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节 透镜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一、单选题
1.图所示的六个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 )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③⑤⑥D.④⑤⑥
2.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 )
A.可以看做两块凹面镜B.可以看做一块凸透镜
C.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D.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3.如图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 )
A.甲乙均是凸透镜B.甲乙均是凹透镜
C.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D.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4.让甲、乙两个透镜正对平行光,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透镜对光线都是会聚的
B.甲透镜对光线是会聚的,乙透镜对光线发散
C.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D.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5.关于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B.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
D.把点光源放在焦点上,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一定平行于主光轴
6.如图所示,装香水玻璃瓶的透明瓶盖,设计有多种形状,其中阳光透过瓶盖会导致香水温度较快升高的是( )
A.B.
C.D.
7.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 )
A.只有bB.只有a、c、d、e
C.只有a、b、cD.a、b、c、d、e均可
8.如图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的情形,其中是凸透镜的是( )
A.甲B.丙C.乙、丙D.甲、乙、丙
9.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为3mm左右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一个透镜(如图)。下列辨别水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中简易可行的是( )
A.用手触摸水膜,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度
B.用刻度尺测量水膜中间和边缘的厚度
C.透过水膜观察物体成像
D.用强光照射水膜
10.如图所示漫画中,小松鼠在树上玩得正欢,见小狐狸急匆匆从树下跑过,小松鼠感到奇怪。关于小狐狸是否撒谎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狐狸撒谎,矿泉水瓶不可能引起火灾
B.透明矿泉水瓶中有水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可以使附近的草木着火,引发火灾,故小狐狸没有撒谎
C.透明矿泉水瓶中有水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使附近的草木着火,引发火灾,故小狐狸没有撒谎
D.无法判断小狐狸是否在撒谎
11.如图甲所示,某透镜L正对太阳光,在一侧与透镜平行放置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看到的现象如图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透镜远离白纸,若I区变小,则L是凸透镜
B.透镜靠近白纸,若I区变大,则L是凹透镜
C.无需操作,就能判断该透镜是凸透镜
D.无需操作,就能判断该透镜是凹透镜
12.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下列对两透镜类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透镜的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B.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是发散的,说明乙透镜是凹透镜
C.甲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D.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乙透镜是凸透镜
13.图中,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的光屏。若从外径与圆孔P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凹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孔P中,发现在光屏M上呈现出一个比圆孔P大的圆形光斑( )
A.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厚平板玻璃B.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凸透镜
C.只能是凹透镜D.凹透镜、凸透镜、厚平板玻璃都有可能
14.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如图所示,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cm。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8cmB.一定等于8cm
C.一定大于8cmD.可能小于8cm,也可能大于8cm
15.有两个直径都为d的透镜,为辨别两个透镜的种类,现将它们正对太阳光,在纸上分别得到大小不同两个光斑,分别为甲、乙,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根据这两个光斑( )
A.甲、乙能被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
B.甲能被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而乙不能
C.乙能被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而甲不能
D.甲、乙均不能被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
16.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C.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一定会聚于焦点
D.凸透镜的焦距越大,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17.如图所示是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则虚线处的透镜( )
A.一定是凸透镜B.可能是凸透镜也可能是凹透镜
C.一定是凹透镜D.不可能是凸透镜或凹透镜
18.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
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此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D.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仍然是一种会聚现象
19.如图所示,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金属板上的小孔进入烟箱,按图示那样传播,则a、b、c三个位置上必然分别放置着( )
A.a是凹透镜,b是平板玻璃,c是凸透镜
B.a是凹透镜,b是平板玻璃,c是凹透镜
C.a是平板玻璃,b是凸透镜,c是凹透镜
D.a是凸透镜,b是平板玻璃,c是凹透镜
20.如图,平面镜MN垂直于凸透镜的主轴CC′,点光源S位于主轴上,光线SA经平面镜反射和透镜折射后与主轴平行。已知S到透镜和平面镜的距离分别是10cm、4cm,则此透镜的焦距是( )
A.20cmB.18cmC.14cmD.8cm
二、填空题
21.透镜与面镜区别:面镜利用光的 成像,透镜利用光的 成像;透镜成像遵循光的 ,面镜成像遵循光的 。
22.透镜是用 制成的表面为 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是根据光的 制成的。
23.透镜有两类, 叫凸透镜, 叫凹透镜。一些透镜的截面图如图所示,在这些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
24.如图所示,这是某设计师设计的球形玻璃太阳能发电装置,这一设备收集到的能量可以对智能手机进行充电。球形玻璃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对光线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5.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后,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 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
26.同学们都听说过“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 ;“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 位置。
27.如图所示,小丽同学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丽测出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20cm,这个光斑所处的位置就是该透镜的 ,它的焦距为 cm。
28.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意丢弃遗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 , 它对太阳光起 作用,可能导致森林火灾。
29.根据图中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虚线框内应选择 透镜(凸、凹)。
30.“安全重于泰山,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如图所示,这是农户在塑料薄膜组成的棚顶下堆放的一堆干柴,夏天大雨之后的正午,阳光格外强烈。阳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干柴 (选填“会”或“不会”)着火,其原因是 。
31.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束,垂直镜面射入烧杯中,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烧杯中充的烟雾作用: ,根据图中的现象,对比三图可以得出结论: 。
32.如图是一只魔术箱,箱的左右两侧同一水平线上各有一个小孔,一束光从左侧的小孔射入,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正好挡住光线,可光仍从右孔射出。针对这一奇怪的现象,下面三种设计方案中可以实现的有 ;若魔术箱内只使用了平面镜,则平面镜至少要 块。
A.B.C.
三、作图题
33.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34.如图所示有一凹透镜。请在图中画出光线的完整传播光路图。
35.请再完成光通过透镜发生折射的光路图。
36.如图所示,F点既是凸透镜A的焦点,也是凹透镜B的焦点,请完成光路图。
37.图 中 F1 是凹透镜的焦点,F2 是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光线 a、b 分别从左、右两边射向透镜折射后,再由另一透镜折射的光路。
38.如图所示,由水中折射出的一条光线ab照射到凹透镜上,光线ab与凹透镜的主光轴平行。已知F为凹透镜的虚焦点,O为光心。请画出:
(1)折射光线 ab 在水中的入射光线;
(2)光线ab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39.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成角,是水中发光点S经水面所成的像;光线a是S发出的经水面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请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并画出光线a在水中的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后的光线。
四、实验题
40.如图甲所示,A、B(或C、D)两个凸透镜的制造材料不同,球形表面的弯曲程度相同;A、C两个凸透镜的制造材料相同,球形表面的弯曲程度不同。
(1)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制造材料的关系时,应选取 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目的是控制 等因素相同,仅改变 。
(2)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时,应选取 两个凸透镜;让与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两个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图乙),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
41.小明和小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小明上午第二课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用刻度尺测出此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视为焦距.小华却告诉他,这个距离不是凸透镜的焦距,其理由是 ;
(2)如图所示,小华采取正确的操作步骤在白纸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测量焦距后,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凸透白纸屏镜的焦距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经过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与凸透镜玻璃的颜色有关;
猜想2:与照射太阳光的亮度有关;
猜想3:与凸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有关;
猜想4: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②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调节照射到同一凸透镜上太阳光的亮度进行多次实验,发现所得焦距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③小华他们在验证猜想2后,又选用直径和球形表面弯曲程度都不相同间的无色玻璃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来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你认为小华他们的实验 (选填“能”成“不能")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可知,①②④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③⑤⑥都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都是凹透镜,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玻璃体被中空(中间是空气)分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都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平行光经过玻璃砖后,会变得发散。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B
【详解】从图知,通过甲、乙透镜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都更加远离主光轴,所以甲、乙透镜对光线都有发散作用,因此甲、乙均是凹透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图甲光斑的中间比较暗,图乙中间出现亮斑,所以甲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乙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B
【详解】A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的折射后将会聚于一点,这个点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是实焦点,凸透镜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实焦点。故AC正确,AC不符合题意;
B.凸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故B错误,B符合题意;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的折射后将会聚于焦点处,根据光路是可逆的,若把点光源放在焦点上,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一定平行于主光轴。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阳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使凸透镜另一侧温度升高,放大镜就是利用此原理,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所以B选项图中的瓶盖类似凸透镜会使香水温度较快升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由图知:玻璃a、c、e、d都是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而玻璃b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详解】A.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得比原来发散了一些,应为凹透镜;
B.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得比原来发散了一些,应为凹透镜;
C.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得比原来会聚了一些,应为凸透镜;
D.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得比原来发散了一些,应为凹透镜;
综上所述,只有丙中透镜是凸透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A.用手摸水膜会弄破水膜,故A不符合题意;
B.水膜太薄,不能够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其厚度,故B不符合题意;
C.透过水膜靠近看书本上的字时,如果字是放大的,说明水膜相当于凸透镜,如果看到的字是缩小的,说明水膜相当于凹透镜,这种判断方法较为可靠,故C符合题意;
D.强光照射时,强光不一定是平行光,可能得不到会聚的光斑,要想看光线能否会聚成光斑,需是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需调整水膜与光屏间的距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盛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射来的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会聚点的温度比较高,引起附近的草木着火,引发森林火灾,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实验中将透镜逐渐远离白纸,根据图乙可知,光线是发散的,所以该透镜为凹透镜,即:无需操作,就可以判断该透镜是凹透镜,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由图可知,光线经过甲之后,甲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折射光线推迟会聚了,说明甲应为凹透镜;光通过乙透镜后折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折射光线会聚了,因此乙为凸透镜。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当在P处嵌入一个凹透镜时,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光斑要比圆孔P大;当在P处嵌入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时,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线在PM之间会聚,所以光斑要比圆孔P大;当在P处嵌入一个厚平板玻璃时,因为平板玻璃对光线既没有会聚也没有发散作用。因此嵌入圆孔P的那个光学器件可能是凹透镜也可能是凸透镜,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4.A
【详解】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该光斑不是凸透镜的焦点;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不等于8cm;由题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由平行光经凸透镜后的成像规律得,凸透镜的焦点在光斑之前,因此f一定小于8cm。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B
【详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而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会聚后又继续传播,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也可能是凸透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A
【详解】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正确;
B.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单指对平行光,对所有的光线都有会聚作用,故B错误;
C.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才会聚于焦点,故C错误;
D.凸透镜的焦距越大,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弱,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故D错误。
故选A。
17.C
【详解】光线被折射后远离主光轴,所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是凹透镜,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8.D
【详解】由图中可知,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要比入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故可知仍然是一种会聚现象,即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此时入射光线与主光轴不平行,凸透镜仍然对入射光线起会聚作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D
【详解】a处会聚光线,是凸透镜,b处没有改变光线方向,是平板玻璃,c处使光线发散,是凹透镜,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0.B
【详解】由题意可知,光线SA经平面镜反射和透镜折射后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由此可知,光线SA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它的反向延长线是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即点光源S关于平面镜MN的像S′为焦点,OS′为焦距,已知OS为10cm,B为平面镜MN与CC′的交点,SB为4c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像距等于物距,BS′也为4cm,则此透镜的焦距为
此透镜的焦距为18c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1. 反射现象 折射现象 折射定律 反射定律
【详解】[1]面镜分为平面镜、凸面镜以及凹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成像。
[2]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成像。
[3]因为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成像,故而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4]因为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成像,故而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2. 透明物质 球面 折射现象
【详解】[1][2]透明的物体都可以制成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表面为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元件。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而且光通过透镜时发生了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射向玻璃,第二次是从玻璃射向空气。
23.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D、E、F A、B、C
【详解】[1][2][3][4]透镜分为两种,如D、E、F,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如A、B、C,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4. 凸 会聚
【详解】[1][2]球形玻璃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5. 凸透镜 会聚
【详解】[1][2]因为瓶内灌了雨水后,瓶中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热量集中,会造成树叶燃烧,造成火灾。
26. 凸透镜 焦点
【详解】[1]冰可以磨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且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削冰”就是把冰制成凸透镜。
[2]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在凸透镜下方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焦点的温度较高,当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焦点位置时,一段时间后物体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而被点燃。
27. 焦点的位置 20
【详解】[1][2]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平行的太阳光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所处的位置就是该透镜的焦点的位置,所以光斑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2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28. 凸透镜 会聚
【详解】[1][2]雨水进入瓶中后,瓶中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而且透光,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所以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起会聚作用,使热量集中,会造成树叶燃烧,可能导致森林火灾。
29.凹
【详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图中会聚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远离主光轴,因此该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为凹透镜。
30. 会 水和塑料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将太阳光会聚于干柴上容易引燃干柴
【详解】[1][2]薄膜上的积水中间厚,边缘薄,水和塑料膜恰好形成了一个大的凸透镜,射到地面上的太阳光可以看作是平行光,平行光通过这个凸透镜发生折射会聚于焦点处,干柴又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很容易引起干柴的燃烧。
31. 显示光路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详解】[1]杯中充以烟雾是利用光的反射,目的是为了显示光路。
[2]对比左边和中间两图,光线不经过透镜时,光束直进,光束经凸透镜之后,光束变窄,所以可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对比左边和右边两图,光线不经过透镜时,光束直进,光束经凹透镜之后,光束变宽,所以可说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对比三图可以得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2. AC 3
【详解】[1]选项A中有两块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A可实现;选项B中为一凹透镜和一凸透镜,左边的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而图中凹透镜对光线却有会聚的作用,故B不能实现;选项C中有两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C能实现,即三种设计方案中可以实现的有AC。
[2]一束光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时光线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如下图所示,根据反射定律,通过三块平面镜的反射即可实现,即平面镜至少要3块。
33.
【详解】如图所示,图中的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过凸透镜焦点射入的光线经折射后,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入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出的光线经过焦点;完成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34.
【详解】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前进方向不变。通过凹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则光线在射入前是隔着透镜射向透镜另一侧的焦点的。如下图所示:
35.
【详解】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过焦点,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穿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正对凹透镜焦点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36.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由此作出经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由此作出经凹透镜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37.
【详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38.
【详解】(1)用虚线过水面上折射光线ab的入射点作垂直于水面的垂线为法线,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作出入射光线,并使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2)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所以该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39.
【详解】S'是S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S'关于水面的对称点,可得发光点S的位置;连接S、a与水的交点,该光线为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过焦点,如图所示
40. A、B(或C、D) 球形表面的弯曲程度 材料 A、C 材料相同的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小
【详解】(1)[1][2][3]实验时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所以要研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材料的关系,必须控制两个凸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相同,而材料不同,所以应该选用A、B(或C、D)。
(2)[4]要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应选择材料相同而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不同的透镜做实验,所以应选A、C。
[5]如图乙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相同材料的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小。
41. 此时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 13.0 正确 见解析 错误 不能 见解析
【详解】(1)[1]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而上午第2节课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此时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所以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2)[2]焦点在处,透镜光心在处,所以,焦距为
;
(3)①[3][4]太阳光通过有色的凸透镜,如果这个凸透镜是红色的折射出来的光应该只有红光(因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根据白光通过三棱镜实验可知红光折光能力最弱,焦距应该最长;以此类推若此透镜为紫色的其测得焦距最短,即透镜焦距确实与透镜颜色有关。则猜想1是正确的。
②[5]调节照射到同一凸透镜上太阳光的亮度进行多次实验,发现所测焦距基本相等,这说明凸透镜的焦距与照射太阳光的亮度无关,则猜想2是错误的。
③[6][7]小华他们的实验不能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因为根据控制变量思想,在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凸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时,应选用直径大小相同的无色玻璃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因此小华他们的实验不能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初中物理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a href="/wl/tb_c405095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a>,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405095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复习练习题</a>,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2024)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精品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a href="/wl/tb_c405095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精品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