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  第4课 窦娥冤(节选)(9)第1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  第4课 窦娥冤(节选)(9)第2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  第4课 窦娥冤(节选)(9)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共14页。
    词语积累
    1.记课内词语
    ①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多指没有亲属或亲属不在身边。
    ②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③前合后偃:前倾后仰,站不稳。
    ④古陌荒阡:荒郊野外,人烟稀少地方的纵横小路。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2.记近义词语
    ①埋怨·抱怨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
    ②分辨·分辩
    分辨: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
    分辩: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
    名句识记
    1.关汉卿名句
    ①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不伏老》
    ②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望江亭》
    ③一人拼命,万夫难当。——《单刀会》
    ④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一枝花·不伏老》
    ⑤船到江心补漏迟。——《救风尘》
    ⑥东洋海洗不尽脸上羞,西华山遮不了身边丑。——《金线池》
    ⑦雨里孤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望江亭》
    ⑧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鲁斋郎》
    ⑨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鲁斋郎》
    ⑩事前要思免后悔。——《救风尘》
    2.关于公正的名言
    ①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薛宣
    ②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何启
    ③公正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④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⑤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古罗马]西塞罗
    ⑥同样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
    ——[英]莎士比亚
    ⑦一切背离了公平的知识都应叫作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古希腊]柏拉图
    ⑧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法]孟德斯鸠
    主题悦读
    1.品读关汉卿
    风花雪月终了情
    有人盛赞,说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但文艺复兴的时代是多么令人振奋,那是个黑夜即将被撕裂、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代,莎士比亚只是用手中的笔来点缀新时代的文明的光芒,用怀旧的深情来赞颂这个新时代。而关汉卿,却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没有黎明的迹象,没有文明的微光,除了黑暗,就是万马齐喑。他的笔,正如鲁迅的如椽大笔,是匕首,是投枪,将野蛮的躯体刺透,将肮脏的灵魂戳了个粉碎。他就像一个忍受孤独的英雄,在没有星星月亮,没有方向路标的山路上努力开拓……
    有人称颂,说他是中国的千古情圣,但他没有柳永“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失落苦恼,也没有同词人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悲情表白。他不是那种儿女情长的人,虽然他也是性情中人。他知道,情是由恨和爱这两个催化剂发酵而成的。
    他当然有恨。元一代,最虚伪、最肮脏、最不讲人道的城市是大都。在这个最目无王法的地方,丑恶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外来压力下的生离死别和杀戮每天都在继续。但他没有像那些普通人一样熟视无睹或向隅而泣,而是拿起笔来表达恨,希望用恨的表达来唤得爱的出场。他将仇恨通过笔来承载,使之作用于舞台,通过杂剧来演给那些达官贵人看,让他们能够收敛自己,慎重决策,有所醒悟,有所更改。仇恨的艺术化让权贵们惊心,让他们警醒。关汉卿的舞台,是丑恶的曝光台,是仇恨的宣泄地。不要总是认为他仅是个生活的再现者。他还是个现实分析者和匡扶者,他不是一味地来展示恨,而是希望借恨的种子来萌发爱的火花。他希望实现民族和解,消除种族歧视,消除人间的罪恶与不平。
    他当然也有爱。他的手中有一刀一笔。那把手术刀是用来治疗民众的肉体的,让他们减除病痛的困扰,让轻者痊愈,让重者减缓,让死者瞑目。他解剖的有三种人:病者、残暴者和自己。他是个布衣,但责任驱使着他,让他甘当布衣卿相。虽然现实多无奈,但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不愿直接揭示人们内心的麻木与伤感,不愿再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他像老子,用水一样的柔性来安抚天下苍生,使他们暂得安慰。即便是面对那些暴政者,也还是存有一丝的希望,希望舞台上的展现能够唤醒他们心中已沉睡的人性和良心,哪怕是一点点。
    于是,他的那些杂剧,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都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真善美,就让它在理想中实现,在舞台上升华。他知道,人们已经够苦的了,不该再给他们沉痛,不该在他们脆弱的心灵上再施以重负了。即便现实中无法存在或实现,也要通过神异之能来得以显现,或是寄希望于包拯一样的青天大老爷来伸张,或是如同鲁迅在《药》中的结局方式,用一个隐喻的曲笔来暗含。
    在那个儒学衰微的时代,关汉卿是个大儒。那个时代,那些标榜正统儒者的人物,要么被迫担任微官,志气衰微;要么被逼入荒林野谷,湮没无闻。身为儒者的关汉卿,却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由台阁走向民间,由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他无法执着于儒学的雅化,社会逼使他走向世俗。他只有折中,将雅化抛弃,而将儒学推向雅俗共赏的境地。
    既然整个社会都将儒者踩在脚下,他就索性剥掉自己的儒者外衣,放浪形骸于勾栏行院,与那些歌儿舞女相厮混。这是作为书会艺人的他,不满于社会思想重压的有意反抗,一种不屈服,一种倔强。他让我们知道,反抗既可以是窦娥式的指天斥地,也可以是关汉卿式的以柔摧刚!(有删改)
    点评 这是一篇激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讴歌了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上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赞美了关汉卿的爱民之情与救民之志,表现了关汉卿在元代黑暗现实面前的反抗精神。文章气势磅礴,多用整句、排比和比喻。段落层次清晰,有极强的可读性。
    2.课文赏读
    《窦娥冤》的“三美”
    关汉卿通过基于现实主义的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法,广泛而深入地反映出元朝吏治的腐败残酷,深刻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窦娥冤》集中描写了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侮辱、冤屈,读者在为其悲剧命运感慨悲叹的同时,又得到了一种美的感受。
    一美在真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3岁丧母,7岁替父亲还高利贷给别人做了童养媳,17岁成了寡妇,后遭流氓张驴儿父子凌辱逼迫,被地主官吏桃杌拷打凌逼,终判处斩刑。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窦娥所受迫害的愈多愈深,她对黑暗社会罪恶的认识也就愈清楚,她的反抗也就愈强烈。如窦娥所说:“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透过《窦娥冤》杂剧,我们看到了一幅黑暗的“群丑图”,也看到了一部那时社会底层妇女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主义手法的执着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当今学生的写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歌则歌之,该针砭则针砭之。唯有贴近时代,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才真正感人心,才真正具有美感。
    二美在善
    《窦娥冤》在展示黑暗社会和恶势力酿就窦娥悲剧的过程中,也一步步突出了窦娥善良的性格,其善良具体表现在:窦娥牺牲了自己为父亲还高利贷,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是窦娥一生悲剧的开始。赛卢医因赖债而欲勒死蔡婆婆,偏巧得到张驴儿父子的解救;张驴儿威胁蔡婆婆,要强占窦娥,遭到窦娥的强烈反抗。张驴儿所谋不遂,就想用毒药毒死蔡婆婆,不料却被他父亲误吃;张驴儿就诬陷窦娥,昏官桃杌却严刑逼供,她宁肯死也绝不屈服。于是,穷凶极恶的桃杌把这一招用在了蔡婆婆身上。窦娥看见桃杌酷吏严刑拷打蔡婆婆时,宁肯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年迈体弱的婆婆受刑挨打;在被押赴刑场时,她首先想到的是怕婆婆看她披枷带锁而伤心,提出要求绕路走。这种为保全他人而牺牲自己,临死不念自己却顾念他人的善良性格,看来不可简单地归之为封建孝道、儒学仁义,因为她心中明知蔡婆婆是与自己同命运的人,而且这种对长辈孝顺、体贴且无微不至的品质何尝不是值得我们称赞的呢?
    然而,窦娥这一形象的善良美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一个极其善良孝顺的女性楷模,却被黑暗的时代和恶势力置于死地,这能不激起读者对这个黑暗时代极大的愤怒和强烈的不满吗?作品也因此具有更深邃、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三美在壮
    窦娥起初对张驴儿这样的社会恶势力的认识是清楚的,也敢于斗争反抗,但对官府却存有幻想,自认为“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遭受一顿毒打之后,她的幻想消失了些,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但是她的幻想并没有因此完全消失,她仍然认为上司会复审案情,而且冤枉事应该是“天地知”的,或许还有昭雪的机会。只有当她被押上刑场问斩时,她才完全清醒过来,真正对世道和王法提出了疑问和否定,终于惊天动地地提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以及“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控诉,喊出了同时代被压迫劳动群众的共同心声。这些情节是多么悲壮啊!
    《窦娥冤》还有更新的突破,它不是停留在激起他人的追求或预示胜利上,而是虽死犹追求之,借鬼魂的力量最终赢得了胜利。窦娥接连遭遇丧母、离父、丧夫、逼婚、受诬、被判、斩刑,内心充满着忧愤和不平,但现实的处境使她无法实现申冤复仇的愿望。于是,临刑前她立下三桩誓愿,要让这冤案大白天下,要让这不公正的人世受到上天的惩罚;而死后为鬼的窦娥阴魂不散,守定望乡台,等到父亲做官还乡,她便托梦给父亲,能够让父亲为自己伸张正义,处死恶徒,罢黜昏官。如此看来,窦娥遭遇可悲,但其情则壮。之所以壮,就壮在她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她的冤屈感动天地,誓愿变成现实;壮就壮在虽死而以鬼魂显形,(给她的父亲托梦)呼唤亲人伸张正义。正因为作品描写了这样超现实的壮举,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比起其他作品所描写、所表现的许多善良的妇女形象来,更加别具一格,更加丰满完善,更加光彩照人。
    《窦娥冤》这一悲剧,美在其真、其善、其壮,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元散曲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关汉卿确实是一个① 的人物。他在元初顺应了下层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理和生活要求,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宕到了清初。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与异族歧视者和统治者持不合作的态度,这无疑是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由于关汉卿是元散曲作家中一位集大成的人物,其文化成就带有② 的性质。当诗歌在唐诗、宋词盛极而衰时,他在曲家中发扬蹈厉,使元散曲这种艺术形式成熟起来,从而推动了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发展。至明清交替之时,散曲虽成为强弩之末,但其形成的艺术光斑③ ,关曲中适时而动的哲学观念符合历史的潮流,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我们拿许多元代、明代作家散曲作品与现存关氏作品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关曲是整个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示例)①举足轻重 ②兼容并包 ③若隐若现
    解析 ①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此处形容“关汉卿”的地位重要,可填“举足轻重”。②兼容并包: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此处用于“文化成就”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可填“兼容并包”。③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此处形容散曲的“艺术光斑”隐隐约约,可填“若隐若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答案 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伸到了清初。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语序不当,由“他在元初顺应了下层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理和生活要求”可知,横线上的主语为“他”,应把“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改成“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二是“延宕到了清初”中“延宕”用词不当,“延宕”的意思是“拖延”,应把“延宕”改为“延伸”。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关曲比作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形象地写出了关曲在整个散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关曲是整个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中,把“关曲”比作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形象地写出了关曲在整个散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知人论世
    1.认识作者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元代大都(今北京)。戏曲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誉为“曲家圣人”,简称“曲圣”。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关汉卿一生创作剧目有六十多种,但大都佚失,现仅存18种。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
    2.探寻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进行着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以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当时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贪污横行,冤案不计其数。元世祖死后,他的孙子铁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贪赃枉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次,查出有贪污行为的官吏一万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窦娥冤》的冤案就发生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
    初读文本
    1.读正文,通文意
    (1)下面是第三折的人物角色,请用连线形式画出正确的对应关系。
    答案
    (2)课文是通过哪几个场景来刻画主人公窦娥的形象的?请简要归纳。
    答:
    答案 ①去法场的路上痛斥天地;②法场上与婆婆诀别;③行刑前发三桩誓愿;④死后两桩誓愿马上应验。
    2.通文意,填导图
    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诀别蔡婆 ②临刑发愿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2.写对字形
    3.辨析近义词语
    答案 (1)顺水推船 (2)因势利导
    附:助读资源
    1.文学常识
    戏 剧
    (1)戏剧的概念: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看,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可以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语言: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元杂剧
    (1)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每个剧本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戏”或“旦本戏”。
    (2)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称呼;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称呼。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官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3)剧本构成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构成。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介即科范,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等。
    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别的人物自叙心里的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2.名家评点
    (1)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近代学者王国维
    (2)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现代戏剧家李健吾
    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作品主题
    1.阅读戏剧首先要把握戏剧冲突。结合本折及之前的情节(参见课文注释①),分析课文有哪些戏剧冲突,这些冲突是什么性质的冲突,有什么作用。
    答案
    2.作者借戏剧冲突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答:
    答案 ①表现在封建社会中善良百姓的悲惨遭遇及反抗精神。
    ②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司法制度的丑恶。
    ③多个层面上的冲突,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无法自我解决的内在矛盾。
    分析语言,把握形象
    1.窦娥开篇诅咒天地的唱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窦娥为何要指斥天地鬼神?这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
    答:
    答案 (1)开篇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勇于反抗的精神。(2)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号,是她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和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3)这表现了她的不屈而勇于反抗的精神。
    2.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同刽子手的对话和唱词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灵?在表现剧作主题方面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 (1)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在表现剧作主题方面起到了衬托的艺术效果。这里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腐朽与黑暗;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深重。这样与窦娥的反抗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她被毁灭,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3.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是什么原因?窦娥同蔡婆的对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行?
    答:
    答案 (1)不走前街走后街是因为走前街会经过自己家,她不愿让婆婆见到自己披着枷锁而伤心。
    (2)窦娥同蔡婆的对话,完全是年轻媳妇对婆婆的口吻,自然真实,通情达理。它让人感受到窦娥临死之时对生命的留恋,而她对婆婆的要求之低,也表现出她在婆婆面前一贯善良和温顺的品行。
    4.窦娥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答:
    答案 造成窦娥悲惨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文化及主人公自身的原因。①社会原因是主要原因,窦娥的悲剧是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及混乱之下的乡绅恶霸,封建社会官吏的压迫、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造成的,所以,她的悲剧的根源是腐败的政治和黑暗的官场对她的迫害。②对封建文化宣扬的彼岸世界的迷信也是窦娥悲剧的一个无形的帮凶,窦娥不再相信现实社会能还她清白,因而寄托于鬼神,将自己对社会的满腔怨恨,化为惊世骇俗的三桩誓愿,这都是出于迷信思想中对鬼神的敬畏和鬼神掌着生死及人间公平的幻想。③窦娥所承受的一系列苦难和她最终的毁灭,是出于其自身的信念和理想准则。窦娥在封建道德的濡养下长大,因此在其心中传统的封建礼教和贞节观念是不可改变的,这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原因。
    探讨手法,体会效果
    1.填写下表,深入理解三大誓愿所用典故及誓愿目的。
    答案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 六月飞霜 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让尸体洁白不染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 东海孝妇 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
    2.三桩誓愿在内容安排上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三大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答:
    答案 (1)三桩誓愿在内容安排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三桩誓愿“示冤”的范围逐渐扩大:血溅白练,刑场上的人们看到了;六月飞雪,山阳县的百姓知晓了;亢旱三年,楚州人民为证了。
    (2)三大誓愿的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三大誓愿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从“示冤”到“惩处”的递进关系。在三桩誓愿中,窦娥的反抗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
    3.窦娥发三大誓愿求助天地和前文她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是否矛盾?
    答:
    答案 窦娥发三大誓愿求助天地和前文她对天地鬼神的指斥还是有所矛盾的。前者指天斥地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是借指天斥地来斥责现实中的黑暗社会;后者则是无助之下的依靠和寄托,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自己的冤案。这正反映了窦娥这个人物内心的意志冲突。
    4.这三桩誓愿的实现并不符合现实,如何理解剧中这种超现实情节?
    答:
    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作品中却实现了,这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展现。正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才使得窦娥之冤屈表现出了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表达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全剧的思想性,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感情的慰藉和少许的心理平衡。
    请结合课文《窦娥冤》,以“窦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点评人物的话,100个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窦娥,我想对你说,你是个弱女子,但你勤劳、善良、孝顺,面对被卖抵债、丈夫早逝的悲惨命运,你坚强地生活着,为了不让婆婆受罪,不惜违心地承认杀人的罪行。窦娥,你又是一个烈女子,你敢于抨击官吏们的腐败,敢于指责天地的不公,你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抗争的意义。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窦娥
    dòu
    嗟怨
    jiē
    刽子手
    ɡuì

    jiǎn
    盗跖
    zhí
    罪愆
    qiān
    错勘
    kān
    湛湛
    zhàn
    邹衍
    yǎn
    苌弘
    chánɡ

    埋怨
    mán

    占卜

    埋没
    mái
    萝卜
    b

    提水


    连累
    lěi
    提防

    劳累
    lèi

    煞尾
    shā

    咱家

    煞费苦心
    shà
    咱们
    zán
    词语
    正确字
    词语
    正确字
    亲juàn

    jiānɡ液

    ténɡ写

    船jiǎnɡ

    qiān陌

    yǎn旗息鼓

    xiān维

    都江yàn

    jiān灭

    yà苗助长

    顺水推船
    都有“顺应趋势办事”的意思。
    “顺水推船”为中性词,有时含贬义。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用作褒义,指根据形势加以引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应用
    (1)老总知道李如意已经威名扫地,如今见他自动提出辞职,也就 ,让人给他结算了薪酬,打发他离开公司。
    (2)不论是“垃圾兑换超市”,还是“绿色银行”,抑或“道德银行”,只有 ,才能进一步激发老百姓参与公益的热情,扩大公益的社会基础。
    学习目标 1.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作品主题。2.分析人物语言,深入理解窦娥的性格及其悲剧。重点3.探讨浪漫手法,体会艺术魅力。
    戏剧冲突
    冲突性质
    冲突作用
    戏剧冲突
    冲突性质
    冲突作用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
    底层百姓与社会上的地痞恶棍的冲突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窦娥与太守的冲突
    百姓与昏庸官府乃至腐败的司法制度的冲突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腐败和黑暗
    窦娥与天地的冲突
    内心道德观念的冲突
    反映了百姓善良而强烈的愿望
    三大誓愿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及作用
    誓愿目的
    第一桩誓愿
    第二桩誓愿
    第三桩誓愿

    相关学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4 窦娥冤(节选)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4 窦娥冤(节选)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知识链接,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共6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