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1年模拟物理分类汇编(江西专用)专题04物态变化
展开(2022·江西·中考真题)
1.如图所示,下列情景中所描述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糖汁成型“糖画”——熔化放热
B.樟脑丸“消失”——升华吸热
C. 湿手被“吹干”——液化放热
D. 冰棒冒“白气”——汽化吸热
【探究实践】
(2023·江西·中考真题)
2.在物理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根据以上证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酒精发生了蒸发现象
B.酒精蒸发需要吸热
C.酒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D.酒精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2020·江西·中考真题)
3.炎热的夏天,小莹从冰箱拿出一支冰淇淋,剥去包装纸,冰淇淋冒“白气”,这是一种 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吃冰淇淋觉得凉爽,是因为冰淇淋熔化时要 热量。
(2024·江西·中考真题)
4.下图是某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微观模型。甲图中的物质状态变成乙图中的物质状态的过程叫做( )
A.凝固B.熔化C.液化D.汽化
(2021·江西·中考真题)
5.【探究名称】冰块熔化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可能与隔热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隔热材料包裹的厚度有关。
为了探究猜想一,现备有器材:三只相同的塑料杯、报纸、羊毛布料、相同的冰块若干和 。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在三只相同的塑料杯中装入相同的冰块,分别标上A、B、C;
(2)如图甲所示,用 的隔热材料将A杯和B杯包裹 的厚度(均选填“相同”或“不同”),C杯不包裹,并开始计时;
(3)如图乙所示,当C杯中冰块完全熔化后,再每隔5min小心地揭开一点隔热材料,观察A杯、B杯、C杯中冰块是否已经完全熔化,记录A杯、B杯中冰块完全熔化的时间t1、t2;
【分析与论证】若t1≠t2,则冰块熔化的快慢与隔热的材料 。
【评估与交流】
(1)本实验是通过比较冰块完全熔化的 来反映冰块熔化的快慢;
(2)炎热的夏天,冰棒更容易熔化。据此你认为冰块熔化的快慢还与 有关。
【拓展】要比较冰块熔化的快慢,还可以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冰块熔化的多少,我们所学过的物理量中,类似于这种表示“快慢”的物理量有 (写出一个)。
(2020·江西·中考真题)
6.如图所示,是某学校科技节上展示的两件作品,小明为此作了以下解说:
(1)甲是简易的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 的性质而制成的,它的测温效果与小玻璃瓶的容积和玻璃管的 有关;所用的测温物质是煤油而不是水,这是因为煤油的 较小,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玻璃管内液柱变化更为明显;
(2)乙是简易的气压计,当外界气压减小时,玻璃管内液柱的液面会 ;
【提出问题】小华发现甲、乙的构造非常相似,提出乙是否也能做温度计使用?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把两装置中的小玻璃瓶同时没入同一热水中,观察到乙装置中玻璃管内液柱上升更明显,这是由于瓶内的 受热膨胀更显著,故乙也能做温度计使用;
【拓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人们很早就发明了如下图所示的气体温度计,当外界环境气温升高时,该温度计中的管内液面会 ,但由于受外界 、季节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所以,这种温度计测量误差较大。
(2024·江西九江·二模)
7.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都很常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冬,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
B.春天,早晨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C.夏天,打开冰箱门,门口冒出“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D.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细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2024·江西赣州·一模)
8.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川”,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一蓑烟雨任平生”,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2024·江西·模拟预测)
9.如图所示,甲、乙、丙是某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其中丙图的物质处于 状态,该物质由乙图状态直接变成甲图状态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名称)。
(2024·江西九江·模拟预测)
10.如图所示,这是一位旅游爱好者拍摄的云海瀑布胜景,宛若人间仙境。云海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临近中午时才消散,云海消散过程中要 热。
(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
11.如图是“泼水成冰”的游戏,游戏时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下将滚烫的开水泼出, 将看到成片的冰晶徐徐飘落。 “泼水成冰”是水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此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024·江西赣州·二模)
12.明代学者宋应星(江西人)著有《天工开物》,如图所示,是书中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把含铜、铅的矿石洗净后入炉冶炼的场景,因为铅和铜的 不同,铅矿先熔化从上孔流出,铜矿后熔化从下孔流出。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不断 热量。
(2024·江西·三模)
13.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会变模糊,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缘故。该过程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024·江西上饶·一模)
14.冬天,平顶山市尧山附近的天龙池滑雪场经常进行人工造雪,如图所示,此处产生的高压空气将水分割成小水滴,并喷到寒冷的空气中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落到地面,这就是人工造雪,发生该物态变化时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
(2024·江西南昌·一模)
15.如图,热水杯上方“热气腾腾”的情景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 热量。
(2024·江西抚州·一模)
16.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甲杯内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乙杯外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024·江西赣州·一模)
17.寒冷的冬天,在窗户玻璃上常结有漂亮的“冰花”,“冰花”结在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这个物态变化过程要 (选填“吸”或“放”)热。
(2024·江西南昌·一模)
18.新能源智能汽车的车窗采用的“智能玻璃”,可调节温度和透明度。如图所示,冬天行车时,车窗出现白雾,白雾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此时智能玻璃的温度应 (选填“调低”或“调高”)。
(2024·江西九江·三模)
19.【探究名称】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问题】水沸腾时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小明和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证据】
(1)为了节省课堂实验的时间,实验时应选用 (选填“凉”“温”或“热”)水完成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为 ℃;
(2)实验中,在烧杯上加一个带孔的硬纸板,这是为了 ;
(3)点燃酒精灯,当水温度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某时刻水中气泡如图丙所示,则此时水 (选填“未”或“已经”)沸腾。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相关数据;
(4)在水沸腾过程中,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马上他又将燃烧的酒精灯放回原处,发现水又重新沸腾;
【解释】(1)小明实验中测得水的沸点为 ℃;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结合实验现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交流】另一组的同学发现,当水温升到90℃后,继续加热到水沸腾的时间要比小明所在小组消耗的时间长很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2024·江西九江·二模)
20.某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2)图乙中a、b所示是水中气泡上升情况,则图 (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烧杯中的水沸腾时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烧杯 (填“内”或“外”)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3)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两名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完成实验,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d同学所用水的质量 (填“较大”或“较小”);
(4)另一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下表信息,本次实验中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填“水银”或“酒精”)的温度计;
(5)老师将装有酒精的试管放入装有亚麻籽油的烧杯中(如图丁所示),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发现当试管内的酒精沸腾时,烧杯中的亚麻籽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酒精的沸点比亚麻籽油的沸点 (填“高”或“低”)。
(2024·江西新余·一模)
2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其过程如下:
①如图仪器安装顺序应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②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海波的熔点为 ℃,物质在第6min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第8min具有的内能。
③如图所示是物质处于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下对应的三种物理模型,海波在47℃时的状态,应该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或“丙”)模型。
(2023·江西景德镇·模拟预测)
22.保温杯是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与其盛水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某物理兴趣小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保温杯盛水越多,保温效果越好,装满水时,保温效果最好。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用带有刻度的烧杯同时盛出初温都为98℃的不同质量的热水,分别装入7个同样规格品牌的保温杯内(容积均为500mL),经过12小时后,测量各个保温杯中的水温,计算降低的温度,并绘出图像。
【收集数据】根据本实验数据绘出图像规律,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
(1)本次实验,水量少于400mL时,保温性能随水量的减小而 (选填“增强”或“减弱”);保温杯的盛水量为 mL时,保温效果最好。由此可知,兴趣小组的猜想“装满水时,保温效果最好”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明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保温杯的品牌
B.盛水量
C.水的温度
【拓展延伸】小华找来甲、乙两种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明确了具体的探究问题,选择了适当的器材,在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在室内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种保温杯内水的温度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如图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有四支测量范围不同的温度计,小明实验选择的温度计应为 。
A.﹣10~110℃
B.35~42℃
C.﹣40~50℃
D.0~50℃
(2)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甲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B.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C.甲、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好
(3)请估计实验过程中第5小时的室温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时间/h
0
1
2
3
4
5
6
甲/℃
100
50
30
22
20
20
20
乙/℃
100
80
65
52
40
29
20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糖汁成型“糖画”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樟脑丸“消失”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B正确;
C.湿手被“吹干”,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C错误;
D.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2.AB
【详解】A.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酒精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故A符合题意;
BCD.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说明酒精蒸发可以吸收热量,不能得到酒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酒精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的结论,故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 液化 吸收
【详解】[1]剥去包装纸,冰淇淋冒“白气”,是冰淇淋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2]冰淇淋是固态的,在口中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熔化,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我们吃冰淇淋觉得凉爽。
4.B
【详解】分析这三个图可见:甲图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图分子排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图分子排列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乙图的过程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 钟表 不同 相同 有关 时间 环境温度 功率
【详解】[1]探究冰块熔化的快慢可能与隔热的材料有关,三只相同的塑料杯放上等质量的冰块,用相同厚度的报纸、羊毛布料包裹起来,记录冰块熔化的时间,故实验中还需要用钟表来记录时间。
(1)[2][3]探究冰块熔化的快慢可能与隔热的材料有关,需用不同的的隔热材料将A杯和B杯包裹相同的厚度,即控制材料的厚度相同,C杯不包裹,并开始计时,记录A杯、B杯中冰块完全熔化的时间t1、t2。
[4]若t1≠t2,说明冰块的熔化快慢不同,则冰块熔化的快慢与隔热的材料有关。
[5]本实验是通过比较相同质量的冰块用不同材料包裹时完全熔化的时间来反映冰块熔化的快慢,时间越长熔化的越慢。
[6]炎热的夏天,冰棒更容易熔化,这说明冰块熔化的快慢还与环境温度有关,环境温度越高,熔化时间越短。
[7]要比较冰块熔化的快慢,还可以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冰块熔化的多少,我们所学过的物理量中,类似于这种表示“快慢”的物理量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等等。
6. 液体热胀冷缩 内径大小 比热容 上升 气体 下降 大气压
【详解】(1)[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小玻璃瓶的容积不变,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体积膨胀相同,管越细,上升的刻度越多,越灵敏,所以测温效果与玻璃管的内径大小有关。
[3]因为煤油的比热容较小,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玻璃管内液柱变化更为明显,所以所用的测温物质是煤油而不是水。
(2)[4]当外界气压减小时,瓶内空气的压强不变,此时在瓶内气压的作用下,会有一部分液体被压入玻璃管,因此管内液柱的高度会升高。
[5]将两装置中的小玻璃瓶同时没入同一热水中,乙装置中玻璃管内液柱上升更明显,因为乙装置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更显著。
[6][7]当气温升高时,玻璃泡内的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中的液面应该下降,由于受外界大气压、季节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这种温度计测量误差较大。
7.D
【详解】A.初冬,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错误;
B.春天,早晨出现大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夏天,打开冰箱门,门口冒出“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细小的露珠,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9. 液态 升华
【解析】【小题1】[1][2]由图可知:图甲分子排列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图乙分子排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图丙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 物质由乙图状态直接变成甲图状态的过程,也就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10. 液化 吸
【详解】[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云海的出现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临近中午时才消散,云海消散过程中,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
11. 凝固 放热
【详解】[1][2]“泼水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物态变化为凝固,凝固放热。
12. 熔点 吸收
【详解】[1][2]把含铜、铅的矿石洗净后入炉冶炼时,铅和铜吸热发生熔化,由于铅和铜的熔点不同,两种金属先后熔化流出,从而将其提取分离。
13. 液化 放出
【详解】[1][2]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到室内时,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在镜片上,眼镜片会变模糊。
14. 凝固 放热
【详解】[1][2]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由题意可知,人工造雪是将水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并喷到寒冷的空气中,这些微小的粒子(小水滴)凝固成小冰晶,而凝固放热。
15. 液化 放出
【详解】[1][2]杯中热水蒸发形成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从而在杯子上方呈现“热气腾腾”的情景,液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16. 吸收 凝华
【详解】[1]甲杯冰块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熔化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乙杯外壁有薄霜生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17. 内 放
【详解】[1][2]寒冷的冬天,在窗户玻璃上常结有漂亮的“冰花”,“冰花”是屋内靠近玻璃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结在玻璃的内侧,凝华过程放热。
18. 液化 调高
【详解】[1]白雾是由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此时智能玻璃的温度应调高,使车内的水蒸气不能遇冷液化,就不再会产生白雾。
19. 热 74 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未 99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水的质量较大
【详解】(1)[1]由于热水的温度相对较高,所以为了节省课堂实验的时间,实验时应选用热水完成实验。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分度值为1℃,示数为74℃,即为此时水的温度。
(2)[3]在烧杯上加一个带孔的硬纸板,这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避免水溅出伤人。
(3)[4]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说明此时水未沸腾。
【解释】(1)[5]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温度达到99℃后,温度不再升高,水开始沸腾,所以水的沸点是99℃。
(2)[6]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温度达到99℃后,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所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于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并持续吸热,撤去酒精灯后,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所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交流】[7]另一组的同学发现,当水温升到90℃后,继续加热到水沸腾的时间要比小明所在小组消耗的时间长很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较大,需要吸收的热量较大;或水的初温较低,或酒精灯的火焰太小等。
20. 87 a 内 不变 较小 水银 低
【详解】(1)[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87℃。
(2)[2]沸腾前,气泡中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变小,所以(b)图是沸腾前的现象;(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是因为沸腾时水的温度相同,上面的水产生的压强小一些,所以气泡由小变大,是沸腾时的情况。
[3]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烧杯内的水汽化成的水蒸气在空气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3)[4]从图丙可知,水加热到98℃温度就不再上升,说明水已经沸腾,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由图像可知,c和d吸收相同的热量,c的温度变化较慢,故c的质量较大,d的质量较小。
(4)[6]水的沸点高于酒精的沸点,故酒精温度计不能用,而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即可判断选用的是水银温度计。
(5)[7]烧杯中的酒精沸腾了,而亚麻仁油却没有沸腾,说明酒精温度达到沸点,而亚麻油没有达到沸点且能给酒精提供热量,所以酒精的沸点比亚麻仁油低。
21. 自下而上 48 小于 丙
【详解】(1)[1]本实验中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所以安装器材是要自下而上。
(2)[2][2]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由图中可以看出海波的熔点为48℃,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分子内能增大,所以物质在第6min的内能小于在第8min具有的内能。
(3)[4]由图中可以看出,图甲的分子空隙最大,图丙的分子空气最小,所以图甲对应的是物质处于气态,图丙对应的是物质处于固态,图乙对应的是物质处于液态,海波在47℃时还未达到熔点,没有开始熔化,处于固态,即对应的是图丙的模型。
22. 减弱 400 错误 B A B 20
【详解】(1)[1][2][3]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规律可以看出,保温瓶中装400mL水时,温度差最小,说明此时保温效果最好,不是装满保温效果最好,说明猜想是错误的的,在水量在500mL到400mL时,保温性能随水量的减小而增强;水量少于400mL时,保温性能随水量的减小而减弱。
(2)[4]由图像可知,小明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盛水量。
[5]由题意可知,此实验是为了比较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实验时需要测量的温度范围是20~100℃,故选﹣10~110℃量程的温度才是合适的。
[6]由表格数据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的水温下降较慢,甲的水温下降较快,所以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故B正确。
[7]由表格数据可知,当温度降到20℃时,温度不再变化,所以实验时的环境温度为20℃。
【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专题07质量与密度: 这是一份【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专题07质量与密度,共10页。
【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专题06热学: 这是一份【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专题06热学,共16页。
【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专题05简单机械: 这是一份【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专题05简单机械,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