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纳马夸兰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地区位置及其雨季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雨季时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A 东南风B. 东北风
C. 偏北风D. 偏西风
2. 多肉植物叶小、肉厚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 昼夜温差大B. 干旱气候
C. 径流量丰富D. 多雾的环境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纳马夸兰南部地区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雨季时受南半球的西风带影响,吹西北风,水汽来源主要是偏西风,D对。A、B、C错。
【2题详解】
多肉植物叶小、肉厚,利于减少叶片的水分蒸发,在植物体内储存水分,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的气候,B对。昼夜温差大、多雾的环境不是叶片小的原因,A、D错。径流量丰富地区叶片大,C错。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3.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幅度比甲地大B. 甲地冬季降水大于乙地夏季降水
C. 气温年较差甲地大于乙地D. 年平均气温甲地大于乙地
4. 关于甲、乙两地降水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降水多时,与西南季风有关B. 乙地降水多时,与东南信风有关
C. 两地降水少时,与副热带高压有关D. 两地降水多时,与风带移动有关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乙地降水最多月份是200mm,季节变化幅度比甲地(450mm)小,A错误。气温最高时是夏季,最低时是冬季,甲地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B错误。气温年较差甲(约6℃)地小于乙(约16℃)地,C错误。年平均气温乙地小于甲地,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甲地降水多时,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有关,西北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乙地为地中海气候,乙地降水多时,与西风带北移控制乙地有关,故两地降水多时,与风带移动有关,D正确,AB错误。乙地降水少时,受副高控制,甲地降水少时,是受东南风控制,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气候的因素: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截至2019年底,欧洲已并网海上风电装机总量达到22072MW,分布在欧洲12个国家的110个海上风电场。其中英国占45%、德国占34%、丹麦占8%、比利时占7%、荷兰占5%。目前,欧洲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主要在北海(77%)、爱尔兰海(13%)和波罗的海(10%)(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欧洲西部国家将风电场布局于海上,其主要目的是( )
A. 营造壮观景致,发展旅游经济B. 节省建设投资,降低维修费用
C. 控制海水涨落,保障航运安全D. 获取稳定风能,节省土地资源
6. 北海海域风电场集中分布,主要是由于北海( )
A. 周边国家风力发电规模较大B. 相邻的国家经济实力较强
C. 航运发达,便于运输零部件D. 海域辽阔,风力资源丰富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海洋下垫面状况单一,摩擦力小,风向稳定,风力较强;风电场所需面积较大,但欧洲大部分国家人多地狭,土地紧缺,海洋开发风能,获取稳定风能,节省土地资源,D正确。风力发电可能营造壮观景致,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风力发电投资大,后期维修成本高,B错误。风力不能控制海水涨落,C错误。故答案选D。
【6题详解】
北海海域成为风电场集中分布的海域,一方面是北海风力资源丰富,二是北海沿岸的国家多,风力发电布局主要在北海海区,形成规模较大的发电场。A正确。经济实力、海运条件不是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BC错误。北海相比与欧洲邻近的大西洋来说,海域并不是辽阔,所以说海域辽阔并不是北海海域风电场集中分布,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海洋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能的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风能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风力提水和风力制热等方面。受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减排温室气体和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的驱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重视海上风能的开发利用。风能开发利用的成本比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成本要低。
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一深水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贝加尔湖的成因及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流湖,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B. 构造湖,地壳断裂陷落,集水而成
C. 火口湖,古火山口集水而成
D. 堰塞湖,滑坡阻断河流而形成
8. 关于贝加尔湖湖面结冰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冰时使气温降低B. 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 南部封冻期短于北部D. 结冰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判断,贝加尔湖南北狭长,两侧湖岸陡峭,符合构造(断层)湖的基本特征,所以贝加尔湖是地壳的构造运动(断裂、断层、地堑)所产生的凹陷,后积水形成,B正确。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判断,河流有注入有流出,说明该湖泊为外流湖,A错误。火山口湖,其特点是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与图示不符,C错误。材料信息,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一深水湖,即使有滑坡体进入河流也会在湖底沉积,不易形成堰塞湖,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贝加尔湖结冰时放热,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A错误。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晩于边缘,B错误。南部纬度较低,封冻期短于北部,C正确。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D错误。故选C。
【点睛】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介于北纬51°29′-55°46′,东经103°41′-109°57′之间,是世界第一深湖、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5米,平均水深730米。贝加尔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汇水面积为55.7万平方千米。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湖中有27个小岛,因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湖中仍保留着第三纪的淡水动物,著名的有贝加尔海豹、凹目白鲑、奥木尔鱼、鲨鱼等。该湖是俄罗斯的重要渔场,对该地区气候有较大影响。
雅江县城(30°N,101°E)位于雅砻江中游南北走向的河谷西侧。2024年3月16日下午该县发生森林火灾,烟尘随高空风飘散到成都上空。下图为该日雅江县城气象要素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9:00-13:00,该县城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升温过程,是因为( )
①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增强②气压降低,保温作用增强
③位于河谷西侧,气流下沉增温④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0. 导致烟尘飘散到成都的高空气压状况是( )
A. AB. BC. CD. D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该月份是3月份,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较小,①错误: 气压降低,不会导致气温升高,②错误;由于河谷是南北走向,而县城位于河谷,白天太阳辐射使山坡增温快,山坡上的暖空气上升,谷地冷空气下沉至县城所在河谷西侧,气流下沉过程中空气压缩增温,③正确;从时间上看,雅江县城在101°E,北京时间9:00-13:00时,雅江县的地方时大致为12:00之前,该时段太阳高度确实在增大,太阳辐射也在增强,这是导致升温的直接原因之一,④正确。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烟尘飘散到成都需要高空风为西南风。西南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的,高空风向向右偏转90°后与等压线平行。所以通过对风向的判断,在给出的选项中,只有A选项(成都高空为低压)符合这一条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方法:
判断气压梯度力:
阅读等压线图,判断气压的高低。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即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
确定地转偏向力:
分清图示区域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在北半球,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的作用,风向会向右偏;在南半球,风向会向左偏。
定偏转角度:
对于近地面的风,由于同时受到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之间会有一个角度(大约为30°到45°)。对于高空的风,由于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主要受到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会与等压线平行。
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 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 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 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12. 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C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图中显示期间,第一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且太阳辐射出现两个峰值,说明有云层遮挡阳光,所以不是晴朗无云,①错误;第2天是四天中太阳辐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②错误;第3天太阳辐射小于第4天,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③正确;四天中,第2、3两天太阳能辐射弱,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强,云层较厚,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可能经历降水过程,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向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短于4um波长范围内的辐射就叫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割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大气辐射由于大气本身的温度也低放射的辐射能的波长较长,故也称为大气长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慑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猛犸象曾是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广泛生活在亚欧大陆北部。因气候变化灭绝后,其尸骨被封存在永久冻土层中。近年来,西伯利亚地区出现了挖掘猛犸象牙的“淘金热”,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3. 西伯利亚地区出现猛犸象牙“淘金热”的主要自然背景是当地( )
A. 气温升高B. 降水增多C. 人口增加D. 森林面积减少
14. 猛犸象牙“淘金热”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
①水土流失减轻②冻土融化加速③地表水量增加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上升,导致永久冻土层部分融化,使得原本被封存的猛犸象尸骨更容易被挖掘,从而引发了“淘金热”,A正确;降水对猛犸象尸骨的挖掘影响较小,B错误;人口增加属于社会因素,而非自然背景,C错误;森林面积减少与挖掘猛犸象牙“淘金热”的出现无关,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这种挖掘活动通常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反而会使水土流失加剧,而不是减轻。①错误;挖掘猛犸象牙的活动会破坏永久冻土层的稳定,导致冻土融化加快,②正确;挖掘活动本身不会导致地表水量增加,反而可能因破坏生态影响水资源的涵养和循环,③错误;挖掘活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干扰了动植物的生存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正确。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打算利用五一假期乘飞机前往圣赫勒拿岛旅游观光。下图为圣赫勒拿岛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
15. 估算圣赫勒拿岛的面积,正确的是( )
A. 60km²B. 120km²C. 500km²D. 1000km²
16. 飞机从北京沿最短航线飞往圣赫勒拿岛,则( )
A. 由东半球飞至西半球B. 飞越了太平洋
C. 先向东北飞再向西南飞D. 飞越了非洲大陆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低纬地区纬度差为1°的经线长约111 km,可推知纬度差为1′的经线长约1.85 km;然后采用拼图法,可知圣赫勒拿岛约为图中1.5个经纬网格(图中经纬网格跨度为5′),最后根据长乘以宽,估算该岛的面积最接近120 km2,B对,排除ACD。故选B。
【16题详解】
北京的纬度约为40°N,经度约为116°E,该岛在北京的西南方向,因此飞机沿最短航线飞行时应向西南飞行,C错;根据经纬度定位,圣赫勒拿岛位于东半球的南大西洋上,飞机飞越了非洲大陆,但没有飞越太平洋,D对,AB错误。故选D。
【点睛】经纬网的应用:定地理位置,关键找到0°经线和赤道,以此来推断某一区域经纬度范围,最终确定该区域地理位置;定最短航线:关键两步:一是找到经过两点的大圆,二是找到大圆上的劣弧,劣弧长度即最短航线;定相对方位: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定距离: 1、在经纬网图上,1°纬度距和在赤道上1°经度距的水平实地距离约为111千米。(40000千米÷360度≈111千米/度,为了方便计算也可用110千米。)。2、同一纬线上两地,根据经度差计算距离:L=经度差×111千米/度×csα(α为该纬线的纬度),同一经线上两地,根据纬度差计算距离:L=纬度差×111千米/度。
二、综合题: 共3大题,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早在18世纪就存在海上丝路——海参贸易航线。茫咖萨人在每年12月从望加锡出发到澳大利亚北部再向东至卡奔塔利亚湾进行海参捕捞、加工,于7月向北回到望加锡;再通过华商将海参输送到中国厦门,这些海参能满足当时中国海参需求量的约1/4。
材料二:下图为中澳海参捕捞、贸易路线图,下表为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降水资料。
(1)说明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降水特点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根据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分析茫咖萨人前往澳大利亚北海岸进行海参捕捞的时间与航线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分析望加锡远洋海参捕捞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1)差异:望加锡年降水量更大(艾利安格拉年降水量更小);望加锡雨季更长(艾利安格拉雨季稍短);望加锡雨季降水更多(艾利安格拉雨季降水较少)。原因:望加锡纬度更低,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更长(艾利安格拉纬度较高,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稍短)﹔望加锡附近海域广,水汽充足(艾利安格拉受西侧陆地影响,西北风带来水汽较少,雨季降水稍少)。
(2)1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风,有利于船舶顺风向东南航行。
(3)中国海参需求量大,市场广阔;远洋航海和海参捕捞技术的发展;澳大利亚北岸海参资源丰富;当时宽松的政策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澳海参贸易航线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及成因、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降水资料”,分析数据可知望加锡各月降水量数值之和明显大于艾利安格拉的总降水量,因此可得出望加锡年降水量更大(艾利安格拉年降水量更小);望加锡雨季(大于100mm的月份)为11月-次年5月,艾利安格拉雨季为12月-次年4月,因此望加锡雨季更长(艾利安格拉雨季稍短);分析望加锡雨季各月降水量与艾利安格拉雨季每月降水量的对比,可得望加锡雨季降水更多(艾利安格拉雨季降水较少)。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每年12月份茫咖萨人从望加锡出发到澳大利亚北部再向东至卡奔塔利亚湾进行海参捕捞、加工”,结合所学可知:12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转成西北风,读图可知此时有利于船舶顺风向东南航行,顺风航行节约燃料和时间。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解读,销往中国说明中国市场影响大,到澳大利亚北岸距离远,需要一定的航海技术,远洋航海和海参捕捞技术的发展促进其发展;澳大利亚北岸海参多这是大规模长时间捕捞的前提,限制捕劳政策导致捕捞活动结束,所以政策影响大。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高加索山脉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陆地区,从黑海塔曼半岛延伸至里海阿普歇伦半岛,绵亘1200km。该山脉山势陡峻,一般海拔在3000~4000m,4800m以上的山峰有15座。图11为大高加索山地形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表①示意山地各个区域地理差异。
(1)北高加索地区冬季气温较低,解释其成因。
(2)南高加索地区降水较多,描述其形成过程。
(3)说明东高加索地区降水较少的原因。
【答案】(1)纬度较高;位于山地阴坡,太阳辐射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受来自更高纬度冷空气影响显著;北部地势平坦,冷空气长驱直入
(2)来自地中海黑海湿润气流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在气流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发生凝结,形成较多的降水。
(3)该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带来的水汽,而东高加索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
坡,盛行下沉气流;虽然濒临黑海,但盛行离岸风,不能带来降水。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高加索山脉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以及气候类型的判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等。由图可知,北高加索地区纬度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坡为山地阴坡,太阳辐射少,温度低;北高加索地区易受到南下冷空气的影响;最后,北部的平坦地势条件也有利于寒冷气流的南下,综上导致了该地冬季气温较低。
【小问2详解】
降水较多可以从水汽、盛行风、地形等方面分析;第一,南高加索地区临近地中海和黑海,水汽来源充足,为降水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南高加索山脉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西风吹过海面带来大量水汽;第三,暖湿的盛行西风受地形抬升,容易形成地形雨,故降水较多。
【小问3详解】
形成降水需要有水汽来源,同时有降温的条件。结合材料和第2小题可知,东高加索地区的水汽主要由西侧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提供,但该地位于大高加索山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故降水较少;其次,其虽然濒临里海,但盛行离岸风,故里海也不能为该地区提供水汽,使其降水。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坑是一种在石灰岩地区规模较大的喀斯特地貌形态,是发育在碳酸盐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的陷坑状负地形。奉节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的石灰岩覆盖区,这里天坑喀斯特地貌广布,并在地质时期频繁的间歇式地壳升降和外力作用下发育了许多的上下嵌套的多层天坑,而且天坑底部崩塌物上发育有良好的植被。下图示意奉节县多层天坑剖面图。
(1)重庆奉节县天坑喀斯特地貌广布,请给出合理性的解释。
(2)描述地质时期地壳升降在重庆奉节县多层天坑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3)重庆奉节县天坑底部崩塌物上发育有良好植被,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答案】(1)奉节县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广泛,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奉节县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溶蚀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奉节县地质时期地壳运动频繁,地壳抬升和沉降作用可改变地表形态和地下水流方向,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发育和分布。
(2)地壳抬升加速了流水溶蚀和下切侵蚀过程,促使天坑加深,形成上层天坑;地壳下降流水溶蚀和侧向侵蚀较强,促使上层天坑拓宽;地壳再次抬升导致流水溶蚀和下切侵蚀作用再次增强,促使(上层)天坑底部下层天坑的形成,因此,地质时期频繁的间歇式地壳升降导致流水溶蚀作用时强时弱,从而促使天坑底部多层天坑的形成。
(3)天坑底部崩塌物形成肥沃的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天坑底部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天坑口部较大,为底部的植物提供必要的光照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重庆毕节县天坑为材料,设置了3道小题,涉及喀斯特地貌、影响植被的因素等内容,考查考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信息、调取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的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喀斯特地貌形成可以从物质条件、水热条件、地质条件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可知,奉节县有大面积石灰岩覆盖区,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重庆奉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溶蚀作用强,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水热条件;根据材料可知,奉节县地质时期地壳运动频繁,地壳抬升和沉降作用可改变地表形态和地下水流方向,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发育和分布。
【小问2详解】
地质时期地壳升降在重庆奉节县多层天坑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地壳抬升、下降、再次抬升、频繁的间歇式地壳升降这一过程进行思考。地壳抬升时,流水下蚀,溶蚀能力加强,天坑加深,形成上层天坑;地壳下降时,流水侧向侵蚀加强,上层天坑拓宽;地壳再次抬升时流水再次向下侵蚀,在上层天坑的底部形成下层天坑。因此,频繁的间歇式地壳升降导致流水侵蚀方向时而向下、时而向两侧,溶蚀能力时强时弱,最后形成多层天坑。
【小问3详解】
天坑底部植被的发育需要土壤、气候和光照条件。崩塌物形成肥沃的土壤,为植被发育创造了土壤条件;重庆市亚热带季风气候,天坑底部温暖湿润,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天坑口径较大,部分阳光可以到达底部,为植物生长提供光照条件。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望加锡降水量/mm
734
533
391
235
127
66
48
15
32
83
273
549
艾利安格拉降水量/mm
204
243
269
181
37
10
4
1.3
4
16
55
161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北高加索
-4.0~-6.0
23~25
200~600
南高加索
4.5~6.0
23~24
1200~1800
东高加索
1.0~3.0
25~29
200~400
福建省龙岩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龙岩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龙岩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龙岩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不属于市域生态财富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