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语文课本,开启了一段文学之旅。在民俗画卷中,我们跟随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鼓声戛然而止时,耳畔萦绕着一声渺远的鸡啼□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在科学小品文中,我们与定期迁徙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缄默;与小小的沙砾翻越山簏,破解“海枯石烂”的密码……在游记散文中,我们与梁衡一同听壶口瀑布振聋发聩的涛声,看前呼后拥的黄河水畅快驰骋,叹黄河一旦被压迫竟会怒不可遏地奋力抗争的个性;在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目睹各拉丹冬晶莹连绵的冰峰,感受穿流不息的山风,慨叹大自然的伟力和永恒……语文书里的山啊□水啊,都令我们心驰神往。相约语文,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
1. 文段中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戛(gá)然而止 萦绕 耳畔B. 海枯石烂 迁徙 缄(jiān)默
C. 鲜有人迹(xiān) 雾霭 山簏D. 穿流不息 晶莹 驰骋(chěng)
2. 文段中的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叹为观止B. 人情世故C. 振聋发聩D. 怒不可遏
3. 依次填入三个方框(□)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约语文,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
B. 相约语文,尽情奔赴语文世界,畅游诗意的语文之旅!
C. 让我们相约语文,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
D. 让我们相约语文,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
【答案】1. B 2. C 3. C 4.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与字形。
A.戛(gá)然而止——jiá;
C.鲜有人迹(xiān)——xiǎn;山簏——山麓;
D.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含义。
A.叹为观止:指的是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里形容安塞腰鼓的表演,符合语境;
B.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这里形容灯笼中蕴含的人情、经验,符合语境;
C.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里形容水声,应该用“震耳欲聋”;
D.怒不可遏:形容愤怒得难以抑制,十分愤怒。这里形容被压迫的黄河抗争的情态,符合语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跟随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鼓声戛然而止时,耳畔萦绕着一声渺远的鸡啼”与“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属于并列关系,故两句中间应用分号;
“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后头表示省略,故此句后应用省略号;
“语文书里的山啊”中的“山啊”与“水啊”表示并列词语,这两个并列成分之间应用逗号;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相约语文,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本句中缺失主语、逻辑错误,应该补足主语,在句子前加上“让我们”,并将“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调换位置;
故选D。
5. 阅读《经典常谈》,同学们对“读经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请结合自己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不少于80字)
小语的看法:读经典,不但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还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等历史事实。
小文的看法:读经典,让我充分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脉发展,我在读《诗经》《辞赋》《诗》这三篇时,既明白了《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知道了各位大诗人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是融于血脉中的。
【答案】示例一:读经典,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司马迁发愤著书,不但有着严谨的治史精神,更有着持之以恒的初心。
示例二:读经典,可以让我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明晓事理,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四书”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告诉我要及时复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让我明白了大丈夫就要坚守心中正道,不屈不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名著的感悟。答题时,要明确指出读经典带来的收获,再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
示例1:读经典,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周易》《尚书》等篇章时,我领略到了古老智慧的深邃魅力,既知晓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独特认知,也体会到了先哲们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探究。从远古到现今,这种对智慧的追寻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
示例2:读经典,让我深入探究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历程。当我研读《论语》《孟子》《诸子》时,我既体悟到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明白其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也了解到诸子百家的争鸣与思想碰撞。从古至今,这些深邃的思想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6. 阅读下面的选文,根据要求答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就出自 _______(国别)作家 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 _______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我们从他身上应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 ①. 苏联 ②.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2)保尔 学习他钢铁般的意志、为党和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据此作答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是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爱憎分明、为党和祖国无私奉献的革命战士。所以我们要学习他钢铁般的意志、为党和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7. 综合性学习。
(1)语文老师正在课堂上讲授“和”文化的知识。请你运用积累的有关“和”文化的故事、俗语、名言等,仿照示例写出对“和”的理解。
示例: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和”是忍让与宽容。
(2)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小明和小东因琐事发生争执并打斗,请你用所学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来劝导两人。
【答案】(1)示例:从“将相和”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和”是顾全大局与不计得失。
(2)示例:小明和小东,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同学之间要相互包容体谅、和睦相处,班级的团结和谐需要大家一起维护来啊。你们说对吗?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
明确主题:围绕“和”文化展开,通过故事、俗语、名言等体现对“和”的理解;给定示例形式:以一个具体的“和”文化故事为例,说明从中懂得的“和”的具体内涵,即“从……故事中,我懂得了‘和’是……”。
示例1:从“将相和”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和”是顾全大局与团结协作。
示例2:从“家和万事兴”的俗语中,我懂得了“和”是家庭和睦与幸福的基础。
示例3:从“礼之用,和为贵”的名言中,我懂得了“和”是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劝说。
通过劝导让两人认识到争执和打斗的不当之处,理解“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意义,从而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示例:小明、小东,你们冷静一下。“以和为贵”,大家都是同学,有分歧很正常,但不能因此而争吵打斗。我们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彼此的观点,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班级更加和谐友爱。你们觉得呢?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2)__________,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3)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虽有嘉肴》)
(6)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案】 ①.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②. 青山横北郭 ③. 但余钟磬音 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 ⑤. 教然后知困 ⑥. 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郭、磬、拣、栖、碾”等字词的书写。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这首诗节选部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愁苦心境。
B.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
C.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D. “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 (2)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句意为: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凄苦的氛围,烘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作铺垫,而不是“烘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愁苦心境”;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胸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 )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①明( )。见有闭门读书师②心自是稠人③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起:启发,开导。②师:以……为师。③稠人:指人多。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中的“旨”是“主旨”的意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
B.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来说明道理。
C. “教学相长也”一句中,“教学”是指“老师的教学活动”。
D. 乙文引用了“《书》”中的话,是为了充当乙文的中心论点。
(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 也B. 者 也
C. 而 也D. 则 矣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见 有 闭 门 读 书 师 心 自 是 稠 人 广 坐 谬 误 差 失 者 多 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知识资料卡】
道:①道路;②方法,途径;③规律,道理;④主张,思想,学说。
裕:①充足;②富饶。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书》曰:“好问则裕。”
(5)甲、乙两文都谈论了学习,请结合内容谈谈你从两文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B (2)C
(3)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4)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尚书》说:“喜欢提问就能使知识充足。”
(5)由甲文语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和乙文中语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可知,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学习才能有收获,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导致学习的失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A.有误,“不知其旨”意思是“不知道它的美味”。“旨”是“味美”的意思;
C.有误,“教学相长也”意思是“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学”是指“教与学”;
D.有误,乙文学习“切磋相起”是中心论点,“好问则裕”是道理论据;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独学”与“无友”之间是并列关系,故应填“而”;“盖须切磋相起明”是陈述句,故应填“也”。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我曾)看到有的人闭门读书,平时自以为是,当到了大庭广众中时,出差错闹笑话就很多了。
“见有闭门读书”写自己所见,“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写闭门读书的人的所作所为,故断为: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②重点字词:好,喜欢;裕,充足。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谈启示。
根据甲文中“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得:要主动学习;
根据甲文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得: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学习才能有收获;
结合乙文中“好问则裕”可得:学习要善于提问,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
结合乙文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赛闻’。盖须切碰相起明也”可得:读书求学问,必须互相切磋研讨,才能彻底的明通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他人以后才能知道哪里有困惑。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尚书》说:“喜欢提问就能使知识充足。”《礼记》说:“独自苦学而没有朋友,就会狭隘闭塞见识短浅。”就是说必须互相切磋才能引出明达的见解。(我曾)看到有的人闭门读书,平时自以为是,当到了大庭广众中时,出差错闹笑话就很多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⑦“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⑧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
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材料三】
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改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思维》)
11. 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
B. 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 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D.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12. 请结合材料一,“立象以尽意”有什么含义。(用原文语句回答)
13. 《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古诗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和下面的连接材料,说说《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
14. 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
【答案】11. D 12. 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
13. 含蓄。诗中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和写照,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意蕴丰富。(言之有理即可)
14. 示例:我的看法是: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意象可言,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A.结合材料一第③段“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可知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所以“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
B.结合材料二“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可知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所以“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
C.结合材料三“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可知诗歌有没有意象都可以,不会影响意蕴,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梳理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⑦段“‘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可知古人用化意为象法,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原文语句作答即为: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运用。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及知识卡片阐述原因即可。
《江雪》是柳宗元的一首诗,作者用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暗喻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后,向往隐逸的生活,自得其乐,寄情山水的感 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个性。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 “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再结合题干及知识卡片的介绍:《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 界。含蓄:要浅中见深,小中见大。
据此分析提炼可得:《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 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示例: 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谈看法。首先表明自己看法,然后结合学过的诗歌阐述理由即可。两种说法都可以认可。
示例:我的看法是:诗歌离不开意象。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了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杨花即柳絮,柳絮纷飞,既点出了时节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子规即是杜鹃,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精血所化,杜鹃啼血表达了一种悲伤的心境。此处王昌龄左迁即贬官到龙标,地处荒凉,诗人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意在表达对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体现了内心的哀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15.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段,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段的内容。
片段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段二:___________
片段三:___________
16.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17. 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18. 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19.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答案】15. ①. 片断二: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 ②. 片断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16. “一枕”扣住了“夜”“不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言之成理即可)
17. 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和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意合即可)
18. 动作描写,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奏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19.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合相关内容回答。第⑥——⑧段写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第⑨⑩段写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依照示例的形式整合答案即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语境义。上文“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写出夜的寒冷和人的不眠,可知,“一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写老师的同情和理解使“我”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写出了“我”心情豁然开朗的喜悦。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的作用。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是环境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句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回答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此句描写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表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这是一道选择题,难度不大,仔细辨别四个选项的细微处即可做出最终的选择。A项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C、D项只强调了此刻瞬间的感受,B项既解释了“短”,又解释出“长”的含义,最全面,故选B。
三、写作(50分)
20. 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比如,阳光落到桌子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以“捕捉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将选定的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捕捉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送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来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仔细回味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才会发现,属于我的小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早上起床,头晕晕乎乎的,但没怎么在意就去上学了。坐在教室里,头更晕了,感觉天旋地转的,脸色也变得煞白。同桌察觉到我的不对劲,紧张地问我怎么了,我挤出笑对她说没事,头晕,可能是发烧了。她听了,就用手摸摸我的额头,吓了一跳,说我的头很烫。后来,她去帮我请假,带着我去医院。在她的宿舍里,她把药递给我,又端给我一杯热水。我望着她眼中关心的神色,心里暖暖的。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小时候,过马路时都是母亲拉着的。有一次,陪母亲上街买东西。回去时,我们手中拎了很多东西。要过马路时,母亲把手中的袋子都用左手拿着,右手习惯性地拉起我的手向马路那边走去。看着被母亲紧紧握住的手,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涟漪。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放学了,天空却下起了雨。早上匆匆忙忙地到学校时才发现忘记了带伞。我叹了一口气,在走廊上来回踱步。这时,一位老师拿着一把伞朝我走来。我礼貌性向老师打招呼,老师问我怎么还不回家,是不是忘了带伞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嗯”了一声。老师笑了笑,把手中的伞递给我,说:“这把伞你拿去用吧,我办公室里还有一把伞,快点回家吧,路上小心点。”我接过伞,笑着对老师说谢谢。伞上残留的老师手上的温度,使我的心也热热的。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回想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强烈的幸福感顿时涌上心头。心,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暖流。原来,我一直被幸福包围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捕捉幸福”,关键词是“捕捉”和“幸福”。“捕捉”意味着主动去发现、去寻找、去感受;“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愉悦的感受。立意可以围绕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用心去感受平凡中的幸福,强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幸福的敏锐感知。可以从个人经历出发,讲述自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幸福的瞬间;也可以论述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留意和体会。
第二,选材构思。本题适合写作记叙文。可以选取家庭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在忙碌了一天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分享着一天的见闻,其乐融融,这时捕捉到的是亲情带来的幸福。也可以描述在校园中的经历, 比如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自己原本对比赛成绩没有抱太大期望,但在同学的加油助威声中,突破了自己的极限,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这就是幸福。又或者记叙在社会生活中的见闻,如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看到老人感激的笑容,捕捉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幸福。总之,在选材构思上,要注重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现出如何捕捉到幸福的瞬间,以及这些瞬间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感受,让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幸福的存在。
知识卡片
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他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
含蓄:要从浅中见深,小中见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