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专题03透镜及其应
展开【生活情景应用】
(2023•上海)
1.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结合图以及表三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1)根据上表中凸透镜成虚像时的数据,可得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为:凸透镜成虚像时, ;
(2)若要使放大镜中所成的像变大,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应 一些(选填“远”或“近”);
(3)物理课本在物距L1时成放大正立的像,在物距L2时成倒立缩小的像,请比较L1、L2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
(2024•上海)
2.光具座上有凸透镜、光屏及发光源各一个。当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时,此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物理王把光屏沿着光具座移动5cm后,再次移动光源的位置使成清晰的像。对于该像的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一定成放大的像B.可能成缩小的像
C.成像可能比原来小D.成像一定比原来小
(2022•上海)
3.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成( )
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
(2021•上海)
4.凸透镜成像,焦距是 10 厘米,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 35 厘米,能成像的性质是( )
A.放大实像B.放大虚像C.等大实像D.缩小实像
(2020•上海)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调整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以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将烛焰与光屏置于凸透镜的 (选填“两侧”或“同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所成的 像最清晰(选填“实”或“虚”),像是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一、选择题
(2024•奉贤区二模)
6.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2厘米B.12厘米C.22厘米D.32厘米
(2024•闵行区三模)
7.某同学用放大镜观察如图1所示的物理书封面。他将放大镜从靠近书本的位置到逐渐远离,则他所看到的像(如图2所示)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乙甲丁丙D.甲丁丙乙
(2024•上海模拟)
8.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5厘米处,则此时成( )
A.缩小的实像B.等大的实像
C.放大的实像D.放大的虚像
(2024•浦东新区三模)
9.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厘米B.10厘米C.13厘米D.25厘米
(2024•上海模拟)
10.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若将物体向凸透镜移动10厘米,则此时所成的( )
A.一定是缩小的实像B.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C.可能是放大的虚像D.可能是等大的实像
(2024•黄浦区三模)
11.当物体放在凸透镜前,距焦点20厘米处,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15厘米的光屏上成像。该凸透镜的焦距f及成像情况( )
A.厘米,成缩小的像
B.厘米,成缩小的像
C.厘米,成放大的像
D.厘米,成放大的像
(2024•宝山区二模)
12.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 )
A.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10厘米
B.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
C.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10厘米
D.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
(2024•杨浦区二模)
13.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两次实验,且均规范操作。他将发光体分别放在距同一凸透镜10厘米和12厘米处,且分别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其中只有一次在光屏上能找到清晰像。关于该像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像距小于10厘米,放大的虚像B.像距小于12厘米,缩小的实像
C.像距大于20厘米,放大的实像D.像距等于24厘米,等大的实像
(2024•长宁区二模)
14.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移动到距凸透镜50厘米处,则通过凸透镜成(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等犬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2024•黄浦区模拟)
15.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像距为30厘米、像高为2厘米。移动该物体使物距变为40厘米,关于此时所成像高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大于2厘米B.可能小于2厘米
C.一定等于2厘米D.一定小于2厘米
(2024•虹口区二模)
16.某物体通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4厘米B.6厘米C.12厘米D.20厘米
(2024•闵行区二模)
17.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于光具座上,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此时的物距u、像距v可能是( )
A.厘米 厘米B.厘米 厘米
C.厘米 厘米D.厘米 厘米
二、填空题
(2024•杨浦区三模)
18.有一种特殊镜片b,如图所示,其厚度变化可通过抽出液体(或注入液体)来实现。为矫正近视,可调整为镜片 佩戴(选填“a”或“c”)。镜片c对光有 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将某物体放在镜片c前1厘米处,在镜片的另一侧透过镜片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镜片c的焦距 1厘米(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024•松江区二模)
19.小明发现自己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块凹透镜,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①物体通过凹透镜成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小;②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③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关系如下表:
(1)分析表格数据中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数量关系,可得结论: ;
(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3)小明分别将A、B 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通过镜片观察到不同的像,如图(a)、(b)所示,请判断哪副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并说明理由: 。
(2024•静安区二模)
20.小明在学习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后,进一步研究物距不变时,实像的像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实验,将焦距、物距和像距记录在下表中。
(1)比较表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 。
(2)为解释“轻度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比较模糊”的现象,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知:(a)人眼观看物体就相当于凸透镜成像。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不变,人眼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薄来调节焦距,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视物清晰,如图所示。(b)看相同远处的物体,近视患者的晶状体比视力正常时厚,即焦距较小。(c)与视力正常时相比,轻度近视患者的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变化可忽略不计。请结合表中数据及上述信息等,解释“轻度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比较模糊”的原因。
(2024•青浦区二模)
2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从而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图所示。资料表明: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弯曲程度越大,焦距越短。为进一步研究人眼看清物体的原因,某小组选择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并记录了成清晰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见下表。
(1)分析表中序号1~6中凸透镜成清晰像时的像距和焦距的大小变化关系,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人眼的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相当于像距,当物体慢慢靠近人眼时,为了能在视网膜上始终有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变 (选填“大”或“小”);
(3)已知近视眼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大于正常眼睛且难以调节,近视眼患者在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时,物体所成清晰的像在视网膜之 (选填“前”或“后”),判断依据是 。
表三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物距(cm)
2.40
3.05
3.50
像距(cm)
4.60
7.85
11.70
焦距(米)
镜片度数
2
50
1
100
0.5
200
0.2
500
焦距f(厘米)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10
30
15
12
30
20
20
30
60
25
30
150
序号
焦距(厘米)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1
30
70
53
2
25
70
39
3
20
70
28
4
15
70
19
5
10
70
12
6
8
70
9
参考答案:
1. 物距越大,像距越大 远 L1小于L2
【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得,物距逐渐变大,像距也逐渐变大,所以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大。
(2)[2]凸透镜成虚像,物远像远像变大,要使放大镜中所成的像变大,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应远一些。
(3)[3]物理课本在物距L1时成放大正立的像,在物距L2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同一凸透镜,透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
L2>2f
透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时,物距
L1
2.B
【详解】CD.当光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
f
5cm
v=10cm-5cm=5cm
把光屏沿着光具座远离凸透镜5cm后,再次移动光源的位置使成清晰的像,则
f
AB.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3.D
【详解】由题意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25cm>2f
f<12.5cm
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物距
u=30cm>2f
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4.D
【详解】凸透镜焦距是 10 厘米,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 35 厘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5. 高度 两侧 实 倒立
【详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所以将烛焰与光屏置于凸透镜的两侧。
[3]光屏能接收到的像是实像,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接收。
[4]实像都是倒立的。
6.B
【详解】由题意可知,像距大于20cm也就是像成在了二倍焦距以外,此时的物体应放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也就是物距应大于10cm,而小于20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将放大镜从靠近书本的位置到逐渐远离,开始时,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图甲;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图丁;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丙、乙;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所以看到的顺序为甲丁丙乙,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A.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2f>10cm>f,即5cm<f<10cm,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5厘米处,即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2f>10cm>f,即5cm<f<10cm,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5厘米处,即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2f>10cm>f,即5cm<f<10cm,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5厘米处,即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2f>10cm>f,即5cm<f<10cm,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5厘米处,即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故焦距为
经整理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详解】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
2f>20cm>f
10cm
u>2f
将物体向凸透镜移动10cm,物距始终大于1倍焦距,不能成虚像;物距可能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可能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可能等于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距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呈现物体清晰缩小的像,此时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将物体放在距焦点20cm处,在距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成像,可知物距
u= 20cm+ f
像距 v=15cm,故u>v,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u>v,因此
2f>15cm>f
解得
7.5cm
故选A。
12.D
【详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一定为实像;由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可知,物距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在10厘米~20厘米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像离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3.C
【详解】两次实验时,物距分别为10cm和12cm,只有一次在光屏上能找到清晰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其中一次为物距10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无法找到清晰的像;另一次为物距12cm时,f<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可以找到清晰的像。故可得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f<12cm。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一次在光屏上成能找到清晰的像时,物距12cm,f<u<2f,则像距v>2f,即像距大于2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4.C
【详解】物体位于凸透镜前20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
解得
当物体移动到距凸透镜50cm处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D
【详解】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距在2倍焦距以外,像距为30cm,此时
30cm>2f
凸透镜焦距的范围为
f<15cm
物距变为40cm,此时物距
40cm>2f
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高度小于2cm,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B
【详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则有
解得焦距范围为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D
【详解】由图知道,此时
物距大于像距,此时物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即
①
②
由①②可得
A.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距从15cm变为16cm,像距要变小,小于30cm,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距从15cm变为14cm,像距要变大,大于30cm,故B不符合题意;
C.物距等于48cm时,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在两倍焦距之间,而6cm一定在一倍焦距以内,故不可能,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距从15cm变为13cm,像距要变大,大于30cm且在两倍焦距以外,条件均满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a 会聚 大于
【详解】[1]矫正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镜片a为凹透镜,所以为矫正近视,可调整为镜片a佩戴。
[2]镜片c为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在镜片的另一侧透过镜片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时,此时的物距应该小于一倍焦距,由题意可得,此时的物距为1cm,则有镜片c的焦距大于1cm。
19. 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焦距成反比 增大 见解析
【详解】(1)[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焦距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就变为原来的几倍,故得出结论: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焦距成反比。
(2)[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即物距减小,则像会变大,即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增大。
(3)[3]将A、B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由图可知,B眼镜成的像更小,所以B眼镜焦距小,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焦距成反比,所以B眼镜的度数较高。
20. 凸透镜的焦距逐渐增大,成的像距在增大 见详解
【详解】(1)[1]由表格中数据知,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逐渐增大,成的像距在增大。
(2)[2]由题目信息可知,看相同远处的物体,近视患者的晶状体比视力正常时厚,即焦距较小。与视力正常时相比,轻度近视患者的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变化可忽略不计(忽略像距变化)。从图中数据可知,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逐渐减小,成的像距在减小,即患上近视之后,当看远处物体(物距增大),像距应该变小,但轻度近视患者的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几乎不变,所以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远处的物体就变模糊。
21. 物距相同时,焦距越小像距越小 大 前 见解析
【详解】(1)[1]分析表中序号1~6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像距越小。
(2)[2]人眼的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相当于像距,当物体慢慢靠近人眼时,像距变小,为了能在视网膜上始终有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变大,焦距越小。
(3)[3][4]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像距越小。已知近视眼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大于正常眼睛且难以调节,此时焦距太小,像距太短,使近视眼患者看到的物体成像在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近视患者看不清远处物体。
2024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透镜及其应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透镜及其应用,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透镜及其应用-5年(2019-2023)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项汇编(福建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透镜及其应用-5年(2019-2023)中考1年模拟物理真题分项汇编(福建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3透镜及其应用-5年2019-2023中考1年模拟物理分项汇编福建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03透镜及其应用-5年2019-2023中考1年模拟物理分项汇编福建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透镜及其应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透镜及其应用,文件包含专题03透镜及其应用-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答案解析docx、专题03透镜及其应用-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