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文化自信: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语言运用: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审美创造:课文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前解析】
关注课题:由课题可以猜想出课文是关于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
关注课文:本文中的动词用得很多,也很巧妙,如:“甩” 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的样子;“迎、追、游”,既写清了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身姿轻盈,动作敏捷。这些动词,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
关注词语:“看见、哪里、那边、头顶、眼睛、雪白、肚皮”。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区别“哪里”和“那里”两个词语,结合图片读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找、两”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7个词语。(重点)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塘、脑”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找、两”等10个字。
2.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词语意思。
3.借助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出示课件3)谜底:小蝌蚪。(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2.引导学生发现:从题目上,你知道课文写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出示小蝌蚪图片)他们的妈妈是谁呢?(出示课件4)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过渡: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他们在找妈妈时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尝试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1)出示任务。(出示课件5)
①听音频范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请用铅笔画出来,借助音节拼读两遍。
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指导。
①同桌互相订正自然段的序号和生字新词的圈画。
②出示生字。(出示课件6)指名拼读生字。教师提出要求。
2.学习多音字“教”。(出示课件7)
3.识字游戏,巩固练习。(出示课件8)
(设计意图:提前熟悉生字新词有助于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同时也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字词,优化识字效果。)
三、反复读文,提取信息
1.再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取信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和谁发生了故事?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变化?
①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和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发生了故事。
②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4次变化。
2.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样子。(出示课件9)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小蝌蚪本来生活在哪里?(出示课件10)(池塘)
学习生字“塘”。
①学生观察图片,知道“池塘”就是这样的小水池。
②请学生观察“塘”字,了解这是一个形声字,尝试给“塘”字组词。
(3)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①(出示课件11)指名读句子。(板书: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学习生字“袋”。
指名读“脑袋”。提醒:“袋”字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给“袋”组词。
学习生字“灰”。(出示课件12)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灰”是一个会意字,从火从手,意思是火灭了成为灰烬,可以用手。
②引导交流:小蝌蚪们甩着长长的尾巴,请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你能从“甩”这个动词上体会到什么?(出示课件13)
请学生用“甩”字说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中比较明显的信息的能力,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
四、指导书写,评价练习
1.观察比较,熟悉本课会写字。
(1)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
(2)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中“找、哪、顶、眼、睛、肚、跳”是左右结构的字,“两”“皮”都是独体字,“宽”是上下结构。(出示课件14)
2.指导书写“两”。(出示课件15)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看见、哪里”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动词的意思。借助课文图片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出示课件17)
(设计意图:带有生字的四组词语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的,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可以复现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角色朗读
1.学习第2自然段。(出示课件18)
教师引入: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开心极了!它们一路成长,也一路寻找着妈妈的身影。请你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画出小蝌蚪得到的关于妈妈的信息。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提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是啊,小鲤鱼有妈妈,我们也有妈妈呀!可是,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3)提问:接下来,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引导:迎上去是什么意思?谁来扮演小蝌蚪,表演“迎上去”。
(4)提问:鲤鱼妈妈也和蔼可亲地回答了小蝌蚪。她对小蝌蚪说了什么?
(5)指导朗读: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你们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鲤鱼妈妈的话。再换回角色,教师读小蝌蚪的话,学生读鲤鱼妈妈的话。
(6)从鲤鱼妈妈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板书:鲤鱼说:四条腿、宽嘴巴)
2.学习第3自然段。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出示课件19)
小蝌蚪看见鲤鱼是“迎上去”,看见乌龟是怎样做的?
预设:连忙追上去。
教师提问:前面提到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而看见乌龟是“追上去”,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
①请小组代表说一说。
②角色扮演:老师扮演鲤鱼妈妈,请一名小同学扮演小蝌蚪,和我一起演一演“迎”的动作。再假设我是乌龟,请一名同学扮演小蝌蚪来演一演“追”的动作。
③小结:两人面对面,一个向前就是“迎上去”。一个人在前面走,一个人在后面跑,就是“追上去”。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生动呀!
(2)指导朗读:小蝌蚪看见乌龟,连忙追上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小蝌蚪的心情吧!
(3)分角色朗读。
(4)提问: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乌龟说:大眼睛、绿衣裳)
3.学习第4、5自然段。
请学生默读第4、5自然段,看一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出示课件20)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板书:找到青蛙妈妈)(出示课件21)
(2)正确朗读描写大青蛙样子的句子,夸夸这只漂亮又神气的大青蛙。
(3)课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22):
①引导交流: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和同桌说一说。
②引导观察课文青蛙插图:猜一猜“鼓”的意思。
③小结:原来。“穿着”是把双手穿进衣服的衣袖中。“披着”是衣服覆盖在肩背上。而“鼓”呢?在这里“鼓”可不是乐器了,是“凸起”的意思。“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你们看,作者用词真准确!
④启发运用(出示课件23):你能用“披”或者“露”说一句话吗?
(4)提问:小蝌蚪为什么叫青蛙妈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青蛙的图片上写出青蛙的特征。
教师总结:青蛙妈妈的这些特征,是不是和鲤鱼妈妈、乌龟描述的一模一样啊,所以小蝌蚪们叫青蛙妈妈。
(5)齐读第5自然段。
思考:小青蛙这次有没有认错妈妈呢?(出示课件24)
过渡:这一次,小青蛙找到妈妈了。你想读出什么语气来呢?
(6)分角色朗读。要求:你们齐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青蛙妈妈的话。然后再换过来,老师读小蝌蚪的话,你们齐读青蛙妈妈的话。
思考:小蝌蚪变成青蛙以后,是怎么行动的?课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25)
启发思考: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蹬、跳、蹦”这三个词能不能互相换一下位置?
小结:“蹬、跳、蹦”是一连串的动作,不能前后调换位置。
4.齐读第6自然段。
提问:你喜欢小蝌蚪变成的小青蛙吗?为什么?(出示课件26)(板书:捉害虫)
小结:“天天”去,可见小青蛙们很勤劳。“捉害虫”可见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同学们都喜欢这群小青蛙。
三、梳理信息,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回顾一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画出描写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出示课件27)
(1)引导学生观察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小蝌蚪一直在发生变化。
(2)提问:从这四次变化中你可以明白什么?
预设:小蝌蚪是经过一段时间慢慢长成青蛙的。
2.根据提示说一说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出示课件28)
(1)这里有小蝌蚪长成青蛙的5幅图片,你能按顺序把这些图片连起来吗?
(板书:长出两条后腿 长出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了 尾巴不见了)
引导小组交流:借助黑板上的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按顺序讲一讲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先和同桌讲,再和全班同学讲。
写左右结构的字,观察特点:左窄右宽。(出示课件29)
重点指导书写“哪”。(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根据提取的信息,能完整地说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四、课文小结(出示课件32)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介绍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小青蛙,说明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和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着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3、34)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5)
小练笔:根据文中描写小蝌蚪的方法来写一写某种你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阅读教学中,我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297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妈妈睡了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509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玲玲的画教案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统编版(2024)妈妈睡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a href="/yw/tb_c13297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妈妈睡了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