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音版选修《歌唱》故乡的亲人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课题
《故乡的亲人》
学科
音乐
年级
高二
时长
2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生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理念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本课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参与-体验-模仿”为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人音版高中音乐课程《歌唱》第四单元“世界之光”中的一首无伴奏合唱作品。本单元包含三首合唱作品和四首独唱作品,分4课时完成,分别是学唱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故乡的亲人》片段(2课时),学唱重唱(二部合唱)《深深的海洋》,欣赏女生合唱《你不要忘》以及另外四首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独唱作品。所涉猎的知识点主要是进一步了解合唱队的各种编制,歌唱的声区以及音色的统一,旨在通过欣赏、歌唱各国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歌曲或合唱作品,学习和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
学唱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故乡的亲人》片段是这个单元的前2个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四个声部而且是无伴奏的合唱作品,在本单元乃至教材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作品难度,分2个课时来进行,本节课是是第1课时。这是一首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福斯特创作的歌曲,表达的是作曲家的思乡之情。这首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材料精炼,非常适合高中学生的学习。
2、具体教学内容分析
(1)、作品分析
这首无伴奏混声四声部合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女高音声部担任主旋律,其他三个声部伴唱,完整地表现整首歌曲,表达了作者的流浪生活痛苦不堪。第二部分则分别由男高领唱、男低声部、女高声部、男高声部、女高声部先后担任主要旋律完整地演唱,表达作者对年幼时在家乡自由自在、愉快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综合考虑到作品难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学习和演唱它的第一部分。分析作品如下:
通过以上的分析画出它的曲式结构图:
作品属于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短小,材料单一。共有六句,除了乐句b
以外,其它五句材料相同,可通过引导学
生对比演唱与学习发现其中的规律,对于快速演唱有很大的帮助。
(2)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情感
这是一首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福斯特创作的歌曲,作于1851年。当时福斯特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到了辛辛那提州,感到远离亲人的孤独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借以寄托思乡之情。歌曲的旋律有着浓郁的赞美歌风格,这是因为福斯特自幼喜爱音乐,常随黑人保姆到教堂听黑人唱赞美歌,黑人的宗教歌曲给了他很深的印象的缘故。
当时美国的一家音乐杂志叙述了本曲风靡美国的情景:“《故乡的亲人》是一首无与伦比的、具有黑人音乐旋律的歌曲。所有的人都在哼唱着它。钢琴、吉它不分昼夜地弹奏着它;伤感的女士在唱它;浪漫的绅士在唱它;潇洒的青年在唱它;歌星们唱着它;街头的手风琴艺人也在边拉边唱着它……”据说她被评为美国在世界流传最广的民歌,同时也是佛罗里达州的州歌。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学生通过对《歌唱》第三单元《芳菲田野》的学习,了解到了合唱艺术的种类,并演唱了三声部合唱《踏雪寻梅》,对合唱演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能力储备上来讲,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都认识简谱,但识读线谱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存在困难;节奏大部分都可以打出来,但对于附点节奏还是不够熟练;音准上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经常出现能读谱但唱不准的情况,合唱中非主旋律声部的音准问题更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一)能够正确领会指挥意图,有感情地、准确地协作演唱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故乡的亲人》的前四句。
(二)能够准确识读作品中不同的附点节奏;能够准确地演唱作品中的八度音程;能够初步了解演唱时各声部之间的关系,感受作品的和声效果。
(三)能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领会指挥意图,有感情地、准确地协作演唱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故乡的亲人》前四句。
教学难点:四声部同时演唱时,男高、女低、男低非主旋律声部的音准问题。
教学方式与策略
1、准备线谱和简谱两个版本——线谱D大调学生演唱比较困难,因此为学生准备C大调的线谱和简谱两个版本,便于不同程度学生演唱。
2、针对性训练——通过发声曲练习解决作品中八度音程演唱的问题,通过附点节奏练习解决作品中唯一的节奏难点。
3、口传心授——对于四声部合唱来讲,非主旋律的男低、女低、男高旋律都不容易唱准,这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让学生模仿演唱,加强学生对歌曲旋律的把握和情感的表现能力。
4、对比分析——这首作品材料比较单一,主要是从第一句的变化而来,让学生在不同句子间作对比分析,不仅可以快速找到规律便于演唱,也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结构,提升音乐的理解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聆听合唱《故乡的亲人》片段。思考并回答这段合唱的种类。
回顾上单元的知识点,引入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故乡的亲人》的学习。
3分钟
发声曲练习
为演唱合唱中的八度音程以及主三和弦做铺垫。
3分钟
附点节奏练习
通过打基本拍的方式解决合唱中较难的节奏型。
3分钟
合唱《故乡的亲人》第一句的学习
1、分声部打节奏,分声部识读乐谱。
2、在音准节奏准确的基础上,四个声部合唱。
3、教师用钢琴示范四个声部合唱时的声音和谐效果。
4、用“lv”母音演唱,指导学生在保证音准的同时,控制力度,追求声部的和谐。
完整准确地演唱第一句,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10分钟
对比第一句,学习演唱二、三、四句。
1、对比一二句,重点学习第二句的后两小节。
2、分析三四句与一二句的关系(反复),找出不同并演唱。
3、完整演唱前四句,注意音准、节奏、力度、乐句间的呼吸,填唱歌词时注意字正腔圆。
准确地协作演唱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故乡的亲人》的前四句。
15分钟
学生保持正确的演唱姿势,看老师的指挥动作,注意起止拍动作以及呼吸、力度、速度提示,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作品的前四句。
把握作品的情感,便于演唱时的表达
4分钟
指挥学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作品的前四句。
检验成果,加深记忆。
2分钟
板书设计
合唱《故乡的亲人》
节奏练习
福斯特 思乡之情 速度要慢
教学特色与反思
一、教学特色:
(一)核心旋律,重点学习。本课侧重于合唱第一句的学习,从节奏、旋律、歌词、声部配合等多方面入手,原因是有由于作品材料的单一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更快更准地演唱。
(二)口传心授,把握音准。四声部中男高、男低、女低这三个非主旋律声部在同时演唱时容易跟主旋律走,通过口传心授以及在合唱中带唱等方式,可以加固他们对于各自声部音准的把握,除此之外也可以带动学生情感的加入。
(三)对比分析,寻找规律。作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题的发展也都来源于第一乐句,通过让学生寻找规律,不仅能够快速地演唱,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结构的把握,掌握分析作品结构的方法。
二、教学反思
优点:
(一)简线谱教学,由于合唱声部较多,考虑到学情,准备了线谱和简谱,这样解决了很多学生的识谱问题,更多学生都能快速参与进来。
(二)注重音乐实践,整节课都在反复练习演唱,通过口传心授以及在合唱中带唱等方式,加固他们对于各自声部音准的把握,带动学生情感的加入。
(三)对比分析,作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题的发展也都来源于第一乐句,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乐句的区别与联系,不仅能够快速地演唱,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结构的把握,掌握分析作品结构的方法。
缺点:
(一)作品细节上的处理与提示不够,例如第三、四句女高声部与第一、二句相同,但是其余三声部都发生了个别音的变化,在课堂上实践的很少,学生多数还是唱得和一二句一样;作品强弱上的对比没有做出来,速度上也比较快,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处理。
(二)课堂内容设置还是有些多,个别班级依然存在没讲完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高中音乐人音版选修《歌唱》第四单元 世界之光实践歌唱的基本要素(三) 歌唱的声区和音色的统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音乐人音版选修《歌唱》<a href="/yiny/tb_c1347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 世界之光实践歌唱的基本要素(三) 歌唱的声区和音色的统一教学设计</a>,共2页。
高中音乐人音版选修《歌唱》踏雪寻梅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音乐人音版选修《歌唱》<a href="/yiny/tb_c13473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踏雪寻梅教案及反思</a>,共1页。
人音版踏雪寻梅教案: 这是一份人音版<a href="/yiny/tb_c13473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踏雪寻梅教案</a>,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