
(3)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此题中除了与坡度有关外,还可能与___________有关(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110 B 木块向左 木板的长度
【解析】
(1)[1]由图可知停表的分度值为0.1s,停表小圈的指针在1和2之间,靠近2,所以停表的读数为1min50s=110s。
[2]因斜面坡度较大,为减少误差应选用的运动物体的摩擦力较大才便于测量时间,同时为了距离测量误差较小,应选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3]探究物体的平均速度与斜面坡度的关系,需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实验中需不断改变斜面的坡度,所以把木块向左平移小段距离可增大斜面坡度,让物体放在斜面同一高度处测物体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后自由释放。
(3)[4]根据知,物体平均速度的大小除了与坡度有关外,还可能与木板的长度、木板的粗糙程度有关。
26.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AB段距离sAB=__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___________m/s;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坡度变___________(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6)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___________(用字母v1和v2表示)。
【答案】 40.0 0.3 B 缓 大
【解析】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2][3]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为
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AC段的路程为
sAC=10.00dm−1.00dm=9.00dm=0.9m
AC段所用的时间为
tAC=15:35:23−15:35:20=3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4]由图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A.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也均匀增加,是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路程无变化,说明是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s−t图象中是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5] 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为了方便计时,应调整斜面使坡度较缓。
(5)[6] 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可知,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6)[7]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走的总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总时间,上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全程平均速度为
27.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______(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__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______(填“>”、“<”或“=”)vBC;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象,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m/s;
(4)本实验属于测量性实验,其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 加速 1.8 1.5 <
4.8 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
(1)[1]由图甲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2]由表中数据可得,BC段的平均速度
[3]由表中数据可得
sCD=vCDtCD=3m/s×0.5s=1.5m
[4]由表中数据可知:vAB=0.6m/s,故
vAB
(4)[6]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28.(1)小兮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秒表(单位s)所显示的时间;
①实验原理是______;
②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测量______(选填“时间”或“路程”)的误差;
③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秒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的路程为______cm,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m/s;
(2)爱思考的小明同学用另一套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①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___(“A”/“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②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A到C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_(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_m/s;
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速度——时间图像与横坐标轴所包围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车运动的距离。如图丁是小车A运动的v—t图像(图像的趋势不改变),请通过丁图分析出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如果在小车A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后方1m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当t=5s时两车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则小车B的速度大小______m/s。
【答案】 时间 偏大 40.0 0.4 A 加速 0.8 0.1 0.7
【解析】
(1)①[1]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利用即可算出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为。
②[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小些,小车运动得慢,测量时间时误差小一点。
③[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可知,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
[4][5]由图可知,小车下半段通过的路程为
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的速度为
(2)①[6]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应从A处静止释放。
②[7][8]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由图像可知,小车运动到坡地时的速度为0.8m/s。
③[9]图丁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则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
[10]由图像可知,小车A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比例系数
则小车A在5s末的速度为
由题意可得,小车A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为
根据题意可知,小车B运动的路程为
小车B的运动速度为
五、计算题
29.李明同学平时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十字路口,他家到该路口的路程约为1200m,该路口到学校的路程约为2.8km。某天他从家中出发4min后到达该路口,恰好直行和左转的红灯亮起,在斑马线前等了80s后,左转绿灯亮起,他又继续骑车以4m/s的速度到达学校。求:
(1)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是多少?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5m/s;(2)700s;(3)3.92m/s
【解析】
解:(1)李明家到路口的路程s1=1200m,从家中出发后到达路口的时间是
t1=4min=240s
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
(2)路口到学校的路程是
s2=2.8km=2800m
李明骑车从路口到学校的速度v2=4m/s,由可知,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路程
s=s1+s2=1200m+2800m=4000m
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t=t1+t2+t3=240s+700s+80s=1020s
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1)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是5m/s;
(2)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是700s;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92m/s。
30.沈阳北站到葫芦岛北站的G2652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沈阳北站驶往葫芦岛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列车由辽阳站驶往鞍山西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125km/h;(2)150km/h
【解析】
解:(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由沈阳北站驶往葫芦岛北站全程的路程s1=266km,运行的时间
列车由沈阳北站驶往葫芦岛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
(2)列车由辽阳站驶往鞍山西站的路程
s2=100km﹣70km=30km
运行时间
t2=07:39﹣07:27=12min=0.2h
列车由辽阳站驶往鞍山西站的平均速度
答:(1)列车由沈阳北站驶往葫芦岛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5km/h;
(2)列车由辽阳站驶往鞍山西站的平均速度是150km/h。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里程
1
沈阳北
始发站
06:57
0分
0
2
辽阳
07:25
07:27
28分
70千米
3
鞍山西
07:39
07:41
42分
100千米
4
盘锦
08:10
08:12
1小时13分
154千米
5
锦州南
08:46
08:48
1小时49分
223千米
6
葫芦岛北
09:05
09:08
2小时8分
266千米
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当堂检测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 速度的变化,3m,00 0,50 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物理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解析版docx、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