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与运动》模拟练习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与运动》模拟练习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第1页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与运动》模拟练习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第2页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与运动》模拟练习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6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与运动》模拟练习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与运动》模拟练习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共64页。

    A.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上,f1>f2
    B.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上,f1=f2
    C.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下,f1>f2
    D.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下,f1=f2
    2.(2024•简阳市模拟)关于重力和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B.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物体的形状改变,质量一定改变
    D.物体的位置改变,质量一定改变
    3.(2024•泸州模拟)古诗词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青山”为参照物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滚滚来”是因为水受到下滑力
    C.“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4.(2023•武侯区校级三模)中国女排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如图所示是她们某次比赛时的场景。关于排球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排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再受到重力的作用
    B.拦网时,球被弹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扣球时手感到疼,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运动员在发球时,手对排球的力大于排球对手的力
    5.(2024•市中区校级二模)在中考体育测试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曹跳绳时手对绳施加了力的作用,绳对手没有施加力的作用
    B.小叶投掷实心球时,球离手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惯性的作用
    C.小刘跑步穿的运动鞋鞋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小王匀速跑过弯道时,运动状态不变
    6.(2024•东兴区校级二模)如图,把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上放一支笔,用手缓慢地推动书,使它带着笔一起沿桌面匀速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书对笔的支持力和笔对书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书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7.(2023•高新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是小明踢足球的情景,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加了踢力,然后球再对脚产生弹力
    B.脚踢球时,球不会发生形变
    C.球在空中飞行时所受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D.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重力和脚的踢力作用
    8.(2022•青羊区模拟)如果将以下物理实验放在空间站中进行,不能完成的是( )
    A.用刻度尺测物理书中一张纸的厚度约100μm
    B.用称量为200g的天平测出100g物体的质量
    C.航天员用弹簧测力计对物体施加3N的拉力
    D.用实验室温度计测出一袋水的温度为60℃
    9.(2022•富顺县二模)在研究摩擦力时,小明同学用一块各侧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三次示数F1、F2、F3的大小关系为( )
    A.F1=F2>F3B.F1>F2>F3C.F2>F1>F3D.F1<F2=F3
    10.(2022•绵竹市模拟)如图所示为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A.B.C.D.
    11.(2023•江油市模拟)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小车上放一木块,木块随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小车对它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小车受到桌面对它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和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2.(2023•南充模拟)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同时有F=2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于A、B两物体上,使A、B两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 不受到摩擦力
    B.B 受到 A 和地面所施加的摩擦力
    C.A受到的摩擦力为2N,方向水平向左
    D.B受到的摩擦力为2N,方向水平向左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3.(2022•市中区校级二模)放在水平站台上的行李箱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 力。乘客上车后应站稳,抓好扶手,是为了防止列车运动状态改变时乘客由于具有 而跌倒。
    14.(2022•邻水县模拟)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用F1=30N的水平力作用在B物块上,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B物块所受的摩擦力为 N;若将F2=50N的水平力按如图乙所示作用在A物块上,它们仍一起做直线运动,则地面对A物块的摩擦力为 N。
    15.(2022•威远县二模)如图某人用12N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一根轻质弹簧,弹簧对手的拉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2N,手受到的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
    16.(2023•温江区校级模拟)中华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北风卷地百草折”中的“百草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红掌拨清波”中鹅的脚掌向后拨清波从而向前游去,主要说明力的作用是 。
    17.(2024•古蔺县模拟)如图甲所示,重为4N的正方形铁块,被大小为5N的水平吸引力吸附在足够大的竖直磁性平板上匀速下滑,这时铁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N;若对铁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拉,如图乙,使该铁块匀速竖直向上运动,则F拉= N,匀速运动时,墙对铁块的吸引力和铁块对墙的吸引力是一对 (选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
    18.(2023•成华区模拟)如图是同学们进行的“竹筷提米”实验。在玻璃杯内加入大米,将一根竹筷插入米中,慢慢竖直向上提起竹筷,米也被提起。提起米的过程中米对筷子的摩擦力方向 ,同学们发现这个实验不是每次都能完成,请你为同学们提供一种能帮助完成实验的方法: 。
    19.(2024•旺苍县二模)2023年9月1日,在2023中国(广元)女儿节上,一场拼搏激烈的凤舟赛给市民和游客献上了精彩的水上盛宴。在凤舟赛中,鼓声一响,桨手便按鼓声的节拍划桨前进。鼓手敲击鼓面产生的鼓声是由鼓面 产生的;桨向后划水,船却向前运动,这说明 。
    20.(2024•岳池县三模)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的物体在力F1、F2的作用下向右做直线运动,力F1、F2及物体的速度v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的(a)、(b)、(c)所示,其中图(c)中物体在t2~t3的速度图像并未画出,则0~t1时间内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N,t2~t3时间内物体做 运动。
    三.作图题(共2小题)
    21.(2023•南充模拟)如图所示,一个重为6N的物体静止在鞋面上,请画出物体所受重力和斜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22.(2024•岳池县三模)如图所示,一辆缆车在空中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缆车车厢受到所有力的示意图。(不计空气助力)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2024•温江区校级模拟)甲、乙两位同学做“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
    (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不限于此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C.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处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超过量程
    (2)甲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重力大小,分别测出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大小后,记录如表: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 ,以下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质量m关系的图象是 。
    (3)乙同学取了质量不同的苹果,小木块、小铁球各一个,并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重力,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你认为乙同学的做法 。
    A.不合理,因为他没有用同种物质的物体做实验
    B.不合理,因为他没有使物体的质量成整数倍变化
    C.合理,因为他同样可以得到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D.合理,因为他的操作比甲同学更简便
    24.(2024•雨城区校级三模)在学习了滑动摩擦力的知识后,小美想知道新买的运动鞋在橡胶垫上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她准备了一张平整的橡胶垫、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根细线。
    (1)为了能准确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 知识可知,小美应该让运动鞋沿水平方向做 运动;
    (2)如图所示,小美将运动鞋放在水平橡胶垫上,按正确的方法拉动,此时测出运动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
    (3)若在实际拉动过程中运动鞋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运动鞋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选填“改变”或“不变”);
    (4)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美对图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她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鞋下的橡胶垫进行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 。
    (5)小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是与压力有关,还是与重力有关?”这一问题,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如下表:
    a、实验步骤②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 (选填“金属盒对纸的压力”或“金属盒的重力”);
    b、根据实验步骤②、③的数据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
    c、要分析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是否有关,应选择实验步骤 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25.(2022•隆昌市校级三模)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选填“快”或“慢”);
    (3)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2•富顺县校级模拟)校运动会爬杆比赛,小明第一个爬到杆顶。如图所示,小明紧紧握住杆子保持静止,此时他受到的摩擦力为f1;片刻后,小明适度减小握杆子的力量使自己匀速滑下,此时他受到摩擦力为f2,则( )
    A.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上,f1>f2
    B.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上,f1=f2
    C.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下,f1>f2
    D.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下,f1=f2
    【考点】摩擦力的大小.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
    【答案】B
    【分析】小明同学静止和匀速滑下的过程中,受力均平衡。静止时,其重力与静摩擦力平衡;匀速下滑时,其重力与滑动摩擦力平衡。
    【解答】解:
    小明紧紧握住杆子保持静止时,其重力与静摩擦力平衡,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fl的方向竖直向上,且f1=G;
    匀速下滑时,其重力与滑动摩擦力平衡,则f2的方向竖直向上,且f2=G,所以f1=f2.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运用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摩擦问题,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摩擦力的大小。
    2.(2024•简阳市模拟)关于重力和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B.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物体的形状改变,质量一定改变
    D.物体的位置改变,质量一定改变
    【考点】重心的位置;质量的概念与特性;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心的概念.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重心只是重力在作用效果上的作用点,重心并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之外;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及温度无关。
    【解答】解:A、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故A正确;
    B、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但不一定在物体上,故B错误;
    CD、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空间位置、形状无关,故C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重力的存在、方向、重心及质量的特性,属于力学重要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是一道基础题。
    3.(2024•泸州模拟)古诗词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青山”为参照物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滚滚来”是因为水受到下滑力
    C.“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考点】重力的概念;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像与实际位置的关系;参照物的选择.
    【专题】其他综合题;应用能力.
    【答案】C
    【分析】(1)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观察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2)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折射。
    【解答】解:A、船行驶过程中,以船为参照物,“青山”与船之间不断发生位置变化,所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故A错误;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滚滚来”是因为水受到重力,故B错误;
    C、“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浓荫”是指树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重力、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属于基础综合题。
    4.(2023•武侯区校级三模)中国女排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如图所示是她们某次比赛时的场景。关于排球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排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再受到重力的作用
    B.拦网时,球被弹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扣球时手感到疼,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运动员在发球时,手对排球的力大于排球对手的力
    【考点】力的相互性;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答案】C
    【分析】(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解答】解:A、排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故A错误;
    B、拦网时,球被弹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错误;
    C、扣球时手感到疼,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正确;
    D、运动员在发球时,手对排球的力与排球对手的力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知道重力概念,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可解答此题。
    5.(2024•市中区校级二模)在中考体育测试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曹跳绳时手对绳施加了力的作用,绳对手没有施加力的作用
    B.小叶投掷实心球时,球离手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惯性的作用
    C.小刘跑步穿的运动鞋鞋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小王匀速跑过弯道时,运动状态不变
    【考点】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力的相互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判断;运用惯性判断物体的运动.
    【专题】运动和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应用能力.
    【答案】C
    【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球离开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4)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变,即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体现在速度大小及方向的变化。
    【解答】解: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跳绳时手对绳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绳对手施加力的作用,故A错误;
    B.球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球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惯性的作用,故B错误;
    C.跑步时穿的运动鞋鞋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正确;
    D.匀速跑过弯道时,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了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的受力分析、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是一道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6.(2024•东兴区校级二模)如图,把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上放一支笔,用手缓慢地推动书,使它带着笔一起沿桌面匀速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书对笔的支持力和笔对书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书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考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力与运动的关系;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专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答案】C
    【分析】(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一对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解: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有施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故A错误;
    B、当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竖直方向上书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分别是:笔对书的压力、书的重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三力相互平衡,所以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书对笔的支持力和笔对书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正确;
    D、书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的定义、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辨别、力与运动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7.(2023•高新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是小明踢足球的情景,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加了踢力,然后球再对脚产生弹力
    B.脚踢球时,球不会发生形变
    C.球在空中飞行时所受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D.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重力和脚的踢力作用
    【考点】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相互性;弹力的概念;重力的概念.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应用能力.
    【答案】C
    【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同时产生的。
    (2)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球在空中飞行时,不计空气阻力,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解答】解:A、脚踢球时,脚对球施加了踢力,同时球也对脚产生弹力,故A错误;
    B、脚踢球时,球会发生形变,故B错误;
    C、不计空气阻力,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重力的作用,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故C正确;
    D、不计空气阻力,球在空中飞行时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知道重力和弹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同时性;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8.(2022•青羊区模拟)如果将以下物理实验放在空间站中进行,不能完成的是( )
    A.用刻度尺测物理书中一张纸的厚度约100μm
    B.用称量为200g的天平测出100g物体的质量
    C.航天员用弹簧测力计对物体施加3N的拉力
    D.用实验室温度计测出一袋水的温度为60℃
    【考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天平的使用方法.
    【专题】其他综合题;应用能力.
    【答案】B
    【分析】在太空中,测量工具用到重力作用的都不能正常使用。
    【解答】解:A、物体的长度不受重力影响,在空间站中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故A能完成;
    B.在地球上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因为物体和砝码都受到重力作用,放在天平上对天平有力的作用,天平才能完成质量的测量,在空间站中,物体和砝码都处于失重状态,放在天平上对天平没有力的作用,天平不能测量物体质量,故B不能完成;
    C.弹簧测力计在空间站中能测量拉力,拉力能使弹簧伸长,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故C能完成;
    D.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液体热胀冷缩跟物体是否失重没有关系,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故D能完成。
    故选:B。
    【点评】太空中能使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长度、温度计测温度、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电子表测时间、电能表测量耗电量、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等等。
    9.(2022•富顺县二模)在研究摩擦力时,小明同学用一块各侧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三次示数F1、F2、F3的大小关系为( )
    A.F1=F2>F3B.F1>F2>F3C.F2>F1>F3D.F1<F2=F3
    【考点】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所受压力有关.
    【专题】应用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答案】A
    【分析】(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解答】解: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前两次实验中,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相同,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同,且由于木块做匀速运动,所以拉力等于摩擦力,故前两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即F1=F2;
    第三次实验,在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了摩擦力的大小,此时木块仍做匀速运动,所以此时所受的摩擦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相等,但由于此时摩擦力变小,所以测力计的示数F3小于F1和F2。
    综合上面两种情况可得:F1=F2>F3。
    故选:A。
    【点评】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同时注意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10.(2022•绵竹市模拟)如图所示为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A.B.C.D.
    【考点】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专题】定性思想;重力、弹力、摩擦力;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记准知识点: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实质就是相对于人所站的位置竖直向下。
    【解答】解:由于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后,石块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石块都要落向地球,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11.(2023•江油市模拟)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小车上放一木块,木块随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小车对它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小车受到桌面对它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和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考点】摩擦力的方向;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应用能力.
    【答案】B
    【分析】(1)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2)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小车受到桌面对它的摩擦力的方向;
    (3)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4)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解答】解:A、木块随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与小车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木块不受摩擦力,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绳子对它的拉力和桌面对它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拉力方向水平向右,因此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故B正确;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作用在小车上,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作用在木块上,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二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桌面对小车的支持力等于小车和木块的重力之和,故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小车的支持力大小不等,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力平衡条件以及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辨别,要注意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二力平衡的区别: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2023•南充模拟)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同时有F=2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于A、B两物体上,使A、B两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 不受到摩擦力
    B.B 受到 A 和地面所施加的摩擦力
    C.A受到的摩擦力为2N,方向水平向左
    D.B受到的摩擦力为2N,方向水平向左
    【考点】摩擦力的大小.
    【专题】应用题;整体思想;分割思想;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D
    【分析】对整体受力分析,通过共点力平衡,求出地面对B的摩擦力,隔离对A分析,得出B对A的摩擦力大小。
    【解答】解:A、对A分析,A在水平方向上受水平向左的拉力F和B对A向右的静摩擦力,因为A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f1=F=2N,故A错误;
    B、把AB看成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受向左的拉力F和向右的拉力F,由于两力拉力大小相等,所以整体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拉力,地面对B没有摩擦力,故B错误;
    CD、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受到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同时,B也会受到A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其大小都是2N,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地受力分析,注意整体法和分割法的运用。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3.(2022•市中区校级二模)放在水平站台上的行李箱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 平衡 力。乘客上车后应站稳,抓好扶手,是为了防止列车运动状态改变时乘客由于具有 惯性 而跌倒。
    【考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惯性的概念.
    【专题】运动和力;理解能力.
    【答案】平衡;惯性。
    【分析】(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解答】解:放在水平站台上的行李箱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这两个力都作用在行李箱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站立在车上的乘客原来和车一起向前运动,紧急刹车时,车由运动突然变成静止,而乘客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容易摔倒,抓紧扶手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故答案为:平衡;惯性。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二力平衡的辨别以及惯性知识,都属于基础知识。
    14.(2022•邻水县模拟)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用F1=30N的水平力作用在B物块上,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B物块所受的摩擦力为 30 N;若将F2=50N的水平力按如图乙所示作用在A物块上,它们仍一起做直线运动,则地面对A物块的摩擦力为 30 N。
    【考点】摩擦力的大小.
    【专题】应用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应用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出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推力无关。
    【解答】解:
    (1)甲图中推力在B上,以AB为研究对象,AB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其受到的推力F1与摩擦力平衡,以B为研究对象,相对于A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其受到的推力F1与摩擦力平衡,B物块所受的摩擦力为30N;
    (2)若将F2=50N的水平力按如图乙所示作用在A物块上,它们仍一起做直线运动,乙图中推力作用在A上,此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压力也不变,因此摩擦力也不变,所以A所受的摩擦力仍为30N。
    故答案为:30;3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不变,摩擦力的大小也不变,但是注意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都是根据平衡力的知识间接得出。
    15.(2022•威远县二模)如图某人用12N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一根轻质弹簧,弹簧对手的拉力 等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2N,手受到的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弹簧 。
    【考点】力的相互性.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是大小相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解答】解: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大小相等;故人用12N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一根轻质弹簧,弹簧对手的拉力也为12N;
    手受到的拉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
    故答案为:等于;弹簧。
    【点评】深入理解弹力的概念和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2023•温江区校级模拟)中华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北风卷地百草折”中的“百草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 ,“红掌拨清波”中鹅的脚掌向后拨清波从而向前游去,主要说明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
    【考点】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有: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答】解:(1)“北风卷地白草折”中的“百草折”是指草的形状发生变化,所以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鹅的脚掌向后拨水时,对水施加一个力的作用,同时也会受到水给脚掌的反作用力,使鹅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形状;相互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是一道基础题,只要掌握好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即可解决。
    17.(2024•古蔺县模拟)如图甲所示,重为4N的正方形铁块,被大小为5N的水平吸引力吸附在足够大的竖直磁性平板上匀速下滑,这时铁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0 N;若对铁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拉,如图乙,使该铁块匀速竖直向上运动,则F拉= 8 N,匀速运动时,墙对铁块的吸引力和铁块对墙的吸引力是一对 相互作用力 (选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
    【考点】力的合成与应用;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
    【专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0;8;相互作用力。
    【分析】物体静止或匀速向上运动,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合力为0;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分析滑动摩擦力和拉力的大小。
    【解答】解:甲图中,铁块匀速下滑,在水平方向上,铁块受到两个力,竖直磁性平板对铁块的水平向右的吸引力,竖直磁性平板对铁块的水平向左的支持力,大小都是5N;根据合力的知识可知,这时铁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大小为0N。
    根据图乙可知,若对铁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拉,使该铁块匀速竖直向上运动,此时,竖直向上的拉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摩擦力,三个力平衡,且竖直向上的拉力=竖直向下的重力+摩擦力;重为4N的正方形铁块,被大小为5N的水平吸引力吸附在足够大的竖直磁性平板上匀速下滑,受力平衡,竖直方向滑动摩擦力等于重力,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所以摩擦力大小等于重力,故拉力大小是8N。
    匀速运动时,墙对铁块的吸引力和铁块对墙的吸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故答案为:0;8;相互作用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与相互作用力的认识,属于基础题。
    18.(2023•成华区模拟)如图是同学们进行的“竹筷提米”实验。在玻璃杯内加入大米,将一根竹筷插入米中,慢慢竖直向上提起竹筷,米也被提起。提起米的过程中米对筷子的摩擦力方向 竖直向下 ,同学们发现这个实验不是每次都能完成,请你为同学们提供一种能帮助完成实验的方法: 插入筷子后把米压紧 。
    【考点】摩擦力的方向.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应用能力.
    【答案】竖直向下;插入筷子后把米压紧。
    【分析】(1)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方向相反,据此判断米对筷子的摩擦力方向;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解答】解:(1)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米和杯子由于受到重力有向下的运动趋势,所以筷子对米的摩擦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米对筷子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
    (2)插入筷子后把米压紧,增大了压力,从而增大了摩擦力。
    故答案为:竖直向下;插入筷子后把米压紧。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属于基础题。
    19.(2024•旺苍县二模)2023年9月1日,在2023中国(广元)女儿节上,一场拼搏激烈的凤舟赛给市民和游客献上了精彩的水上盛宴。在凤舟赛中,鼓声一响,桨手便按鼓声的节拍划桨前进。鼓手敲击鼓面产生的鼓声是由鼓面 振动 产生的;桨向后划水,船却向前运动,这说明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考点】力的相互性;声音产生的原因.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答案】振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答】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2)用桨向后划水,同时水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推动船向前行驶,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0.(2024•岳池县三模)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的物体在力F1、F2的作用下向右做直线运动,力F1、F2及物体的速度v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的(a)、(b)、(c)所示,其中图(c)中物体在t2~t3的速度图像并未画出,则0~t1时间内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4 N,t2~t3时间内物体做 减速 运动。
    【考点】平衡状态下的摩擦力分析;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用.
    【专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4;减速。
    【分析】根据图a、b可知力F1、F2的大小,然后根据c图可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作用,平衡力的合力为零;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求出合力,该合力的反方向的力即为摩擦力,摩擦力与合力的方向相反。再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判断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解:由图c可知,在 t1~t2时间内,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力为平衡力,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由图a、b可知,物体在 t1~t2时间内,F1=8N,F2=12N,这两个力的合力为F=F2﹣F1=12N﹣8N=4N,
    方向水平向右,物体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F=4N,方向水平向左。
    0~t1时间内物体做加速运动,与 t1~t2时间段相比,结合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可知摩擦力仍为4N。
    由图c可知,在 t2~t3时间内,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摩擦力不变,仍等于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为4N,方向仍然水平向左,物体所受合力为f′=F2′﹣F1′=15N﹣12N=3N<f=4N,
    所以物体处于减速直线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4;减速。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图象问题的分析能力,能从图象中得出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力的合成判断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中考的热点考题。
    三.作图题(共2小题)
    21.(2023•南充模拟)如图所示,一个重为6N的物体静止在鞋面上,请画出物体所受重力和斜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考点】画力的示意图.
    【专题】作图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答案】
    【分析】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力,因此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从物体的重心表示出重力的方向即可;
    压力是接触面受到的力,因此压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即物体与接触面的中点;然后根据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并从压力作用点表示出压力的方向即可。
    【解答】解:从物体重心画带箭头的线段,方向竖直向下,符号为G,大小为6N,即为物体所受重力;
    在斜面上选取物体与接触面的中点为压力的作用点,从压力作用点画垂直于斜面、带箭头的线段,符号为F,即为物体所受压力,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力的示意图的画法,首先要分析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然后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在图上。
    22.(2024•岳池县三模)如图所示,一辆缆车在空中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缆车车厢受到所有力的示意图。(不计空气助力)
    【考点】画力的示意图.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答案】
    【分析】缆车在空中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重力与支持力。
    【解答】解:缆车在空中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缆车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过物体的重心做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的有向线段,标上拉力F和重力G的符号,如图所示:
    【点评】作图时首先找到物体的重心,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推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线段的长度要相等。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2024•温江区校级模拟)甲、乙两位同学做“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
    (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不限于此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C.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处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超过量程
    (2)甲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重力大小,分别测出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大小后,记录如表: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 正比 ,以下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质量m关系的图象是 B 。
    (3)乙同学取了质量不同的苹果,小木块、小铁球各一个,并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重力,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你认为乙同学的做法 C 。
    A.不合理,因为他没有用同种物质的物体做实验
    B.不合理,因为他没有使物体的质量成整数倍变化
    C.合理,因为他同样可以得到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D.合理,因为他的操作比甲同学更简便
    【考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专题】作图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应用能力.
    【答案】(1)A;(2)正比;B;(3)C。
    【分析】(1)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3)要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根据G=mg知,重力与物质的密度无关。
    【解答】解:(1)A、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所以A错误;
    B、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偏小,所以B正确;
    C、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不准确要调零,所以C正确;
    D、所测的力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就会损坏测力计,所以D正确。
    故选:A;
    (2)由表格数据可知:纵向看,物体质量成倍增加,所受重力随之增大;横向看,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相等,所以实验结论为: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G与m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说明G与m成正比,它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要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改变物体的质量,苹果、小木块、小铁球的材料不同,不影响探究结果,所以乙同学的做法合理,故选C。
    故答案为:(1)A;(2)正比;B;(3)C。
    【点评】本题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考查所用的测量工具、数据分析和对重力方向的正确理解。
    24.(2024•雨城区校级三模)在学习了滑动摩擦力的知识后,小美想知道新买的运动鞋在橡胶垫上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她准备了一张平整的橡胶垫、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根细线。
    (1)为了能准确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 二力平衡 知识可知,小美应该让运动鞋沿水平方向做 匀速直线 运动;
    (2)如图所示,小美将运动鞋放在水平橡胶垫上,按正确的方法拉动,此时测出运动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2.8 N;
    (3)若在实际拉动过程中运动鞋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运动鞋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不变 (选填“改变”或“不变”);
    (4)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美对图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她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鞋下的橡胶垫进行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 橡胶垫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动 。
    (5)小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是与压力有关,还是与重力有关?”这一问题,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如下表:
    a、实验步骤②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 金属盒对纸的压力 (选填“金属盒对纸的压力”或“金属盒的重力”);
    b、根据实验步骤②、③的数据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
    c、要分析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是否有关,应选择实验步骤 ①③ 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考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专题】实验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二力平衡;匀速直线;(2)2.8;(3)不变;(4)橡胶垫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动;(5)a金属盒对纸的压力;b不能;c①③。
    【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
    (2)根据测力计分度值读数,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分析;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根据鞋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分析;
    【解答】解:(1)为了能准确地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该水平拉动运动鞋,使其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
    (2)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1N,示数为2.8N,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为2.8N;
    (3)若实际拉动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匀速运动,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故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不变的;
    (4)让弹簧测力计和鞋保持静止,拉动鞋下的橡胶垫进行测量,鞋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与测力计拉力是平衡力,这样改进的好处是不用匀速拉动橡胶垫,且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方便读数;
    (5)a.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作用,氢气球竖直向上拉金属盒,据此分析;
    b.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要控制重力相同;
    c.要分析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是否有关,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匀速直线;(2)2.8;(3)不变;(4)橡胶垫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动;(5)a金属盒对纸的压力;b不能;c①③。
    【点评】本题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有关”,考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及根据数据归纳结论的能力,以及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5.(2022•隆昌市校级三模)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慢 (选填“快”或“慢”);
    (3)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匀速直线运动 。
    【考点】改变阻力大小的方法;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的原因.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答案】(1)相等;(2)慢;(3)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1)该实验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等,比较小车运动的距离才有意义,所以要控制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释放;
    (2)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改变摩擦力阻力的大小;
    (3)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小车受到了摩擦阻力,实验中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由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结论推理出阻力为零时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
    (1)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释放,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等;
    (2)在做“斜面小车实验”时,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目的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由毛巾表面到棉布再到木板,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小车受到的阻力也减小;
    表面越光滑,阻力就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3)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即小车不受力,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相等;(2)慢;(3)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本题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要掌握实验的现象及结论,知道在此基础上经过推理可得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基础题目。
    考点卡片
    1.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知识点认识】
    1.一选: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
    2.二看: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也是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和零刻线的位置,这样才能确定一次测量的最大值和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3.三放: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
    4.四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样被测物体的长度就为物体两端读数之差。
    5.五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应由准确值(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命题方向】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是进行长度测量的基础,涉及到刻度尺的选择、摆放、读数以及误差分析等多个方面。
    例: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刻度线起测量
    B.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
    C.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起测量,否则测量就是错误的
    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分析:牢记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解析:解:A、测量长度时,可以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零刻度线后的一个清晰的刻度线对齐物体的一端,开始测量,故A正确;
    B、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B正确;
    C、使用刻度尺时,可以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零刻度线后的一个清晰的刻度线起测量,故C错误;
    D、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读数需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度尺使用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
    【解题方法点拨】
    1.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
    2.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2.参照物的选择
    【知识点认识】
    1.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判断方法: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命题方向】
    参照物的选择是中考的热点.
    例:古诗有云:“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这一句中,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解析:解:“桥流”说明桥处于相对运动状态,那么所选参照物与桥之间的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
    诗人在桥上走,以流动的水为参照物,水是相对静止的,桥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桥流水不流”,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
    【解题方法点拨】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研究行驶的车辆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车厢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能是被研究物体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是没有意义的.。
    3.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用
    【知识点认识】
    (1)v﹣t图像基本知识点定义:
    v﹣t图像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表示,通常以速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2)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因此在v﹣t图像上表现为一条水平直线。
    (3)加速运动:当物体加速时,速度随时间增加,v﹣t图像上表现为斜率大于0的直线。
    (3)减速运动:当物体减速时,速度随时间减少,v﹣t图像上表现为斜率小于0的直线。
    (4)变速运动:对于非匀速运动,v﹣t图像可以是曲线,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复杂关系。
    (5)斜率的意义:v﹣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a),即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
    (6)面积的意义:在v﹣t图像中,速度直线下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该时间段内的路程。
    【命题方向】
    从v﹣t图像中分析物体的运转状态及运动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
    例: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1s末和4s末
    C.第2s末乙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
    D.乙在前2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s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析:(1)在v﹣t图象中,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2)图象和时间轴以及速度轴围成的面积是路程,分析路程的关系,确定两物体相遇的时刻;
    (3)由图象可知乙的运动情况;
    (4)在v﹣t图线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直线运动时的路程。
    解析:解:A、由v﹣t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即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为2m/s,1s末,甲的路程s甲=v甲×t1=2m/s×1s=2m,乙的路程是乙图象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s乙=1s×2m/s×=1m,此时s甲≠s乙,说明甲和乙在1s末没有相遇;
    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为2m/s,4s末,甲的路程s甲'=v甲×t3=2m/s×4s=8m,乙的路程是乙图象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s乙'=2s×4m/s×+2s×(2m/s+4m/s)×=10m,此时s甲'≠s乙',说明甲和乙在4s末没有相遇;故B错误;
    CD、由v﹣t图象可知,乙在0~2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秒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方向不变,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我们要从图象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解题方法点拨】
    仔细解读v﹣t图像,注意识别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匀速、加速、减速)以及可能的转折点。
    4.质量的概念与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是度量物体在同一地点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的物理量,是描述物体的惯性的物理量,是决定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变化难易程度的唯一因素.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单位不同于重量.质量大,物体含有物质多;质量小,物体含有物质少.
    【命题方向】
    命题角度①:质量大小的变化;②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例:我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穿着的航天服从空间站返回地面后,其质量(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解析:解: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穿着的航天服从空间站返回地面后,位置发生变化,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其质量不变。
    故选:C。
    点评: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题方法点拨】
    概念性知识,牢记即可。
    5.天平的使用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
    (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
    (2)使用前要使天平左右平衡(游码必须归“0”平衡螺母向相反方向调,使用口诀:左高端,向左调)。
    (3)砝码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千万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这样会让砝码腐蚀生锈,砝码质量变大,测量结果不准确),游码也要用镊子拨动。
    (4)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5)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量程或低于天平游码最小刻度。
    (6)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7)加砝码应该从大到小,可以节省时间。
    (8)称量时注意左物右码(游码示值以左边对齐刻度线为准)。
    (9)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10)称量后要把游码归零,砝码用镊子放回砝码盒。
    6.力的作用效果
    3182
    7.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知识点的认识】
    (1)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直接作用于物体,导致其形状发生变化。例如,当我们用力拉弹簧时,弹簧会被拉长;或者当我们用力挤压一个气球时,气球会变瘪。这些现象都是力作用于物体,使其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或者是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的转变。例如,当我们用手推一个静止的课本时,课本会由静止变为运动,这表明力改变了课本的运动状态。
    【命题方向】
    理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分析。
    例:下列运动场景中,能明显观察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
    A.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
    B.足球在空中沿弧线飞行
    C.守门员抱住飞来的足球
    D.踩在脚下的足球变扁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析:解:A、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足球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了改变,这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故A不符合题意;
    B、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划出弧线,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这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守门员抱住飞来的足球,这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D、踩在脚下的足球变扁,这是物体形状的改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力的作用效果,属于基础性题目。
    【解题方法点拨】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对于解释和理解许多物理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8.画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的认识】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如下:
    1.确定受力物体。
    2.在受力物体上画出力的作用点。
    3.确定力的方向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4.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并在箭头旁标出所画力的符号。
    5.在同一个图上画几个力的示意图时,力越大线段应越长,大小相同的力线段长度应相等
    6.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可以将各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命题方向】
    常考作图题,根据题意画力的示意图。
    例:如图所示,物块重20N,放在斜面上受到10N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这两个力。
    分析:物体的重力G的作用点在重心,方向是竖直向下;拉力的作用点也在物体的重心上,方向沿斜面向上。据此按照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作图即可。
    解析:解:过物体的重心分别沿竖直向下的方向和沿斜面向上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大小分别为20N和10N,符号分别用G和F表示,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力的示意图,作力的示意图时,应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及力的方向,这是作力的示意图的关键。
    【解题方法点拨】
    正确、有序的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示意图是先画出非接触的力,一般是重力;再找接触的力;然后检查所画的力,找到每一个力是否有施力物体;最后检查分析结果与物体所处状态是否相符。
    9.力的相互性
    【知识点的认识】
    相互性(相互作用力):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命题方向】
    通过现象判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赛龙舟是端午节里的传统习俗。当号令一响,各龙舟上的运动员奋力划桨,龙舟向前加速运动。这可说明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解:赛龙舟比赛时,向后划桨,桨对水施加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会同时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所以龙舟向前运动。
    点评:本题以端午节“赛龙舟”为载体考查相关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解题方法点拨】
    相互作用的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例如,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物体和接触面间的摩擦力;两个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电场力,或电流间的磁场力等等
    10.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知识点的认识】
    相互作用力的产生条件是:力大小相等(合力为零处于无方向静止运动状态)或不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简单概括为异物、等值、反向、共线。一对相互作用力必然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命题方向】
    考查相互作用的力的特点。
    例:如图所示,小花穿着滑冰鞋用力向右推墙,自己却离墙而去,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也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小花对墙的力和墙对小花的力大小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解析:解:如图所示,小花穿着滑冰鞋用力向右推墙,自己却离墙而去,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花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改变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小花对墙的力和墙对小花的力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相互;运动状态;相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属于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产生效果,不能抵消。虽然大小相等,但效果不一定相同。例如,拔河时,承受力小的队伍破坏性更大。
    11.弹力的概念
    【知识点的认识】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命题方向】
    考查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例:当一个人站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时,水泥地面( )
    A.发生了弹性形变,对人施加了弹力的作用
    B.发生了弹性形变,对人施加了重力的作用
    C.没有发生弹性形变,因为地面太坚硬了
    D.没有发生弹性形变,因为人太轻了
    分析:弹力是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施加的力。
    根据弹力的概念可以得出地面对人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弹力。
    解析:解:一个人站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对水泥地面施加了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水泥地面会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形变的程度比较小,所以用肉眼看不见),水泥地面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人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弹力。这个力又叫支持力。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弹力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很多物体受力时,都会发生弹性形变,只是弹性形变的程度比较小,我们看不到罢了。
    【解题方法点拨】
    弹力是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并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它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一种使物体发生形变并在消除外力作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1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062
    13.重力的概念
    2749
    14.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知识点的认识】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因此重力的来源是地球。
    【命题方向】
    考查重力的施力物体,通常以概念的方式考查。
    例:日常生活中,从我们手中抛出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这是因为物体受到 重力 的作用,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 。
    分析: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解析:解:竖直向上抛向空中的篮球最终要落回地面,这是由于篮球受重力作用,此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此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故答案为:重力;地球。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的概念,属于基础题目。
    【解题方法点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知道概念即可。
    15.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6.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知识点的认识】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是指和物体所在处水平面垂直向下的方向,应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是有区别的,“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某个平面向下;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命题方向】
    考查重力的方向与运动的状态无关。
    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它受的重力方向沿斜坡向下
    B.推出去的铅球,在空中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斜向下的
    C.静止在斜坡上的汽车所受的重力的方向与斜坡垂直
    D.氢气球正在上升,它所受的重力方向仍然竖直向下
    分析:重力作为初中物理中重要的一种力,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水平面向下,而与物体所处的位置,运动情况等无关。
    解析:解;A、B、C中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而与物体的位置,运动情况无关,故A、B、C错误;
    D、氢气球在上升时,仍要受到地球向下的吸引力即重力,所以此时重力的方向仍然竖直向下,故选D
    点评:重力方向是学生易错的一个考点,往往记做“垂直向下”或认为与物体表面垂直。
    【解题方法点拨】
    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7.重心的概念
    294
    18.重心的位置
    【知识点的认识】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物体重心的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以及是否均匀有关。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如一个密度均匀的金属环的重心在环所形成圆的圆心上。
    (2)重心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质量的分布变化而变化。如将一块质地均匀的圆铁饼偏离圆心的地方去掉一小块,则铁饼的重心就要发生变化。
    【命题方向】
    考查重心的位置的概念。
    例: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B.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C.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没有重心
    D.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分析: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面,也可能在物体的外面,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解析:解:A、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故A正确;
    BCD、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面,也可能在物体的外面,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故BD正确,C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重力、重心的理解,还要了解物体的重心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题方法点拨】
    理解重心的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以及是否均匀有关。
    19.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知识点的认识】
    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米尺
    注意事项:
    小车每次都必须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固定斜面,使斜面在实验中的倾角固定,在斜面上找好释放小车的起点,并做出明显的标记
    2.把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的释放标记处由静止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在毛巾上停下来的位置,用米尺测量从斜面底部到小车停下来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记录到表格中
    3.将毛巾换成棉布,重复步骤 2.
    4.将棉布取下,使小车在木板上运动,重复步骤 2.
    5.将玻璃板放在木板上,重复步骤 2.
    6.完成实验记录中的表格,总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路程越短。
    【命题方向】
    考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在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此实验中应分别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同一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下滑,这样做能够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起始端的 速度 相同。
    (2)通过比较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可以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运动的小车不受力,它将做 匀速直线 运动。
    (3)通过本实验推理可知 B (选填“A”或“B”)观点是正确的。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分析:(1)小车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由静止下滑,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
    (2)(3)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小车受到了摩擦阻力,实验中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据此推理出阻力为零时的运动情况。
    解析:解:(1)为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需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2)表面越光滑,阻力就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即小车不受力,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通过本实验推理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选B。
    故答案为:(1)同一;速度;(2)匀速直线;(3)B。
    点评:本题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考查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推理法的运用,难度不大。
    【解题方法点拨】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个定律因为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所以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
    20.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的原因
    【知识点的认识】
    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米尺
    注意事项:
    小车每次都必须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固定斜面,使斜面在实验中的倾角固定,在斜面上找好释放小车的起点,并做出明显的标记
    2.把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的释放标记处由静止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在毛巾上停下来的位置,用米尺测量从斜面底部到小车停下来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记录到表格中
    3.将毛巾换成棉布,重复步骤 2.
    4.将棉布取下,使小车在木板上运动,重复步骤 2.
    5.将玻璃板放在木板上,重复步骤 2.
    6.完成实验记录中的表格,总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路程越短。
    【命题方向】
    考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伽利略等科学家曾作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处滑下,观察、比较小车沿不同平面的运动情况。
    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处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速度 ;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应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解析:解:要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必须应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小车起始速度相同,所以应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因为从同一高度滑下就具有相同的重力势能,到达底端才有相同的动能,由于质量相等,所以速度相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这一定律时要抓住“一切”、“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总”、“或”这些关键词语。
    【解题方法点拨】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个定律因为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所以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
    21.改变阻力大小的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
    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米尺
    注意事项:
    小车每次都必须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固定斜面,使斜面在实验中的倾角固定,在斜面上找好释放小车的起点,并做出明显的标记
    2.把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的释放标记处由静止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在毛巾上停下来的位置,用米尺测量从斜面底部到小车停下来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记录到表格中
    3.将毛巾换成棉布,重复步骤 2.
    4.将棉布取下,使小车在木板上运动,重复步骤 2.
    5.将玻璃板放在木板上,重复步骤 2.
    6.完成实验记录中的表格,总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路程越短。
    【命题方向】
    考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小明在水平路面上骑车时发现,运动中的自行车即使不再踩脚踏板,也能滑行一段距离;但在不同路段上,自行车滑行的距离不同。为探究其中的规律,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水平面上搭建一斜面,用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代替自行车,来做实验。
    (1)让木块每次从斜面上 同一 高度由静止滑下,则木块到达水平面上时的初速度相同,这种探究方法叫作 控制变量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实验中,为了改变木块受到的摩擦阻力,需要改变 BC (选填“AB”“BC”或“ABC”)段表面的粗糙程度;
    (3)通过该实验,可以观察到,木块以相同初速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就越 远 ;
    (4)通过推理可知,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 做匀速直线运动 (选填“做匀速直线运动”或“立即停止运动”);
    (5)还可以利用该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同一物体,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越 大 。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小车每次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在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
    (3)(4)根据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推理;
    (5)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解析:解:(1)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小车下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故实验时都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2)实验时应通过改变BC段的粗糙程度来达到改变摩擦力大小的目的,而AB段的粗糙程度要相同,否则木块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会不同;
    (3)木块以相同初速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木块的运动状态改变的越慢,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4)通过推理可知,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运动状态将不会发生改变,所以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5)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当物体质量一定时,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故答案为:(1)同一;控制变量法;(2)BC;(3)远;(4)做匀速直线运动;(5)大。
    点评:本题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考查控制变量法、科学推理法的运用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解题方法点拨】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个定律因为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所以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
    22.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判断
    【知识点的认识】
    运动状态的改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也就是说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速度的大小发生改变——加速或者减速;
    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曲线运动;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曲线运动。
    【命题方向】
    判断物体运动的状态是否变化。
    例:下列物体中,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
    A.匀速转弯的汽车
    B.在平直轨道上匀速前进的列车
    C.加速上升的火箭
    D.正在进站的高铁
    分析:运动状态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者二者同时改变。
    解析:解:A、匀速转弯的火车,速度不变但方向在改变,故A不符合题意;
    B、在平直轨道上匀速前进的列车,速度和方向都不变,则运动状态没有改变,故B符合题意。
    C、加速上升的火箭,运动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在进站的高铁做减速运动,速度大小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正确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改变或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都改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题方法点拨】
    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改变或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都改变
    23.惯性的概念
    【知识点的认识】
    (1)惯性的定义: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叫做惯性。
    (2)惯性的特点
    ①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惯性的,它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
    【命题方向】
    考查惯性的概念以及惯性现象。
    例: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套有扎紧的气球,管中装有适量水,处于竖直静止状态(图甲);手握玻璃管突然向某一方向运动时,气球突然变大(图乙)。下列对该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玻璃管是突然向上运动的
    B.玻璃管是突然向下运动的
    C.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水具有惯性
    D.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玻璃管具有惯性
    分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解析:解:由于水具有惯性,当手握玻璃管突然向上运动时,玻璃管上升,水保持静止,流入气球,使得气球突然变大。故A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惯性现象的理解,解释惯性现象时的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阐明其原来的运动状态;②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运动状态改变了;③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说明结论。
    【解题方法点拨】
    理解惯性的概念以及惯性的生活现象。
    24.运用惯性判断物体的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
    运用惯性判断物体的运动一般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研究对象原来所处的运动状态。
    (3)明确当受到外力作用时,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其他物体或研究对象的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改变情况。
    (4)指明研究对象或其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5)得出相应结论(回应题目)
    【命题方向】
    典型的情景考查了惯性的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图在无风的天气里,从水平匀速向右飞行的飞机上先后落下三包货物,若不计空气阻力,在地面上的人看到这三包货物下落过程中,在空中排列的情况应该是图中的( )
    A.
    B.
    C.
    D.
    分析:本题前提是“不计空气阻力”,所以根据惯性知识,可以判断三包货物在脱离飞机落下后跟飞机竖直位置的关系,因此就容易判断其位置的变化了。
    解析:解:由于有重力的作用,所以货物离开飞机后上下位置是有区别的,即早落下的相对位置在下方。再看竖直位置的关系:本来随飞机以等于飞机的速度水平匀速飞行,初速度相等,货物脱离飞机后,由于具有惯性,在不计空气阻力的前提下,货物仍以原来相等的速度水平移动,所以就会形成选项C的情况。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典型的情景考查了惯性的知识,在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惯性的存在以及重力的存在,同时要注意其前提:不计空气阻力。
    【解题方法点拨】
    对惯性现象的分析,关键是明确所涉及到的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怎样的改或将要发生怎样的改变,在“改变”与“不变”中进行分析。
    25.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
    【知识点的认识】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①大小相等(等大);②方向相反(反向);③在同一条直线上(共线);④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异物);⑤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
    平衡力的特点:①大小相等(等大);②方向相反(反向);③在同一条直线上(共线);④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同物);⑤两个力可以单独存在
    【命题方向】
    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还是相互作用力是命题方向,因为学生往往区别不开.。
    例:花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关于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 )
    A.花瓶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花瓶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受到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花瓶受到的重力与花瓶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桌子受到的支持力与花瓶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解析:解:A、花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花瓶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花瓶的支持力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A正确。
    B、桌子受到的支持力等于桌子和花瓶的总重力,则桌子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受到的支持力大小不等,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花瓶受到的重力与花瓶对桌面的压力方向相同,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桌子受到的支持力与花瓶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
    【解题方法点拨】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最大的区别就是: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因此,我们只需要看力的作用点,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那就是平衡力,如果在两个物体上,就是相互作用力
    26.力与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物体如果受到力的作用,且受到的力不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4)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它可能不受外力作用,也可能受平衡力作用.
    【命题方向】
    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平衡力结合是命题的方向,学生往往理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个误区也是命题的知识点。
    例: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当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图像如图甲时,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1;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图像如图乙时,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2,两次运动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1=F2;v1=v2
    B.F1=F2;v1<v2
    C.F1>F2;v1>v2
    D.Ff<F2;v1<v2
    分析:根据图像确定物体两次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其运动状态得出推力和摩擦力的关系,再根据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得出两次受到的摩擦力大小,进而得出两次推力的大小关系。
    解析:解:由图像甲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1===2m/s;
    由图像乙可知,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2=4m/s,则v1<v2;
    因为两次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推力都等于摩擦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故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1=F2。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图像问题的分析能力,能从图像中得出相关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题方法点拨】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学好力学的关键.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27.力的合成与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方向相同,即:F=F1+F2;同一直线上相反的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命题方向】
    合力的方向与谁的方向相同,此处用到的物理学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命题的关键。
    例: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B通过水平细线、伸出桌面的滑轮与物块A相连。GA=10N,GB=20N时,木块B恰好向右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滑轮是动滑轮
    B.木块B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0N
    C.木块B受到的合力大小为10N
    D.物块A受到的合力大小为10N
    分析:(1)根据动滑轮的定义分析;
    (2)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分析解答;
    (3)平衡力的合力为0。解析:解:A、图中的滑轮轴固定不动,是定滑轮,故A错误;
    B、由于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大小,故A对B的拉力等于A的重力,为10N,B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拉力与摩擦力平衡,故摩擦力为10N,故B正确;
    CD、AB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0,故AB受到的合力都是0,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滑轮的分类、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与合力的计算,属于中档题。
    【解题方法点拨】
    利用好两个力的合力的范围是:|F1﹣F2|≤F≤F1+F2解题。
    28.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力的大小
    29.平衡状态下的摩擦力分析
    【知识点的认识】
    解有关摩擦力的计算题的思维步骤如下:
    (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
    (3)利用平衡力关系式求解
    【命题方向】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平衡力相结合出题是中考命题方向。
    例:如图所示,手握瓶子在空中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对瓶子的握力和瓶子的重力大小相等
    B.增大握力时,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增大
    C.向瓶中加水,手依然握着瓶子保持静止,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D.戴上有颗粒的防滑手套并用同样大小的力握住瓶子,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分析:瓶子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据此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分析解答。
    解析:解:A、矿泉水瓶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所受的摩擦力与瓶子和瓶内水的总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手对瓶子的握力和瓶子的重力不是平衡力,大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D、矿泉水瓶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瓶子和瓶内水的总重力大小,增大握力时、戴上有颗粒的防滑手套并用同样大小的力握住瓶子时,瓶子和瓶内水的总重力不变,瓶子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故BD错误
    C、矿泉水瓶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瓶子和瓶内水的总重力大小,向瓶子里倒水,瓶子和瓶内水的总重力变大,故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增大,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摩擦力的大小问题,属于基础题,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应该掌握。
    【解题方法点拨】
    对于初中摩擦力的大小不需要利用公式计算,摩擦力大小只要求求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这两种摩擦力一般与平衡力相结合出题,例如:静摩擦力,要根据受力的情况来分析,而不要想当然或跟着思维定势走
    30.摩擦力的方向
    【知识点的认识】
    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研究摩擦力的方向时一定要取与研究对象接触的那个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若有,则被研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与此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命题方向】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是命题方向,例如在选择题中出现这样一句话: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有上面的知识点得知当然这句话是不对的。
    例:如图,拖地时拖把头沿图中v所示方向运动。拖杆对拖把头的力F1的方向以及地面对拖把头摩擦力f1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杆对拖把头的力F1应该沿着杆向下;拖把头向右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应该向左。
    解析:解:AD、杆对拖把头的力F1应该沿着杆向下,也就是F1的方向应该指向右下方,故AD错误;
    BC、拖把头向右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应该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f1的方向应该向左,故B正确,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应该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很容易,而静摩擦力的方向,除了利用定义还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判断:
    一、假设法
    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物体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则与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因此要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必须先要判断物体间相对滑动的趋势的方向.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确定两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用平衡条件判断
    有些物体间的相对滑动趋势不明显,用假设法也不易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但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可用物体平衡条件来判断物体是否受静摩擦力.其方向如何.
    三、由运动状态判断
    有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紧密相关,因此只有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
    四、有两种可能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有些静摩擦力在同一问题中有两种可能的方向,处理这类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分两个方向进行讨论,二是用绝对值不等式求解.
    3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命题方向】
    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表述是这个知识点的考查方向。
    例: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按压在粗糙程度相同的竖直墙壁上,当水平压力F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物体相对墙壁静止,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增大
    B.若物体相对墙壁静止,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减小
    C.若物体相对墙壁运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增大
    D.若物体相对墙壁运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不变
    分析:(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叫做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受到的是平衡力。摩擦力的变化,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去分析判断。
    (2)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结合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去判断摩擦力的变化。
    解析:解:(1)物体相对墙壁静止,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是平衡力。摩擦力和重力平衡,重力不变,摩擦力不变。故AB错误。
    (2)若物体相对墙壁运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粗糙程度不变,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对平衡力条件应用、滑动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考查。考查灵活,注意理解。
    【解题方法点拨】
    在影响因素表述时一定要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2.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所受压力有关
    【知识点的认识】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命题方向】
    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表述是这个知识点的考查方向。
    例: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按压在粗糙程度相同的竖直墙壁上,当水平压力F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物体相对墙壁静止,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增大
    B.若物体相对墙壁静止,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减小
    C.若物体相对墙壁运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增大
    D.若物体相对墙壁运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不变
    分析:(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叫做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受到的是平衡力。摩擦力的变化,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去分析判断。
    (2)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结合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去判断摩擦力的变化。
    解析:解:(1)物体相对墙壁静止,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是平衡力。摩擦力和重力平衡,重力不变,摩擦力不变。故AB错误。
    (2)若物体相对墙壁运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粗糙程度不变,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对平衡力条件应用、滑动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考查。考查灵活,注意理解。
    【解题方法点拨】
    在影响因素表述时一定要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3.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知识点的认识】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命题方向】
    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表述是这个知识点的考查方向。
    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如图是某老师写毛笔字的情景,向右运笔时,笔毫
    向左弯曲,笔毫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水平向左 ,笔毫上的墨汁越少就越干涩,在相同的压力下,墨汁越少,运笔时笔毫对纸张的摩擦力 越大 。
    分析:笔毫左弯毛笔相对于纸张向右运动,则笔毫所受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析:解:在纸上写字,笔在运行中时笔毫向左弯曲,说明笔毫相对于纸张是向右运动的,此时笔毫所受摩擦力会阻碍笔毫向右运动,故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笔毫上的墨汁越少,接触面越粗糙,在相同的压力下,笔毫对纸张的摩擦力越大。
    故答案为:水平向左;越大。
    点评:本题在考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等,重点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并学会应用。
    【解题方法点拨】
    在影响因素表述时一定要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4.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实验器材:一个木块、一块长木板、一块长玻璃板、一条长毛巾、一个弹簧测力计、砝码若干。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测出木块和木板、木块和毛巾、木块和玻璃板之间的摩擦力,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压力,再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并且记下各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摩擦力的大小,填在表格中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分析论证:
    (1)为了保证压力等于木板上物体的重力,必须在水平桌面上做实验
    (2)实验时所用的木板要足够长,以保证木块在上面画的时有匀速运动的过程
    (3)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目的是使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构成平衡力,这样读出拉力的大小,就可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了。由此推理可知,当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的摩擦力和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可利用平衡力的知识求摩擦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命题方向】
    考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如图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 匀速直线 运动,是为了让桌面对物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拉力二力平衡,大小 相等 。
    (2)在三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 丙 (选填“甲”“乙”或“丙”)。
    (3)比较甲、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压力 是否有关。
    (4)比较乙、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粗糙程度 是否有关,结论是:在 压力 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
    (2)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结合二力平衡分析;
    (3)(4)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据此分析回答。
    解析:解:(1)测量摩擦力的原理是二力平衡,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是为了让桌面对物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拉力二力平衡,大小相等。
    (2)在三次实验中,物体受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摩擦力,丙图拉力最大,则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丙。
    (3)比较甲、乙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乙中压力较大,故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4)比较乙、丙实验中,压力大小相同,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相等;
    (2)丙;
    (3)压力;
    (4)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
    点评:本题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考查实验原理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解题方法点拨】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
    35.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实验器材:一个木块、一块长木板、一块长玻璃板、一条长毛巾、一个弹簧测力计、砝码若干。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测出木块和木板、木块和毛巾、木块和玻璃板之间的摩擦力,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压力,再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并且记下各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摩擦力的大小,填在表格中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分析论证:
    (1)为了保证压力等于木板上物体的重力,必须在水平桌面上做实验
    (2)实验时所用的木板要足够长,以保证木块在上面画的时有匀速运动的过程
    (3)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目的是使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构成平衡力,这样读出拉力的大小,就可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了。由此推理可知,当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的摩擦力和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可利用平衡力的知识求摩擦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命题方向】
    考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如图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 匀速直线 运动,是为了让桌面对物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拉力二力平衡,大小 相等 。
    (2)在三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 丙 (选填“甲”“乙”或“丙”)。
    (3)比较甲、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压力 是否有关。
    (4)比较乙、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粗糙程度 是否有关,结论是:在 压力 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
    (2)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结合二力平衡分析;
    (3)(4)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据此分析回答。
    解析:解:(1)测量摩擦力的原理是二力平衡,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是为了让桌面对物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拉力二力平衡,大小相等。
    (2)在三次实验中,物体受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摩擦力,丙图拉力最大,则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丙。
    (3)比较甲、乙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乙中压力较大,故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4)比较乙、丙实验中,压力大小相同,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相等;
    (2)丙;
    (3)压力;
    (4)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
    点评:本题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考查实验原理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解题方法点拨】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
    3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汽车轮胎做上花纹;
    (2)增大压力,如骑自行车捏闸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变滚动为滑动,如汽车急刹车时车只滑不滚;
    (4)变湿摩擦为干摩擦.
    【命题方向】
    怎样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生活中的现象使用的是增大还是减少摩擦都是命题方向。
    例:自行车上应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其中属于增大摩擦力的是( )
    A.把手上刻有花纹
    B.车轮做成圆形
    C.给链条加润滑油
    D.前后轮都安装在滚动轴承上
    分析:(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摩擦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解析:解:A、把手上刻有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A符合题意;
    B、车轮做成圆形,是用滚动代替滑动的方法来减小摩擦力,故B不符合题意;
    C、给链条加润滑油,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的方法减小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
    D、前后轮都安装在滚动轴承上,是用滚动代替滑动的方法来减小摩擦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在考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并学会应用。
    【解题方法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时,分析操作前后的摩擦力变化即可.例如,锁生锈不好开时,将少量食用油注入锁孔就易开了,起初开锁难说明摩擦力大;操作后,开锁容易说明摩擦力减小.前后对比说明注入食油使摩擦力减小了,或者,直接分析操作符合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哪一项,这需要我们熟练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与途径.
    37.声音产生的原因
    【知识点的认识】
    (1)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
    【命题方向】
    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例: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析:解: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乒乓球被弹开,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38.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和现象:
    1.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光从光源传播出来,照射在不透光的物体上,不透光的物体把沿直线传播的光挡住了,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受不到光照射的地方就形成了影子。
    3.日食: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
    4.月食: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5.激光准直:激光束作为基准线,在被测点上设置激光束的接收装置,求得准直点偏离值的一种测量方法。
    【命题方向】
    考查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例: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雨后的彩虹
    B.月食的形成
    C.放大镜成像
    D.水中树的倒影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析:解:A、雨后彩虹,是利用了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月食的形成,是利用光沿直线播形成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放大镜成像,是利用了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解题方法点拨】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它解释了如何通过光线传播来确定物体和像的位置。这一原理在人眼视觉和各种光学仪器中起着关键作用。
    39.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现象
    40.像与实际位置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光的折射现象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当光线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一现象在观察水中的物体时尤为明显,‌因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导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我们观察到的水中的物体并不是真实的物体位置,‌而是物体的虚像。‌物体的实际位置在像的下方,‌这是由于光的折射规律所导致的视觉误差
    【命题方向】
    考查由于光的折射,水中的物体像与实际的位置不同。
    例:如图所示来自池底A点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 折射 现象;当岸上的人眼睛位于B处时,逆着射入眼睛的光看去,感觉A升高到A′的位置,即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填“深”或“浅”)。
    分析:池底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
    解析:解:透过水池中的水看池底,是池底反射的光斜射到水面时,发生折射远离法线后进入眼睛,而我们逆着光的方向看见的池底的虚像,所以看上去比实际位置浅;
    故答案为:折射;浅。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光的折射现象,属于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光的折射现象导致我们看到的水中物体的位置与实际位置存在差异,‌物体的实际位置位于我们看到的虚像的下方
    41.温度计的使用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9/8 9:49:31;用户:组卷17;邮箱:zyb017@xyh.cm;学号:41418980
    实测物体
    物体质量m/kg
    重力G/N
    物体1
    0.1
    1
    物体2
    0.2
    2
    物体3
    0.3
    3
    实验步骤
    台式测力计示数F/N
    鞋子总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①把鞋子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4.8
    4.8
    1.9
    ②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鞋子上,重复步骤①的实验
    3.2
    4.8
    1.2
    ③氢气球仍系在鞋子上,往鞋子里加入适量的沙子,使台式测力计的示数为4.8N,再重复步骤步骤①的实验
    4.8
    6.4
    1.9
    实测物体
    物体质量m/kg
    重力G/N
    物体1
    0.1
    1
    物体2
    0.2
    2
    物体3
    0.3
    3
    实验步骤
    台式测力计示数F/N
    鞋子总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①把鞋子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4.8
    4.8
    1.9
    ②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鞋子上,重复步骤①的实验
    3.2
    4.8
    1.2
    ③氢气球仍系在鞋子上,往鞋子里加入适量的沙子,使台式测力计的示数为4.8N,再重复步骤步骤①的实验
    4.8
    6.4
    1.9

    相关试卷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浮力》模拟练习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浮力》模拟练习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共71页。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压强》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压强》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共88页。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电和磁》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电和磁》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共7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