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9课(3)声声慢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33585/0-17227604077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9课(3)声声慢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33585/0-172276040783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9课(3)声声慢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33585/0-1722760407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9课(3)声声慢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33585/0-172276040791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9课(3)声声慢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33585/0-172276040796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9课(3)声声慢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33585/0-17227604080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9课(3)声声慢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33585/0-172276040808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9课(3)声声慢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33585/0-172276040811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图片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图片课件ppt,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声声慢,课前知识铺垫,基础知识,哀伤的样子,养息休息,可以能够,更加上更夹杂着,活动一,1词中景,大雁飞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作者知识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时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1129年,丈夫赵明诚去世。金兵南犯,李清照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绍兴二年(1132)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她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金兵入侵,她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亡国之思,作品变得凄凉悲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在诗方面,表现爱国之情,具有现实性,如《夏日绝句》。在散文方面,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著有文艺批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称“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今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
2.背景知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年李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令李清照尝尽颠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这首《声声慢》。
3.知识链接(1)婉约派婉约派是宋代的一个词派,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代表词人有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柳永等。婉约派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比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2)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中的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着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4.诵读词韵词中“/”表示划分的朗读节奏,画“ ”的字为韵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乍,初、刚
怎生,怎么、怎样;得,挨得到
1.感受词作的意象、意境之美。2.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3.赏析叠音字的写作艺术,体会其表达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历来备受赞誉,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你们班级将举行一次诗评会,准备从音、画、景、人、愁、技等方面对这首词进行鉴赏。
举办诗评会,鉴赏冠绝宋代婉妙之词
1.清代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价《声声慢》的音乐之美:“一片神行,愈唱愈妙。”诵读这首词,结合下面的补充知识,分析其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在诵读中赏析音乐美、画面美
答案 ①双声叠韵字连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回环之美。②舌音、齿音特别多。舌、齿两声交加重叠,形成一种啮齿叮咛的口吻。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凄、惨、戚”;“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这首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如寻、清、凄、惨、戚等),舌音十六字。全词九十七字,这两声字却多至五十七字。尤其到了末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恦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
2.右面这幅画是著名画师郑慕康画的李清照小像。有同学认为画技虽佳,但并不与这首词相配,因为看不到这首词的内容痕迹,画中没有词中应有的景,也不是词中人的状态。那“词中景”“画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结合全词内容填写下表。
思念、飘零、孤独、无家可归
无奈、人生已暮、孤苦伶仃的悲哀
失去很多,怅然、不知所措
分析叠字之法、“加一倍法”
3.清代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云:叠字之法最古……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两阕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仔细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感情的不同层次及作用。
答案 ①“寻寻觅觅”写外部动作,精神恍惚,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生活处境,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她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人到晚年,身体衰弱,命运凄惨,心情悲痛。②词人用这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个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③七组叠词展示了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为全词定下悲苦愁绝的基调。
4.《声声慢》中“淡酒”“雁过”“黄花”“梧桐细雨”是如何通过“加一倍法”将愁情越写越浓的?
答案 ①本可借“淡酒”消愁,但没想到“晚来风急”,愁情再加天寒。②“雁过”这一意象本能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更何况,这雁在北方故国已认识,又或许在去年、前年雁已飞过,言滞留南方之久;再次见雁,自己依旧颠沛流离,晚年凄凉;再者,雁总有回到北方家乡之日,而自己却遥遥无期。③“黄花”繁盛,本应有人摘取,或许曾经词人与丈夫一同采过菊花,可如今却无人采摘;以花之繁盛与自己年华老去形成对比。自言自语道:“如今有谁堪摘?”④“梧桐”值清秋,本已枯黄,让词人愁情满怀;又遇“细雨”绵绵,愁情更生,冷冷的雨,点点滴滴,仿佛滴落在词人心中,悲凉万分。
“加一倍法”“加一倍法”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深层的表现手法。从侧面、反面落笔,就含有转折、对比、反衬、映衬、顿挫、翻叠等多种修辞功能,而且取象用譬,翻空出奇,字句锤炼,往往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在艺术表达上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写诗人对国事的忧伤。“花”“鸟”是美的事物,通常令人喜爱高兴,然而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流泪,感到触目惊心。一反惯例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悲痛之情不比寻常。又如,曹植《杂诗(其一)》(“高台多悲风”)写怀人,欲托孤雁“遗音”,本已是思念至极,但孤雁却“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赏析本词的炼字炼句艺术
5.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一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声声慢》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却让人拍案叫绝。它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收束,试对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这两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的?“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引人深思。②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之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在提醒读者,这里除了悲欢离合、伤春悲秋一类的“愁”外,更有时代的、国家的“愁”在。词人以这两句收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兴趣,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6.《声声慢》中用了三个“怎”字,试品味这三个“怎”字各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个“怎”字表达了词人借酒浇愁、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怎”字表达了词人孤独地看着窗外的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无比凄凉的心情。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怎”字表达了词人的哀愁之情已经达到了顶点。三个“怎”字表达的都是愁情,但渲染程度却是一层比一层强烈。
豪放与婉约——宋词两大流派风格对比
豪放与婉约是宋词中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本课中的三首词是其代表作。请分析这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苏词和辛词都是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
苏词和辛词都是借古抒怀,托古喻今。
字里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以及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尽管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表露哀婉之情。
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一、课内基础练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凄惨惨戚戚”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两句中 的“戚戚”含义相同。B.“有谁堪摘”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两句中的 “堪”含义相同。C.“梧桐更兼细雨”与“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两句中的“更” 含义相同。D.“最难将息”与“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两句中的“息” 含义不同。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挨到天黑呀!(3)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孤独和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课外拓展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宋]李清照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①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注] ①仲宣:东汉文学家王粲,字仲宣。王粲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附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下著名的《登楼赋》。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用词精练,“上”字写词人观看光线爬上窗棂时的百无聊 赖;“恨”字写梧桐之恨,实则凸显词人内心之恨。B.“仲宣怀远”借王粲写《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之情的典 故,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C.最后两句借“尊前醉”“菊蕊黄”自我宽解,寻求自我超脱,词人随 意痛饮,不辜负大好秋光,流露出悠然自得的心理。D.上片以景物烘托气氛,下片引历史人物抒写悲慨,并且以“酒”贯穿 全词,将“愁”情暗含于其中,情感抒发委婉含蓄。
4.本词是词人的晚期作品,主旨写“愁”,第三、四句中为什么却说“更喜”“偏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①第三、四句写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更觉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②茶能解酒,更喜苦茶,说明酒喝得多,可见内心的愁情之重;梦醒更能闻到瑞脑香气宜人,说明环境的清寂,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冷清。③以“喜”“宜”写“愁”,以喜写悲,更能衬托出词人愁情之重和内心的孤独、寂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最后一首诗李修文那年冬天,我在一座小县城的医院里陪护病人,随着春节越来越临近,寒意日渐加深,大雾每一天都弥漫不止。这天早晨,待我在病房里揉着眼睛醒来,却听说同病房里的一个大姐放弃治疗,离开医院寻死去了。那大姐,原本是附近矿山里的出纳,因为早已无矿可采,她也就下岗多年了。虽说得了治不好的病,住在医院里也没有什么人来看她,但是,一天天地,她还是连说带笑的样子,许多时候,她都算得上泼辣。
然而,即便如此,当我看过她留在病房里给一个可能前来的人写下的信,我也几乎可以肯定,她是真的出门寻死了。果然,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奇怪的是,直到我离开那小县城,也没有什么人来接受她最后留下的那封信。我还记得,那封信,一直放在简陋病房里的电视柜上,病房里的人们闲来无事之时,总喜欢打开信封,抽出信纸来把玩说笑一会儿,时间长了,那封信便也越来越油腻和残破了。但是,好多年过去了,那封信,我却总也无法忘怀它。信的一开始,那大姐便说:我去死了,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我就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紧接着,她回忆了她和收信的男人一起度过的童年和少年,再往后,她对当初错过他连说了三个对不起。
可是,一下子又掉到了她刚刚回忆完的童年和少年里无法自拔,不可自抑地,她写起了当年跟那男人小时候一起在水库里划船的往事。写完了,她抄了一首词,李清照的《武陵春》,这才又说: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那大姐也许并不知道,被她在信里抄下的《武陵春》,其实也是李清照一辈子里写下的最后一首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所谓“扫处即生”,说的便是“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样的句子,扫除之处,又生新意,其意,大致相当于佛家所说的“缘尽之处,即是缘起之门”。然而,这不尽机缘,于李清照而言却是巨大的损耗——作此词时,为了躲避金人的驱杀,李清照和众多北人一起南逃,先至杭州,再至金华,而丈夫赵明诚早已亡故,再看眼前,日复一日的哀鸿遍野仍在继续。前一年,李清照骤生大病,身旁的弟弟已经开始四处凑钱为她准备棺木,然而,她还是活了下来,那“扫处即生”的机缘亦随之而来:仍是为了活命与避难,她嫁给了当地人张汝舟,婚后未久,却发现张汝舟之所以收留她,为的只是将赵明诚遗留的金石据为己有。按照当时律法,
若是女子向官衙提出离异之讼,婚约就算被判无效,女方仍要身陷牢狱之灾。尽管如此,李清照依旧向官衙提出了离异诉状,一如她在给友人的求救信中所写:“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这一首《武陵春》,梁启超说其是感愤时事之作,明人叶文庄却紧紧抓住李清照再嫁而不放,直斥她:“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赵公不幸而有此妇。”可是,我却只看见了一己之身的无力,无力举措,无力抗辩;唯一能够与这无力相匹配的,不是发足狂奔,也不是低头认罪,而是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对,这个李清照,是写下过“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所以,
此处的字字句句,其实是兰舟在凝望舴艋舟,是好日子凝望坏日子,说到底,就是那藕花深处的少女在凝望着乱世中的孀妇。春天也好,双溪也罢,请你们全都让位于这一场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吧:现在,这世上有两个李清照,一个看着另外一个,可是,现在的她们,既不打算顺从对方,也不再想要说服对方。去年冬天,也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在从南京前往苏州的高铁上,我曾经接到过一条手机短信,回复过去之后才知道:当年,在河北小县城的医院里,那个放弃了治疗跑出医院去寻死的大姐,她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正是写给了给我发来短信的男人。天知道他是怎么找到我的呢?
无论怎样,他还是找到了我,还说看过我的书,有一个问题,他一直想问我:尽管他一直都没能找到那大姐的遗体,但他的确早已去那小医院里取回了她留给自己的信。现在,好几年过去之后,他想为她修一座衣冠冢,以此来好好安葬她,他还想在她的墓碑上刻下几句话,所以他想问问我,那大姐的墓碑上,到底应该刻下哪几句话才好呢?问题来得太突然,一时之间,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不过,没过多久,我所乘坐的高铁疾驰着经过了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流,晦暗的天光下,河流上的几艘机动船缓慢地向前行驶着,却近乎停滞。远远的,一座工厂的围墙外,
倒是有几棵梅树被大风摧折,梅花们便纷纷跌落,再被大风席卷着奔入了河水。一下子,我想起了那大姐的最后一封信,如遭电击一般,我片刻不停,给远在河北的男人发去了短信。我对他说,那大姐的墓碑上应该刻下的话,其实也是她最后留给他的那几句话: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对,就是这几句: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最后一首诗”,既指李清照的《武陵春》,也可指大姐在信中 留下的文字:“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B.文章开篇故事切入自然,作者用朴实细腻的文字简单地交代了大姐的 经历,重点以“那封信”展现了大姐的人生际遇。C.文章以佛家禅语“缘尽之处,即是缘起之门”引出李清照的人生转变, 也暗含着她在国破家亡中以佛学来纾解苦痛的人生选择。D.作者看到梅树被大风摧折,梅花跌落入河流的场景,引出了下文作者 关于墓志铭的回复,同时拓展了生命主题的语义空间。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线索,贯穿全文,语言顺畅自然,写作 内容跨度大,但没有突兀之感。B.作者通过《武陵春》来讲述李清照的故事,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语言 丰赡俊美又含蓄有致,起到了言简意赅、词近旨远的效果。C.文章写“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时运用了反 复的修辞手法,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D.文章叙写那个大姐的故事时,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故事性强,运用首 尾呼应等技巧,散文在叙事时呈现了一种“小说化”的倾向。
7.通读全文,“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一句中的“凝望”如何理解?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①和平岁月里,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对乱世中孀居的李清照的凝望;②少年时在水库里划船的大姐对晚年离开医院寻死的大姐的凝望;③“凝望”一词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漫长和充满挫折。
8.本文讲述大姐故事时插入了李清照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写出了大姐人生遗憾的普适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②李清照的故事为理解大姐故事提供了切入点,使读者更能深入感受大姐的内心;③大姐的人生与李清照的人生相互映照,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富有艺术魅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教课课件ppt,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课前准备,哦香雪,形象之美,描写之美·语言,描写之美·细节,主题之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3.1 百合花教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关于小说,借被子,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小说内容,牺牲献被,小说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