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精品课件)
展开【真题再现】(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正确断句的能力。“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结盟,“于秦”表示歃血结盟的对象,作状语,故“歃盟于秦”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的意思是“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判断句,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A项,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B项,“乘”是量词,古代称四匹马拉的战车一辆为一乘。“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千乘之国”。C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表述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意为“所受的蒙蔽”;而文中“为赵蔽”的意思是“为赵国作了屏障”,此处的“蔽”是“屏障”的意思。D项,国门,古代指国都的城门,引申为一般城门。由文中“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可知,“国门”就是国都的城门。现在的“国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哨所和海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A项,“孟尝君……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由原文“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面对强秦的武力威胁,是魏王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并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国。B项,由文章相关信息可知,孟尝君指出赵国的土地和百姓没有受到侵扰的原因是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屏障,倘若不救助魏国,那么赵国就会受到威胁。C项,由文章相关信息可知,孟尝君认为,倘若四国联合攻打燕国将对燕国十分不利,于是燕王听从了孟尝君的建议,出兵帮助魏国。D项,由文章相关信息可知,魏王对孟尝君短时间内搬来众多援兵感到欣喜,并在之后封赏了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译文: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要怎么办呢?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译文: 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把魏国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1)句中,“岁”,收成; “岁不熟”应译为“收成不好”。“且”,将要。“奈何”,怎么办。(2)句中,“折节”,屈己下人或委曲求全、降低身份、折损名节。“与”,送给。“去”,离开或离去、撤退、退去。把关键词语连缀起来,就可以得出答案。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的内容是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游说策略。然后据此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游说赵王的语句是“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民亦且岁死矣”,游说燕王的语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综合以上语句可知,游说赵王主要是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使赵王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游说燕王主要是威逼,让燕王明白不出兵相救将会导致什么恶果。
答案: 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如答“对赵国采取劝说,对燕国采取威胁”“向赵国阐释借兵的好处,向燕国阐释不借兵的后果”亦可)
[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连夜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援救,国家就可以生存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军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我能听听你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但是魏国的土地却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
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要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驰援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把魏国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别人好,还是一出南门就看到敌军好呢?(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很近,运输也很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回救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命题解读】文言文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就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命题呈现出“三个注重”的特点:1.注重以文化人,紧扣时代主题,传承时代精神,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渐染,从而丰盈其精神世界。2.注重教考衔接,有意识的将文言材料中的词语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重视了平时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运用,有效地指导了语文的学习和备考工作。
3.注重守正出新,力求通过一种稳中求变的方式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比如由文化常识单纯考查变为文言实词和文化常识综合性考查。选文也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注重从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呈现出表达方式的多元化追求。
【读文指引】“三步读文”,快速读懂文言文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为了快速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第二步:借助概括分析题,筛选信息,以“题”悟意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的,即一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
第三步:再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再读时,要结合尾注、题目,综观总览,上下贯通,就写人记事类文言文而言,力求对文中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心中有数。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就是明了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些等。2.明事。事件往往是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再次阅读时,结合第一步圈点勾画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理清人物的活动脉络,掌握人物所做的事情。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表现了什么人物怎样的品质或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明作者的看法,更多的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金学案1 文言实词——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多义实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1.本义对“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本源来说,即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道路”。
活动一 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2.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据上图所示,词义的引申一般具有如下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词的本义通过比喻所产生的意义,即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例如:
【类题指津】一词多义推断“五法”
针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天保初,清河王岳(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清河王岳拜司州牧( )
②拜送书于庭( )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③赵王畏秦,欲毋行( )
①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①后寻业断决之处( )
②寻迁东郡守( )
③既窈窕以寻壑( )
[参考译文]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长官,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又征召他做法曹。孟业身材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高岳内心看不起他矮小,只是笑着不说话。后来找到孟业判决的案件,于是对孟业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起到了超过身体容貌的作用。”孟业不久被提升为东郡太守,因政治宽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整个州郡的人都认为这是上天被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它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1)古今词义演变类型
活动二 古今异义词——存同求异,区分单双
(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是两个词,须拆开来讲,不要误认为它是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类题指津】古今异义词辨识“三法”
针对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颜色)的词语的古义。(1)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指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泛指事物的特色。(2)乃强调为洛阳令古义:___________ 今义: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3)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旧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4)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5)虽后进布衣与均礼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
[参考译文]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度、品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一般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三种类型。
活动三 词类活用——找出规律,语法判定
【特别关注】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三种活用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常常出现的活用类型。1.为动用法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1)动词的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形容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3)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副词(1)六王毕,四海一(作动词,统一)。(《阿房宫赋》)(2)用心一也(作形容词,专一)。(《劝学》)(3)而或长烟一空(作副词,都,完全。全句意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岳阳楼记》)3.副词用作动词则尽其天年(作动词,享尽)。(《五人墓碑记》)
【类题指津】判断词类活用“三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故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在判断词语的词性是否发生变化(活用)时,我们要重点关注语句中的三种句子成分。
针对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指出下面加点(颜色)的活用类型和含义。(1)遨与李振故善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振后事梁贵显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以禄遨,遨不顾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后振得罪南窜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是闻者益高其行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交好
名词活用为动词,给俸禄,引申为“让……做官”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赞颂
(6)世目以为三高士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遨一不受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鱼饵,用鱼饵
数词活用为副词,全部,都
[参考译文]郑遨,字云叟,是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因此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赞颂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除掉人体内作祟的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卖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传》),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活动四 偏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
【类题指津】理解偏义复词要“3判断”1.判断词语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2.判断语境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如《孔雀东南飞并序》“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
3.判断句意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
针对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融见更始新立,东方尚扰,不欲出关,而高祖父尝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亦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独谓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兄弟皆然之。
指出语段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全句。(1)偏义复词:________ 偏在________(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旦形势紧急,切断黄河上的渡口,足可以防守,这是保留
[参考译文]窦融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人。窦融见刘玄刚登位,东方还很乱,不想出关,而他高祖父曾做过张掖太守,堂祖父做过护羌校尉,堂弟也做过武威太守,几代人在河西,了解那里的风土习俗,暗自对兄弟们说:“天下安危还不能料定,河西富庶,黄河围绕着很稳固,张掖属国精锐骑兵上万人,一旦形势紧急,切断黄河上的渡口,足可以防守,这是保留宗族后裔的地方。”兄弟们都同意。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悟言一室之内 D.奚暇治礼义哉
解析: A项,“ ”同“纩”,丝绵絮;B项,“生”同“性”,天性;C项,“悟”同“晤”,面对。
2.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颜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B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同“隙”,隔阂、嫌怨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同“挡”,阻挡D.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
解析: “当”,对等,比得上。
3.下列各项中,对句子中加点(颜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D.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 曾:竟,简直。
4.下列各项中,对句子中加点(颜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何爱一牛 爱:吝惜B.比及三年 比:比较C.吾与点也 与:赞成D.族庖月更刀 族:众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将军身被坚执锐 B.是故无贵无贱C.吾从而师之 D.越国以鄙远
解析: “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他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6.下列各个句子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解析: A项,“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B项,“明”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视力。C项,“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7.下列各项中,对加点(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B.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足下:对人的尊称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怀抱:心怀
解析: 博学:广泛地学习。
8.下列各项中,加点(颜色)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解析: B项,古今意义相同,都解释为“一会儿”。A项,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9.下列句中加点(颜色)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契阔谈 ,心念旧恩
解析: C项,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A项,偏义复词,偏义在“亡”,“存”是衬字。B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入”,“出”是衬字。D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契”,“阔”是衬字。
【综合应用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
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B.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C.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D.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解析: “专任”与“子之”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入”与“燕”也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而且“终归齐”的主语省略的是“苏代”,“入燕”后断开,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望燕” 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两句中的“望”含义不同。B.“东周之鄙人”与“肉食者鄙”(《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鄙”含义相同。C.“请数王之过”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含义不同。D.“遗燕昭王书”和“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含义相同。
解析: A项,第一个“望”意为“怨恨”,第二个“望”意为“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日。B项,两个“鄙”都是“见识浅陋”的意思。C项,第一个“数”意为“数说,列举”,第二个“数”意为“命运,定数”。D项,第一个“遗”意为“送”,第二个“遗”意为“放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代受兄影响,志向远大。看到兄长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苏代也发奋学习纵横之术,他最先求见的是燕王,并进行了游说。B.苏代尽心竭力,助燕灭齐。苏代指出了燕王的过失,认为燕王听得进意见,真心诚意想要助力燕王灭掉齐国,成就一番霸业。C.苏代富有谋略,善于进谏。苏代劝谏燕王不要以“质子”为羞耻,燕相也赞同此策略,因此燕王派苏代侍奉公子到齐国做人质。D.苏代终受重用,实现抱负。燕昭王召回苏代,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齐国战败。苏代还联络各国合纵,声名远播。
解析: “燕相也赞同此策略,因此……”说法错误,原文是“‘……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可见燕王派公子到齐国当人质只是因为听从了苏代的谏议,与燕相无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答案: (我)私下里听说大王您德义很高,我虽然不聪敏,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
(2)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
答案: 天时不帮助(他),纵使有清济,怎么足够把它作为牢固的边防呢?
14.苏代是在什么情况下求见燕王哙并进行游说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齐国知道了燕国破坏齐国的秘密,齐国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
[参考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苏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已经因为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拜见燕王哙,想要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里听说大王您德义很高,我虽然不聪敏,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不同,我暗地里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大臣和一般官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我列举一下大
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让这种失误使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帮助(他),纵使有清济,怎么足够把它作为牢固的边防呢? 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的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把侄儿、弟弟做人质作为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掉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
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说:“先王曾对苏氏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国,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友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
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像苏秦在世时一样,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联盟,诸侯国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各国从此都尊崇苏氏兄弟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寿终正寝,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新教材新高考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3 理解四类文言实词及其推义方法——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这是一份新教材新高考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3 理解四类文言实词及其推义方法——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四类文言实词,高频实词80个,课堂课时,第一个“坐”,仇恨怀恨,遗憾不满,地位低见识浅,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任务组三 任务一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精解实词含义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任务组三 任务一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精解实词含义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核心内容导图概览,五类实词精准理解,2辐射式引申,理解多义实词方法,答案②④,回心转意回头是岸,名师点睛,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精解实词含义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精解实词含义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内容导图概览,五类实词精准理解,2辐射式引申,理解多义实词方法,回心转意回头是岸,名师点晴,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仇恨怀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