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耿巷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展开1.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果榨果汁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D. 鲜奶制酸奶
2.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氧化镁B. 白酒、食醋
C. 矿泉水、二氧化碳D. 可乐饮料、洁净的空气
3.前段时间几乎笼罩全国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工农业生产都带来的极大的影响,为了减轻这一天气对人类的危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B. 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
C. 严格要求各企业一定要达标排放,特别是高能耗企业
D. 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
4.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搭载了铷原子钟。铷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铷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符号为Rb
B. 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C. 原子序数为37
D. 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37
5.化学学习让我们有了很多收获,下列归纳总结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AB. BC. CD. D
6.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红色固体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7.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B. 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各蒸发10g水,甲析出的晶体多
C. 将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
D. 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8.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丙一定是化合物B. 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C. 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X%为10%D. 丁一定不参加反应
9.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有蓝色沉淀生成
B. 无明显现象
C. 溶液变为蓝色
D. 有气泡产生
10.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
B. 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③中溶液的浓度大于②
D. 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1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 AB. BC. CD. D
12.浓硫酸分别和三种钠盐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对比①和②可以说明还原性Br−>Cl−
B. ①和③相比可说明氧化性Br2>SO2
C. ②中试管口白雾是HCl遇水蒸气所致,说明酸性H2SO4>HCl
D. ③中浓H2SO4被还原成SO2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3.为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新兴碳捕集技术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上述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______ (填化学式,写一种即可)。
(2)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被压缩的原因是 ______ 。
(3)NaOH溶液喷淋器能使空气中CO2含量降低的原因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工艺流程中化学反应②发生的是 ______ 反应(填反应类型)。
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甲醛(化学式CH2O)是很重要的化工材料,通常为无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但室内空气中甲醛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主要污染物。关于装修材料甲醛释放速度的研究中,监测了1立方米人造板在半年内甲醛释放量的曲线图(如图所示),可见半年内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不符合居室国家标准规定: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0.08mg/m3.用不同品牌的人造板材进行测定,变化规律相似。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除去甲醛,传闻方法有很多。
传闻1:用水、醋、红茶泡水来除去甲醛
事实上即使在房间内放一百盆水,其实吸附效果不会比一小包活性炭强多少,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相对温度增加10%,室内甲醛释放量会增加5%左右。
传闻2:用植物净化空气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入甲醛,但该方法的效果极为有限。以吸收甲醛效率较高的绿萝为例,每小时吸甲醛20μg(1μg=10−6g),以一个100m2,房高3m,甲醛值为0.2mg/m3的新装修房间来讲,需要1800盆绿萝,几乎要把整个房子空间填满,才能将甲醛降为0.08mg。
传闻3:用柚子、菠萝等水果吸附甲醛
在相同密封仓中,放柚子皮的实验仓甲醛含量是空白仓十倍。因放柚子皮后,实验仓温度增大,甲醛释放量增加。柚子皮、菠萝等不但无法去除甲醛,还会使室内甲醛含量增加,只是水果的味道把甲醛的味道掩盖住了。
通过实验研究,相对有效的去除方法是通风法、吸附法和光触媒法。通风法是通过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室内甲醛浓度,优点是效果好,但缺点是时间长,一般要三年以上才能清除。吸附法,首选活性炭,不过活性炭吸附材料需要定期更换,以免吸附饱和后再散发出来。光触媒除甲醛法是以纳米TiO2为催化剂,在光照下,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与甲醛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方法具有极强净化空气功能,但必须要有光照,这就限制了光触媒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进入新装修房间,可以闻到甲醛,体现出甲醛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2)依据文中甲醛释放曲线图,分析甲醛释放量与时间关系是______。
(3)与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大小有关的因素包括______(填字母序号)。
A.温度 B.湿度 C.室内空气流通量
(4)请写出光触媒除甲醛法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5)新装修的房子,若想尽快入住,可以采取降低甲醛的有效措施是______。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5.如图1装置是实验室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仪器的名称:X ______ ;Y ______ 。
(2)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欲用该方法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要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如果选用如图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______ (填“a”或“b”)端导入。
(3)实验室能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______ ,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红色,这是因为 ______ 。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由于该反应十分剧烈,实验必须严格控制反应速率,你认为图中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双氧水开展如下研究。
(1)图1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小红同学将MnO2与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成小块状固体,加入图2装置中以方便实验结束回收二氧化锰。其中块状固体应放置在 ______处(填“A”或“B”),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______。
(3)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表: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______%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本实验中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填“是”或“否”)。
③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时,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的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所致,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 ______℃。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某含杂质的碳酸氢钠固体样品368g(杂质中不含钠元素且受热不分解),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加热一段时间,使NaHCO3部分分解,固体样品的质量变为275g。
(已知:2NaHCO3Na2CO3+CO2↑+H2O↑)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该固体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多少克?
(2)该固体样品中NaHCO3分解了多少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水果榨果汁只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黄豆酿酱油通过发酵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糯米酿甜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鲜奶制酸奶有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如果从分子的角度看(针对由分子构成物质而言),
2.【答案】C
【解析】解:A、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氧化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白酒中含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食醋中含有醋酸和水,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可乐饮料中含有碳酸、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否则属于混合物。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答案】D
【解析】解:A、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做法合理;
B、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能减少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的危害。做法合理;
C、严格要求各企业一定要达标排放,特别是高能耗企业,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做法合理;
D、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做法不可取,不合理。
故选:D。
根据空气污染的途径及有关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这一主题是人类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中考的热点,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生活.
4.【答案】B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Rb,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7,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故正确;
B、根据药品的取用“三不”原则,故正确;
C、根据洗涤剂乳化油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不完全正确;
D、气体压缩,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溶液具有稳定性,因此溶液长期放置不分层;由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喝汽水打嗝,故正确。
故选:C。
A、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进行解答;
B、根据药品的取用“三不”原则进行解答;
C、根据洗涤剂乳化油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溶液的特征和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解答。
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性质有多种,要分清物质的用途是由那种性质决定的。
6.【答案】C
【解析】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7.【答案】B
【解析】解:A、t1℃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各蒸发10g水,甲析出的晶体多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故选项正确;
C、将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错误,因为升温后质量分数不变,甲等于乙;故选项错误;
D、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错误,应该是降温结晶,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t1℃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等质量的饱和溶液;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各蒸发10g水,甲析出的晶体多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将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错误,因为升温后质量分数不变,甲等于乙;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错误,应该是降温结晶,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结晶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答案】A
【解析】解: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该反应中甲、乙是反应物,丙为生成物,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则丙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之和(而不是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答案】D
【解析】解:A、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无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钙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会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错误。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错误。
D、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有气泡产生,故选项正确。
故选:D。
A、根据中和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钙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借助图示的形式考查了常见酸碱盐之间反应的现象,掌握酸碱盐之间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结合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图示,不考虑水分蒸发,①→②充分溶解后固体有剩余,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②加热形成③中没有剩余固体,③中溶液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②③中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不相同的,有图直观看出:③中蔗糖全部溶解,②中蔗糖部分溶解,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故选:B。
结合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图示,不考虑水分蒸发,①→②充分溶解后固体有剩余,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②加热形成③中没有剩余固体,③中溶液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②③中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不相同的,有图直观看出:③中蔗糖全部溶解,②中蔗糖部分溶解,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掌握溶液的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溶质质量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杂质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后生成水和氧气,可以把二氧化锰过滤除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杂质氯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因此可以除去氯酸钾,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蔗糖和食盐都溶于水,因此用水无法分离,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杂质铁粉可以用磁铁吸引从而除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本题属于除杂质题,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对于本题A中的杂质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后生成水和氧气,可以把二氧化锰过滤除去;B中的杂质氯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因此可以除去氯酸钾;C中蔗糖和食盐都溶于水,因此用水无法分离;D中的杂质铁粉可以用磁铁吸引从而除去.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和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题型.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除杂质的条件,要认真分析,综合把握.还要加强记忆除去常用离子的方法和物质的溶解性,从而突破难点,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2.【答案】A
【解析】解:A、反应①生成棕色气体是溴蒸气,反应②白雾是氯化氢,说明浓硫酸能将溴离子氧化成溴单质,而不能将氯离子氧化成氯气,与同一种氧化剂在相同条件下反应,溴离子被氧化成溴单质,而氯离子不能被氧化,说明还原性Br−>Cl−,故A正确;
B、反应③生成是二氧化硫气体,非氧化还原反应,而且亚硫酸钠与溴化钠不是同一类型,所以不能比较Br2、SO2的氧化性,故B错误;
C、白雾说明氯化氢易挥发,说明挥发性H2SO4
故选:A。
A、反应①生成棕色气体是溴蒸气,反应②白雾是氯化氢,说明浓硫酸能将溴离子氧化成溴单质,而不能将氯离子氧化成氯气;
B、反应③生成是二氧化硫气体,非氧化还原反应,而且亚硫酸钠与溴化钠不是同一类型;
C、白雾说明氯化氢易挥发;
D、反应③生成是二氧化硫气体,非氧化还原反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相关概念,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由现象得出结论,题目难度较大。
13.【答案】NaOH或Ca(OH)2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CO2+2NaOH=Na2CO3+H2O 分解
【解析】解:(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化学式为:NaOH、Ca(OH)2;
(2)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NaOH溶液喷淋器能使空气中CO2含量降低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4)工艺流程中化学反应②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NaOH或Ca(OH)2;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3)CO2+2NaOH=Na2CO3+H2O;
(4)分解。
(1)根据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工艺流程中化学反应②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4.【答案】具有刺激性气味;时间超长,释放量越少;AC;CH2O+O2− TiO2 光CO2+H2O;保持室内经常性通风
【解析】解:(1)甲醛具有刺激性气味,用鼻子能闻出来,故填:具有刺激性气味;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甲醛在初期释放浓度较大,随着时间的质推移,释放浓度越来越小,故填:时间超长,释放量越少;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甲醛浓度的大小与室内空气的流通量及室内温度的高低有关;故选:AC;
(4)光触媒除甲醛法是以纳米TiO2为催化剂,在光照下,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与甲醛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O2− TiO2 光CO2+H2O.故填:CH2O+O2− TiO2 光CO2+H2O。
(5)新装修的房子,甲醛释放量较大,浓度较高,若想尽快入住,应保持室内通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甲醛的浓度,故填:保持室内经常性通风;
(1)根据甲醛的气味分析;
(2)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3)根据甲醛的深度大小和室内空气流通量及室内温度有关分析;
(4)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5)根据保持室内通风能有效减小室内甲醛浓度分析;
本题是信息考查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题目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5.【答案】长颈漏斗 水槽 AF 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C
【解析】解:(1)由图可知,仪器X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Y的名称是水槽;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故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要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AF,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则如果选用如图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导入;
(3)实验室能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红色,这是因为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由于该反应十分剧烈,实验必须严格控制反应速率,你认为图中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C,可以通过控制注射器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水槽;
;AF;a;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4)C。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来分析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分析解答;根据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氧气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来分析解答;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来分析解答;
(3)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解答;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
(4)根据装置C可以通过控制注射器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来分析解答。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
16.【答案】2H2O2− MnO2 2H2O+O2↑ A 催化作用 35 否 82
【解析】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 2H2O+O2↑。
(2)因装置为固体与液体反应装置,则块状固体可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则放在A处,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3)①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5%时,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
②根据实验内容可以看出氧气体积分数不用达到100%就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不可靠;
③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含量达到35%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此时空气还占65%,所以空气中有氧气的量为:65%×21%≈14%,所以此时瓶内共有氧气的分数为:14%+35%=49%
则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含量需要在49%,分析坐标,可知道温度大约在82左右。
故答案为:
(1)2H2O2− MnO2 2H2O+O2↑;
(2)A;催化作用;
(3)①35;②否;③82。
(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2)根据固体的形状来分析位置,在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3)本题通过实验探究了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的最低值问题,针对此问题,设计了几组氧气含量不同的对照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不是纯净的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也可以复燃;结合图象信息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双氧水的分解实验及探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需要的氧气的浓度,习题较难,学生应注意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特别要注意控制实验中的一些变量来分析,注重实验数据及图象的分析处理及应用来解答。
17.【答案】解:(1)该固体样品中NaHCO3的质量是:368g×25%÷2384=336g,
答:该固体样品中NaHCO3的质量是336g。
(2)设该固体样品中NaHCO3分解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CO2↑+H2O↑,固体质量减小
168 106 168−106=62
x 368g−275g=93g
168x=6293g,
x=252g,
答:该固体样品中NaHCO3分解的质量为252g。
【解析】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A、保护金属资源
B、关注实验安全
①有计划、合理开采金属矿物
②加强金属制品的回收再利用
③钢铁表面刷上油漆,防止钢铁生锈
①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
②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③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C、归纳物质性质
D、解释实验现象
①汽油、洗涤剂都能溶解油污
②铁丝、红磷都能在空气中燃烧
③氢气、一氧化碳都能还原氧化铜
①气体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②溶液长期放置不分层,溶液具有稳定性
③喝汽水打嗝,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水(过氧化氢)
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滤
B
氯化钾(氯酸钾)
直接加热
C
蔗糖(食盐)
加水溶解
D
碳(铁粉)
用磁铁吸引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收集的O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永康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永康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1,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下列常见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下列实验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尚真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尚真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