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4(试卷+答案+解析)
展开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物候的南北差异(有删减)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践,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于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性(怜悯、安慰)之。”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④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五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⑤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⑥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1.关于“物候南北差异”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唐宋时期,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物候南北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B.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
C.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可以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然而那些丘陵、山地就无法计算,物候差异就变得复杂。
D.物候因时、因地、月份等多方面造成南北复杂差异。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发展成物候学,物候学关系到农业生产大丰收。
2.联系《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下面说法最准确的是( )(3分)
A.从语言上看,《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有趣:本文不太注重文化底蕴,语言简单明了,很容易理解。
B.从内容上看,《大自然的语言》最开始介绍物候和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最后强调物候观测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号召人们加强物候观测;本文首先明确南北物候差异,其次说明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物候差异,梅雨时期存在南北差异,最后概括因地因时造成南北物候差异复杂性。
C.写作目的来看,《大自然的语言》为了普及物候知识,进而提高困难时期农作物产量;本文选择从感性角度入手,只是对这些有才华却又被贬的诗人表达同情。
D.两篇文章都提到各种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就告诉我们只要体会这种暗语。明白这种传语,我们就可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3.文章第四自然段出现柳宗元、杜甫、苏轼的诗句,请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答案】1.C 2.B 3引用诗句,证明“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增加文章说服力和生动性,增强文采,赋予文化气息。
【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C.根据末段中的“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可知,本项“物候差异可以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本项“本文不太注重文化底蕴”有误,本文中引用大量诗句,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
C.“本文选择从感性角度入手,只是对这些有才华却又被贬的诗人表达同情”有误,本文从理性入手,介绍了物候的南北差异,并无“只是对这些有才华却又被贬的诗人表达同情”之意;
D.本文并未提到“各种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就告诉我们只要体会这种暗语。明白这种传语,我们就可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语义表述也过于绝对。
故选B。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联系本段中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可知,引用诗句,证明“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
引用古诗句中对于物候的记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诗句,增强了生动性,增强了文采,赋予了文化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
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⑪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糕。
⑫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⑬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⑭“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⑮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糕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⑯“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⑰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⑱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⑲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糕,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⑳“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文章首段描绘了怎样的春日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5.文章第⑧段:“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中加点字“藏”和“躲”用得很妙,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6.请找出与文中第④段“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6分)
7.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春天的味道》。(6分)
【答案】4.文章首段描绘了一幅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春日图景。烘托氛围,引出下文关于“清明草”和“清明糕”的故事的记叙。 5.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明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明草的不易找寻,以及清明草的动作情态,表达了对清明草的喜爱之情。 6.照应句为第⑩段:“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 照应的句子触发了作者的回忆,两个句子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现爱的传承。 7.题目是文章的线索;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围绕“春天的味道”展开;题目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留给读者更多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4.本题考查句段的理解和作用。
(1)根据①段“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可知,这里通过“色彩纷纷”“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等词语写出了春花的色彩和野草的茂盛,由此可知,文章首段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春日图景,其中绿意盎然、色彩缤纷,野花野菜争相冒出地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这样的描绘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五彩斑斓的春日之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同时,结合文章第②段“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和第⑪段“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糕”可知,这样的描绘也为后文描写采摘清明草、制作清明糕等情节做了铺垫,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食材和美好的时光。
5.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第⑧段:“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中加点字“藏”和“躲”本来是写人的动作,这里将清明草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③段“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明草的动作情态,突出了清明草的不易找寻及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特征的特点。两个加点字“藏”和“躲”的巧妙运用,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清明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也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达了对清明草的喜爱之情。
6.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相照应”指的是在文章中前后文之间,存在内容或主题上的呼应或重复,用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
第④段“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主要讲述了采摘清明草时的一个关键技巧。这句话强调了采摘清明草时,应该从中部掐断,并且掐断的长度应该大约等于妈妈手掌的长度。根据第⑩段“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可知,此处也强调了采摘清明草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和要点。由此可知,二者形成了照应关系。
根据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可知,照应的句子触发了作者的回忆;根据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两个句子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现爱的传承的主题。
7.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根据第⑭段“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和⑱“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可知,“春天的味道”之一是:清香微甜的清明糕的味道。
根据⑱“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和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结合①至④段春风起我带儿女找清明草、⑭至⑱段“我”学外婆的样子给孩子们做清明糕以及⑤至⑬段回忆小时候外婆叫“我”识别清明草和做清明糕的往事,可知,全文故事情节围绕“春天的味道”展开,“春天的味道”不仅是行文的线索,也暗含着文章的主题。
根据题目本身“春天的味道”,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根据其结构和意思理解可知,能引起人们的疑问——春天会有味道吗?春天会是什么味道呢?可知,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温馨、甜蜜。
二、名著阅读
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问下面小题。(7分)
《经典常谈》序(节选)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地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8.从《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意图是怎样的?(3分)
9.有人说,《经典常谈》的书名也可以换成《经典长谈》,你是否认同?谈谈你阅读此书后的看法。(4分)
【答案】8.示例:激发中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9.示例:“认同”。理由:这两个词语都突出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和该书的主要内容;都能体现作者“激发中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指点阅读门径”的写作目的。
【详解】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地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中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开放性试题,“认同”与否皆可,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和“常谈”“长谈”的含义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经典常谈》的内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
词语含义:“常谈”的意思是经常谈论;“长谈”的意思是指长时间谈论。
“认同”的理由:这两个词语都突出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都能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不认同”的理由:“经常谈论”更能突出经典常读常新的意思,不仅包含时间长的意思,还包括次数多的意思,更突出了经典内涵丰富深刻、不同时间阅读收获会不同的特点;而“长时间谈论”只是突出了谈论的时间长。
三、选择题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3分)
别舍弟宗一
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残魂零落”,神情“黯然”且加“倍”,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送兄弟到越江边,双双落泪,表现出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
B.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六千里”表示被贬之远,“十二年”表示被贬之久,既有对往事的回顾,也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和愤慨。
C.颈联虽然以“岭”、“瘴”表现自己处境险恶,但一想到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作者一扫忧愁,为有美好前程而高兴。
D.尾联中,诗人说自己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地的烟树,是因为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即将远在他方。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作者一扫忧愁,为有美好前程而高兴”有误,“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
故选C。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5分)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②国死义乎!”
飞应募。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等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③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飞好贤礼士,览经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注】①沈:通“沉”。②徇:通“殉”。③统制:武官名。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负气节 负:具有
B.敌猝至 猝:突然
C.躬为调药 躬:亲自
D.父义之 义:仁义
12.下列对文中画线波浪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A.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B.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C.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D.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1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飞天赋异禀,喜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一出生就力大无穷,能拉开三百斤的弓。
B.岳飞重情重义,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赢得父亲赞誉。
C.岳飞作战勇敢,曾经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大败敌军。
D.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关爱士卒,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丝毫不占为己有。
1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
【答案】11.D 12.B 13.A 14.(岳飞)每次推辞升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D.句意为:父亲对此十分赞许。义,赞赏;而非“仁义”;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语法结构并结合内容理解为划分依据。
本句的意思是:凡是有军事行动,都会召集诸位统领一起商量,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
故根据句意即可断为: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A.根据“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可知,意思是:岳飞少年时便很有气节抱负,性情深沉淳厚,寡言少语,家庭贫寒而用心读书,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等书。生下来时就有很大力气,不到二十岁时,就能拉动三百斤的强弓,八石的劲弩。由此可知,岳飞不到二十岁时,就能拉动三百斤的强弓;而非“一出生就力大无穷,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分析有误;
故选A。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辞官,推辞升官;效力,出力;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功劳呢。
【点睛】参考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岳飞少年时便很有气节抱负,性情深沉淳厚,寡言少语,家庭贫寒而用心读书,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等书。生下来时就有很大力气,不到二十岁时,就能拉动三百斤的强弓,八石的劲弩。曾向周同学习射箭,尽得周同射箭技术,能够左右开弓。周同死后,每逢初一、十五日,都要设法买些祭品到周同的坟上祭奠一番。父亲对此十分赞许,说:“如果将来有一天报效国家,你能够成为为国捐躯的忠义之人吗?”
岳飞前去应募。与敌人相持在滑南,领一百骑兵在河上操练。敌人突然出现,岳飞对他的部下说:“敌人虽然众多,但却不知道我们的虚实,应当趁他们还立足未稳而攻击他们。”于是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有猛将舞刀上前,岳飞杀了他,敌人大败。
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岳飞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善于经少胜多,凡是有军事行动,都会召集诸位统领一起商量,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恭顺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 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五、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5分)
①我们总能看到一句话:接受你自己,然后做你自己。什么叫接受你自己呢?不是说你接受了自己就不会焦虑了,而是你要接受自己的焦虑,然后你接着焦虑。对有些人来讲,他们老觉得焦虑是个问题,这种对焦虑的焦虑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②比如一个年轻人,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买得起房子,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做什么工作,他肯定焦虑,这是很正常的。但现在有很多人对他说,你这样不正常,你要有平常心,要接纳自己,这样反而把这事搞得很玄,最后让年轻人觉得自己连焦虑都不可以。
③同理,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时不时会有一些小情绪,可能自己消化一下就过去了。但如果有人告诉他,你要努力刻服坏情绪。那我想说,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这非常难做到。整个社会都在将坏情绪污名化[A]好像情绪不好成了一个问题[B]其实情绪只是一个信号灯[C]就好像火警的警报器响了[D]那一定是哪里起火了。你要做的是去找火源,而不是让警报器安静。
④也许一个年轻人经历过大风大浪后,他的情绪警报器的阈值会随着年龄___________而慢慢,有一天终会___________。这是一个的过程。但不能为了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敏感而强行控制自己的情绪,把一个自然的过程变得不自然。其实,在生活中,一个人焦虑程度重,往往也是考虑最周到、最会照顾别人。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槽(zā)糕 B.接纳 C.刻服D.阈(yù)值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也许一个年轻人经历过大风大浪后,他的情绪警报器阀值会随着年龄_____________而慢慢_________,有一天终会_________。这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
A.增长 提高 处变不惊 缓慢B.提高 增长 临危不惧 渐进
C.提高 增长 处变不惊 渐进D.增长 提高 临危不惧 缓慢
17.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整个社会都在将坏情绪污名化[A]好像情绪不好成了一个问题[B]其实情绪只是一个信号灯[C]就好像火誉的警报器响了[D]那一定是哪里起火了。
A.、B.:C.,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一个人焦虑程度重,往往也是考虑最周到、最会照顾别人。
A.一个人焦虑程度重,往往也是考虑最周到的人,最会照顾别人的。
B.一个人焦虑程度重,往往也是最会照顾别人的、考虑最周到的人。
C.一个焦虑程度重的人,往往也是考虑最周到、最会照顾别人的人。
D.一个焦虑程度重的人,往往也是最会照顾别人的、考虑的最周到。
19.将“这样会不断地渲染焦虑这个概念,从而让人觉得焦虑是一件坏事”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第①段结尾B.第②段结尾C.第③段结尾D.第④段开头
【答案】15.C 16.A 17.B 18.C 19.A
【解析】15.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C.刻服——克服。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增长”的意思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提高”的意思是往上提,使比原来高。这里能与“年龄”搭配的,应填“增长”;和“阀值”搭配的是“提高”。“处变不惊”的意思是指人在面对变乱时,能镇定自若,不惊慌,能泰然处;“临危不惧”的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根据“也许一个年轻人经历过大风大浪后”可知,这里应填“处变不惊”。“渐进”的意思是逐步前进、发展;“缓慢”的意思是徐缓;由后文“自然的过程”可知,这里应填“缓慢”。
故选A。
17.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B.有误,由“好像情绪不好成了一个问题”可知,这里表述已经结束,应为句号。
故选B。
18.本题考查病句。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句主宾搭配不当。此句应改为:一个焦虑程度重的人,往往也是考虑最周到、最会照顾别人的人。
故选C。
19.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这样会不断地渲染焦虑这个概念,从而让人觉得焦虑是一件坏事”中“这样”承接上文“他们老觉得焦虑是个问题,这种对焦虑的焦虑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故选A。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好奇,指的是对未知发生兴趣,感到新奇。有人对宇宙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着迷地仰望星空,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反复阅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去追寻这些变化的原因……
好奇,能让人发现世界的精彩。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好奇,让我有意外收获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人和事,未知总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来临,让你措手不及。生活中发生的未知有时也是一种收获。那一次我意外发现了一个未知的秘密,让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那天下午天气闷热,我宅在家里觉得有点无聊,便打算去舅舅家玩。可是在走出门的时候,瞟到了桌子上的一瓶红花油,便抓起瓶子往庭院走去,一鼓作气把整瓶的红花油倒在院子里的一个角落。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让那些蚂蚁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感到不可思议,好奇心驱使我蹲下来看个究竟。
我蹲下来观察了老半天,发现那些蚂蚁真的找不到方向,它们有的四处乱窜,有的紧紧挨着一动不动。我百思不得其解,跑去找外公问个究竟。外公告诉我红花油不仅能让蚂蚁迷失方向,还能起到驱蚁的作用。只要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撒上一点红花油,蚂蚁就不会从这些地方出来了。我不解地问道:“红花油不是治疗跌打扭伤的吗?怎么还能驱逐蚂蚁让蚂蚁迷失方向呢?”外公说道:“蚂蚁走路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嗅觉和触觉,蚂蚁的脚和盲人手里的拐杖探路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用那根拐杖不停地敲地。红花油破坏它们沿途留下的气味路标,所以就迷路了。”我恍然大悟,原来红花油还会破坏蚂蚁留下来的气味路标,这个意外之举真让我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啊!
生活中总有许多未知,它们也许是趣味,也许是收获,也许是美丽。这些未知的秘密会引发我们的好奇心,促使人发现未知的精彩,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发现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我们的好奇心去探究,我相信一定能意外地发现你意想不到的事。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提示语中第一句话解释“好奇”这个动词的含义,选材上要扣住好奇的对象是“不了解的事物”,即“我对什么好奇”或“什么引起了我的好奇”。“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这三个分句提示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三个角度写自己的探究和感悟。并且要求以“好奇”为起点,写出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好奇,能让人发现世界的精彩”这句提示我们立意上一定要体现“好奇”的结果,表现出探索的收获,生活的感悟,人生的深刻体验。在生活中有哪些事件可以引发我们好奇的,可以以这个思路思考!可以是亲人、社会上陌生人,以及学校的老师与同学们的行为与所说的话。但一定是能够引发我们想要探索了解的事件,着重事件的细节刻画。
第二,构思选材。在文体的选择上,针对此题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以叙事为主,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如写成记叙文,结构上,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为何好奇,什么事件引发了我的好奇,最好能把“好奇”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条理较为清晰。比如写《好奇星空,感悟自然》,人类的创造欲望主要来自好奇,可以写神奇的大自然充满着无穷的奥秘,五彩斑斓的大自然奇观,灿烂无垠的星空更引起了人类探索的脚步,生生息息的生物界奥秘,激励和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只有带着好奇的眼光、求真的心态,去发现新东西,才能有新的发现。如果写成议论文,拟题为《畅谈好奇,感悟创造》,可以以“好奇”为中心,将好奇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为论点,如“保持一颗时刻不灭的好奇心,才能使社会得到发展,人类才会进步”,或者“因为充满好奇心、富于探索精神的人类不断地实践,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然后选择论据有理有据地分析,做到论证充分,论证有力,层次清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7(试卷+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7(试卷+答案+解析),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7解析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7考试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7参考答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7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6(试卷+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6(试卷+答案+解析),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6解析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6考试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6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6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2(试卷+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2(试卷+答案+解析),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2解析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2考试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2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开学测试卷12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