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4·辽宁沈阳一模]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一情况说明了( )
    A.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B.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
    C.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
    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
    2.[2024·北京东城区检测]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B.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
    C.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
    D.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3.[2024·河南豫南九校高三联考]下图是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中国历史通俗读物《文物三字经》书中用“战国墓,曾侯乙,失蜡法,细如丝”这十二字赞美曾侯乙尊盘。据此可知,战国时( )
    A.青铜铸造工艺已极其高超
    B.湖北一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
    C.分封宗法制开始走向瓦解
    D.社会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4.[2024·安徽合肥九校高三联考]战国时期出现了早期的魏国西河、中期的齐国稷下、晚期的楚国兰陵三大学术中心,并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西河学术中心将儒法充分结合;稷下学术中心融合百家,调和儒道名法;兰陵学术中心提倡礼法并重,学杂帝王之术。这种现象体现了战国时期( )
    A.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B.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
    C.文化为政治现实服务
    D.民族交融的步伐加快
    5.[2024·山西大同高三调研]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国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 )
    A.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
    C.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
    6.[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代际的不断更替,东周贵族宗族成员的数量超过了贵族宗法血缘关系自身所发挥的凝聚群体作用的极限。如《左传》中宋国宗族“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但是尚属华氏族人的远亲华妵却“居于公里”。这说明( )
    A.王权衰微导致分封破坏
    B.宗族规模过大导致其血缘聚合力减弱
    C.宗法制有利于族群融合
    D.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贵族政治受到挑战
    7.[2024·湖北宜昌模拟]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人的先祖祝融所在的部落曾为华夏民族的政治附庸,而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中,祝融被视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祝融身份的变化( )
    A.是儒家思想影响提升的印证
    B.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
    C.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D.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
    8.[2024·河北高三联考]下表所示为先秦时期古籍中的一些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 )
    A.道家的出世追求 B.墨家的博爱精神
    C.儒家的人本情怀 D.法家的功利精神
    9.[2024·百师联盟高三复习联考]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学术官守”“吏师合一”的制度。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甚至出现了“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的现象。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宗法体系的崩溃
    B.反映了国家文化中心的转移
    C.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
    D.体现了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10.[2024·江苏南京盐城检测]《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崇德尚贤 B.道法自然
    C.顺应民意 D.以农为本
    11.[2024·湖南名校联盟调研]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12.[2024·山东烟台模拟]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的主张( )
    A.意在突出儒家的地位
    B.奠定了法家的思想基础
    C.顺应政治发展的潮流
    D.改变了社会动荡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
    13.[2024·山东济南高三上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人才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材料一 独秦(国)不然……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宋·洪迈)
    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清·钟文烝)
    材料二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战国·墨子)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韩非子)
    (1)概括材料一中对秦国用人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6分)
    (2)指出材料二用人观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说明秦国变法相关举措与这一变化的联系。(8分)
    14.[2024·深圳市光明区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有人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体,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摘编自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
    围绕中华文明的传承,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课题训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解析: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说明天下对于周王室还有一定的认同感,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故选D项;周王室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的纷争,排除A项;晋国为姬姓诸侯国,齐国为姜姓,排除B项;据材料“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说明军事力量才是霸主地位的基础和依靠,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根据“楚材晋用”“晋材楚用”“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各国国君争相招揽人才,以谋求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华夏认同是指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对社会发展较先进的中原地区的认同,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
    答案:C
    3.解析:根据材料“战国墓,曾侯乙,失蜡法,细如丝”及对曾侯乙尊盘的介绍可知,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故A项正确;仅从当时青铜制造业发达不能得出手工业比较发达,排除B项;C项中“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答案:A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学术中心呈方向性转移,不同时期的学术中心就是当时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地,这些学术中心在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融合各家思想,这意味着在政治分裂、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呈现出融合统一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战国时期的三大学术中心与学术特点,而不是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这几大学术中心是为政治服务的,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而非民族交融,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据题干可知,被征服的巴蜀地区被纳入秦国版图,故选D项;“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不符合史实,“羁縻制度”仅是封建王朝在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巴蜀隶属于秦国版图,非巴蜀对秦国文化的认同,排除B项;“分治”不符合题意,蜀侯已不是蜀郡最高长官,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宗族成员的数量超过了贵族宗法血缘关系自身所发挥的凝聚群体作用的极限”等信息可知,宗族规模过大使得血缘关系的聚合力减弱,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贵族政治受到挑战,排除D项。
    答案:B
    7.解析:祝融身份逐渐和黄帝联系起来,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提升,排除A项;祝融身份的变化并未涉及楚国对周王权威的挑战,排除B项;材料与楚地文化的扩张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由“众怒难犯”“民惟邦本”“民无信不立”等信息可知,这是强调以人为本,属于儒家思想,故选C项;题干中的“专欲”“本固邦宁”“民无信不立”等信息可知,这是儒家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表现,属于积极入世的主张,而不是道家的出世追求,排除A项;由“民”“众”“邦”“信”等信息可知,这是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和重视诚信等主张,而不是墨家博爱精神的体现,排除B项;题干信息是对人本和邦本的关注,而其中的“民无信不立”则说明重视儒家的诚信精神,不属于法家功利精神的范畴,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由材料“学术官守”“吏师合一”及所学可知,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促成了学术文化随着部分掌管文化的宫廷官吏的流失走向民间;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使师资和文化典籍进一步流散。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官学的衰落,也为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故选C项;“导致了宗法体系的崩溃”说法过于绝对且因果倒置,排除A项;当时国家的文化中心依然处于北方,排除B项;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据材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可知,刑德适合四时自然规律就会生福,违背规律则会生祸,君主要按照自然规律推行政令,春夏时期施行德政,秋冬时期施行刑罚,这一思想体现出尊重自然规律、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故选B项;崇德尚贤是指推崇有德行、贤能的人,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即尊重百姓的意见,与材料中尊重自然规律不符,排除C项;以农为本是重视农业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11.解析:据材料“敬天保民”“仁者爱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可知,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体现的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不是民本,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是专制权力不断增强,民主化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战国末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在于突出哪一家,且材料中提及“百家异说”,排除A项;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B项;荀子的主张是探讨“战国混乱的原因”,秦的统一改变了社会动荡的局面,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见解,据材料一“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和“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可得,秦国用人不疑;不论出身。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一“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和“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可得,是为了实现天下统一大业。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和“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并结合所学可得,由世卿世禄制发展到选贤任能,即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向上流动(或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第二小问联系,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使用铁犁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上获得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阶级关系发生变动,产生了地主阶级,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社会转型。
    答案:(1)见解:用人不疑;不论出身。(一点2分,二点4分)
    目的:实现天下统一大业。(2分)
    (2)变化: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向上流动(或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2分)
    联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2分)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举措,(2分)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社会转型。(2分)
    14.解析:据材料“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可拟定论题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然后结合中华文明的特点与内涵相关知识展开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2分)
    阐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呈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两汉以来,国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8分,任答4点即可)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釆取批判吸收,采取扬弃的态度。(2分)
    (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有其他看法,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名句
    出处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左传·襄公十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相关试卷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0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0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39政治制度: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39政治制度,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