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2018年1月1日,某航空公司UA890航班于当日从上海出发,飞往旧金山(38°N,120°W),最后抵达目的地的时间是2017年12月31日。下图示意该航班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航班到达目的地时,处于2018年的范围占全球的( )
A. 等于1/2B. 多于1/2少于2/3C. 等于2/3D. 多于2/3
2. 若该时段30°-40°N范围内平均日出时间为7:00,该航班飞行期间经历的白昼时间约为( )
A. 3小时B. 6小时C. 9小时D. 12小时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航班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西八区)为2017年12月31日18:34,经计算此时西二区为2018年1月1日0:34,则处于2018年的范围是西二区向东至东十二区,占14.5个时区,占全球范围多于1/2少于2/3,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据题干,该时段30°-40°N范围内平均日出时间为7:00,则平均昼长为10小时,即该时段飞机飞行区域的昼弧大约为150°。飞机飞行时长约10小时,飞机实际跨越了经度约120°,即飞行角速度约为12°/h,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h,飞机跨越昼半球的角速度合计为27°/h。该航班飞行期间经历的白昼时间约为:150°÷27°≈6小时。故选B。
【点睛】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 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如下图:
休斯顿(29°N,95°W)计划建造覆盖光伏面板的圆弧形时间拱门。该建筑表面设计有一系列开口,按时间顺序依次打开各开口一小时,使阳光通过开口在地面形成一个光斑,一小时内光斑在地面缓缓移动,用以标志地方时刻。图左示意一日中不同时刻太阳与相应光斑的位置变化。某年2月10日某学者在当地开展光伏面板温度与发电效率关系的实验,图右示意实验结果。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时段(地方时),地面光斑移动距离最远的是( )
A. 7月1日8时~9时B. 9月1日10时~11时
C. 11月1日13时~14时D. 1月1日16时~17时
4. 若2月10日全天晴朗无风,下列时刻(均为地方时)中单位面积光伏面板发电量最大的是( )
A. 6时B. 10时C. 14时D. 18时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休斯顿(29°N,95°W)计划建造覆盖光伏面板的圆弧形时间拱门,使阳光通过开口在地面形成一个光斑,休斯顿位于北回归线以北,7月1日与 9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休斯顿太阳高度角较大,故光斑移动距离小,AB错误;11月1日与1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但11月1日13时~14时的太阳高度角远大于1月1日16时~17时,且1月1日16时~17时太阳高度角变化较大,故地面光斑移动距离最远的是1月1日16时~17时,C错误,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光伏面板发电效率逐步降低,2月10日休斯顿昼短夜长,故日出晚于6时,日落早于18时,6时与18时无太阳辐射,AD排除;10时较14时光伏面板的温度低,故单位面积光伏面板发电量最大,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太阳斜射地面程度越大(即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小。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右图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图左为地球内部图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
A. 甲层B. 乙层C. 丙层D. 丁层
6. 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越短,表明( )
A 震级越大B. 距震中越近C. 震源越深D. 烈度越小
7. 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积石山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应用有( )
①遥感技术一一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
③地理信息系统一一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④地理信息系统一一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5. A 6. B 7.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即圈层甲中,A正确;乙是软流层,丙是地幔,丁是地核,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而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震源深度越浅,距震中越近,B正确,C错误;震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图示中显示本次地震震级为6.5级,A错误;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关,还与震中距、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烈度大小与倒计时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通过倒计时时间来判断烈度大小,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遥感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①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定位,但不能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②错误;地理信息系统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但地理信息系统不能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④正确,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北京时间2024年4月9日凌晨,2024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多地上演。观测证实,日全食期间,电离层电子浓度会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这次日全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会造成地球温度明显下降B. 可能对无线电短波通讯造成一定干扰
C. 有机会看到完整的光球层D. 可同时看到美丽的极光
9. 日全食发生之时( )
A. 北京玉渊潭的樱花烂漫B. 伦敦民众沉浸在日全食的黑暗中
C. 纽约的正午日影正在变长D. 墨西哥的日全食出现在西北方向
【答案】8. B 9. A
【解析】
【8题详解】
日全食是日食一种,日全食发生时随着月球遮挡住太阳辐射,大气层高处的电离层也会发生一些相应变化,这暂时会对信号需经过电离层反射的无线电中波、短波通信造成一定干扰,另外,日食造成的降温不会很大,A错误,B正确;日全食期间,太阳光球层被月球遮挡,看不到完整的光球层,C错误; 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在北美洲多地上演日全食期间,不可能同时看到美丽的极光,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北京玉渊潭的樱花烂漫是在4月,故本次日全食发生之时,北京玉渊潭的樱花烂漫,故A项正确; 本次日全食在北美洲多地上演,伦敦民众不会沉浸在日全食的黑暗中,故B项错误;日全食发生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纽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正午日影变短,故C项错误:墨西哥主要属于西六区,北京时间(东八区)2024年4月9日凌晨,墨西哥时间为午后,距离日落时间尚早,此时太阳应该在西南方向,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于2023年4月6日返回上海。这次南极科考气象部门共有4名队员随队,除1名返回外,还有3名队员继续值守,执行为期一年的常规气象观测任务。南极科考站分为常年站、夏季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读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适合科考队员进驻夏季站时间是( )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11. 泰山站在昆仑站的( )
A. 南方B. 西方C. 东方D. 北方
12. 我国南极科考站中适宜三名队员值守的是( )
A. 泰山站B. 昆仑站C. 中山站D. 罗斯海新站
13. 为保障全年电力供应,除柴油发电机外,常年站还宜配备( )
A. 潮汐发电机B. 风力发电机
C. 地热发电机D. 水力发电机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B
【解析】
【10题详解】
1月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的暖季,且有极昼现象,是适合科考队员进驻夏季站的时间,4、7、10月南极地区气温较低或是处于极夜期间,不是最适宜科考队员进驻夏季站的时间,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泰山站与昆仑站的经度相当,但纬度低于昆仑站,昆仑站更接近南极点,故泰山站在北,昆仑站在南,故泰山站在昆仑站的北方,故选D。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南极科考站分为常年站、夏季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我国南极科考站中适宜三名队员值守的是应是常年站,其纬度较低,自然环境相对较好,读图可知,中山站和长城站纬度较低,应为常年站,故选C。
【13题详解】
南极地区气候酷寒,沿海地区冰封时间长,且多雪山和浮冰,故不适合开展潮汐发电,A错误;南极地区风力极强,被称作地球上“风库”,年平均风速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故为保障全年电力供应,除柴油发电机外,常年站应该配备风力发电机,B正确;南极地区地热资源并不丰富,故不适合进行地热发电,C错误;南极地区气候酷寒,水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故不适合进行水力发电,D错误。故选B。
【点睛】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
2023年暑假,安徽省某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安徽省金寨县某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研学小组在图示区域最高点进行观察( )
A. 能看到乙处有车辆在行驶B. 能看到丙处有人在划船
C. 能看到丁处有人在攀岩D. 能看到戊处有人在爬山
15. 图中过境省道选线的主要理由是( )
A. 海拔低,沿河谷伸展B. 起伏小,尽量为直线
C. 不跨河,减少工程投入D. 避开断崖,减少地震
16. 图中下列地点露营安全性最高的是( )
A. 甲B. 丙C. 丁D. 戊
【答案】14. B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最高点为丁处陡崖西边的山峰,最高点和乙处中间被山脊阻挡,看不到行驶的车辆,A错误;最高点到丙处河流中间等高线上密下疏,先陡坡后缓坡,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B正确;最高点和丁处有陡崖,不能通视,C错误;最高点和戊之间有山峰阻挡,不能看到戊处有人在爬山,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图中过境省道穿过河流,没有沿河谷伸展,A错误;过境省道经过的地区等高线数值小且稀疏,地势起伏较小,因此没有沿等高线修建,线路平直,B正确;过境省道跨越了河流,需修建桥梁,工程投入大,C错误;避开断崖是为了避免崩塌、落石,并不是为了减少地震,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甲、丙距河流太近,有山洪的隐患,AB错误;丁位于陡崖下,有落石隐患,C错误;夏季降水多,戊位于山坡,地势略高,受山洪的影响小,安全性高,D正确;故选D。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
17. “盐光互补”是在保证基本盐业生产性能前提下,实现“水上发电+水面晒盐+水下养殖”的新型高效生产方式。
天津滨海新区(117°E,39°N)的长芦盐场建成世界单体最大的“盐光互补”项目。该地通过排列光伏阵列间距、调整光伏面板坡度,研发配套光伏制氢-储氢等措施,推进盐、光、渔、储产业一体化发展。
。
(1)推断当日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是____(甲/乙/丙)处,其成因是:____。
(2)“盐光互补”项目建设选择在长芦盐场的区位因素是( )(不定项选择)
A. 滩涂面积B. 市场需求C. 劳动力资源D. 科学技术
(3)某研究团队对长芦盐场所在纬度与太阳入射角等参数进行模拟推算,以此设定光伏面板
的最佳坡度和光伏阵列的最佳间距:
①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光伏面板的坡度应不断____(单选:A增大;B减小);光伏阵列间距应不断____(单选:A增长;B缩短)。
②最终科研团队将长芦盐场的光伏面板坡度设定为17°,增加光伏阵列间距至14米(常规的2倍),其目的最可能是____(单选)
A.节省建设成本;B.减少风浪危害;C.提高发电效益;D.保障综合效益
【答案】(1) ①. 乙 ②. 乙处位于迎风岸,风浪更大 (2)ABD
(3) ①. A ②. A ③. D
【解析】
【分析】本题以“盐光互补”项目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风向的判读、工业区位、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点是乙处。结合等压线分布可知,乙处吹东南风,位于迎风岸,风浪更大;甲吹偏北风,属于离岸风,风暴潮影响较小;丙距离海岸较远,风暴潮影响小。
【小问2详解】
长芦盐场拥有大片滩涂,这为光伏阵列的建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A正确;周边地区经济发达,对电能的需求量大,B正确;光伏技术是实现“盐光互补”项目的关键,D正确;劳动力资源对盐光互补影响小,C错误,故选ABD。
【小问3详解】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为了更有效地接收太阳辐射,光伏面板的坡度应逐渐增大,以更好地匹配太阳入射角。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光伏阵列的阴影会变得更加明显。为了保证每个光伏阵列都能接收到足够的阳光,它们之间的间距需要逐渐增长,以减少阴影的影响。光伏阵列之间的距离拉得更长,可以将光伏板对水面的遮挡,以及对盐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盐光互补”电站的每一块光伏面板的坡度是精确设计到17°,而一般大部分光伏电站设计的面板坡度在30°至40°左右。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对一年四季太阳运行的轨迹来观察,光伏面板17°的坡度对水面的遮挡是最小的。综合两方面看,其目的是在保障发电的前提下,保证盐田生产受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从而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D正确;节省建设成本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风浪对光板的影响少,B错误;这样的布局减少发电量,C错误。故选D。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1:下图为北半球某节气某时刻晨昏线分布示意图(部分),阴影部分表示夜晚,弧线b表示晨昏线中的一段。
(1)作图:图中用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弧线b为____(填“晨”或“昏”)线。
(3)图中甲、乙两地的角速度关系是____,由乙地向丁地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____(填“东”或“西”)发生偏转。
(4)图中甲地的地方时为____。
资料2:我国古代人民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2022年12月22日(农历冬月廿九)这一天是冬至,读下面的24节气示意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5)2022年冬至这一天,和右图中字母____的位置对应,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º的地方是____。
(6)冬至过后1个月,就进入____(节气),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对应这段时间里,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变____(大、小),白昼长度逐日变____(长、短)。
(7)从小雪到大寒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____。
(8)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是____月初,最靠近____(节气);从立夏至夏至期间,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
(9)冬至第二天对应的月相是____月。
【答案】(1)逆时针运动如图:
(2)昏 (3) ①. 相等 ②. 东
(4)20时 (5) ①. C ②. 南回归线上(23º26´S上)
(6) ①. 大寒 ②. 大 ③. 长
(7)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
(8) ①. 1 ②. 小寒 ③. 昼长夜短(且昼逐日延长)
(9)新月(朔)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部分光照图、24节气图公转示意图为背景,涉及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判断、地转偏向力判断、节气推断、昼夜长短变化、月相判断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小问1详解】
图为北半球的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如图所示:
【小问2详解】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半球经过b变为夜半球,故b为昏线。
【小问3详解】
角速度都相等(除极点外),故甲角速度等于乙线角速度。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右偏,故由乙地向丁地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东偏。
【小问4详解】
b是昏线,其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即丙的地方时为18时,甲比丙地方时早2个小时,故甲地方时为20时。
【小问5详解】
由右图地球直射的纬线可知,A是夏至、B是秋分、C是冬至、D是春分,2022年冬至这一天,和右图中字母C对应。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达到90度的是南回归线。
【小问6详解】
由24节气图可推出,冬至一个月后为大寒(每相邻一个节气约差15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上海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白昼逐渐变长。
【小问7详解】
小雪和大寒是关于冬至对称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后向北移动。
【小问8详解】
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最接近冬至,从立夏至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且昼逐日延长。
【小问9详解】
由材料“2022年12月22日(农历冬月廿九)这一天是冬至”,可知第二天为初一,月相应为新月或朔月。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南方某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丘陵坡度较低缓,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下图为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用折线大致画出③—⑤的地形剖面图(不要求标出具体的海拔数值)。
(2)图示①②③④四点中,在主峰能通视的点是__________。
(3)图示①②③④四点中,位于峡谷中的是__________,试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图如下:
(2)①② (3) ①. ③ ②. 判断理由:③附近等高线南北两侧数值大,中间数值小,说明两侧高,中间低,为谷地;③两侧等高线密集,说明两侧坡度大,谷坡陡峭。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形剖面图、等高线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为了画出③-⑤的地形剖面图,我们需要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推断。首先,观察等高线图,我们可以看到从③点到⑤点,地形先上升后下降。具体来说,从③点开始,地形逐渐升高到达一个高点后,再逐渐降低,直到点。因此,在画折线时,我们需要先向上画一段表示地形的上升,然后再向下画一段表示地形的下降由于题目不要求标出具体的海拔数值,我们只需要大致画出地形的起伏变化即可。
【小问2详解】
在主峰能通视的点是②和④。这是因为从主峰出发,视线可以无障碍地到达这两个点。具体来说,从主峰到②点的连线没有遇到任何山脊或山峰的阻挡,因此可以通视。同样地,从主峰到④点的连线也没有遇到障碍物,也可以通视。而①和③两点则不同,它们分别被山脊或山峰所阻挡,因此无法在主峰上通视。
【小问3详解】
图示中的③点位于峡谷中。这是由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所决定的。首先,我们观察③点两侧的等高线,发现它们都向③点凸出,并且等高线数值大于③点,这说明③点位于一个低洼的地带,即河谷地带。其次,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③点所在的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山谷比较狭窄,这也符合峡谷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判断③点位于峡谷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A点在D点的, 左图中B河流的流向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A点在D点的, 左图中B河流的流向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