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2.1 知识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答案】A
【解析】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A. 10
B. 9
C. 12
D. 18
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课程评价的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他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educatin evaluatin)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
A. 杜威
B. 斯塔弗尔比姆
C. 泰勒
D. 裴斯泰洛齐
3.一般能力的核心是( )
【答案】B
【解析】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A. 创造力
B. 抽象概括能力
C. 记忆力
D. 想象力
4.千手观音的形象属于想象的( )加工方式。
【答案】B
【解析】想象的加工方式有: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其中,夸张是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使其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千手观音”“九头鸟”“千里眼”“顺风耳”等。
A. 黏合
B. 夸张
C. 拟人化
D. 典型化
5.我国政府通过在国外设立孔子学堂,让更多的外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喜欢中国。这说明教育可以()。
【答案】B
【解析】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建立“孔子学堂”,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这种横向的交流,体现了教育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功能。
A. 创造更新文化
B. 传播交流文化
C. 选择提升文化
D. 筛选保存文化
6.有的孩子认识到拿人家的东西不对,也为此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窃行为,对这样的孩子应加强培养的是( )。
【答案】D
【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抵抗诱惑的能力属于道德意志。因此针对题干中此类孩子应该加强培养其道德意志。
A. 道德认识
B. 道德信念
C. 道德情感
D. 道德意志
7.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中,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__________。
【答案】A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④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水平
C. 科技水平
D. 文化传统
8.人们具有攒钱的倾向。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体现了人具有
【答案】D
【解析】安全需要是指人们要求稳定、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人在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具体表现如买保险、攒钱等。
A. 归属与爱的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 自我实现的需要
D. 安全的需要
9.因自己的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
【答案】D
【解析】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故题干所述为自我提高内驱力。
A. 认知内驱力
B. 情感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自我提高内驱力
10.有些人在生病时又想病快点好,又不想吃苦药。这种冲突属于()。
【答案】C
【解析】对于一件事情,既想靠近又想回避的内心状态为趋避冲突。题干中想病快点好,所以得吃药,又不想吃苦药,所以属于趋避冲突。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人们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人们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人们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这时产生的冲突就是多重趋避冲突。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11.小红写作业时总觉得不整洁,擦了写,写了又擦,反反复复。她明知道这样没有必要,就是控制不住。她可能出现了()。
【答案】C
【解析】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题干中小红的行为即强迫行为。
A. 抑郁症
B. 焦虑症
C. 强迫症
D. 恐怖症
12.不是凭借教授的知识,而是凭借提问,刺激对方思考,通过对方的思考亲自发现真理。提出这种教育方法的教育家是()。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认为教育不是凭借教授的知识,而是凭借提问,刺激对方思考。对方通过自身的思考,亲自去发现真理。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他主张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盂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他强调理性,提出了回忆说。
A. 孔子
B. 孟子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13.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做出的价值判断。从评价的功能分析,随堂测验属于()。
【答案】B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形成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随堂测验属于形成性评价。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安置性评价
14.卡特尔将基于人的先天禀赋、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关联更密切、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称为()。
【答案】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A. 经验智力
B. 情境智力
C. 晶体智力
D. 流体智力
15.李勇是一个内向的男生,到了青春期尤其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看到人群就绕道走。李勇这种情况属于()。
【答案】B
【解析】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题干描述李勇的情况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A. 焦虑症
B. 恐惧症
C. 孤独症
D. 抑郁症
16.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答案】C
【解析】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因为不能顺利应对教学的工作压力。
A. 个人压力
B. 生活压力
C. 工作压力
D. 社会压力
17.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手势或表情均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无穷的勇气,从而取得显著的进步。这属于()。
【答案】C
【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A. 第一印象
B. 共鸣效应
C. 罗森塔尔效应
D. 移情效应
18.虽然二班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但陈老师坚信自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成绩。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教学()。
【答案】B
【解析】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陈老师坚信自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成绩。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A. 认知能力
B. 效能感
C. 操作能力
D. 监控能力
19.《爱弥儿》是( ) 的教育代表作品。
【答案】B
【解析】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代表作是《爱弥儿》。
A. 洛克
B. 卢梭
C. 夸美纽斯
D. 杜威
20.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 ”。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答案】A
【解析】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
A. 前习俗水平
B. 后习俗水平
C. 准习俗水平
D. 习俗水平
21.下列不属于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是( )。
【答案】A
【解析】道尔顿制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此可见,道尔顿制不属于集体教学。
A. 道尔顿制
B. 班级授课制
C. 分组教学
D. 特朗普制
22.学生阅读不熟悉的材料时放慢速度,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就反复阅读的学习策略是( )
【答案】D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元认知策略中的一种。
A. 认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资源管理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23.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心电图等检查资料。就能确诊病人的身体情况和病因,这体现了思维具有( )。
【答案】A
【解析】思维的特征主要包括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总是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如根据动物的行动可推知天气,根据太阳的位置可推知时间。医生借.助血液、血压等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和病因,说明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A. 间接性
B. 概括性
C. 抽象性
D. 分析性
24.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
【答案】B
【解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25.下列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致的是()
【答案】B
【解析】学习依赖于学习者从前的经验,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建构起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但并不是必须建构。
A. 学习不依赖于学习者从前的经验
B. 学习过程是自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
C. 学习是接受知识
D. 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26.中国近代史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
【答案】B
【解析】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A. 壬寅学制
B. 六三三学制
C. 癸卯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27.()最能让学生的独立性在探索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进而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答案】D
【解析】发现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它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在探索解决学习任务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
A. 读书指导法
B. 练习法
C. 实验法
D. 发现法
28.规定了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育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以及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的文件是()。
【答案】A
【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育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等。
A. 课程标准
B. 教学计划
C. 课程
D. 教材
29.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人是()。
【答案】B
【解析】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A. 布鲁纳
B. 波斯纳
C. 布鲁巴奇
D. 科顿
30.一个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他不仅在家庭中非常活跃,而且在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在老师面前同样也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若干年再相逢,这个特质依旧不变。这体现出入格特征的()。
【答案】A
【解析】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A. 稳定性
B. 独特性
C. 统合性
D. 功能性
31.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一德育原则被称为()。
【答案】B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A. 教学相长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32.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答案】D
【解析】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体现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A. 知行统一原则
B.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 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3.“某某同学在班里表现最好”,此评价属于()。
【答案】D
【解析】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属于相对评价。“某某同学在班里表现最好”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课程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
A. 目标参照评价
B. 目标游离评价
C. 绝对评价
D. 相对评价
34.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
【答案】B
【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其中,基本目标是学会调适,高级目标是寻求发展。
A. 学会调适
B. 寻求发展
C. 进行诊断
D. 进行治疗
35.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发了一系列的地方课程,比如地方戏曲课程、民间手艺课程等,从而避免这些戏曲和手艺消亡。这体现了()。
【答案】C
【解析】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②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③选择和提升文化;④更新和创造文化。题干中的举措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保存与传递功能。
A. 教育的政治功能
B. 教育的人口功能
C. 教育的文化功能
D. 教育的生态功能
36.“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的()。
【答案】D
【解析】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邻盗斧”都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投射效应
37.“仁言不如仁声(音乐)之人人深也”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答案】B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其方式主要有人格感染、艺术陶冶和环境陶冶。“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的意思是政教法度之言不如礼乐之声深人人心,体现的是艺术陶冶。
A. 榜样示范法
B. 陶冶教育法
C. 实际锻炼法
D. 说服教育法
38.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
【答案】B
【解析】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A.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B.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C. 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D.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39.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孔子很强调()。
【答案】B
【解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表明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A. 启发式教学
B.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 因材施教
D. 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40.小张在放学回家路上将摔倒昏迷的老人送进医院,及时挽救了老人生命。为此,班主任在班上公开表扬小张的行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是运用了德育方法中的()。
【答案】B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题干中是把小张作为榜样来影响其他学生的。
A. 说理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教育法
41.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 )。
【答案】C
【解析】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A. 生物起源论
B. 交往起源论
C. 心理起源论
D. 劳动起源论
42.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学者是( )。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苏格拉底称这种问答法为产婆术,其本质是启发式教学。这是西方第一次提出启发性教育学原则。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昆体良
D. 亚里士多德
43.我国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现象,体现的教育的特点是( )。
【答案】B
【解析】在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不能或无权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如我国西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指由官府及其中的学者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奴隶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A. 社会性
B. 阶级性
C. 历史性
D. 永恒性
44.保罗·朗格朗认为,“不管传统教育制度的成就速度有多快,规模有多大,现有的大中小学再也不能适应目前的紧张状况。……教育工作将不得不延伸到离校年龄以后很长时期,以保证传播知识和进行个人及社会越来越需要的培养。”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答案】B
【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保罗·朗格朗是最早论述终身教育的人。题干中保罗·朗格朗的话,体现的是终身教育思想。
A. 全民教育思想
B. 终身教育思想
C. 特殊教育思想
D. 精英教育思想
45.《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 )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693年。
【答案】B
【解析】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培根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培根在1623年出版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代表作为《爱弥儿》。他倡导自然教育思想,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
A. 培根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 卢梭
46.上课时,有个别学生两眼呆呆地望着老师一动不动而内心却在考虑其他的事情,大部分的学生其视、听、动作则始终随着老师从一个问题换到另一个问题。两类学生分别反映了注意的()。
【答案】A
【解析】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或者是分神,说明注意力被其他无关对象所吸引。个别学生两眼呆呆地望着老师一动不动而内心却在考虑其他的事情属于注意的分散。而注意的转移是指将注意力主动地从一个事物转向另一个事物,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属于注意的转移。
A. 分散与转移
B. 分散与分配
C. 转移与分配
D. 转移与分散
47.我国唐代设立中央官学,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
【答案】B
【解析】唐代“六学”中的国子学,仅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太学收五品以上官职的子弟;“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一品相国的儿子。这可看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采取森严的等级制。
A. 刻板性
B. 等级性
C. 宗教性
D. 民主性
48.主张“兼爱”的是( )学派。
【答案】B
【解析】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主张“兼爱”的是墨家学派。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49.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时,( )提出了“庶一富一教”的思想。
【答案】A
【解析】孔子在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时,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老子
50.“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是( )。
【答案】A
【解析】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给破坏了,他认为应高度尊重儿童。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杜威
D. 卢梭
51.下面的著作中,哪个是杜威的代表作?( )
【答案】A
【解析】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他的代表作品为《民主主义与教育》。《爱弥儿》是法国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的著作。《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的著作,其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实验教育学》是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拉伊的著作。
A. 《民主主义与教育》
B. 《爱弥儿》
C. 《普通教育学》
D. 《实验教育学》
52.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众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劳动者,而我们当代社会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的社会属性。
【答案】D
【解析】通过对比封建社会和当代社会的教育目的,说明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目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一些变化,所以这是教育社会属性中的历史性的体现。
A. 相对独立性
B. 继承性
C. 质的规定性
D. 历史性
5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答案】C
【解析】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讲授法
D. 演示法
54.19世纪在欧洲国家兴起了一种学制,它将学校系统分为两个既互不相通、又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这种学制的类型属于( )。
【答案】A
【解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有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双轨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普通教育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题干所描述的学制属于双轨制。
A. 双轨制
B. 单轨制
C. 分支制
D. 多轨制
55.“有教无类”是孔子有关( )的论述。
【答案】A
【解析】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成为教育的对象,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A. 教育对象
B. 教育作用
C. 教育内容
D. 教学纲领
56. 李老师教学能力强,善于与学生交流,经常倾听学生对于开展教学活动的意见。班上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和老师配合默契。这种师生关系属于()。
【答案】C
【解析】师生关系的类型一般包括专制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和民主型师生关系。专制型师生关系是以命令、权威、服从、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和相互作用,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和对立。放任型师生关系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师生之间交往甚少,交流有限,既缺少相互期望和帮助,也无明显的冲突和对抗。关系冷淡。民主型师生关系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师生之间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
A. 专制型
B. 放任型
C. 民主型
D. 权威型
57.小李一到数学考试,就特别紧张,发下试卷后手心出汗,觉得没考好就证明自己无能。今后一辈子就完了,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小李的这种表现最有可能是()。
【答案】A
【解析】焦虑症的表现有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在躯体症状方面,出现心跳加速、过度虚汗、肌肉持续紧张等不适反应。
A. 焦虑症
B. 恐怖症
C. 强迫症
D. 抑郁症
58.我国唐朝中央官学的“六学二馆”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
【答案】B
【解析】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以官学为主。唐代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置博士以教生徒;二馆是指弘文馆和崇文馆,其中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崇文馆隶属东宫,各置学士以教生徒。中央官学对学生的入学资格有明确的规定,官宦子弟可凭借父祖的地位直接入学,平民子弟则需经过官府的推荐和审查才能入学,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
A. 阶段性
B. 等级性
C. 传统性
D. 垄断性
59.下列表述中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是()。
【答案】A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B、D两项为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A.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B.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C. 社会要求会阻碍个体素质的发展
D. 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
60.某生口吃,教师在帮助他矫正口吃问题时,先训练他在说话前消除紧张心理,当他说话不紧张时,不断为他的进步予以肯定,克服紧张后,同样的方式再帮他说出一个字,一个词,最后一句连贯的话,从而矫正口吃。这种方法是()。
【答案】C
【解析】行为塑造法指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步就给予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称为连续接近。
A. 强化法
B. 代币奖励法
C. 行为塑造法
D. 示范法
61.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此时处于班集体发展的()。
【答案】B
【解析】班集体处于形成阶段时,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尚未形成。
A. 组建阶段
B. 形成阶段
C. 发展阶段
D. 成熟阶段
6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新课程强调的教师教学行为包括: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④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A.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63.在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时,( )提出“庶富教”的思想。
【答案】A
【解析】孔子在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时,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老子
64.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摄影小组举办的摄影作品大赛属于( )
【答案】D
【解析】摄影属于艺术类的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艺的爱好和发展学生文艺方面的才能。
A. 游戏活动
B. 学科活动
C. 科技活动
D. 文学艺术活动
65.下列哪个教学原则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匹配( )
【答案】D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符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A. 温故知新
B. 启发性
C. 循序渐进
D. 理论联系实际
66.中小学生观看了暴力电视节目或打了暴力电子游戏之后,往往在学校也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这是一种( )
【答案】B
【解析】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中小学生通过对暴力行为的观察,从而也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这是一种观察学习效应。
A. 从众效应
B. 观察学习效应
C. 刻板印象
D. 认知失调现象
6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的本质。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即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间接经验。因此,间接性主要是指获得间接经验。
A. 间接地获得知识
B. 获得间接经验
C. 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 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68.“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这种观点所体现的教育观是( )
【答案】B
【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教育的目的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题干的意思是教育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A. 教育无目的论
B. 社会本位论
C. 个人本位论
D. 发展本位论
69.在活动任务较容易时,想要工作效率较高,动机水平应该( )
【答案】A
【解析】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A. 较高
B. 中等
C. 较低
D. 任意强度
70.“心静如水”“心有余悸”是对人的情绪状态中( )的描述。
【答案】A
【解析】“心静如水”“心有余悸”是对心境的描述,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热情
71.“教育目的应该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是( )的观点。
【答案】A
【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订。因此,题干属于个人本位论的观点。洛克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B、C、D三项都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A. 洛克
B. 孔德
C. 柏拉图
D. 涂尔干
72.以下不属于先进生特点的是( )
【答案】D
【解析】D项属于后进生的特点。
A. 自尊心强,充满自信
B. 强烈的荣誉感
C. 较强的超群愿望
D. 意志力薄弱
73.通过语言的描述,引起学生记忆表象或想象,以提供感知材料的直观教学称为( )
【答案】C
【解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其中,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引起学生记忆表象或想象,以提供感知材料的直观方式。
A. 实物直观
B. 模象直观
C. 言语直观
D. 动作直观
74.张老师根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在班级成绩中的相对位置,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在该班属于“优”“中”还是“差”。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答案】D
【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题干中,张老师的教学评价属于相对性评价。
A. 绝对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相对性评价
75.上课了,夏明同学还沉浸在刚看过的小说中。这说明他的( )不够好。
【答案】D
【解析】A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B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C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D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夏明同学没有从课下看的小说中转移到课上的学习内容的现象说明他的注意转移不够好。
A. 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分配
C. 注意的稳定性
D. 注意的转移
76.教师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写出包含“红”字的词语。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特征。
【答案】C
【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独特性(独创性)。流畅性是指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的答案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教师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包含“红”字的词语,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是指个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特性是指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能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方法,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具有新奇性。
A. 独创性
B. 变通性
C. 流畅性
D. 灵活性
77.“使初等教育免费并成为义务性质,使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普遍设立,并对一切人开放,使高等教育根据个人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保证人人遵守法定的入学义务。”这句话反映出()是当前教育的发展诉求。
【答案】C
【解析】教育机会均等强调教育要面向一切人,对一切人平等开放。题干中的话反映出教育机会均等是当前教育的发展诉求。
A. 教育结果平等
B. 教育国际化
C. 教育机会均等
D. 教育信息化
78.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
【答案】C
【解析】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体现为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机会的均等及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
A. 生产性
B. 科学性
C. 民主性
D. 商品性
79.小红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对老师同学彬彬有礼,任班干部期间也能尊重他人。团结同学,富有合作精神。小红的家庭教养方式最可能是()。
【答案】C
【解析】民主型教养方式中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
A. 专制型
B. 放纵型
C. 民主型
D. 集体型
80.人的身体发展遵循由“中心向周围发展”规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特征。
【答案】B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如身体发展是按照首尾方向(即从头部到躯干的下肢)和中心外周方向(即从中间部位到边缘部位)进行的。
A. 不平衡性
B. 顺序性
C. 阶段性
D. 差异性
81.在限定时间内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其思维越具有( )
【答案】D
【解析】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A. 新颖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D. 流畅性
82.科学课上,老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观察自己养的蚕宝宝,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并在全班交流学习结果。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答案】B
【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题干中老师的做法正是运用了演示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验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到实地直接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A. 谈话法和参观法
B. 演示法和讨论法
C. 讲授法和讨论法
D. 演示法和讲授法
83.小红做了好事感到愉快,小明做了坏事感到内疚。他们的这种情感属于( )。
【答案】C
【解析】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当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时,就会感到自尊、自重,有一种自豪感;而当人的所作所为同自己坚持的理想和价值标准相违背时,就会感到痛苦、懊悔,甚至丧失自尊心。题干中,小红和小明的这种情感属于道德感。
A. 理智感
B. 美感
C. 道德感
D. 心境
84.小李一到数学考试,就特别紧张,发下试卷后手心就开始出汗,觉得没考好就证明自己无能。小李的这种表现最有可能是( )。
【答案】A
【解析】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表现为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根据题干中小李的表现,可以判断小李有可能得了焦虑症。
A. 焦虑症
B. 恐怖症
C. 强迫症
D. 抑郁症
85.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模型”中,“A”是指( )。
【答案】A
【解析】在“ABC理论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A. 诱发性事件
B. 事件的原因
C. 事件发生导致的后果
D. 对事件的认知
86.通过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仿效,制造出雷达,这属于( )
【答案】B
【解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蝙蝠超声波定位的启发,制造出雷达即为原型启发。
A. 思维定势
B. 原型启发
C. 酝酿效应
D. 功能固着
87.确保授课质量的首要条件是( )
【答案】A
【解析】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确保授课质量的首要条件。
A. 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B. 目标明确
C. 结构合理
D. 语言清晰
88.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时采用贴小红花、发小红旗等方式,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答案】B
【解析】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题干中教师给学生贴小红花、发小红旗是对学生品德的一种肯定,督促其不断进步,是品德评价法的运用。
A. 榜样示范法
B. 品德评价法
C. 自我指导法
D. 实际锻炼法
89.下列不属于德育的自我教育法的是( )
【答案】B
【解析】自我教育法包括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评价、慎独等多种形式。评比属于品德评价法。
A. 学习
B. 评比
C. 座右铭
D. 自我评价
90.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穿戴“攀比风”,刘老师组织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通过讨论、交流形成积极正面的班级舆论,影响了每一个学生。该活动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答案】B
【解析】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题干中的刘老师利用主题班会形成正面的班级舆论,并且影响了每一个学生,贯彻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A.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B.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91.小强有上课随便说话的毛病,在老师的教育下,他决心改正缺点,但是每到自习课,他还是管不住自己。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
【答案】D
【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学生管不住自己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表现。对该生的教育应着重强化其道德意志。
A. 道德情感
B. 道德认知
C. 道德行为
D. 道德意志
92.小明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他担心自己会因为双手发抖、脸红、声音颤抖、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这种行为属于( )。
【答案】A
【解析】恐惧症是以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或场景的非理性惧怕为特征的神经症。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如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题干中小明的行为属于恐惧症。
A. 恐惧症
B. 强迫症
C. 抑郁症
D. 焦虑症
93.小青认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于是,老师通过让她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是( )。
【答案】D
【解析】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于小青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的表现,老师通过让她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焦虑,属于合理情绪疗法。
A. 强化法
B. 系统脱敏疗法
C. 消退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94.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观念是( )
【答案】A
【解析】角色扮演法是让儿童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以增进扮演者对其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能激发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这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A.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B. 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 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 在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
95.某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奋斗目标,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律、自励,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该教师的行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答案】A
【解析】个人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A. 个人修养法
B. 实际锻炼法
C. 情感陶冶法
D. 榜样示范法
96.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 )
【答案】A
【解析】研究发现,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A.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B. 减少课堂混乱
C. 听课的效果
D. 家长的意见
97.某中学开展“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活动,邀请缉毒干警和学生家长参加。这一活动体现了学校德育贯彻( )。
【答案】D
【解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学校邀请家长、干警一起参加活动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A. 疏导原则
B. 导向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8.张老师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展示了当地历史、地理等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张老师采取的德育途径是( )。
【答案】A
【解析】德育途径中的学科教学是指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文化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张老师在历史课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行为,正是采取了学科教学这一德育途径。
A. 学科教学
B. 社会实践活动
C. 班主任工作
D. 劳动
99.学校在抗战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访抗日老战士等活动。这些活动体现的德育途径是( )。
【答案】B
【解析】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课外、校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体现的德育途径是课外、校外活动。
A. 思想品德课教学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其他学科教学
D. 情境陶冶
100.衡量一个教师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
【答案】B
【解析】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A. 自觉地关注教材
B. 自觉地关注学生
C. 自觉地关注生存
D. 自觉地关注情境
101.临近期末,小飞因为担心期末考试自己考不好,吃不下睡不着,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小飞的这种情况最可能是产生了( )
【答案】B
【解析】考试焦虑的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表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小飞因为担心考试,吃不下睡不着,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正是考试焦虑的表现。
A. 强迫症
B. 焦虑症
C. 抑郁症
D. 恐惧症
102.教育发展史上,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是( )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阐述,为其奠定理论基础。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 洛克的《教育漫话》
D.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03.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遵循“现实”原则的是( )
【答案】D
【解析】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A. 本我
B. 超我
C. 实我
D. 自我
104.教师威信的实质是( )。
【答案】D
【解析】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它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A. 教师的能力高
B. 教师的学识高
C. 教师的威严
D. 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105.微格教学最典型的特点是()
【答案】A
【解析】微格教学既具有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同时本身又具有鲜明的特点。训练单元小是其最典型的特点。
A. 训练单元小
B. 反馈快速准确
C. 有老教师规范指导
D. 对教学过程录像并分析
问答题 (共50题,共50分)
106.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案】
【解析】(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07.简述德育的基本方法。
【答案】
【解析】(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
108.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哪些要求?
【答案】
【解析】运用说服教育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说服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不能为了说教而说教。第二,要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感染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第三,要注意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第四,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以诚,才能扣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109.简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答案】
【解析】(1)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地向一个标准趋近。 (2)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它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 (3)技能和一定的情境、任务都有联系,而习惯只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技能是主动的,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是被动的。 (4)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做对照,而与习惯做对照的,则只是上一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了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部感觉等。
110.材料:
【答案】
【解析】(1)小飒认为自己没考好是考前看剧没有认真复习,属于努力归因;小城认为自己天生就聪明、学习好,属于能力归因;小波把考试发挥好坏的因素归结于教室的灯光,属于外界环境归因;小琪把自己没有考好的原因归结于身体不舒服、拉肚子,属于身心状况归因。 (2)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分为三维度六因素,三维度是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六个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在指导学生归因时,首先,应该多做内部归因,少做外部归因。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因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相反,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因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其次,应该多做努力归因,因为努力归因能带来更积极、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少做能力归因,长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会使人骄傲自大,长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最后,对于能力强而不努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最低评价,严格要求,对于能力低而努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最高评价,多表扬、多鼓励。
期终考试结束了,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
小飒:“这次之所以没考好,都是因为考前一直在看《那年花开月正圆》电视剧。”
小城:“天生的第一,考试的王者就是我!屡战屡胜,屡胜屡战。”
小波:“考场的灯光实在太昏暗,我都快要睡着了,肯定又考砸了。”
小琪:“都怪昨天那顿串串,吃得拉肚子,害得我今天都没考好。”
问题:
(1)请分析上述材料中四位同学的归因。
(2)请谈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111.运用复式教学时,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答案】
【解析】(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复式教学保持了班级授课制的一切本质特征,与班级授课制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地同时安排几个年级学生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112.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答案】
【解析】(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树立教师权威;(4)做好课堂监控;(5)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13.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解析】(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都有什么强项?”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这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请运用教学原则相关知识对此材料进行分析。
114.“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易改变的。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由于气质较多地受生物因素的制约,因此,气质变化较难、较慢。所以说气质的稳定性较强,不易改变。
115.在德育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解析】(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人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116.简述德育过程中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答案】
【解析】知行统一原则指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117.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有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学习期待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起着推动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18.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均衡教育,但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但全面发展并非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
119.学生的学习成功经验越多,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越强。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而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则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就不会增强效能感;反之。如把失败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120.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所构成的一种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失去了其中的任何一方,教学活动就不存在了。
121.简述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
【答案】
【解析】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期待。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和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待。
122.简述培养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方法。
【答案】
【解析】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情绪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①敏锐觉察情绪;②平和接纳情绪状态;③正确调整情绪;④有效表达情绪;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123.简述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解析】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主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双避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时所产生的冲突。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又称为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124.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答案】
【解析】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操作步骤。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125.材料:
【答案】
【解析】学生之所以不再提问主要因为在语文课上的“遭遇”。材料中语文老师主要违背了以下规律和原则: (1)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规律。材料中,当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老师不仅没有认真回答或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反而嘲笑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做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原则。材料中。当学生就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老师并没有认真对待且嘲笑学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违背了启发性原则中教学民主的贯彻要求。(3)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该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其他独特的想法,但是当学生提出想法时,都有可能被老师或否定,或嘲笑,或制止,说明老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在小学的时候是个很爱提问的学生,可每次提问都会被否定。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讲《春晓》时,我有异议,就站起来问老师:“老师说诗人在春天喜欢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怎么能在夜里听见风雨声呢”语文老师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晨起来看看不就知道了。”我还想继续提问,语文老师示意我坐下,并略带嘲笑的口吻问其他同学:“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齐声说:“老师对。”我感觉好尴尬,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问过老师问题。到中学以后也是默默地听老师讲解了。
问题:
请从教学理论角度来分析该学生不再提问的原因。
126.“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近因效应的体现。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近因效应指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投射效应的体现。
127.课外活动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128.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随意注意。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课堂上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随意注意,也要合理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是不合理的。
129.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各种情境中,这是一种垂直迁移。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垂直迁移是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乘法口诀属于一般原理,将其广泛迁移于各种情境中,属于一般迁移。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30.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筛选学生。
【答案】
【解析】错误教学评价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老师的教学,具体来说教学评价的功能为: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131.活动课程就是课外活动。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按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其中,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3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有: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33.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被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为7±2个组块。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34.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无需参加实践活动。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很重要。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呈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电视和互联网上的知识与信息等,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实践获得的经验,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学生虽然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间接经验的学习应该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基础,学习要注意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直接经验,因此学生学习需要参加实践活动。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35.漫无目的地散步是问题解决。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序列性和认知性,其中目的性是指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认知性是指问题解决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即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漫无目的地散步不具有目的性,也并非认知操作,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36.过度学习的量越多越好。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过度学习达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学习量并非越多越好。
137.思维定势阻碍学习的迁移。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思维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思维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两种。思维定势既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因此,思维定势对学习迁移也可能存在促进作用,题干说法错误。
138.简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答案】
【解析】苏格拉底在让学生获得某一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答错了,他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与产婆的接生助产相似,故后人将之称为产婆术。
139.简述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性规律。
【答案】
【解析】双边性规律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②充分注重学生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③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140.简述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
141.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答案】
【解析】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142.简述德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答案】
【解析】1.基本含义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时代特点,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143.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1)成败经验。学习者的成败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 (2)替代经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方法。(4)情绪的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144.简述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
【答案】
【解析】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方法。(2)谈话法,是班主任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本方法,具有灵活、方便、容易了解事情细节、有利于感情沟通等特点。(3)调查法,即班主任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的方法包括问卷、座谈等。(4)分析书面材料法,即班主任借助学生的成绩表、作业、日记等书面材料对学生进行了解的方法。
145.材料:
【答案】
【解析】(1)材料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老师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此规律。 (2)材料体现了下列教学原则:①直观性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案例中。教师给学生看图片,利用模象直观的方式,丰富学生感知。②启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写作文,而是通过看图片的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材料中使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的方法。案例中,老师通过问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启发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
今天刚刚上课,老师拿出了四幅图片挂在黑板上。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看下图片,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
学生:“是黄山!”
老师:“那这几个图片都是什么呢?”
学生:“奇松、云海、怪石、温泉。”
老师:“那大家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云海呢?”
学生:“波涛汹涌的云海!”
学生:“波澜壮阔的云海!”
老师:“大家回答得不错,那大家想不想试试当个小导游呢?”
学生:“想!”
老师:“那大家好好想一想,该怎么表达你想要给游客介绍的景观?大家可以先整理一下,写个稿子,然后开始进行展示!”
问题:
(1)材料中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
(2)材料中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
(3)材料中使用了哪种教学方法?
146.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结果和评判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47.课程是自上而下由国家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教学形式。
【答案】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课程按照设计开发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由国家设计开发的,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而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来进行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4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答案】
【解析】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①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②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③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149.简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
【解析】(1)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50.材料:
【答案】
【解析】(1)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有: ①忧郁:情绪低落、心情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这都是忧郁的表现。材料中中学生甲因为父母闹离婚突然变得精神恍惚,不跟其他同学说话,是忧郁的表现。忧郁是一种消极情绪,长期的忧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使人无法有效地学习、工作、生活。②孤独:孤独感是青春期中一种常见的情绪感受,是自然正常的,它标志着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材料中中学生乙对着那块孤独的大石头坐着,诉说自己的烦恼,表现出孤独。但是长期孤独会使人变得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进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③愤怒:中学生由于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愤怒情绪。材料中的丙同学面对不小心撞到他的同学大吼大叫,就是表现出了愤怒。愤怒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容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神经衰弱等症状。暴怒还会使人丧失理智,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2)建议如下:①敏锐觉察情绪;②平和接纳情绪状态;③正确调整情绪;④有效表达情绪;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中学生甲:本来是性格开朗的一个女孩.前段时间因为父母闹离婚突然变得精神恍惚,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心情十分忧郁,不跟其他同学说话,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反应迟钝。
中学生乙:家长会结束以后。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而是一个人在校园里转了一圈。他来到了后操场的角落里,然后对着那块孤独的大石头坐着,诉说自己的烦恼。
中学生丙:觉得上课有些无聊便趴在课桌上睡觉,下课时同学经过他身边不小心撞到他的手肘,突然的力道让他很不舒服:“谁呀!你干什么!没长眼睛呀!”并站起身来就要打对方。
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影响。(12分)
(2)作为老师,你会对他们提出什么建议?
151.张明和李文均是初三的学生,一天,张明找李文诉说心里烦闷想打人发泄。张文想起两年前读初一时与小虎有过小矛盾,便提议去找小虎报复。于是在放学时集结其他“好友”将小虎挟持到一所废弃小学的操场上脱衣殴打,同时不停对受害者进行语言上的侮辱以及身体上的猥亵。事后调查发现,张明和李文都是家中独子,家庭条件宽裕有余,父母从小对其十分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孩子提的要求一律想方设法满足。
【答案】
【解析】(1)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放纵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①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材料中张明和李文都是家中独子,父母从小对其十分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孩子提的要求一律想方设法满足,造成了孩子的任性、野蛮、无礼、胡闹。 ②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③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 (2)除家庭因素外,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还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③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④个人主观因素。后天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固然起重要作用,但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勤奋,要获取事业成功同样是不可能的。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152.班主任开班会时跟同学们说:“我们学校要组织歌唱比赛,哪些同学比较擅长唱歌呀?”“我擅长唱歌。”李红说,“我还在少儿卡拉OK大赛中得过奖呢!”“我也想参加,我妈妈说我唱歌很好。”杨毅回答说。张兰站起来说:“李红能唱好,我也能唱好。”
【答案】
【解析】(1)材料中的几位同学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从李红、杨毅、张兰三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自己能够在歌唱比赛中唱好,说明他们认为自己在唱歌比赛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2)材料中李红从以往经历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可以做好,这体现了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杨毅从母亲的言语信息中得到鼓励,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体现了言语暗示的影响。张兰认为别人能做好自己也能做好,体现了替代经验的影响。
问题:
(1)请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上述现象。
(2)结合材料分析以上学生产生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53.在讲解完“颗颗穗粒多饱满”这句话之后,斯霞老师要求学生用“饱满”这个词语造句。
【答案】
【解析】斯霞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从教育学方面看,其教学行为体现了启发性、直观性、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运用了谈话法这一教学方法,遵循了教学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及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值得我们学习。 (1)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斯霞老师先让学生用“饱满”来造句,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行为来理解精神饱满的意义,体现了启发性原则。(2)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斯霞老师通过挺胸、仰头等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精神饱满的意义,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3)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斯霞老师在教授“饱满”一词时引导学生应该具备饱满的精神状态,体现了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4)谈话法,亦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如材料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用“饱满”造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理解和掌握了“饱满”这个词的含义。(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如材料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6)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如材料中学生最后既掌握了“饱满”的含义,又具有了饱满的精神。
有的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胸脯略微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她问学生:“这是不是精神饱满 ”学生齐声回答:“是。”斯霞老师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样 ”同学们也挺了挺胸脯,坐得端端正正。“饱满”这个词,就这样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问题: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对该材料进行分析。
154.材料: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王某是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的男生,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
【答案】
【解析】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较,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客观因素: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②家长的高期望与压力。③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2)主观因素: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学生必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学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的开始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3)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①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②寻求“社会支持”。③指导学生自我教育。④学会自我放松训练。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行为,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问题: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学生考试焦虑症状进行指导。
155.材料:
【答案】
【解析】(1)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唐老师对张强的处理属于惩罚中的一种。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但是,唐老师对张强的处理也存在不足。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惩罚时,最好选择一种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唐老师只是对张强的不良行为实施了惩罚,并未对张强进行正确行为的强化,这样可能会导致张强以后继续出现这种不良行为。(2)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其中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材料中之所以有许多学生举起了手,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唐老师表扬了李娜而受到了替代强化。
这一周,唐老师想在他的初一数学课上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上课开始时,他让班级数学成绩一贯很好的李娜在黑板上解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向同学们演示她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李娜不负众望,认真解题。但与此同时,张强同学一直在和他邻座的同学说话,破坏班级秩序,而且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讲话。唐老师已经警告过张强一次,可是他仍然与别人说笑。唐老师为了不让他打扰李娜的演示和同学们的思考,就把他带到楼道进行隔离,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一会儿,李娜解完题,唐老师表扬了她。当唐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在黑板上解题时,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问题:
(1)试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评价唐老师对张强同学课堂不良行为的处理。
(2)用所学的相关学习理论分析为什么有许多同学都愿意在黑板上解题。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2.1 知识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a href="/xx/tb_c11895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2.1 知识达标测试</a>,共21页。
粤教版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第二章 知识表示及Prolog语言2.1 知识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粤教版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a href="/xx/tb_c11895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章 知识表示及Prolog语言2.1 知识同步测试题</a>,共21页。
粤教版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2.1 知识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粤教版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a href="/xx/tb_c11895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2.1 知识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