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01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02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03
    还剩6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共6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采摘红花时,临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吉林·高考真题)河谷演化过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各地貌位置的植被处于向地带性植被(与气候相适应的稳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如图示意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某河谷地貌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现存植被最接近地带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最早演替为地带性植被的是( )
    A.河漫滩草甸B.洪积扇灌丛C.沟谷沼泽林D.分水岭疏林
    【答案】1.D 2.B
    【解析】1.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谷演变过程中,沟谷地区属于水分输入区,湿润度较高,因此其植被大多为湿润的草本植物等,因此乙和丙属于草本植物或灌丛植物类,故BC错误;河谷地区坡度较大的坡地(丁)属于水分输出区,植被大多发于成森林植被,图中显示区域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此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D正确;图中显示甲区域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因此其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较大,故A错误。故选D。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若整体构造抬升,将导致河谷与坡度的差异逐渐减小,水分输入和输出差异也逐渐减小,因此从河谷至坡上距离越近越早演替成为地带性植被,图中显示丙为冲积扇灌丛,距离丁坡地较近,构造抬升后,丙最早演替成为图中显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故B正确;河漫滩草甸区位于河流区域,构造抬升后,其湿润度依然较高,演变速度较慢,故A错误;沟谷沼泽林区域湿润度较高,且构造抬升后易发育成集水区,不易演替成落叶林,故C错误;分水岭疏林海拔高度不变,输出水分依然较多,且气温较低,演替成为地带性落叶林的时间更长,故D错误。故选B。
    【点睛】典型的地带性植被是与气候相适应的,由于坡面有水分输出,目前坡面植被是“近似的”地带性植被,耐旱树种比例略高于地带性植被,而河谷有水分输入,喜湿的植物较多,只有消除了区域间水分的输入、输出,才能真正发育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在大尺度地理空间规律的形成中,区域间水分迁移与大气一下垫面水分迁移相比,数量较少,可以不加考虑。
    (2024·湖南·高考真题)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 )
    A.甲时期生长较慢沉积为主B.甲时期生长较快侵蚀为主
    C.乙时期生长较快沉积为主D.乙时期生长较慢侵蚀为主
    4.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 )
    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
    5.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
    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
    【答案】3.A 4.C 5.D
    【解析】3.由图可知,甲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说明甲时期,年轮增长缓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长缓慢;乙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说明乙时期,年轮增长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长较快;BD错误;由图中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可知,甲时期沉积层Ⅱ增厚,说明沉积为主,A正确;乙时期出现了冲沟,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误。故选A。
    4.由图可知,谷底冲沟附近分布大量的沉积物Ⅱ,在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中下半部原有枝条容易被沉积物掩埋,被掩埋后,原有枝条枯落,进入沉积物,沉积物受侵蚀而出现冲沟,C正确;受干热风影响、土壤养分流失、遭受低温冻害,会影响品尼松树整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可能造成品尼松树干枯死亡,而不是仅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ABD错误。故选C。
    5.由图可知,乙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谷坡与其相反,说明谷坡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可推测谷坡品尼松生长较慢;结合图中乙时期出现冲沟以及材料中提到1905年后降水增多,可推测谷坡受流水侵蚀加剧,导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积物受侵蚀,导致根系裸露,不利于品尼松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影响了其生长,D正确;若考虑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则AB项均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品尼松生长较快,AB 错误;谷坡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主要影响谷底植被生长,谷坡植被受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年轮指的是树木由于周期性季节生长速度不同,而在木质部横切面上形成肉眼可分辨的层层同心轮状结构。气象学上,可通过年轮的宽窄了解各年的气候状况,利用年轮上的信息可推测出几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情况。年轮宽表示那年光照充足,风调雨顺;若年轮较窄,则表示那年温度低、雨量少,气候恶劣。如果某地气候优劣有一定的周期性,反映在年轮上也会出现相应的宽窄周期性变化。
    (2024·广西·高考真题)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7.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
    A.地表光照减弱B.地表温度升高C.表层土变湿润D.土壤氮素减少
    8.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答案】6.C 7.A 8.D
    【解析】6.根据材料“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推测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土壤变干,该区域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乔木乘机入侵洼地,A错误,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势变低,B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增强,D错误。故选C。
    7.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树岛内地表光照减弱,地表温降低,故A正确,B错误;乔木生长需水量大会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C错误;因落叶乔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A。
    8.根据材料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说明近30年,随着数导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土壤的结构和水分逐渐改变,该洼地与地带性环境差异缩小,地带性植被逐渐增多,该洼地植被逐渐与地带性植被一致,D正确;植被增多产生的凋落物会增加,A错误;随着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的变化,积累的有机物减少,土壤结构和肥力改变,故B错误;近30年,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说明演替过程中未发生中断,C错误。故选D。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4·北京·高考真题)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10.采摘红花时,临近( )
    A.雨水B.小满C.小暑D.处暑
    11.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 )
    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
    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
    【答案】9.D 10.C 11.A
    【解析】9.读图可知,图①为高寒山地地区,图②为草原地区,图③为沙漠地区,图④为山地森林区,图④所示地区水热条件好,组合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红色染料植物资源应最丰富,D正确,故选D。
    10.采摘红花的时间在7月初,雨水的时间是在2月18日-20日,A错误;小满的时间是在5.20日-22日,B错误;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7月8日,C正确;处暑的时间是8月22日-24日,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
    11.红花的生长期间是4月初到7月初,从4月初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至7月初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其中夏至日那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太阳辐射最强,日落方位最偏北,正午影长最短。4月初到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而夏至日到7月初时段内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红花的生长期间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A正确;太阳辐射先变强后变弱,B错误;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错误;正午旗杆影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2024·湖南·高考真题)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理想的采样监测天气是( )
    A.晴朗微风B.逆温天气C.阴雨少光D.风向多变
    13.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
    14.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 )
    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
    【答案】12.A 13.B 14.A
    【解析】12.晴朗微风的天气,当地颗粒污染物受外界干扰较少,有利于监测不同区域污染物状况,分析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A正确;逆温天气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会加重污染状况,B错误;阴雨天气产生的降水会吸附大气中的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C错误;风向多变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受到风的影响,不能反应植被类型对污染物扩散的拦截效果,D错误。所以选A。
    1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自行车道相比,人行道上茂密植被前的粗颗粒的比值较高,说明积累明显,B正确;与自行车道相比,人行道稀疏植被前的细颗粒、稀疏植被前的粗颗粒、茂密植被前的细颗粒比值较小或基本一致,说明积累不明显,ACD错误。所以选B。
    14.根据图示信息和上题分析可知,茂密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较好,应该在靠近居民区一侧种植茂密植被,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茂密植被前粗颗粒污染物较多,对行人的影响较大,稀疏植被拦截的污染物较少,为了减少对行人的影响,应在靠近人行道种植稀疏植被。所以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从稀疏到茂密,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植被具有调节气候,吸收、拦截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具有自净功能的最大生态系统,可在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植被拦截颗粒物有叶面、单株、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尺度,每个尺度上都是一种跨介质、跨界面的复杂过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单叶尺度上测定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去评价植物的滞尘效果,以选择适宜的植物类型,以及合理的树种配置和空间营林管理。
    (2024·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15.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
    16.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答案】15.D 16.D
    【解析】15.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
    16.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2023·江苏·高考真题)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收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
    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
    18.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
    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
    19.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
    A.人口扩散迁移B.交通工具变化C.文化语言交流D.聚落规模扩大
    【答案】17.D 18.B 19.A
    【解析】17.由图可知,欧亚“草原之路”,沿线没有高大的山脉,地势相对平坦,地理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D正确;地广人稀,不利于东西方农牧业交流,A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不是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的路线上,B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以畜牧业为主,而东亚农牧业中心为以种植业为主,其生产条件并不相似,C错误。故选D。
    18.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使得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类型更加多样,模式更多,B正确;由图可知,“绿洲之路”相比“草原之路”较近,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与“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关系不大,A错误;中亚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种植业发展,适农生产区域受气候的影响不会向东移动,C错误;西亚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以畜牧业为主,只是在绿洲地区发展种植业,其规模较小,D错误。故选B。
    19.人口扩散迁移,是文化语言交流、聚落规模扩大的原因,所以“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的扩散迁移,A正确CD错误;交通工具变化不是其主要驱动力,B错误。故选A。
    【点睛】通过对比古气候记录和农牧业扩张历史,发现农牧人群的扩散是推动新石器时代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力,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跨大陆交流网络的建立和强化加速了生业模式空间格局的变化。
    (2022·重庆·高考真题)冰川是全球环境变化灵敏的响应器。下图示意阿拉斯加湾某濒海冰川同一区域1941年(左)和2004年(右)的不同景观。近几十年冰川消退后,当地出现幽深的峡湾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冰川消退后,在消退区可出现的景观变化是( )
    A.野生动物减少B.裸岩面积减少C.植被覆盖增加D.平原面积增加
    21.峡湾形成后,冰川消退加快。峡湾对冰川消退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是( )
    A.海浪顶托破冰B.海水释热融冰C.寒流加快运冰D.海风强劲蚀冰
    22.1941—2004年当地下垫面的变化可导致( )
    A.太阳辐射增强B.大气温度下降C.地面辐射增强D.水面蒸发减弱
    【答案】20.C 21.B 22.C
    【解析】22.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后,在消退区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增加,野生动物增多,A错误,C正确;冰川消融,裸岩面积增加,B错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形成峡湾,平原面积减少,D错误。故选C。
    2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题干可知,峡湾形成后加快了冰川消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附近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海水释放出热量,促使冰川消融加快,B正确,C错误;由图片信息可知,峡湾地貌形成后,两侧山体较高,对风的摩擦力及阻挡作用较强,海风较弱,D错误;由于海风较弱,峡湾内海浪小,不足以顶托破冰,A错误。故选B。
    24.下垫面的变化不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A错误;下垫面变化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变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大气温度升高,B错误,C正确;该地1941—2004年水面面积逐渐变大,水面蒸发增多,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地貌、气候、生物等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2022·河北·高考真题)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县的土壤侵蚀状况,研学小组收集了两种分辨率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基础数据。根据基于实地监测试验制定的土壤水蚀评价国家标准(表),应用GIS技术,对该县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依据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和低分辨率(小比例尺)两种数据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明显(图)。因高分辨率数据与制定国标所依据数据的分辨率更接近,故其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 )
    A.地面坡度数据差异明显B.土地分类数据差异明显
    C.植被覆盖度数据差异明显D.降水强度数据差异明显
    24.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真”的可能途径是( )
    ①调整主要影响因素②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③建立新的评价标准④采用新的评价技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23.A 24.C
    【解析】23.据材料结合图像信息可判读,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地面坡度数据差异明显,A正确;土地分类为坡耕地、非耕地,分类数据差异不大,B错误;植被覆盖度数据差异不明显,C错误;同一个区域降水强度数据差异小,D错误。故选A。
    24.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可以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真”的状况,②③正确;调整主要影响因素不符合探究的目的、采用新的评价技术不符合实际,①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
    (2022·湖北·高考真题)智利竹荚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B.海水温度C.距陆远近D.种群规模
    26.推测智利竹荚鱼的生活习性是( )
    A.冬季产卵B.顺流洄游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27.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25.B 26.C 27.B
    【解析】25.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竹荚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
    26.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项正确。故选C。
    27.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异常偏高的现象,也就是海水异常偏暖。与这一现象相反的,该海域海温异常偏低,即异常偏冷,则称为拉尼娜现象。
    28.(2024·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
    (1)简述甲区域演变为淡水湿地的过程。
    (2)推测从现在到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类型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3)为减缓该湿地变成沼泽的速度,请提出可行的措施。
    【答案】(1)河流挟带泥沙等物质注入里海后,不断发生沉积,后经流水的搬运作用逐渐发育成水下沙坝;随着水下沙坝逐渐抬高,出露水面,将甲区域与里海隔开;随着河水不断注入,湖水盐度逐渐下降,泥沙不断淤积,最终形成淡水湿地。
    (2)变化: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湖水变浅变咸。理由: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导致湿地中水量不断减少。
    (3)发展滴灌等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修筑水利工程,调节径流;优化流域水资源分配,保障下游用水和生态用水;流域内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人工或机械清淤,保持湖盆深度。
    【分析】本题以里海区域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读图可知,甲区域南侧有众多河流注入湖泊,这些河流挟带泥沙等物质注入里海后,不断发生沉积,后经流水的搬运作用逐渐发育成水下沙坝;随着沙坝泥沙堆积量的不断增多,水下沙坝逐渐抬高,直至出露水面,将甲区域与里海隔开,形成湖泊;随着河水不断注入,甲区域湖水盐度逐渐被稀释,且甲区域湖水与里海有狭窄水道沟通,盐分可以流出,湖泊盐度逐渐下降,再加上河流挟带的泥沙不断在甲区域堆积,使甲区域湖泊湖床逐渐抬高,湖水变浅,最终形成淡水湿地。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成沼泽,因此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湖水变浅变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随着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湖泊水量支出增多,水位下降,盐分累积,湖水变咸;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量增多,加大了对河流水的消耗,使注入湿地的水量减少,湖水变浅,逐渐成为沼泽,因此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湖水变浅变咸。
    (3)该湿地变成沼泽与湖泊水量减少、湖水变浅有关,因此可以发展滴灌等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流域水量的消耗,增加入湖径流量;修筑水利工程,调节径流;优化流域水资源分配,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的水资源,保障下游用水和生态用水,减少荒漠化,保证植被覆盖度;流域内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提高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调节湖泊水量;湖泊淤积会导致湖泊萎缩,湖水变浅,可以进行人工或机械清淤,保持湖盆深度。
    29.(2024·吉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图7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
    (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
    (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
    【答案】(1)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东北、西南断裂发育,外力作用较强,地势降低,形成中间脊线。
    (2)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侵蚀形成洼地,利于储水。
    (3)Q1时期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岩,经外力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等大部分Q1火山岩已消失,只有部分表层Q1火山岩保留;后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覆盖了Q1时期的火山岩,Q1火山岩上覆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较高,周围火山岩被侵蚀掉,Q1时期保留的表层火山岩出露形成高岗。
    高岗面积减少,海拔变低,坡度变缓;进一步被侵蚀可能形成沟谷或洼地。
    【分析】本题以乌波卢岛为材料,涉及地貌形成过程、陆地水体补给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可知,该地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在该地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北、西南断裂发育,且毗邻海洋,受海浪等外力作用侵蚀较强,地势降低,中间地势较高,脊线形成。
    (2)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较少;该岛屿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水量较多;岛屿东部Q1火山岩分布面积较大,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差,在外力作用侵蚀下,容易形成洼地,洼地汇水,地表水量较多。
    (3)根据图示和题干信息可知,乌波卢岛西部高岗是Q1火山岩形成的,在地质史上,Q1时期岩浆喷发,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经过漫长的风化、侵蚀等作用,大部分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只有局部地方残留Q1火山岩;后期Q2、Q4火山岩形成时期,新的喷出型岩浆岩将残留Q1火山岩覆盖,因为残留Q1火山岩土层较厚,同等外力作用侵蚀下,残留Q1火山岩上覆的土层出露之后,植被发育,减少外力作用侵蚀,导致残留的Q1火山岩留存下来,周围新形成的火山岩被侵蚀掉,形成顶平身陡的高岗。
    高岗为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在外力作用侵蚀下,高岗面积减小,海拔降低,高岗的坡度变缓;进一步遭受侵蚀,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可能形成沟谷或者洼地。
    30.(2024·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
    (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
    (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
    (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
    【答案】(1)夏季,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
    (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雨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
    (3)冬季河流补给较少;1980~2019年气候变暖,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和雨水补给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分析】 本题以北极育空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暖、水循环、冻土变化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详解】【小问1】
    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影响很大,可推测夏季气温更高,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可推测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变薄。
    【小问2】
    由图可知,地表有积雪,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转化为降雨,雨水增加,补给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形成多个热融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雨水、积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补给河流。
    【小问3】
    冬季气温低,河流的补给较少,若补给增加,则增幅明显;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气候变暖,可推测冬季部分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以及雨水补给增加;夏季冻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补给河流增多,最终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31.(2024·安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1)说明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堆积体。
    (2)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下泄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随着卡河水量变大,侵蚀能力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成为主要河道。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洪涝灾害也可能增加;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河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沉积地貌、河道演变、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小问1】
    堆积体的形成需要有泥沙来源以及泥沙能够沉积。由图文材料可推测,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为堆积体形成提供泥沙来源;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受阻,速度减慢,其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堆积体。
    【小问2】
    由材料可知,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卡河,由此可推测,卡河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成为主要河道;材料提到,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可推测其水流速度较慢,泥沙容易沉积,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向下游排水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综上分析,随着卡河水量变大,流水的下切侵蚀和侧蚀会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从而成为主要河道。
    【小问3】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岩石等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会统一演化。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河流水文特征先发生变化,随之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地貌发生变化;河流水量增大会导致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从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河流下游地势低平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加;水面扩大,水生生物增加,流域内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
    32.(2024·甘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南极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素含量丰富,但陆地物质输入匮乏、铁元素不足,导致该海域光合作用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典型的高营养素—低叶绿素海域。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宽200—600千米,北部最高处有岛屿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下图示意凯尔盖朗海台及周边等深线。
    (1)描述图中岛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解释凯尔盖朗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的原因。
    (3)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答案】(1)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
    原因: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四面环海,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
    (2)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为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岛屿东侧海域突破铁元素限制,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周边海域因铁元素匮乏,浮游生物较少,叶绿素浓度较低。
    (3)气候变暖,水温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提高;叶绿素水平上升,光合作用增强,固定更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含量,降低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缓解气候变暖。
    【分析】本题以环南极海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影响生物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该岛屿位于50°S附近的印度洋海域,纬度较高,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地处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由于受西风影响大,多风暴;周围是海洋,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故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
    (2)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形成离岸流,海水离岸流走导致近岸海水缺失,形成上升补偿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地处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岛屿东侧海域位于下风向和西风漂流流经海域,铁元素含量增加,有利于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除了东侧的周边海域因缺乏铁元素,浮游生物数量少,生长慢,叶绿素浓度较低。
    (3)环南极海域的叶绿素水平代表了该区域浮游植物(如藻类)的生物量;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繁殖加快,叶绿素水平提高;随着叶绿素水平的增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对地貌长波辐射的吸收,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33.(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的局部地形图及景观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在该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说明在该地开展科考活动的主要困难。
    该地多年冻土层含丰富的有机质。有研究认为,气候变暖造成多年冻土层融化,进而加剧气候变暖。
    (3)推断多年冻土层融化加剧气候变暖的过程。
    【答案】(1)改善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维持自然环境的稳定;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为科研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监测环境;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2)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环境原始,气候恶劣;人迹罕至,补给困难;基础设施缺乏。
    (3)冻土融化导致有机碳降解,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加剧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增多,沼泽逐渐变为草原,对气候调节作用减弱,加剧气候变暖。
    【分析】本题以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态保护与环境安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冻土与全球变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建立自然保护区一般从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稳定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科研、环保意识及国家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其意义。通过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积极保护了该区域生态平衡,进而改善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维持自然环境的稳定,为研究合理的生态平衡和对人类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保障。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科学实验基地,为科研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监测环境。自然保护区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保护了生态系统,维持了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是宣传教育的活的“天然博物馆”,可以向人们进行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起到一定作用。
    (2)该地区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纬度高,气温低,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比较恶劣。其次,根据图片海拔和地貌分析,该区域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另外,此地人迹罕至,环境原始,缺乏基础设施,补给比较困难。
    (3)从材料可知,该地多年冻土层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冻土融化导政有机质中碳降解加速,从而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大气逆辐射效应凸显,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趋势。冻土融化也导致地表水下渗增多,沼泽因缺水而逐渐演变为草地和草场,其生态效益大打折扣,对气候的调节作用随之减弱,加剧了气候变暖。
    34.(2023·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下图阴影部分)绵延约500千米,最高峰为友谊峰,自西北向东南山体逐渐降低。晚更新世以来,受该山区雪线上升影响,第四纪不同时期冰川作用产生的冰斗、槽谷汇聚冰雪融水利大气降水,形成众多冰湖。在气候转暖、年降水量变幅较小背景下,1992-2013年山地各区域冰湖数量科面积均发生了变化(下表1和表2)。
    表1:
    表2
    (1)概括该山区冰湖分布及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2)阐释冰湖变化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征:西北部的数量和面积均大于东南部;两地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增加,西北部数量增加率大于东南部,面积增加率小于东南部。
    因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东南部。降水:西北部受来自西风带带来水汽影响大,降水多;距海距离:西北部距海距离近;冰川:西北部冰川面积和数量多。
    (2)有利影响:延缓了本地区水资源的亏损,增加了当地工农业用水量,有利于区域的发展。
    不利影响:冰湖水量增加加剧了溃坝的风险(造成本地水资源流失),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影响本地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发展,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分析】本题以阿尔泰山冰湖数量和面积变化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特征:流域西北部的冰湖数量和冰湖面积均大于东南部;两地区的冰湖数量和面积都有所增加,西北部冰湖数量由782个增加至845个,东南部冰湖数量由276个增加到297个,西北部增加率大于东南部。西北部冰湖面积由88.62km2增加至90.2km2,东南部冰湖面积由10.38km2增加至11km2,西北部面积增加率小于东南部。影响因素: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东南部,因此气温较低,利于冰川分布。②降水:西北部受来自西风带带来水汽影响更大,降水(雪)多;距海距离:西风主要从大西洋带来水汽,西北部距大西洋更近,降水(雪)多;冰川:由于西北部冰川面积和数量多,冰川作用产生的冰斗、槽谷汇聚冰雪融水多。
    (2)冰湖变化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应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总图气候较为干旱,冰湖数量和面积增多,因此该地区水资源增大,延缓了本地区水资源的亏损,增加了当地工农业用水量,有利于区域的发展。但冰湖水量增加,随湖岸的压力加大,加剧了溃坝的风险,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同时溃坝后湖水随地表径流流走,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流失,影响本地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发展,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35.(2023·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
    (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2)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
    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
    【分析】本大题以巴音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沙丘发育原因类问题需要从沙丘的沙源、动力因素、阻挡因素三方面考虑。结合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可以看出,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丰富,提供沙源;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最后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风力携带沉积物过程中不断减速堆积在山前。
    (2)结合材料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进行分析。含水层较厚的原因与该位置的向斜地质构造相关,向下凹陷的1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加上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与该位置的背斜地质构造相关,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当地下水运动至地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
    36.(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枯落物能吸收雨水,涵养水源。通常采用浸泡法和模拟降雨法两种方法测算枯落物吸水量。前者适用于满足枯落物长时间浸泡和含水量饱和的环境;后者模拟当地降雨特点,将水降到枯落物后测算。福建某研学小组在当地考察时发现B处枯落物层比A处厚(下图)。为更准确测算冬季A处枯落物的实际吸水量,该小组选择模拟降雨法。
    分析浸泡法不适用于准确测算冬季A处枯落物实际吸水量的自然原因。
    【答案】①气候: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西北风影响)降水少;
    ②️地形:A地坡度大,雨水流失严重;️
    ③土壤:A地土壤为砂土,下渗快;
    ④植被:A地枯落层薄(少),保水量少;
    ⑤总结:A地的浸泡时间和含水量不满足浸泡法条件
    【分析】本题以地理实验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从气候看,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从地形看,当地坡度陡,地表径发达,水土流失严重;从土壤来看,A地土壤为沙土,雨水易下渗;从植被看,坡度陡,植被覆盖率,枯枝落叶少,保水能力弱;由以上分析可知,A地的浸泡时间和含水量都不满足浸泡法浸泡条件。
    37.(2022·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
    (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
    (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
    (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
    (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村寨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气温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汇水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取充足的补给水源,水资源的补给较为便利,无需修建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作物水稻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居民的食物来源充足。
    (2)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的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小;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
    (3)由图表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缓解旱情。“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荫蔽率提高,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能够有效缓解旱情。
    考点02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024·湖北·高考真题)“看樱花,到武大”。每年三月,成千上万游客的浪漫约定,就是到樱顶赏珞樱。#武大樱花开了吗#这一关于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樱花盛开时节,樱花大道洁白如雪,灿若云霞,珞樱缤纷,美不胜收。根据物候学理论,气候条件对植物开花早晚有重要影响。下表反映1947~2022年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变化情况。如图示意武汉大学樱花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总体上( )
    A.显著提前,但花期更短B.显著提前,但花期更长
    C.明显推迟,但花期更短D.明显推迟,但花期更长
    2.推测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是( )
    A.气温B.气压C.降水D.日照
    3.武汉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赏樱地,其独特魅力在于( )
    A.自然环境优美B.基础设施完善C.人文底蕴深厚D.学术大师云集
    【答案】1.B 2.A 3.C
    【解析】1.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日期从1947-1956年的3月22日到2017-2022年的3月9日提前了;落花日期从1947-1956年的4月2日到2017-2022年的3月25日也提前了;所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总体上都提前了,平均十年的花期更长,且在1987-1996年的平均十年花期达到最长,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长期的长短会影响樱花开花早晚,当积温达到一定温度即可开花,所以气温是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A正确;虽然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但表中数据显示,从1947-1956年的3月22日到2017-2022年的3月9日,日照时间减少,但开花日期提前,所以日照不是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D错误;气压对开花早晚的影响较小,B错误;降水少,湿度低,樱花生长慢,但可以通过灌溉增加湿度,所以降水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A。
    3.武汉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赏樱地,其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樱花的结合,C正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利于观赏樱花,但不是其独特魅力所在,AB错误;学术大师云集与观赏樱花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作物生长期的因素:首先是气温。温度低当然生长的就慢,致使生长期延长。第二是光照,光照充足可以缩短生长期。第三是湿度,干旱的环境使生长速度变慢。第四是土壤,营养充足当然生长的就快,缩短生长期了。“气光湿土”决定了生长速度,影响了作物生长期。
    (2024·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4.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
    5.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答案】4.D 5.D
    【解析】4.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
    5.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2023·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B.上部林带C.山体海拔D.基带类型
    7.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B.降水多C.风力大D.气温低
    8.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B.土壤C.温度D.光照
    【答案】6.B 7.A 8.D
    【解析】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所以选B。
    7.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和气温不是影响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
    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9.(2023·北京·高考真题)我国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完成该保护区( )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
    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mm,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500-1300米等高线之间,CD错误。故选A。
    (2023·浙江·高考真题)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11.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0.B 11.C
    【解析】10.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在地质考查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①④⑤正确;雨具、冲锋衣是保障物资,不是地质考察工具,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据所学可知,澳大利亚形成半环形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路③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路线②只能看到荒漠景观,路线①④可以看到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旅游安全的内容:(1)交通安全;(2)在旅游地的安全问题(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状况),包括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
    (2023·湖北·高考真题)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2.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间,该区( )
    A.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大
    B.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小
    C.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小
    D.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大
    13.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原因可能是( )
    A.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D.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14.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 )
    A.保持稳定不变B.处于退缩状态C.正向山麓延伸D.处于扩张状态
    【答案】12.C 13.D 14.B
    【解析】12.2006年北朝向冰川面积为13.4km2,南朝向冰川面积为72.9km2,2015年北朝向冰川面积为12.9km2,南朝向冰川面积为72.2km2,北朝向冰川较小,南朝向冰川较大,AB错误;从退缩率来看,北朝向退缩率为3.7%,南朝向退缩率为0.9%,北朝向退缩率更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13.西南朝向与其他朝向受全球变暖影响较为接近,A排除;此处位于羌塘高原,人类活动较少,且冰川增加与山地植被覆盖并无直接关联,BC错误;受西风影响,西南方向降水可能增多,冰川面积增加,D正确。故选D。
    14.从各个朝向来看,除了西南朝向冰川增加外,其他朝向冰川面积均呈缩小趋势,说明冰川整体上呈现退缩态势,冰川向山上退缩,B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
    【点睛】羌塘高原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冈底斯山脉环抱之中(为青藏高原里的羌塘盆地),包括几乎整个那曲地区及阿里地区东北部。这片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新世以来气候旱化,湖泊退缩现象十分明显。湖盆周围湖成平原广布,山麓堆积发达。湖泊大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淡水湖极少。
    (2023·浙江·高考真题)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16.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A.B.C.D.
    【答案】15.B 16.A
    【分析】本题以内陆盐土空间分布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15.本题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盐土空间分异较小,这种分异主要是由于小尺度空间地下水埋深的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地域分异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形成的空间尺度较大的地域分异,不符合材料情景,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影响的热量上的分异导致的自然带的分异,与材料不吻合,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东西方向上距海远近的差异导致的水分的差异形成的自然带的分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与材料不符,D错误。
    16.材料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甲地盐土位于高处,受地下水影响最小,它是在矿化地表径流所盐渍化的洪积物基础上形成,因此,洪积盐土的积盐特点是盐分由下而上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上下盐分差异大,A正确。D选项中盐分上下盐分差异不大,不符合,D错误;C选项盐分随深度加深越来越高,不符合,C错误;残积盐土是在过去形成的各种类型盐土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面下切等原因,改变了原有导致土壤积盐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已不再参与现代积盐过程,但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使过去积累下来的盐分大量残留于土壤中所致。残积盐土的现代积盐过程几乎停止,仅借助年内稀少的降水、泌盐植物和风力搬运方式,使可溶盐在表层有所增减和重新分配。其含盐量最高的聚积层一般不在表层,而在亚表层或心土层,表现出盐度随深度加深,盐度先增后减少,符合B选项,但不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所以B错误。
    【点睛】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称之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2·辽宁·高考真题)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B.12月的热带季雨林C.7月的落叶阔叶林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18.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答案】17.D 18.B
    【解析】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分利用效率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要使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也就是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较小,而蒸散发量较大。我国7月的热带季雨林,高温多雨,降水量大,因此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总量较大,故A错误;7月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因此夏季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量较大,因此水分利用效率较大,故C错误;12月的热带季雨林,气温较高,气候干旱,因此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总量较小,且由于气候干旱,蒸散发量较大,因此比值较小,而12月的温带落叶阔叶林,12月属于冬季,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树叶已经掉落,没有叶面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水分利用率最低,故D正确。答案选择D。
    18.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祁连山属于我国地势的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深居内陆,海拔较高,其高山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水分利用率,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水量,使其水分增加,单位面积光合作用的合成有机质总量增加,故C错误;高山草甸的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说明气温降低,而气温降低,将会减缓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质总量减少,故AD错误;月平均风速减小会减少蒸发量和蒸腾量,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故B正确。答案选择B。
    【点睛】高寒草甸是祁连山区的优势植被类型,不但是当地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碳储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放牧是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科学的放牧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草地的生产力、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能够促进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19.(2024·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野生动植物丰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是近缘物种,主要栖息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贡嘎山和秦岭均有分布。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如图示意两物种在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
    (1)两物种主要栖息地空间分布重叠程度较高且能共存,试分析其原因。
    (2)与中华斑羚相比,中华鬣羚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请从其活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给出依据。
    (3)判断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与秦岭分布的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
    (4)请从降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提出加强该保护区两物种保护的合理建议。
    【答案】(1)两物种具有亲缘关系和较为相似的生活习性;两物种生态位在空间维度上高度重叠,但在时间维度上分离程度较大;自然保护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和较少的人类活动,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隐蔽条件。
    (2)时间上,两物种的日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两物种对晨昏时间段的利用区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华鬣羚的早、晚活动高峰分别早于和晚于中华斑羚,且对夜晚时间段的利用强度更高;空间上,中华鬣羚适宜栖息地大于中华斑羚。
    (3)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海拔高于秦岭山区。主要原因是贡嘎山纬度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秦岭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不同纬度与不同海拔的组合形成了相似的局部水热条件,从而均形成了适宜中华斑羚栖息的环境条件。
    (4)建议管控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的负面影响;建议在该区域建立生物廊道,扩大两物种的适宜栖息地。
    【分析】本题以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山地垂直地带差异、生物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材料提及“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是近缘物种,主要栖息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两物种具有亲缘关系,同时栖息地较为接近,有着较为相似的生活习性;“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两物种生态位在空间维度上高度重叠,“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故在时间维度上分离程度较大,双方影响较小;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自然保护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和较少的人类活动,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隐蔽条件,满足两种生物生存发展的需要。
    (2)材料提及“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时间上,两物种的日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但两物种对晨昏时间段的利用区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华鬣羚的早、晚活动高峰分别早于和晚于中华斑羚,且对夜晚时间段的利用强度更高,故其时间利用上存在一定优势性;从空间上来看,中华鬣羚适宜栖息地的面积远大于中华斑羚。故中华鬣羚环境适应能力更强。
    (3)由于贡嘎山纬度比秦岭相对较低,气温较高,而秦岭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因不同纬度与不同海拔的组合形成了相似的局部水热条件,从而均形成了适宜中华斑羚栖息的环境条件。故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海拔要相对高一些,秦岭山区海拔要相对低一些。
    (4)本题要求从降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回答。因人类活动会影响栖息地的动物,可以加强栖息地的管控,减少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的负面影响;同时为增强栖息地内部生物的联系性,可以在该区域建立人工生物廊道,扩大两物种的适宜栖息地,扩大保护区生物生存空间。
    20.(2024·北京·高考真题)某校地理小组到滹沱河流域开展研学活动。图a为滹沱河流域局部示意图,图b为流域水情监测系统的相关模块。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调研水库功能
    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在滹沱河流域发挥重要作用。
    (1)在两水库中任选其一,简述其承担的主要功能。
    任务二 设计信息系统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为该流域设计水情监测系统。
    (2)结合图b,说明6—8月需要重点关注的数据并绘制流域水情监测系统结构框图。
    任务三 分析垂直地带性规律
    小组到五台山开展垂直地带性调查,观测到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麓多为耕地、荒草地。
    (3)指出山麓地带的典型植被类型,分析该地带出现耕地、荒草地的原因。
    【答案】(1)黄壁庄水库:发电;灌溉;城市用水;防洪等。或岗南水库:防洪、发电;调节水量;灌溉、渔业、城市供水等。
    (2)重点关注的数据:径流量、降水量。
    (3)典型植被类型:灌丛草原。
    原因:山麓地带、热量充足、人口众多,开垦土地为耕地;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人为弃耕,演变为荒草地。
    【分析】本大题以“某校地理小组到滹沱河流域开展研学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利设施的功能、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带的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水库的一般功能包括发电、防洪、供水、运输、旅游、养殖等。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可判断出该区域容易出观洪涝灾害,因此防洪调蓄为其主要功能之一;结合图中城市分布,可推测该区域城市供水需求大,因此,该水库有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功能;水库所处地势较高,落差大,水能充足,可提供发电功能。所以综上所述,黄壁庄水库有发电、灌溉、城市用水供给、防洪等功能;岗南水库有防洪、发电、调节水量、灌溉、渔业、城市供水等功能。
    (2)6—8月是该区域的雨季,降水增多导致河流径流量增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因此需要重点关注降水量和径流量这两个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和数据处理的过程可知,将海拔、坡度、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数据输入处理,通过数据查询、空间叠加分析和流域水情分析后,将数据存储与管理、制图与产品输出,由此可以得出结构框图。
    (3)该地海拔较高,且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其山麓地带的典型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但是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植被破坏开垦成耕地,当土壤质量下降,农业发展受阻,导致该地人口流失,耕地弃耕,耕地逐渐演变为灌丛荒草地。
    21.(2022·海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2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
    (1)比较那波利和蒙特雷气候特点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
    (3)分别说出那波利及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
    【答案】(1)特点: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长。
    原因: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影响;两地都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但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时间长,年降水量大。
    (2)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区域地处板块交界附近,有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有大量松散的冲积物;山地降水集中。
    (3)那波利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那波利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分析】本题以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气候特征及成因的描述、泥石流成因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特点:比较两幅气候资料图中的气温曲线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比较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较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明显,气温低,降水少;两地都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都主要受西风带的影响,从图可以看出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因此受中纬西风控制的时间更长,因而降水时间更长,导致年降水量更多。
    (2)从地质作用看,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区域豆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活跃,地质条件不稳定;两区域都位于山地附近,都地处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位于河谷地形,有大量来自于上游松散的冲积物,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由气候资料图可知两个区域降水比较集中。
    (3)结合所学知识,那波利为地中海式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发育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考点03 植被与土壤
    (2024·吉林·高考真题)塿土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数千年耕作过程中经粪土堆垫改良形成的人为土。在剖面上覆盖层与原土壤层叠置,形似“楼层”(如图)。其中,黏化层质地黏重、呈褐色或红褐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粪土堆垫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 )
    ①水分 ②孔隙 ③矿物质 ④腐殖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黏化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是( )
    A.冷干B.冷湿C.暖干D.暖湿
    【答案】1.C 2.D
    【分析】1.粪土指的是粪便泥土,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由材料“黏化层质地黏重”并结合图示信息“该地土壤剖面中黏化层占比大”可知,当地农民采用粪土堆垫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空隙,②正确;粪土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腐殖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④正确;陕西关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集中夏秋季,降水能够满足当地农作物生长需求,增加土壤水分不是当地农民采用粪土堆垫主要目的,①错误;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粪土堆垫不能增加土壤矿物质,③错误。故选C。
    2.由材料知,黏化层质地黏重、呈褐色或红褐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土壤胶体的形成,进而促进黏化层的发展;红褐色的土是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的;综上可推知,黏化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是暖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土壤矿物质是指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如铝、钙、硫、镁、氮、磷和钾等,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原生矿物主要种类有:硅酸岩和铝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和磷酸盐类,以及某些特别稳定的原生矿物(如石英、石膏、方解石等)。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
    (2024·广西·高考真题)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图3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可知,T2~T4的( )
    A.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B.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
    C.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成正比D.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负相关
    4.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 )
    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 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 )
    A.2月B.5月C.8月D.11月
    【答案】3.D 4.A 5.B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下层土壤含盐量中大致15cm-20cm深处,T3和T4是低于T1的,故A错误;图中显示表层土壤含盐量中10cm-15cm期间,T2高于T1,故B错误;图中也显示在表层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故C错误,D正确。答案选择D。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表打孔灌沙过程中,沙质土壤间隙较大,水分下渗率较高,可以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降低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故①正确,②错误;深层打孔技术,灌沙进入深层土壤,可以增加下层土壤间隙,增加水分的储存空间,防止下层土壤中水分空间不足而往上层土壤涌入,故③正确;下层土壤深度较高,蒸发量较小,因此不是为了降低土壤蒸发量,故④错误。正确的是①和③,答案选择A。
    5.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打孔灌沙实验需要再返盐和积盐现象最严重的时候进行,我国的华北地区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大,盐分会随蒸发返回表层土壤,因此返盐现象最为严重,故AD错误;且冬季是我国华北地区盐分较为稳定的时间段,春季回暖,蒸发量大,积累盐分更多,但秋季土壤已经经历夏季淋盐,导致其水分稀释较大,因此积盐量没有春季大,故B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反盐,冬季保盐。春秋季降水相对少,盐分随水分蒸发回到土壤表层;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水对土壤冲刷大,又将盐分冲入土壤深处;所以说夏季淋盐,春秋返盐。而冬季降水少,蒸发弱,因此盐分相对稳定。
    (2024·全国·高考真题)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 30 厘米、60 厘米和 100 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根据图a判断曲线I是深度为 30 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I( )
    A.变化最早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D.波动最大
    7.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降雨最大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D.雨水下渗多
    8.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6.A 7.B 8.C
    【解析】6.根据材料信息,I、Ⅱ和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因此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的是Ⅲ曲线,Ⅲ曲线的波动最大,CD错误。故选A。
    7.从图b中可以看出,I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图b中曲线I、Ⅱ和Ⅲ是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实验,降水量一致,A错误。故选B。
    8.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的②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2024·全国·高考真题)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处洼地内发现了高达 72.4米的望天树(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冬季气温较高B.夏季气温较高
    C.冬季降水较多D.夏季降水较多
    10.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B.土层薄
    C.降水少D.土壤黏重
    11.图中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 )
    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9.A 10.B 11.D
    【解析】9.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发育有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水热条件较好,夏季时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充足,能够满足雨林生长,故该地区发育热带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气温较高和夏季降水较多,BD错误;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降水量差异并不大,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从图中也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加之洼地水分条件较好,故发育了雨林,A正确。故选A。
    10.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易受侵蚀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故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B正确;旱生型矮林的形成与气温关系不大,且该地区纬度低,气温并不低,A错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C错误;土壤黏重主要是红壤的特点,石灰岩广布地区不易形成红壤,D错误。故选B。
    11.从图中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因此需要满足地形相对封闭才能较好地阻挡冬季的冷空气。②正确;只有洼地相对高差大,使得洼地内,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而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③错误,④正确;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跨纬度较大及垂直差异明显等条件,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①错误。综上所述,D选项中的②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且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还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对于人类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至关重要。
    (2024·甘肃·高考真题)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
    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13.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 )
    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
    【答案】12.B 13.B
    【解析】1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班克斯半岛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且有多个峡湾分布,是海岸地区遭受差异侵蚀之后,残留山地形成的,B正确;该地洋流为西南流向东北,洋流侵蚀应导致西南侧凹陷,A错误;构造抬升不会形成海岸线曲折的峡湾地貌,C错误;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是岛屿与陆地相连的原因,不是半岛的形成过程,D错误。所以选B。
    1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降水较少,土壤淋溶作用较弱,为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铝铁等基本上不发生移动,而钙则成为化学迁移中标志元素,形成钙积层,B正确;灰化土是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东西呈连续带状,南半球仅见于山地垂直带中,A错误;铁铝层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C错误;黏化层是指由黏粒淋移淀积或就地黏化形成的黏粒富集层,该地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弱,不会形成黏化层,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草原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化过程,但二者间的量的对比关系各土类有别,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前者减弱,后者加强。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①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剖面下部均有钙积层;②土壤盐基物质丰富,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③土壤反应多呈中性至碱性;④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2024·吉林·高考真题)水体性质、运动和库区环境等因素影响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分布。恰甫其海是位于新疆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的水库,周边植被以草原为主。水库消落区主要分布在南岸。如图为2019年6月和9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影响6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透明度B.流量C.营养盐D.流向
    15.9月恰甫其海南岸丰富的碎屑食物吸引浮游动物聚集,这些碎屑食物主要来源于( )
    A.底泥扰动上浮B.水位涨落携带C.表层水流汇集D.河川径流输入
    【答案】14.A 15.B
    【解析】14.由材料可知,6月为丰水期,因为丰水期为水库蓄水期,上游冰雪融水形成的洪水经库尾进入水库后流速减缓,水体的物理状态发生改变,如泥沙沉降、冲刷力降低,水体透明度升高,此时气温较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浮游生物繁殖较快,数量较多,因此,6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为丰富,A正确;与流量、营养盐、流向的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5.由材料可知,水库消落区主要分布在南岸。9月是丰水期过后的平水期,恰甫其海南岸丰富的碎屑食物吸引浮游动物聚集,这些碎屑食物主要来源于水位涨落携带,且消落区为草原分布,有机质含量较多,B正确;9月份入库水量较少,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底泥扰动上浮,A错误;9月份平水期,不会有大规模的表层水流汇集,C错误;9月份是平水期,河川径流输入较少,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浮游生物的因素:温度、营养盐、有机质、水体透明度、光照。
    (2024·广西·高考真题)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17.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
    A.地表光照减弱B.地表温度升高C.表层土变湿润D.土壤氮素减少
    18.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答案】16.C 17.A 18.D
    【解析】21.根据材料“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推测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土壤变干,该区域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乔木乘机入侵洼地,A错误,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势变低,B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增强,D错误。故选C。
    22.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树岛内地表光照减弱,地表温降低,故A正确,B错误;乔木生长需水量大会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C错误;因落叶乔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A。
    23.根据材料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说明近30年,随着数导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土壤的结构和水分逐渐改变,该洼地与地带性环境差异缩小,地带性植被逐渐增多,该洼地植被逐渐与地带性植被一致,D正确;植被增多产生的凋落物会增加,A错误;随着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的变化,积累的有机物减少,土壤结构和肥力改变,故B错误;近30年,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说明演替过程中未发生中断,C错误。故选D。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3·重庆·高考真题)萨列哈尔德(66°589'N,66°596'E) 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 自然植被为苔原。该地曾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农作物。现已撂荒多年,撂荒初期,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撂荒前该地可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种植期间( )
    A.地表蒸发弱B.积雪厚度小C.日照时间长D.昼夜温差大
    20.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是由于撂荒初期( )
    A.土壤通气性好B.土壤温度低C.枯枝落叶层厚D.植株高度高
    【答案】19.C 20.A
    【解析】19.由材料“萨列哈尔德(66°589′N,66°596′E) 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成为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材料“撂荒前该地可种植农作物”,说明种植期间该地热量条件较好,应为北半球夏季。该地位于66°589′N,夏季白昼长,且有极昼现象,日照时间长,热量条件较好,C正确;夏季气温较高,地表蒸发较强,A错误;该地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且该地夏季虽短但温暖,积雪基本可以消融,故积雪厚度对当地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小,B错误;萨列哈尔德位于66°589′N,这里夏短冬长,气候寒冷 ,全年有长达8个月的最低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温差不大,D错误。故选C。
    20.影响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有水分、温度、通气等,水分适中,通气良好,有利于有机质分解。由材料“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自然植被为苔原”可知,该地为苔原气候,自然土壤为冰沼土,土壤通气性较差;耕地指用犁或机器把土地翻松,撂荒耕地在撂荒初期土壤通气性较好,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A正确;土壤温度低不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B错误;当地自然植被为苔原,枯枝落叶层较薄,植株高度低,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残体、死亡的微生物和施用的有机肥料等。气候较温暖湿润,微生物较为活跃,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较多;水分适中,通气良好,土壤提供养分多,土壤中有机质难以保存。
    (2023·辽宁·高考真题)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21.毛乌素沙地10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 )
    A.持续往东南移动B.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
    C.持续往西北移动D.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
    22.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广泛发育( )
    A.森林土B.草原土C.荒漠土D.高寒土
    【答案】21.D 22.B
    【解析】2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说明该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降水较少,不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位置偏南,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说明该地在距今约8500~3000年期间,降水较多,表明夏季风北边缘向西北移动;毛乌素沙地目前为沙地景观,表明与3000多年前降水减少,夏季风北边缘线应向东南移动,因此毛乌素沙地距今约10000年以来主要经历了从干到湿再变干的过程,可以推断出夏季风北边缘线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2.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说明河流径流量增加,降水增多,河西走廊的气候暖湿化,植被增加,当地主要植被为荒漠草原,植被增加,草原面积增加,广泛发育草原土,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草原土壤指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特点是:①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剖面下部均有钙积层;②土壤盐基物质丰富,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③土壤反应多呈中性至碱性;④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2023·广东·高考真题)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24.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23.A 24.C
    【解析】23.结合材料“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保水能力,B错误;粉尘颗粒可以为植被生长提供矿物养分,从而促进植被生长,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因此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累积,A正确;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C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可以提高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但耕作土壤不属于自然土壤,不会促进耕作土壤形成,D错误。故选A。
    24.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增强,②错误、④正确;高原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③错误。故选C。
    【点睛】草毡层是指在寒冷温带气候条件下或者高寒草甸植被下,具有高含量有机碳的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成草毡状的土层,用符号“A”表示。草毡层通常呈不规则斑块状散布于地面,有机质含量可达10%〜30%,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它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由于常年气温低,湿度大,冻结期长,植物生长缓慢,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很低,死亡后的根系难以分解,而以有机残体或粗有机质累积于土壤表层,形成软绵绵的草毡层;②较长时间内的冰冻低温和较短的温暖季节内滞水还原导致根系盘结而不能下扎。
    (2023·山东·高考真题)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25.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26.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B.有机物积累多C.土壤肥力高D.物种多样性高
    【答案】25.B 26.B
    【解析】25.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故选B。
    【点睛】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地区。 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平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占世界针叶林的95%。
    (2023·辽宁·高考真题)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红树种子的传播受盛行风、洋流等影响。图为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数量分布和夏季红树种子传播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7.巴拉望岛红树物种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温度较高B.河口和滩涂少
    C.洋流影响较小D.火山和地震多
    28.夏季红树种子在图中虚线段海域传播规模小,主要是因为该段海域( )
    A.西南季风受阻B.离岸风影响大
    C.洋流推力减弱D.潮间带面积小
    【答案】27.B 28.C
    【解析】2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巴拉望岛位于环太平洋第一岛弧链上,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屿,整体地势较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岛岛屿南北狭长、东西较短,河流和滩涂欠发育,淤泥质潮间带面积较少,不利于红树林的生长,B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海水温度较高,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岛位于红树种子传播路线上,说明洋流对其影响较大,C错误;火山和地震对红树林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28.夏季,受洋流和海陆分布等影响,红树种子传播主要由南向北,传播路线分为两个分支,西侧分支在中南半岛东部海域传播规模明显变小。依据图中季风信息,主要是由于东南季风带动海水,在中南半岛东侧形成反向洋流,极大地弱化了洋流向北的推动作用,C正确;在图中的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北部(受离岸的西南季风影响)红树种子均可传播,故与离岸风、潮间带(主要影响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关系很小;中南半岛虽然对西南季风存在一定的阻挡作用,但从海南岛附近种子的传播规模可以推断,其对种子的向北传播影响小,AB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点睛】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水面,之间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
    (2023·湖南·高考真题)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B.天敌数量C.太阳辐射D.食物数量
    30.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
    31.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29.C 30.A 31.D
    【解析】29.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30.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31.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2023·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
    33.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
    34.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32.C 33.D 34.B
    【解析】32.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
    33.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
    34.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2023·浙江·高考真题)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5.辽河口潮难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
    A.翅碱蓬—芦苇—光滩B.翅碱蓬—光滩—芦苇
    C.光滩—芦苇—翅碱蓬D.光滩—翅碱蓬—芦苇
    36.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
    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
    【答案】35.D 36.C
    【解析】35.阅读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从海洋向陆地,植被的变化为光滩—翅碱蓬—芦苇,随着泥沙淤积,潮滩向外拓展,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相同,为光滩—翅碱蓬—芦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6.由题干信息可知,翅碱蓬的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因此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调控潮滩水体盐度,潮滩地区的盐度与河流径流量汇入有关,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是可行的,C正确;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都不能很好的调控潮滩湿地水体盐度,AB错误;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需要耗费人力财力,且未从根本上进行修复,D错误。故选C。
    【点睛】海岸湿地处于海陆相交的区域,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因互的强烈影响,是一个生态多样性较高的生态边缘区。我国海岸湿地划分为7种类型,即淤泥海岸湿地,帮砾乐海岸湿地、基岩海岸湿地,水下岩坡湿地,泻湖湿地,红树林湿地和珊瑚礁湿地。
    (2022·北京·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山东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据图判断( )
    A.甲处适宜建化工厂B.乙处河道可能有水坝
    C.林地为常绿阔叶林D.小学距村庄约4千米
    38.图中四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37.B 38.C
    【解析】37.从图中河流沉积颗粒大小可知,该地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甲处为河流上游,不适宜建化工厂,会影响河流水源,A错;乙处河流沉积颗粒物大小发生突变,粒径忽然减小,可能是由于建设水坝拦截了较大颗粒的沉积物所致,B对;此地为山东丘陵,是温带地区,林地应为落叶阔叶林,C错;小学距村庄大约4段比例尺所示线段长度,共1200米,D错。故选B。
    38.甲处为林地,但树龄较短(小于2年),土壤表层有机物积累少,A错;如上题分析,乙处为水坝,落差较大,流水速度快,土壤表层受流水侵蚀严重,有机质含量少,B错;丙处为菜地,生长周期短,无用枝叶等有机物还田多。土壤有机物含量高,C对;丁为耕地,作物生长周期长,秸秆还田较少,土地有机质消耗较大,含量低,D错。故选C。
    【点睛】工业区的布局:为减少污染,污染大的工业区如化工厂一般选择布局在城市外围、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区河流的下游。高新技术产业区多与科教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邻近。
    (2022·山东·高考真题)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降水C.地形D.岩性
    40.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答案】39.C 40.C
    【解析】39.分析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故选C。
    40.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土壤水分稳定,流动性差,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剖面,C正确;与丙处相比,甲处、乙处、丁处三处地势较高,土壤水分向下运移显著,有利于淋溶层的形成,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所以ABD错误。故选C。
    【点睛】塔头是苔草沼泽是三江平原典型的湿地类型之一,俗称“塔头墩子”,是一种高出水面几十厘米甚至一米的草墩,是由沼泽地里各种苔草的根系死亡后再生长,再腐烂,再生长,周而复始,并和泥灰碳长年累月凝结而形成的。草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达5—10%以上,厚度达50—100厘米。森林土壤厚度一般小于5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者在5%以上。
    (2022·浙江·高考真题)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1.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B.交通C.市场D.劳动力
    42.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B.减弱土壤通气性
    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答案】41.A 42.C
    【解析】4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项目主要依靠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田秸秆等为原料,产出电力和肥料等,原料的运输成本更高,所以其布局应该靠近原料产地,A选项正确;交通、市场、劳动力对其布局影响较小,BCD选项错误,所以选A。
    42.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点睛】产业区位决策一般性的关键因素包括交通运输、劳动力、原材料、市场、产业用地、公用设施、政府的态度、税制结构、气候和社会团体。 此外,国际区位因素包括国家的政治局势、全球竞争和生存、政府监管和经济因素等。
    43.(2022·浙江·高考真题)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保持土壤温度 ②减少水肥流失 ③增加土壤厚度 ④改善土壤质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详解】农田覆盖地膜可以保温、保土、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增强光效等,①、②对;土壤层次分为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土壤厚度是母质层以上的那部分,地膜覆盖不会增加土壤厚度,③错;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地膜覆盖不会改善土壤质地,④错,A对。故选A。
    (2022·湖北·高考真题)智利竹荚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B.海水温度C.距陆远近D.种群规模
    45.推测智利竹荚鱼的生活习性是( )
    A.冬季产卵B.顺流洄游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46.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44.B 45.C 46.B
    【解析】44.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竹荚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
    45.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项正确。故选C。
    46.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异常偏高的现象,也就是海水异常偏暖。与这一现象相反的,该海域海温异常偏低,即异常偏冷,则称为拉尼娜现象。
    47.(2023·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 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 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
    (2)培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墑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分析】本题以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影响土壤水分的变化、农业区位的改良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砾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中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但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但下层水分向上运移过程中受到黏土阻滞,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夏初收的冬小麦。培垄可以增加耕作层厚度、使得土层更加深厚,提高了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培垄和沟底深翻可以破坏原有铁锰结合层,改良土壤质地,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增加了排水通道,有效缓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可任意提高农作物产量;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较深,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墑情;冬小麦在夏初收获,雨季前冬小麦已经收获,雨季时两垄之间的沟此时没有植被覆盖,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48.(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 。
    (2)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答案】(1) 水源 位于倾斜平原的中下部;沿河流/河道分布或地下水出露地表;呈点状或块状。
    (2)①干旱,水源稀少,沙土为主;②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
    (3)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部:土壤最为肥沃,地下水和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较为平坦。
    (4)①农业活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将扩大使用的面积,增加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②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快慢,将影响人工绿洲的进程;③灌溉工程的修建,水源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灌溉工程的修建也将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④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新疆区域的自然环境、山前洪积扇、土壤侵蚀、农业用地开垦和人类活动对绿洲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天然绿洲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因此主要因素为水源。结合图中信息可归纳其分布特点,天然绿洲位于倾斜平原的中下部;沿河流/河道分布或地下水出露地表;呈点状或块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主要位于绿洲和沙漠的结合区域内,其土质较差,水源稀少,主要以沙土为主,且植被覆盖率很低,导致其固土能力很差,又因为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因此人工绿洲的土壤更易被侵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前倾斜平原上部距山前最近,倾斜度最大,但是土层较为深厚,由于位于山口处,水源最为充足,开垦农用地适宜;中部区域坡度相对和缓,但是地下水位较深,主要依托河流水灌溉,其土壤主要是砂土,其透水性和透气性适中,肥力较高,因此最适合农业种植;下部区域内主要为黏土和粉砂,土壤较为肥沃,其地形最为平坦,更利于开垦和实施农业耕作。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的扩展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是农田等的灌溉,农用地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影响扩展的速度和方向;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以及建设的方向,将影响城镇的方向,从而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区域内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将大大影响人口和农业用地的方向,从而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人工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49.(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与较强的耐污染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目前达到国内总消费量的85%左右。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为应对产需缺口,各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黑龙江省发布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标准后,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发生了变化,2018-2020年,玉米的补贴价格上升,播种面积在下降,总产量有所下降;大豆的补贴价格在下降,播种面积在上升,总产量在上升。玉米与大豆轮作可以保障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合理和粮食增产。
    (1)说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的意义。
    (2)据表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选择种植玉米或大豆的影响。
    (3)分析玉米与大豆轮作对土壤的作用。
    【答案】(1)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上升;带动相关农业发展,保障种子安全;降低大豆依赖度,提升粮食安全;缓解供需矛盾,提升自给率。
    (2)增强豆农种植信心,促进新豆农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会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3)大豆可以固氮减污,提升作物品质;大豆根深玉米根浅,土壤养分利用率上升;轮种利于土壤恢复,提升土壤肥力。
    【分析】本题以我国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变化及玉米、大豆补贴价格与播种面积表为材料,涉及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区位条件、农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土壤的功能与养护等相关内容,创新地理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有助于大豆产量上升。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量85%,其依赖度相对较高,受国外大豆种植及国际价格的影响较为显著,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能够提升粮食的安全,进而保障国家安全。大豆功能较多,用途较为广泛,国内经济增长快速,大豆需求快速提高,扩大种植面积,可缓解供需矛盾,提升大豆自给率,降低大豆依赖度。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其国内种植量相对较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能够带动大豆育种、大豆种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保障大豆种子的安全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从图表当中可以看到,农民种植玉米、大豆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补贴的高低,玉米补贴力度虽上升,但整体补贴较低,影响力依旧较弱,大豆补贴即便有所下滑,但整体补贴金额较高。大豆补贴较高增强豆农种植信心,由于其补贴金额较高,种植大豆的收益增加,促进新豆农增加。玉米整体补贴较大豆低,通过补贴大豆收益相对较高,故玉米未来种植面积会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3)从材料可知大豆根部根瘤菌可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一部分用于生长,一部分留在了土壤中,促进土壤氮元素增多,提升作物品质。大豆根扎的深,吸收的是深层土壤的养份,玉米根扎的浅,吸收的是浅层土壤的养份;种完大豆种玉米,深层浅层的养份都利用了,土壤养分利用率上升。大豆根茬落叶多,腐烂快,还田后增加肥力,利于土壤恢复,玉米、大豆相同的病虫害少,轮作减少病虫害。
    50.(2022·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分析】本题以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图判读、影响土壤有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均比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也因此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2)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51.(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图为黄河源园区示意图。
    (1)说出黄河源园区的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
    (2)判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
    黄河源园区所在的玛多县面积2.5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5万(2021年),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3)分析核心保育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原因。
    【答案】(1)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全年气温低,降水少,大风多。
    (2)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等注入,黄河依次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在扎陵湖乡流出。
    (3)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基本无种植业和工业,核心区受严格保护等。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黄河源园区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黄河源园区的植被类型 、气候特征、湖泊类型、人类活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黄河源园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全年气温低,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在高寒的气候条件下,孕育了高寒草原、高寒草地和低地草甸为主的植被类型。
    (2)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处青藏高原的山间盆地,周围高山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汇入较多;黄河依次流经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水有河流流入和流出,故形成淡水湖。
    (3)核心保育区地处青藏高原的玛多县,海拔高,气温低,大气稀薄,不适宜人类活动;人口密度小,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对环境影响小;交通不便,到达人口少;受政策严格保护等。
    考点
    三年考情(2022-2024)
    命题趋势
    考点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年27考)
    2024北京、黑/吉/辽、广西、湖南、浙江、湖北、安徽、甘肃;2023江苏、河北、广东、福建;
    2022天重庆、河北、湖北: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以整体性的思维入点,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地理现象和原理的成因、过程及影响。并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考察属于热门考向。以差异性的思维入点,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过程。尤其是针对垂直地带性的考察相对较为常见,而且难度相对较大,对考生的综合性要求较高,需重点关注。
    植被与土壤的考察是新高考新内容下考察的热门趋势。尤其是以植被和土壤做为切口,考察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生在复习本讲内容时,一定要具有综合思维,结合前期所学内容,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与植被和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点2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5年12考)
    2024北京、湖南、湖北、浙江;
    2023江苏、湖北、北京、浙江;
    2022黑/吉/辽、海南: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3植被与土壤
    (5年30考)
    2024全国、甘肃、广西、黑/吉/辽;2023全国、广东、湖南、浙江、山东、黑/吉/辽、重庆;2022北京、山东、湖北、湖南、浙江黑/吉/辽:影响植被和土壤的因素。
    流域
    区位
    年份
    冰湖个数
    I Ⅱ Ⅲ
    西北部
    1992年
    700~800
    2013年
    800~900
    IV V VI
    东南部
    1992年
    100~200
    2013年
    200~300
    区域
    流域
    年份
    冰湖数量(个)
    冰湖面积(km2)
    西


    Ⅰ哈巴河
    1992
    2013
    782
    845
    88.62
    90.20
    Ⅱ布尔津河
    Ⅲ克兰河



    Ⅳ喀拉额尔齐斯河
    1992
    2013
    276
    297
    10.38
    11.00
    Ⅴ喀依尔特河
    Ⅵ青格里河
    年份
    平均十年开花日期
    平均十年落花日期
    1947~1956
    3月22日
    4月2日
    1957~1966
    3月21日
    4月2日
    1967~1976
    3月23日
    4月5日
    1977~1986
    3月18日
    4月1日
    1987~1996
    3月13日
    4月1日
    1997~2006
    3月13日
    3月31日
    2007~2016
    3月12日
    3月28日
    2017~2022
    3月9日
    3月25日
    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
    数量(条)
    面积(km2)
    数量(条)
    面积(km2)
    西北
    18
    22.3
    19
    21.9

    12
    13.4
    12
    12.9
    东北
    13
    89.6
    13
    87.9

    12
    64.5
    13
    63.6
    东南
    5
    9.4
    5
    9.1

    5
    72.9
    5
    72.2
    西南
    6
    8.0
    6
    8.2
    西
    11
    22.0
    11
    21.8
    年份
    玉米
    大豆
    补贴(元/亩)
    播种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补贴(元/亩)
    播种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2018
    25
    9476.73
    3982.16
    320
    5351.60
    657.80
    2019
    30
    8811.90
    3940.00
    255
    6420.00
    781.00
    2020
    38
    8221.00
    3646.50
    238
    7248.10
    920.50
    相关试卷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卷版):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卷版),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采摘红花时,临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版),共24页。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文件包含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docx、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