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块五 学案46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五 学案49 精准断开句读——扣“境”循“法”,避“套”用“巧”-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五 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五 学案51 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落实“分点”-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板块五 学案48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展开语文是高考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考生最容易拿高分的科目之一、为了顺利应对高考语文考试,考生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复习策略并采取合适的复习方法。1、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份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复习的第一步。根据自己的复习时间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表,并将复习内容分配到每天的时间点上。2、掌握考点。语文考试题目的结构往往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套路,知道这些套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3、多做题。语文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目,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根据高考真题、模拟题、习题册等进行练习,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题目,培养答题的技巧和方法。4、记忆技巧。语文考试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记住相关知识,可以采取一些记忆技巧,如联想法、归类法、构建故事法等。记忆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卡片等工具帮助记忆。5、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考生可以积累分数的地方。复习过程中,需要多做写作训练,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范文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6、时间管理。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各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7、注意健康。复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考生需要注意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8、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时常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
——善于推断,代入比较
1.掌握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2.掌握两类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
掌握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一)语境推义语境推义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的上下文来确定该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利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思。(1)(马文升)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明史·马文升传》):______________
(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______
(3)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宋史·胡宿传》):______
理解实词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一定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解释时,绝不能只将解释代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语境中进行揣摩。
(二)句法推义1.对称推义充分利用句子中加“△”的字来推断加颜色字的意思或用法。(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滕王阁序》):__(2)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_____(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_____(4)人众车舆,万物殷富(《史记·南越列传》):_____
(5)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论衡·自纪篇》):______(6)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非国语》):______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语法推义利用语法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明史·花云传》):______(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明史·花云传》):_____(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吴书·黄盖传》):_____________(4)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宋史·蔡襄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愈,使……痊愈;寿,使……长寿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①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③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相信)
(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前面有动词“取”,后面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三)语汇推义1.邻字推义利用邻字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4)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____________________(5)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____________________(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____________________(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____________________(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劾”同义,检举、告发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意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意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邻字推义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中,“乖谬已多”中的“乖”“谬”为邻字,“乖”字不易理解,那么可由熟悉的“谬”推知“乖”意为“错误”,该句译为“犯的错误已经很多了”。
同义复词(同义组合)侪(chái)辈:同辈 褫(chǐ)夺:剥夺蠲(juān)免:免除 畋(tián)猎:打猎央浼(měi):央求,请求
2.成语推义借助成语推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九章·涉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近、到。联系成语“若即若离”
类。联系成语“不伦不类”
迫近、接近。联系成语“日
要求。联系成语“求全责备”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语的含义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为我们推断文言实词含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含义。
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严惩不贷(宽恕) 亟来问讯(屡次)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不速之客(邀请) 毁家纾难(解救)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不赞一词(佐助) 垂帘听政(管理)求全责备(要求) 口诛笔伐(讨伐)
(四)音形推义利用音形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并序》):____(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并序》):______(3)生而眇者不识日(《眇者识日》):______(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徐九思传》):__________
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汉字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2020年全国Ⅰ卷译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其中“粜”是个疑难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其形旁“出”“米”推测它可能与“卖出粮食”有关,再结合后文,就可以翻译为“出售”。字音推义法也叫通假推义法,针对文言字词,有时还可以从语音上着眼,选择文意翻得通的同音字进行替换。参见学案47活动一“Ⅱ.(一)通假字”部分。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钅(金)、木、氵(水)、 (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纟:与丝麻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尸:与身体有关。 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求:与毛皮有关。 旨:与美味有关。
页:与首有关。 目:与眼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户:与房舍有关。攴:与敲击有关。 辛:与刑具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片:与文书、文件有关。
做题时要按照“语境推义→句法推义→语汇推义→音形推义”的顺序来进行,注意综合运用。
掌握两类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
(一)比较词义异同题这种题型是指2022、2023两年新高考卷所采用的实词考查题,即把考试材料中的一个实词与教材内的同一个实词进行词义异同比较,进而形成正确判断。这种题型重视与教材的联系,考点设置直接关联教材内容,突出了“以考促学”的理念,加大了教考衔接的力度。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内实词的词义代入所给例句中去,再把该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适。因此,在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回归教材,有的放矢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篇章,都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用心体会,举一反三。尤其是对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要列出详尽实用的知识清单,确保重点突破,不留盲区。熟练掌握了课本知识,在备考或应试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题,都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合理联想,游刃有余,轻松解答。
2.深入语境,善于迁移将课内掌握、积累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巧妙地运用到练习和考试中去。特别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要善于运用知识迁移,在明了词语不同义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句内语境、上下文语境),进行精准理解和判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课内积累和课外运用有机联系起来,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2023·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周尧卿,字子余。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居官)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 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 结构相同。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 《诗经》。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 义相同。
周尧卿,字子余。操持完母亲的丧事,居庐守丧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喝酒吃肉。他所赴任的地方都说治理得好,百姓有前去(投奔)的想法。曾经做汀州宁化县知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窥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着刑具给庄稼锄草,杨纮走过去询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给别人作假证,县令是不能欺骗的,可我欺骗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他学习《诗经》,按照孔子所说的“《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邪念”,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经》的人,要用自己的心思来揣测作者的心志,这才叫有所收获”,来推求《诗经》的主旨,从而发现了毛氏、郑玄的得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
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币,指礼物,与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中的“币”含义不同。B.“惠王患之”中的“患”指担忧,与文中“而患必至也”中的“患” 含义相同。C.苟,指如果,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中的“苟”含义相同。D.毕,指都,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中的“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敝,指谦辞,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敝”含义相同。B.伐,指攻打,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含义不同。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指国土,与现代汉语中的“土壤” 含义不同。D.从,同“纵”,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中的“从”含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 相同。B.责,指要求,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字含义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 “绝”字含义相同。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 “兵”字含义不同。
5.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 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 不同。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 中的“其”字含义不同。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 含义不同。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于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於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於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
“我已经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他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
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于是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臣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土地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
(二)实词释义题这种题型是指过去考查实词所用的传统题型,即从四个释义选项中选出解释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答这种题,要注意两点:1.了解设误手法(1)不辨词义: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现象,命题者常用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来设置错误选项。(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现象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来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
(4)不看语法:命题者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来命题。(5)不明单双:命题者常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设置错误选项。2.两次代入法理解文言实词时,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首先把所给释义放回原句中,再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句意通顺,说明该释义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把词放回原句还不能断定释义正误,就要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这样,基本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了。
(2023·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汉)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明)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取材于顾炎武《日知录》)
下列对句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地广境数千里广:宽广B.遂从嗜欲 从:放纵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胁迫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汉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贤才,任用士人,开拓疆域数千里。他认为自己功绩盛大,威望很高,于是开始奢侈纵欲。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规制,使犯法者可以用钱物来赎罪,交纳一定的谷物就可以补为官吏。因此,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众多。各郡国害怕祸殃及身,就选择精通掌故、长于为文、熟悉赋税簿籍、善于巧言蒙骗上级官府的人为高官;奸邪之事层出不穷,便举用凶狠而能控制百姓、能以苛刻暴虐手段胁迫人屈服的人,让他们身居要职。因此无义而有财者显赫于世间,欺诈而善书者尊贵于朝廷,逆乱狂妄而凶狠无畏者位居高职。……唉!当今的社会形势比汉武帝时期还要严峻。从明神宗皇帝以来,社会上贪财好利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社会风气彻底变坏,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年了。
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对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世风痛心疾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叹息不已,但他依然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自己信念之坚定。(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有很多帝王都不能做到善始善终这一普遍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二、专项训练2.综合运用各种推断实词的方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颜色字的意思。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奉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节选自《新唐书·张廷珪传》)
(1)武后税天下浮屠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营佛祠于白司马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称前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可运用语境推义法,结合上文张廷珪劝谏后“因是罢役”,这次又要重建,明显和以前的诏令不符合,所以“称”应是“符合,相符”“和……相符”。
“税”可运用语法推义法,“税”处于谓语动词位置,应该是名词作动词,征收。
“营”可运用语法推义法,“营”处于动词位置,应译为动词“营建”。
“善”可运用语境推义法和语法推义法,前句“廷珪谏”,后句是结果,“善”应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说得好。
“纾”可运用成语推义法,联系成语“毁家纾难”,“纾”是“解除”的意思。
(5)以纾穷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考中进士科,补任白水尉。几经升官后任监察御史,按察纠举公正。武后征收天下僧人的钱,在白司马坂营建佛寺,张廷珪上书劝谏,武后认为他说得好。在长生殿召见他,赏赐慰勉很丰厚,建佛寺之事也就因此停止。神龙初年,诏令在白司马坂再次营建佛寺。张廷珪正好奉诏令到达河北,路经那里,见百姓营造劳役十分辛苦,心中不能平静。上书恳切谏诤,并且说:“如今又兴起土木,和前诏不相符。希望能停止这些做法,以解除百姓的穷困。”皇帝不理会。
3.综合运用各种推断实词的方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颜色字的意思。汉明帝永平三年春二月甲子,立贵人马氏为皇后。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好读书,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朔望诸姬朝请,望见后袍衣疏粗,以为绮縠,就视,乃笑。后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四年夏四月,有司连据旧典,请封诸舅。帝以天下丰稔,方垂无事,癸卯,遂封卫尉廖为顺阳侯,车骑将军防为颍阳侯,执金吾光为许侯。太后闻之,曰:“吾少壮时,但慕竹帛,志不顾命。今虽已老,犹戒之在得,故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冀乘此道,不负先帝。所以化导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无所复恨,何意老志复不从哉,万年之日长恨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
(1)常衣大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裙不加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为绮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可运用语法推义法,“衣”作谓语,在此处是名词作动词,穿。
“缘”可运用字形推义法,由“纟”可知“缘”的意思为“衣服的边饰”,即“包住衣服边的狭长布帛”。
“绮縠”可先运用字形推义法,由“绮”字偏旁“纟”及“縠”字结构要素“系”推知,“绮縠”应指带有精细花纹的绉纱;再运用邻字推义法,可以推知“縠”义同“绮”,意思是细纱或丝织品。
(4)此缯特宜染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帝以天下丰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方垂无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缯”可先运用字形推义法,由偏旁“纟”可知,“缯”与纺织品有关;再运用语境推义法,由前文“以为绮縠”和句中“染色”可知,“缯”是“衣料”的意思。
“稔”可先运用字形推义法,由偏旁“禾”可知,“稔”与“庄稼”有关;再运用邻字推义法,可知“稔”义同“丰”,指“庄稼成熟”。
“垂”可运用字音推义法,“垂”在此处为通假字,同“陲”,意为“边陲,边境”。
(7)故日夜惕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万年之日长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厉”可先运用邻字推义法,“厉”应与“惕”同义;再运用语境推义法,由前句“犹戒之在得”可推知“厉”是“警惕”的意思。
“恨”可运用语境推义法,前句是“何意老志复不从哉”,意为“没想到我这一愿望却难以遂从”,故根据语境,这里的“恨”不应是“仇恨”“愤恨”“记恨”等义,而是“遗憾”义。还可运用联想推义法,联系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此三者,吾遗恨也”加以印证。
汉明帝永平三年春天二月甲子这一天,明帝立贵人马氏为皇后。马皇后正式做了皇后之后,更加谦谨恭敬,她喜欢读书,经常穿粗帛制的裙子,裙子不加边饰。每月初一、十五,各位嫔妃朝见,看见皇后穿的袍子织法稀疏、粗糙,以为是带精细花纹的绉纱,走近后看了才知道是粗帛所制,于是相视而笑。马皇后说:“这种丝绸衣料最适合染色,因此才用它。”章帝建初四年夏四月,有关部门接连根据旧典,请求封章帝诸位舅父侯爵爵位。章帝因天下丰收,边疆无战争,在癸卯(十九日),封卫尉马廖为顺阳侯,车骑将军马防为颍阳侯,执金吾马光为许侯。
太后听闻此事,说:“我年轻的时候,只羡慕古人能够在史册上留名,不顾惜性命。现在虽已年老,还警惕自己不要贪得无厌,因此日夜警惕,并自我贬损,是希望能够坚持此道,不辜负先帝。因此,我劝导兄弟们,共同坚守此志,想在我死去之日,没有遗憾,没想到我这一愿望却难以遂从,让我在九泉之下长怀遗憾!”
4.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说二》)
A.恶,指令人厌恶,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中 的“恶”字含义不同。B.审,指真实、确实,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审”字含义不同。C.信,指真实,与“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中的“信” 字含义相同。D.通,指精通,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通”字含义不同。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叫夔的(乐官)只有一只脚,他果真只有一只脚吗?”孔子回答:“不是的,夔并不是只有一只脚。夔这个人残暴狠心,人们多半不喜欢他。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人们都说:‘只要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所以夔并不是只有一只脚,而是说他只要有这一个优点就足够了。”鲁哀公说:“确实是这样的话,自然足够了。”另一种说法,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
5.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高)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A.“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 “因”字意思不同。B.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 衣”称没做官的平民。C.“以嗣王属我”与“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属” 字意思相同。D.“遂固请退居”与“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遂”字 意思不同。
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这不是好计策。”于是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情通达,礼贤下士,重用梁震,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梁震说:“先王待我如同贫贱之交,他将您托付给我。现在您已经能够自立,没有荒废先王遗业,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于是坚决请求告老还乡。高从诲没能留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从诲时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
6.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贞观初,(唐)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辩兴亡》)
A.从容,即随口,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 容”意思不同。B.相悬,指彼此差距大,其中“悬”与成语“悬而未决”的“悬”意思 相同。C.期,指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 不同。D.智力,指智谋和力量,与《六国论》中“可谓智力孤危”的“智力” 意思相同。
贞观初年,唐太宗随口问身边的大臣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的乱局,才取得了天下;秦始皇趁着周王室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却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进言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虽然周王室衰微,但是六国没有罪过,秦始皇是全靠智谋和武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建安四年,扬州贼帅郑宝欲略居民以赴江表,以淮南刘晔,高族名人,欲劫之使唱此谋,晔患之。会曹操遗使诣州,有所案问,晔要与归家。宝来候使者,晔留与宴饮,手刃杀之,斩其首以令宝军,其众数千人皆服,推晔为主。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以相与耳!”(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7.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劫之”指胁迫刘晔,“劫”与《红楼梦》第一回中“又不知过了几 世几劫”的“劫”字含义不同。B.“患之”指对此忧虑,“患”与《六国论》中“诸侯之所大患”的 “患”字含义相同。C.“遗使”指派遣使者,“遗”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的“遗” 字含义相同。D.“案问”指查办审问,“案”与《促织》中“成妻纳钱案上”的“案” 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晔要与归家”与“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要”字含义 相同。B.“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与“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两句中 的“与”字含义相同。C.“仆宿无资”与“谢公宿处今尚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 “宿”字含义不同。D.“故以相与耳”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 字含义不同。
建安四年,扬州地区叛匪首领郑宝打算裹胁百姓到长江以南,因为淮南人刘晔出身皇族,本人名望又高,他准备胁迫刘晔,以刘晔的名义来发动此事,刘晔对此很忧虑。正好曹操派遣使者到扬州查办审问一件事情,刘晔就邀请使者同自己一道回家。郑宝前来拜见使者,刘晔留他参加宴会,亲手用刀杀死郑宝,砍下他的头颅来命令郑宝的部下,郑宝几千个部下都被镇服,推举刘晔做首领。刘晔把郑宝的部下交给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对他这样做的原因感到奇怪。刘晔说:“郑宝军中没有纪律,部众向来靠抢掠百姓取利。我一向没有资才,而又要对他们进行整编,必然会引起怨恨,局面难以持久,所以把这些人交给你管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安磐,字公石。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言,科道官亵服受诏,大不敬。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帝置不问。锦衣千户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言:“仪当宸濠逆谋时,首倡大义,劝锐却其馈遗。今锐以是免死,仪功不录,无以示报。”磐疏言:“百之奸邪,阳为仪游说,而阴与锐交关,为锐再起地。”百之情得,乃诬磐因请属不行,挟私行谤。吏部尚书乔宇等议黜百之,刑部谓情状未明,宜俱逮治。帝两宥之,夺百之俸三月,磐一月。(节选自《明史·安磐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黜:罢免B.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 讼:申诉C.而阴与锐交关 交关:串通勾结D.帝两宥之 宥:责罚
10.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科道官亵服受诏B.劝锐却其馈遗C.阳为仪游说D.宜俱逮治
安磐,字公石。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进言,科道官穿着便服接受诏书,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安磐与同僚们认为霍韬之前因为议论礼仪而冒犯了礼教,担心谏官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图排挤(科道官)。皇上搁置没有过问。锦衣千户张仪因为依附宦官张锐而被免除职务,御史杨百之忽然替他申冤,说:“张仪在朱宸濠谋反的时候,首先倡导大义,劝张锐拒绝朱宸濠的礼物。现在张锐因此免死,张仪的功劳不被记录,无法显示出恩报。”安磐上书说:
“杨百之狡猾,表面上替张仪游说,却暗中与张锐串通勾结,为张锐东山再起做铺垫。”杨百之获悉,就诬蔑安磐因为请求托付没被应允,挟私愤施行诽谤。吏部尚书乔宇等人建议罢免杨百之,刑部认为情况不明,应该都抓起来治罪。皇帝宽恕了他们俩,罚杨百之三个月俸禄,罚安磐一个月俸禄。
三、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晋)文公出亡,(晋)献公使寺人披①攻之蒲城,披斩其祛②,文公奔翟。(晋)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文)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
“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节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注 ①寺人:宫廷内的近侍。披:人名。②祛:袖口,文中指衣袖。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多假之 资 自 以为贤 而不戒 则虽无 后嗣 不亦 可乎?
12.下列对材料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有,指有什么,与《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的“何间”结构相同。B.直,指只是、仅仅是,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字意 思不同。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用来代 指太子。D.“太宗数之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意 思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 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 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 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 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军队逃走了。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
(2)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5.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中“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意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
材料一:晋文公外逃,晋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他,寺人披斩断了文公的衣袖,文公逃到翟。晋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没有抓获文公。等到文公后来返回晋国,寺人披来求见。文公传话说:“蒲城之战,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你却马上就赶到;惠窦之战,惠公命令你三夜赶到,你却一夜就赶到了,怎么这样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憎恨的人,我只怕不能胜任。您当时是君主憎恨的蒲人、翟人,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于是文公就接见了他。
有人说:齐国、晋国的宗庙断绝祭祀,不也是应该的吗?齐桓公能利用管仲的功劳而忘记他射中自己带钩的怨仇,晋文公能听从寺人披的话而不追究他斩断自己袖子的罪行,这表明桓公、文公能够宽容这两个人。他们后代的君主,明智比不上桓公和文公;而后代的臣子,贤能比不上管仲和寺人披。拿不忠诚的臣子来侍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如果不察觉,就会遭到燕将公孙操、子罕、田常这一类人的残杀;君主如果察觉了,奸臣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的例子来为自己开脱。君主如果不惩处他们而自以为有桓公、文公的德行,这是以仇人为臣而自己的明智又不能洞察他们的阴谋,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
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人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吗?况且寺人披的话,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那就是忠于君主。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材料二:冯立,唐朝武德年间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他以前的随从有很多都逃走了,冯立感叹道:“哪有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难的道理!”于是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的手下随从说:“只有以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来报答太子了。”然后解散军队躲藏起来。不久,冯立面见太宗李世民请罪,太宗数落他说:“你昨天带兵来和我的军队战斗,使我的军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
板块五 微案3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五 微案3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pptx、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教师版docx、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pptx、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教师版docx、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学案47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pptx、板块五对点练案19理解文言实词一专题练docx、板块五学案47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教师版docx、板块五学案47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