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02(解析版).docx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02(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02(考试版).docx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02(答题卡).docx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02(答题卡).pdf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1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2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3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1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2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3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1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2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3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1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01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zip

    展开
    这是一份【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zip,文件包含语文北京专用02解析版docx、语文北京专用02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语文北京专用02考试版docx、语文北京专用02答题卡docx、语文北京专用02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内容:初中内容+高中衔接内容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材料一:
    自然山水人格化的观念,在《论语》当中表述的很明确。“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当其弟子问其缘故时,孔子作了解释:高山,草木生长,鸟兽繁殖,无私地供给四方以用。正因为高山具有与仁者无私的品德相媲美的特征,所以它也是美的。而大水具有“智者”的德、仁、义、智、勇、善、正、志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也是美的。在这里,自然的山与水,无疑成了人格的象征。孔子这种把自然山水人格化的思想,构成了自然山水审美的一种传统观点,从而影响了后来的山水审美精神倾向。
    人格朝向物的转化,依据自然山水的特性来比托人格。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为松柏具有这种物象特征。不论是人格向物的转化,还是人情以物为显现,这是人与自然在山水审美过程中的双向流通,它形成了我们自然山水审美的特殊的审美定式。看松柏,总感到它们是一种崇高伟岸人格的化身,因为它们与英雄所具有的不避艰险、坚定不移的品格有相似之处,因此习惯性地常比托为类似英雄式的气概和品行;观梅竹,总是联想到一种傲然清高的人品象征;临江涛,总是感到一种豪情壮志的奔涌。这种联想,总是按照已经沉积了多少代的思维模式而下意识地伸展。
    以自然山水象征人格品位,把自然山水作为人的道德精神比拟的象征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正是以一种道德眼光去寻求人与自然内在精神契合。在儒家看来,山可以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给人们带来利益而自己无所求,水滋润万物,所到之处给大地以生机,水有深浅,浅可流行,深不可测,蕴涵着智慧。人们之所以喜欢观山、赏水,就是因为山与水体现着仁者、智者的美好品德。山峦巍然不动的静态与仁者坚定稳重守一的情操,流水流淌不息的动态与智者绵延不断的思绪,都有着对应相称的关系。
    儒家的自然山水人格化,究其根源,是用伦理眼光看待一切的必然结果。在儒家看来,最高的美就是理想的人格,最高的美感,就是对理想人格的体验,所以面对自然山水,他们的审美重心往往是放在自我人格的欣赏上,他们欣赏自然山水,往往结合着社会生活联想,自然山水的特点往往被看作是人的精神形态,在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松的挺拔的同时,也是在赞美人,赞美人的与自然山水特点相似的精神。
    (摘编自张文彦《先秦儒家与道家自然观之比较》)
    材料二:
    儒家自然观偏重于把人的伦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去,并因此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比德”传统。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比德的确是一种直接的比附,亦即根据自然对象与人的德行在某些方面相似而强调两者间的类比,乃至把外在的事物视为道德的象征。但与此同时,由于儒家本身就是一种强调孝悌仁爱等情感规范的道德观念,这种类比往往又被注入了感性情意的内涵,从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为两者的互动亲和增添了丰富意趣。孔子赞美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明显是以松柏四季常青的自然属性比附人们不畏艰难的道德品格,但其中也因此渗透着由这类道德品格所引发、再被投射到松柏形象之上的景仰崇尚之情。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种比德则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更深邃、更富于哲理性的相通互融,浸润着更普泛、更具有体验性的情感意绪。“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尽管也可以像后儒那样在单纯的比附中解释成“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但更有理由看成是在哲理层面上对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高度肯定;其中蕴含的深刻隽永的亲和情意(所谓的“乐”),很难简单地还原为直接的类比关联。
    这样一来,在儒家框架内实现的自然的道德化,也就具有了无可否认的审美意蕴。首先,作为“比”之内容的“德”,总是一些符合儒家标准、受到积极肯定的“君子”品格,因而也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强烈愉悦。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便特别强调了道德践履应该与“乐在其中”的感性愉悦融为一体,而不能停留在单纯认知或是意志规范的层面之上。其次,正如孔子有关松柏的论述所表明的,所“比”之“德”又总是不露痕迹地“化”入到自然事物的感性形象之中,甚至与这些自然形象保持着高度同构的关系。荀子在论证“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时提到“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当松柏或玉的形象以这种方式与君子的道德品格融为一体时,它们自然也就会对人们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内涵。事实上,松梅竹菊这些在西方或其他文化传统中并不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自然形象,主要就是通过儒家把自然道德化的“比德”机制,才会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今天成为众多文人墨客争相讴歌的美的典范。
    儒家的德化自然观与艺术创作中的诗歌意境一直存在着交织互动的密切关联。其实,儒家比德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正是以“比”“兴”见长的《诗经》;荀子在以玉比德后特地引用“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诗文,便是有力的证据。本来,“兴”的“感发志意”功能,已经使《诗经》涌现出一批超出单纯“意象”层面、颇有深长“意境”之韵的作品。而在从《诗经》那里汲取营养孕育成形后,儒家的自然观又从“德化”的独特角度,对于古典诗歌的意境生成发挥着或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离骚》中有关善鸟香草、灵修美人的“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显然就与屈原在“重仁袭义”中对儒家比德观的直接承扬密不可分。此后的历代诗人(不仅包括那些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诗人,而且也包括那些以道玄禅思想为主导的诗人),同样在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创作出一些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意境佳作。这些作品浸润着高人节操、志士豪气、进取精神、忧患意识的儒家情趣,构成了中国古典意境诗歌中的靓丽要素和耀眼明珠。
    (摘编自刘清平《自然之道与文学之道——儒家德化自然观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儒家的自然山水人格化思想成为了自然山水审美的一种传统观点,对后来的山水审美精神倾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的是以一种道德眼光去寻求人与自然内在精神契合,是人与自然之间深遂而富于哲理性的相通互融。
    C.儒家的比德是一种直接的比附,因为儒家本身就是一种强调孝梯仁爱等情感规范的道德观念,所以儒家的比德又都被注入了感性情意的内涵。
    D.以“比”“兴”见长的《诗经》是儒家比德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荀子在以玉比德后引用“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诗文,便是有力的证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儒家角度来看,人们喜欢观山、赏水,是因为山与水体现着仁者、智者的美好品德。山峦、流水的特征分别与仁者、智者的人格品味、道德精神有着对应相称的关系。
    B.孔子关于松柏的论说体现的是儒家自然观中人格朝向物的转化,依据自然山水的特性来比托人格的内涵,证明了人与自然在山水审美过程中的单向流通的高度同构关系。
    C.松梅竹菊在西方或其他文化传统中并不具有审美意义,因儒家的“比德”机制,才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今天成为众多文人墨客争相讴歌的美的典范。
    D.《离骚》中的善鸟香草、灵修美人是儒家的自然观从“德化”的独特角度,对于古典诗歌的意境生成发挥着间接的重要影响的范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在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创作出一些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意境佳作”的一项是( ) (3分)
    A.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2分)
    5.假如你是儒家自然观研究课题组的一名成员,请你结合材料为课题“儒家自然观的‘比德”传统之我观”写一份报告提纲。(6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唐乾符①中,有豪士承籍勋荫,极口腹之欲。谓门僧圣刚曰:“凡炭炊饭,先烧熟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及寇陷洛阳,财产剽尽,与圣刚同伏山中,不食三日。贼退,徒步小店,买脱粟饭,于土坯中食,美于粱肉。僧笑曰:“此非炼炭所炊。”惭腼无对。
    金溪胡九韶家甚贫,课儿力耕,仅给衣食。每日晚焚香,谢天赐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一日三餐菜粥,何名清福?”答曰:“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观前一事,处富者可以自警;观后一事,居贫者可以自宽。(取材于明代孙能传《剡溪漫笔》)
    注①乾符,唐僖宗李儇的年号。爨:灶
    6. 对下列句中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豪士承籍勋荫 借着祖上的福荫
    B. 先烧熟方可入爨 把炭烧透
    C. 课儿力耕 教儿子(读书)
    D. 此非炼炭所炊 烧熟的碳
    7. 下面对本篇文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烧熟”与后文所说“炼炭”相关。
    B. “脱粟饭”指的是经过精细煮制的饭食。
    C. 胡妻认为“一日三餐菜粥”并非清福。
    D. 两段文字中的故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8. 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B. 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C. 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D. 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9. 结合文意,解释文章结尾“警”“宽”的具体内容。(4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题,与内容有关。
    B. “故垒”的意思是旧城墙。“人道”意思是“人们(都)说”。
    C. “遥想”是一个总领词,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
    D. “酹江月”意思是以酒祭奠江水中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
    11.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由奔腾的江水联想时光的流逝,慨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都已随时光流逝而消失。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是“江山如画”的写照,与豪杰的丰功伟业匹配。
    C. 作者在赤壁所“怀”之“古”,内容丰富,涉及周瑜、小乔以及诸葛亮等众多英雄人物。
    D. 本词名为“怀古”,实则“伤今”,对自己“早生华发”的悲催命运流露出无奈与慨叹。
    12. “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借代”的一项是( )(3分)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是作者说应笑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头发。
    C. “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借代和比喻修辞格。
    D. “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14. 词中“惊涛拍岸”,有版本作“惊涛裂岸”。你认为哪一版本好?写出理由。(4分)
    四、本大题共 3小题,共9分。
    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以问答形式领起全篇,“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的郁郁葱葱,绵延无尽。
    B.“钟神秀”以拟人笔法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它将神奇秀丽聚集于泰山。
    C.“荡胸生层云”一句写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变幻不已,心胸为之荡漾。
    D.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生发感慨,表现了他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下列诗句中与其所用手法一致的是(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苏轼有“诗赋以一字见工拙”之语,本诗中“阴阳割昏晓”和孟郊《游终南山》中“南山塞天地”皆因加点字而成为写山的奇句。请分别赏析两句中的一字之妙。(3分)
    五、(共20分)
    18.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___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浊酒一杯家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
    鹰击长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我不得开心颜!
    _______________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
    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 。
    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如是而已。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但君故,沉吟至今。
    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__ ;
    云青青兮欲雨, _________________。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王剑冰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
    子产执政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抹黑。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人们踏着厚厚的叶子,把子产葬于高高的陉山,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墓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是人们从洧水边带的卵石砌成。
    红红黄黄的叶子纷扬着,旋起的风有些冷。一枚叶子在眼前晃,心内有一种晚来的悲伤。登上高高的陉山,那里的树该是好高好高了吧。找寻了许久才看到一块子产呆的地方。四处正在开山采石。子产睡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郑国所在就是现在的新郑,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麦和大枣都很养人。周围的齐、晋、秦、楚谁不觊觎?诸侯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而国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陷入可怕的困境。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那时候,百姓开发的耕地,总是被人仗着权势掠走,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而后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增强国力。接着将一系列法令刻铸于钟鼎,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有这样的一位国理,且执政了二十六年,可见百姓和国家得到了多么大的实惠。
    子产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树,让人感到了他的阴凉。我想沿着一枚叶子的纹路走到子产的内心去,苍远的岁月,他只活了六十来岁。我觉得他活得很充实,他不需要看谁的脸色,端正了一颗良心,什么都不怕。
    子产是受郑国的上卿子皮推荐执掌国政的。子产应该感恩呢,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已奉公。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看到这里,我有些为子产担心,按现在的话说是不识时务。这时我们该感慨子皮了,子皮听了反而感动了,认为是子产开导了自己,心内忏悔不说,还从这件事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就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这件事好让人一阵思索,那个时代,不仅遇到了子产,也可以说还遇到了子皮。
    子产曾在溱洧河边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还大还清。后来的人就在溱洧河边修了祠堂,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圣贤。圣贤不是我说的,古人就说“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岁月流逝,子产祠建了毁,毁了建,一直持续了多少朝代,溱洧河水总有那祠堂的倒影。子产祠现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在溱洧河边,只能咏诵那些诗篇了,一代代写的诗篇何其多。诗人一定记住了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那是影响中国的十三句名言之一,是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林则徐则有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前对子产了解得不够,自然也是宣传得不够,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无比。孔子先前这样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还有人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更有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者,这可是至高赞誉了。
    子产又字子美,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叫子美的人,他或许也是因为崇尚子产而起的名字吧。仰天看一棵树,就看到了子产那个清癯的形象,他有点像杜甫,一点也不高大魁梧,倒有些善和忧怅。但这样让人感到真切,也感到亲切。
    子产没有传下多少文字。子产不需要文字的托举了,他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选自《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有删改)
    19. 简析前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0.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3分)
    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21. 请结合全文,从人品、德行的角度概括子产“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原因。(5分)
    22. 王剑冰说自己的这篇散文在“温润”的同时,还需要些“凌厉”。请结合本文从主题、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谈一谈你对“温润”和“凌厉”的认识。(4分,每方面2分)
    七、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名著《乡土本色》(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23. 文中列举了很多事例,下列选项中,对事例在文中表达内容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从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所讲事例。——中国人离不开泥土。
    B. 作者老师史国禄先生所讲西伯利亚中国人生活的事例。——中国人钟情于土地。
    C. 初次出国时奶妈送给作者一包灶上的泥土。——中国人重视乡土。
    D. 张北一带语言均未受蒙古语影响。——自然灾害和战乱对农民影响极大。
    24. 下面对“礼俗社会”“法理社会”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礼俗社会的前提是以村落形式定居生活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熟悉。
    B. 礼俗社会也源于农民生产的场所、合作及生活的安全、继承的需要。
    C. 法理社会属于“机械的团结”,重视契约,讲究信用。
    D. 礼俗社会属于“任务团结”,重视规矩,可靠性低。
    25. 链接材料: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桃花源记》(陶渊明)
    结合链接材料,联系文本,谈谈“桃花源”体现了“乡土社会”哪些特点?
    八、作文,共50分。
    26. 把阅读当习惯,我们的视野会逐渐变得开阔;把劳动当习惯,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充实幸福;把早睡早起当习惯,我们会收获健康……请将“把 当习惯”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不少于7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相关试卷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浙江专用)02.zip: 这是一份【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浙江专用)02.zip,文件包含语文浙江专用02解析版docx、语文浙江专用02考试版docx、语文浙江专用02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语文浙江专用02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浙江专用)01.zip: 这是一份【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浙江专用)01.zip,文件包含语文浙江专用01解析版docx、语文浙江专用01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语文浙江专用01考试版docx、语文浙江专用01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江苏专用)02.zip: 这是一份【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江苏专用)02.zip,文件包含高一语文江苏专用02解析版docx、高一语文江苏专用02考试版docx、高一语文江苏专用02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一语文江苏专用02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开学考】2024年秋季高一上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语文(北京专用)0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