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设计
展开授课教师
年级班级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最后一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本课主要介绍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三个内容。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大都知道《三国演义》,对东汉的史实有一些了解,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
欠缺之处:对光武帝不如秦始皇那样熟悉,对外戚、宦官专权等概念相对模糊。由于欠缺时空观念,对于东西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缺乏认识。本课需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的时空体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感知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利用图示法掌握年代尺的计算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黄巾起义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总结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猜猜他是谁?
听讲、思考、笔记
激趣导入
人物导入法
一、复兴汉室,重归一统——东汉建立
二、治国安民,光武中兴
三、豪强、戚宦乱,朝纲不振
四、民变四起,黄巾起义
五、军阀割据,天下大乱
出示史料:——西汉后期形势——王莽建立新——王莽改革失败——农民起义——东汉建立
分析年代尺的计算方法
出示史料:——东汉建立之初形势——光武中兴措施——结果
对比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
出示史料:——中兴下的隐患——地方(豪强地主)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比较黄巾起义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点。
动脑筋:黄巾起义被镇压,是否标志着东汉政权得以长治久安?
研读史料、笔记
学会计算
研读史料,分析对比
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思考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构建时空观。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
比较异同点。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复兴汉室,重归一统——东汉建立
BC25年 刘秀(光武帝) 洛阳
二、治国安民,光武中兴
1.背景 2.措施 政治上:经济上: 民族关系上 3.结果
三、豪强、戚宦乱,朝纲不振
地方(豪强地主)
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四、民变四起,黄巾起义 184年 张角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五、军阀割据,天下大乱
反馈
检测
目标检测
课后
反思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共3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随堂演练,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