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分层练习) 试卷 10 次下载
- 鲁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同步课件) 课件 15 次下载
- 鲁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同步课件) 课件 13 次下载
-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分层练习) 试卷 10 次下载
- 第一节 原子(同步课件) 课件 14 次下载
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优秀习题
展开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分类
2.王小波同学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白糖,就“可能是白糖”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3.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石蜡的密度 B.石蜡的硬度
C.石蜡的溶解性 D.石蜡的可燃性
4.如图是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验证了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
B.甲图实验可以比较出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高低
C.乙图实验可验证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D.丙图的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5.关于蜡烛燃烧过程中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石蜡是非晶体,熔化时不需要吸收热量
B.蜡烛燃烧可能生成C、CO、CO2、H2O
C.石蜡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D.蜡烛必须有棉线的蜡芯,否则不能燃烧
6.某实验将一支燃烧的蜡烛置于一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内,从蜡烛置入开始到蜡烛熄灭为止,过程共计160秒。期间传感器记录下容器内氧气和一氧化碳在各个时刻的含量,并绘制出下图两条曲线①和②。通过分析该两条曲线,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A.蜡烛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B.蜡烛燃烧时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C.曲线①表示的是一氧化碳的含量及其变化
D.在第160秒时容器内还有氧气
7.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蜡烛熔化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C.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
8.小雯做了一个名为“覆水可收”的兴趣实验。她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如图所示)。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后,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B.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液面上升
C.液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液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D.液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液面上方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9.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将蜡烛切开,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
C.蜡烛吹灭后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D.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10.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用蜡烛(主要成分石蜡)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这一现象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B.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分解产生的氢气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11.关于下列课外小实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燃着的蜡烛上面放一冷的瓷盘,瓷盘底变黑,说明蜡烛中含有炭黑
B.用白糖、果汁、小苏打、水、柠檬酸自制汽水,说明小苏打与水混合产生气体
C.用干燥的手摩擦撕成条的塑料绳,塑料条像花开一样,说明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
D.用相同的玻璃瓶和水自制乐器,瓶内水多少不同,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12.某同学在做“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进行了如下图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以上三个实验均可以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图二实验中,吸气时应打开a,关闭b;呼气时应该打开b,关闭a
C.图三实验中,吸气或呼气时都不需要关闭c、d
D.图三乙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时防止吸气时乙中液体进入口中
13. 空气质量意味着生活质量。下表为某同学测量的呼吸前后气体组成的实验数据(相同状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中,水蒸气的体积分数aB.人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与水蒸气
C.呼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吸入空气的总体积相等
D.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呼吸前后体积几乎无变化
14.某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下面是探究过程,请认真完成探究。
(1)蜡烛的外观 色, 状。用鼻子闻一闻,它 气味。我们可以用手在蜡烛上 或者用小刀 ,说明它很 ,切下来的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 ,说明它 。
(2)把一个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焰心中,1s后取出来,火柴梗 (选填“两端”、“中间”)先黑,说明 温度最高。
(3)现有两只烧杯,一只干燥,另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过内壁。分别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发现干燥的烧杯 ,而另一只烧杯 ,分别说明了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 和 。
(4)吹灭蜡烛后,马上点燃刚熄灭后产生的 ,蜡烛会 。
15. 用下列实验研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
(1)实验1能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低的现象是 。
(2)实验2能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步骤Ⅰ:从导管口 (填“a”或“b”)连续吹气10秒,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步骤Ⅱ:另取相同装置和药品,从导管口 (补全实验操作),未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 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小刚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像化学中的指示剂一样,遇到物质颜色会发生改变,就小刚的看法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结论
2.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3.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是
A.计算 B.测量
C.实验 D.推理
4. 小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5. 下列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的含量 B.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少D.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
6.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7. 祖国文化灿烂辉煌.有关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理解错误的是
A.蚕“丝”是天然纤维B.“蜡炬成灰”只发生化学变化
C.“泪”指液态蜡D.“灰”是指蜡燃烧产生的CO2等物质
8. 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B.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9.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A.AB.BC.CD.D
10. 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11. 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过一会儿,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A.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B.蜡烛由于氧气不足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炭黑
C.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蜡烛中本身不含有碳元素,但燃烧后生成了碳单质
12.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4)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隔绝了空气 C.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13.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1)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 、
(2)观察与思考二:在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过程中O2体积分数的测定
实验1:一定条件下,蜡烛在一瓶空气中燃烧。某同学利用O2传感器,测定燃烧过程中O2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
观察实验结果图,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 %,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是 %。
实验2:相同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另取一瓶混有空气的O2进行测定(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30%)。
结合已有信息,合理猜想: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与实验1相比较)。
请写出两种不同情况并分别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实验操作合理,蜡烛相同且量足够,忽略仪器误差】
猜想1及理由: ;猜想2及理由: 。物质
吸入空气(体积分数/%)
呼出空气(体积分数/%)
氮气
78
75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蒸气
a
b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同步训练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达标测试,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课时作业,文件包含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同步练习教师版2023-2024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docx、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