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含答案)【实验攻略】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实验
展开实验一: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B烧杯内溶液变红,C烧杯内无明显现象
3.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4.大烧杯的作用:防止氨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或将氨分子局限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浓度增大,使实验现象明显)。
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实验三: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现象:充分混合后的液体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液体体积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空隙相同;不同种微粒空隙不同
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 ,固体、液体微粒间的空隙小。
1.教材实验装置的不足
(1)污染空气。
(2)药品浪费较大。
(3)实验用时偏长,约需要4~5分钟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限制了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学生范围。
(5)该实验装置不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2.实验装置的改进
【例1】(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探究实验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A.探究“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B.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C.探究“CO2与NaOH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D.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答案】B
【详解】A、碘和水形成碘水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水,高锰酸钾和汽油形成高锰酸钾的汽油溶液,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汽油,该实验中溶质、溶剂种类都不同,不能探究“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故A错误;
B、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无明显现象,说明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大量氨分子溶于水,又变为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正确;
C、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气球也会涨大,应做一个对比实验,把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观察比较气球涨大程度,故C错误;
D、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实验对比说明铁生锈需要有氧气,还应增加一只盛有空气和铁钉的试管做对比,故D错误。
故选B。
【例2】(2023·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答案】(1)红
(2)比较环保,节约药品
(3)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且节约药品;
(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是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先聚集在上方。
【变式1】(2023·河北唐山·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将氨水挤入试管,观察到浸入热水中的试管内酚酞纸花先变红。这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
A.个数增多B.间隔变小C.运动加快D.质量变大
【答案】C
【详解】酚酞纸花和氨水不直接接触,酚酞纸花变红说明酚酞纸花与碱性的氨水接触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冷水中纸花变红的慢,热水中纸花变红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选C。
【变式2】(2023秋·河南郑州·九年级校考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的现象为B烧杯中溶液变红
B.乙装置中的现象为中心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变红
C.两个实验装置都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将甲装置中的浓氨水换为浓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A
【详解】A、A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法正确;
B、盐酸虽然有挥发性,但是酚酞遇酸不变色,说法错误;
C、甲装置中B烧杯中溶液变红,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乙装置中没有颜色的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说法错误;
D、浓氨水有碱性且易挥发,浓氢氧化钠溶液有碱性但无挥发性,就不会使B烧杯中溶液变红,就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说法错误。
故选A。
【变式3】(2023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如图所示:烧杯A中盛有10mL浓氨水;烧杯B中盛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无色溶液。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氨的水溶液显_______。
【答案】 ①.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②. 碱性
【详解】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氨的水溶液显碱性,故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1.(2023·江苏南京·统考一模)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氢气被压缩。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氢分子的数目变少B.氢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D.氢分子的质量变小
【答案】C
【详解】A、由于装置密封,则分子数目不变,错误;
B、压缩过程中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减小,错误;
C、压缩过程中,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气体体积减小,正确;
D、压缩过程中分子质量不变,错误。
故选C。
2.(2023·黑龙江鸡西·校考二模)在学习《物质的构成》一课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主要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是
A. 气体扩散实验B. 铅块粘合实验
C.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D. 芝麻黄豆混合实验
【答案】C
【详解】A、抽出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选项错误;
B、端面磨平的铅块粘合后能够吊起大钩码,说明由于分子之间的引力将两个铅块粘在一起,选项错误;
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相互穿插到对方分子的间隔中,使得体积减小,选项正确;
D、芝麻和黄豆是宏观物体,颗粒较大,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选项错误;
故选C。
3.(2023·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四个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B.乙图验证分子运动
C.丙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D.丁图净化泥沙水
【答案】D
【详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长颈漏斗必须液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则用向上排空气法;错误;
B、酚酞试液遇到盐酸不会变色,因为盐酸显酸性,实验没有明显现象;错误;
C、丙图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会放出热量,瓶中气压升高,气体会从导管排出,因为没有止水夹夹住导管,会导致实验失败;错误;
D、丁图是净化水的简易装置,该装置中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层能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色素、异味等,可以净化泥沙水;正确;
故选D。
4.(2023上·山东烟台统考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分子运动的特点。收集一瓶氧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紧贴并倒转瓶口。实验中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对应图中的MN、NP、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MN段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对比NP段和MN段可知,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C.对比NP段和PQ段,可知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分子向下运动的较多
D.QR段说明瓶口朝下长时间放置,瓶内没有氧分子
【答案】D
【详解】A、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MN段,这是因为敞口放置,氧气体积分数不断减小,是因为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部分氧分子运动到瓶外;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会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将塑瓶的瓶口朝下,在重力作用下,部分氧气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说法正确;
B、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运动速率加快,故说法正确;
C、将塑瓶的瓶口朝下,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在重力作用下,部分氧气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故说法正确;
D、曲线中P→Q与Q→R相比较,说明Q点后瓶内气体组成和空气几乎相同,氧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D。
5.(2023上·陕西西安·九年级西安市大明宫中学校考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
B.实验①和实验②出现不同的现象是:C试管中先变红,B试管中后变红
C.上述两个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上述两个实验说明:只要温度足够低,分子就不会运动
【答案】D
【详解】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B、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实验②中温度高,故实验①和实验②出现不同的现象是:C试管中先变红,B试管中后变红,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A和B中溶液,C和D中溶液,均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B、C中酚酞溶液均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试管中先变红,B试管中后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可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能说明只要温度足够低,分子就不会运动,低温下,分子也在不断运动,只是运动速率慢,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3上·河南洛阳·九年级统考期中)对比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已知下列对比实验中样品均等量,则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A.鉴别硬水、软水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C.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高低
D.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D
【详解】A、图中实验用等量肥皂水滴入两份等量的水样中,产生大量浮渣的是硬水,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故选项A正确;
B、图中实验在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观察到热水很快变红,故选项B正确;
C、图中实验在等体积的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来探究氧气含量的高低,观察到燃着木条在空气中正常燃烧,在呼出气体中很快熄灭了,故选项C正确;
D、图中实验要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一份加二氧化锰,一份没有加二氧化锰,其他的所取的量要相等,但题中所取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等,不能比较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D。
7.(2023上·江苏南通·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分别同时在双连试管中滴入2~3滴浓氨水和浓盐酸,2~3秒钟后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固体颗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D.氨气和氯化氢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C
【详解】A、浓氨水和浓盐酸没有直接接触,一定时间后,产生白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和浓盐酸没有直接接触,一定时间后,产生白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不符合题意;
C、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快,符合题意;
D、2~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说明氨气和氯化氢接触后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3·安徽·模拟预测)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般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图Ⅱ中E试管的目的是进行对比
B.B、C两支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同时变红
C.改进后的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有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改进后的装置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
【答案】B
【详解】A、图Ⅱ中E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试管B、C进行对比,说明颜色的变化,选项正确;B、实验过程中,B、C两支试管中C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选项错误;C、改进后的实验中,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先于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选项正确;D、改进后的装置中,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选项正确。
故选B。
9.(2023秋·福建厦门·九年级统考期末)利用漏斗完成以下实验。
(1)用图1装置完成分子运动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用图2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C、240°C。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C热水中。升高左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观察到红磷不燃烧;升高右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观察到白磷燃烧。以上现象中,可作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证据是 ;可作为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的证据是 。
(3)用图3装置完成面粉爆炸实验。漏斗中装有面粉,用力推注射器活塞,可以观察到现象: ,用力推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 。
【答案】(1)蘸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变红
(2) 白磷露出水面发生燃烧 露出水面后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3) 发生爆炸,轻质塑料盖弹飞 扬起面粉,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
【详解】(1)浓氨水中氨气挥发,氨气分子运动至滤纸条,与滤纸条中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得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蘸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变红。
(2)白磷露出水面发生燃烧,白磷在水中时不发生燃烧,说明物质燃烧要与氧气接触;升高左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观察到红磷不燃烧,此时热水温度为80℃小于红磷着火点240℃,升高右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观察到白磷燃烧,此时热水温度为80℃大于白磷着火点40℃,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面粉属于可燃物,且是粉尘细颗粒物,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用力推注射器活塞,合适浓度时面粉在密闭空间中发生爆炸;用力推注射器活塞,注射器内空气快速流动吹气漏斗内面粉,使得面粉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使燃烧更剧烈。
10.(2023·吉林松原·校联考模拟预测)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装置对比图】
【实验操作】
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水(或溶液中的水等)
(2)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详解】(1)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是排除水的干扰;
(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现象是: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11.(2023上·广东汕头·九年级校联考期末)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
(1)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2)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4)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5)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
【答案】(1) 溶液变红 溶液未变红 对照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合理即可)
(2)滤纸条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3)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4) 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5)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能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详解】(1)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进入甲溶液而变红;大烧杯隔绝了乙溶液,所以乙溶液未变红;烧杯乙的作用是对照;因此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由近向远运动,所以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
(3)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会出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
(4)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该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5)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等。
12.(重庆市大渡口区巴渝学校2023-2024上学期期中)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向试管A、D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试管D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试管E放有酚酞溶液,其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
① 。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答案】(1)对照实验,排除空气的干扰(答案合理即可,下同)
(2)试管B、C中的溶液变为红色,且试管C变色快
(3) 分子是客观存在并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对环境无污染,还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详解】(1)对照试管E放有酚酞溶液但没有变色,可排除空气的干扰,说明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氨分子运动。
(2)试管A、D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且试管D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可观察倒试管B、C中的溶液变为红色,且试管C变色快。
(3)图Ⅱ所示实验可得出结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改进后的装置中,氨分子在密闭容器中运动,不污染空气,还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13.(2023上·湖南衡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探究】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1~2滴无色酚酞溶液,向试管口的脱脂棉上滴一些浓氨水,再用橡胶塞将试管口塞住(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了 。
【反思评价】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同学们的改进实验的优点有 (写一条)。
【继续探究】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内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胶塞(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NH3),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
②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讨论交流】过一会儿后,实验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白烟最浓厚的位置在 (选填“a”、“b”或“c”)处。
【拓展延伸】实验中产生白烟的文字表达式为 。
【答案】 C、B、A处的无色酚酞溶液依次变为红色(合理即可)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环保(节约药品)(合理即可) c 氯化氢+氨气→氯化铵
【详解】实验结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1~2滴无色酚酞溶液,向试管口的脱脂棉上滴一些浓氨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C、B、A处的无色酚酞溶液依次变为红色(合理即可),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反思评价: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同学们的改进实验密封、所用药品量更小,故优点有环保(节约药品)(合理即可)。
讨论交流: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小,故分子运动速率更快,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白烟最浓厚的位置在c处。
拓展延伸: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文字表达式:氯化氢+氨气→氯化铵。
14.(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2-2023上学期期中)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氨分子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1)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填“有”或“无”),理由是 。
(发现问题)
虽然课本上这个实验的现象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氨水的用量大、有很多氨气逸出大烧杯等。
(查阅资料)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实验改进)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改用图丙装置探究微粒的运动性。在透明的废弃矿泉水瓶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用注射器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通过瓶壁扎入瓶内,并向瓶底挤入一定量的浓氨水。一会儿,观察到 。
(实验反思)
改进实验与课本实验相比较,有不少的优点,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 。
【答案】 A中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无 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不变色,可说明使酚酞变色的不是蒸馏水 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自下而上依次变红 节约药品或防止氨气逸出,不污染环境等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而挥发出来的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了A烧杯中,而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烧杯A的现象为溶液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2)由于酚酞试液中含有蒸馏水,而酚酞不变色,则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而实验Ⅲ是验证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则实验Ⅲ没必要。
(查阅资料)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则挥发的氨气会不断上升,则能观察到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自下而上依次变红。
(实验反思)改进的实验中使用药品较少,能节约药品,且装置气密性更好,能防止氨气移出,不污染环境等。
15.(2023·吉林长春·校考模拟预测)小致同学在做验证分子不断运动的实验后,对微粒运动速率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产生兴趣,进行了下列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微粒运动速率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查阅资料】
①浓盐酸(主要成分HCl)靠近浓氨水(主要成分NH3·H2O)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②氨气与氯化氨反应得到一种铵盐,该反应可用于探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探究】
如图甲所示,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向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塞紧橡皮塞。观察到靠近浓盐酸的端最先出现白烟。
(1)请从微观角度解释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的原因: 。
(2)由图甲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 。
【拓展延伸】
(3)如图乙所示,向开口向上竖直放置的V型玻璃管的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塞紧橡皮塞。观察到靠近浓氨水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该现象与图甲实验现象相反,说明相同条件下氯化氢的密度 氨气的密度。
【答案】(1)分子不断运动
(2)快
(3)大于
【详解】(1)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浓氨水挥发出氨气,分子不断运动使得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接触生成氯化铵,产生白烟。
(2)甲中观察到靠近浓盐酸的端最先出现白烟,说明氨气运动更快,氨气的相对原子质量更小,故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乙中观察到靠近浓氨水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与图甲实验现象相反,说明相同条件下氯化氢的密度大于氨气的密度,更易运动到出现白烟处。
改变药品用量或装置大小
使用更小的装置或更少药品,优点是节约药品、污染更小(或环保等),出现现象的时间更短。
使用封闭装置
使用封闭的装置,优点是污染更小(或环保等)。
增加实验功能,比较分子运动快慢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根据出现现象的位置和出现时间的长短,不但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还可以证明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实验现象对比明显。
增加装置可移动性,便于学生观察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装置可移动,便于教室各处学生观察现象
增加实验趣味性或功能性
探究分子间隔、分子运动。实验现象对比明显,直观性和趣味性强,对学生具有新颖性、启迪性,对老师具有实用性。
专题02 微型实验-【实验攻略】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实验新考法(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题02 微型实验-【实验攻略】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实验新考法(含答案),文件包含专题02微型实验-实验攻略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实验新考法原卷版docx、专题02微型实验-实验攻略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实验新考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04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中考化学必考实验专练: 这是一份04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中考化学必考实验专练,共6页。
实验03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实验03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实验03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原卷版docx、实验03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