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插秧歌,学习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在生命所有的季节耕种中, 喜悦存在于劳动的过程中。 ——毕淑敏
准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
分析诗中语言、手法,通过诵读、想象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形象之美。
理解诗歌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认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发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生命的吟唱 劳动的赞歌
情境设置:实验中学的公众号将推出一期以“劳动美”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你负责其中一个板块的展示工作——“品最美劳动画面”,请你选取《芣苢》、《插秧歌》或所学的文章中的劳动场面进行报道,并呼应“劳动美”的主题。要求:1、报道劳动场面细腻生动,有画面感。 2、呈现适当的评论,紧扣“劳动美”的主题,并能展现对新时代劳动的思考。 3、文字简明生动,200字左右。
关注图片上出现了几类人,观察言行内容,思考他们充当了什么角色。
让我们穿越历史,为古代劳动也创作一个报道视频。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结出了累累的硕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劳动是最美的,这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劳作之歌,亲历劳作的情景。
假如你是一位古时劳动的见证者,请你捕捉最能打动你的劳动场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劳动现场。
芣 苢(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 dōu móu )
《芣苢》描写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
《插秧歌》描写了农人插秧的场景。
《芣苢》和《插秧歌》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写法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探究背景 (1)《芣苢》是先秦时代的周代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快的场景。 芣苢,就是俗称的车前草,这种植物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 (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插秧歌》。
思考,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描述你想象的画面。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莱,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采摘芣苢越采越多越采越快收获满满(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不能。这六个动词反映了采摘的过程及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源自生活又颇具匠心。效果:①展现了劳动动作美。每一个动作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②展现了劳动过程美。这六个动作合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连贯流畅。体现人们对劳动的熟练程度,游刃有余。③体现了人们劳动时的快乐幸福。
六个动词的顺序能更换吗?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六个动词 重章叠句
直叙其事,在重章叠句中通过六个动作的变化写出了妇女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农女劳动画面。
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思考:《芣苢》展现出他们劳动时情景。如果要加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三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唱和之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全家齐上阵,各尽所能,协同劳作,全神贯注
惜时如金,不顾休息——忙碌与充实
未雨绸缪,嘱托家人——细心;艰辛和劳苦
①新奇的比喻: 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忙碌紧张的氛围。 ②白描:“ 雨从头上湿到胛”语言质朴,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③语言描写
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思考2: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再读诗歌,回答问题:读了这两首诗,你们觉得这两首诗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主题相同——劳动不同点:劳动场景不同 表达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芣苢》《插秧歌》不同点:
妇女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
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
重章叠句:节奏简单明快,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的描写出来,洋溢着劳动的欢欣与热情。
白描、比喻、语言描写。以朴素、通俗的语言描写出了插秧时节农夫一家紧张忙碌的情景。
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诗人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的表现江南农村插秧时节的劳动场面,在主观上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同样描写劳动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ròu)。 ——春秋《弹歌》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星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chān)泉脉。 —— 王维《春中田园作》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补充阅读材料: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 劳动的异已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考: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采芣苢的人、收麦的人,他们的劳动算不算异化?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劳动异化?
【高考链接】2019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采芣苢的人、收麦的人,他们的劳动或是产品或是有形的物质,或是无形的服务,即使劳作是辛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获得了成就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更感受到了劳动带给个人、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只有对劳动怀着《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提出的“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才能避免劳动的异化,并最终以劳动创造出更加魅力辉煌的世界。
小结: 击壤歌 [ 先秦 ] 佚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亲历者谈心理品味劳动状态
假如你是一位古时劳动的亲历者,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个人物形象,为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写好心灵独白注意事项:人物所处情景有个准确的认识。把握诗歌内容。选择人物形象。关注人物特点。代入诗歌情景。
田夫:咱靠天吃饭的人,一年中最重要就这几天。秧苗插稳当了,这一年的收成可就踏实了。这么一大片地呢,可得赶紧干,过两天天一热,长势最快的机会就错过了。幸亏我俩身子骨还硬朗,孩子们也算半个劳动力了,也不知道这小子插得牢不牢,一会得去检查一下。哎,怎么下起了雨,下雨总比地干好,只是这一下雨,地里就滑了,老大,老二,你们可得站稳了,戴好斗笠,拽拽蓑衣,多少能遮挡点。吃饭,插完这块地再说吧。你快去地头看看有没有小鹅和小鸭来,刚插完的秧苗可经不起折腾。别让他们给糟蹋了,这可是我们家一年的口粮啊。
饷者:年纪大了,也帮不上忙了,就尽量做口热饭吧。披上蓑衣,戴斗笠来到田里,果然,一家四口还在地里忙碌着,谁也没看见我。我就坐在田埂上,看着身上湿了大半的四个人,恍惚间我也站在地里,丈夫,还有几岁的孩子,顶住大太阳,擦一把汗,直一直腰,继续干。儿子也成了孩子的爹,地还是那块地。你看他,听不见我叫他歇会吃饭,还在埋头苦干。其实,我知道,他不是不累,不是不饿,天蒙蒙亮时,就下地干活了,能不累不饿吗,他更不是听不见,是他手停不下来,插完这一垄,还想插完下一垄。地里的人看秧苗,就像看自己的孩子。
从盘古开天辟地至今,劳动就闪耀着亘古不变的神圣光芒,让人们一直为其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诗经》名篇《伐檀》的吟唱让人倍感古代劳动者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李坤的《悯农》让我们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归园田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闲情逸致的田园劳作场面。 一首首经典的古代劳动诗中,既蕴含着中华五千年厚重的历史,又让我们在诗意的文字里,领略了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劳动者的最美风采。劳动是美好的,是生活的必需。我们在古诗里聆听劳动,聆听劳动的赞歌,感受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感受劳动者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乐观精神,感受劳动的魅力与荣光,最后,我们也不妨以自己质朴的文字歌以颂之,让劳动的赞歌唱响实验。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③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插秧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完美版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感受诗意,共同主题田间劳作,体悟诗境,体味诗情,深味诗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备课课件ppt,共57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6.1 芣苢评课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芣苢插秧歌,课前知识铺垫,情境任务,群文任务,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