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 (原卷版).docx
    • 讲义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 (解析版).docx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01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02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03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01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02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文件包含第01讲《劝学》新课预习讲义原卷版docx、第01讲《劝学》新课预习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一、文学常识
    1.荀子其人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4.写作背景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5.荀子的思想主张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人之性恶”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二、课文助记及重要注释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圆规画的标准了。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变得笔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金属制的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得劲疾,但人会听得更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子的人,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和船桨的人,并非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堆土成山,风雨在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在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
    非凡的智慧就能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
    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用心浮躁。
    三、结构特点
    (一)概括梳理整篇文章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二)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
    1. 第1段的内容及作用。
    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总领下文。
    第2段,运用比喻论证,分析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
    第一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层:木直为轮。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
    第3段,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②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
    4.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又是怎样论证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两句运用了比喻论证从正面论证了学习重在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两句运用了比喻论证从反面论证了学习重在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运用了比喻、对比论证论证了学习贵在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与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都运用了比喻、对比论证,论证了学习成在专心。
    (三)明晰主旨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表达了对学习的作用、意义,以及方法态度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具有启发意义。
    结构导图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 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积累、持之以恒、踏实专注 对比论证
    分论点、论据 (论证方法)
    四、文言知识总结
    (一)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
    (2)汉大兴兵伐匈奴 发动(《史记·张汤传》)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兴旺
    (4)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n,兴致
    2、疾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2)君有疾在腠理 小病
    (3)疾恶如仇 厌恶、憎恨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妒忌(《史记·孙膑传》)
    (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心(《史记·屈原列传》)
    3、于
    (1)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
    (2)而青于蓝 比,介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表对象,可不译,介词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表转折,但是,连词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而且,连词
    (4)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表修饰,连词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就,于是,连词
    (6)锲而舍之 表假设,如果
    (7)锲而不舍 表递进,并且
    5、之
    代词
    (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助词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的
    (5)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6、焉
    兼词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于此,从这里
    助词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代词,的人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代词,的地方
    (3)陈胜者,阳城人也 语气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二)古今异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把……做成
    今义:认为
    3、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
    今义:泛指绳索
    4、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走狗、帮凶
    7、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三)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曝”,晒
    3、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四)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 形容词做名词,弯曲的程度,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名词作状语,往上;下,名词 用作状语,往下;一,数次用作形容词,专一
    6、登高而招 形容词做名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足,名词用作动词,走得快
    8、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9、积善成德 形容词做名词,善行
    (五)句式辨析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定语后置句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以。有……的(办法)
    (一)重点实词挖空训练
    (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停止 )
    (第二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 )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 )有( )槁暴( ),不复挺( )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①中(①合乎) ②(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 ③曲(弯曲的弧度) ④虽(即使) ⑤有(同“又”) ⑥槁暴( 晒干 ) ⑦挺( 直 ) ⑧砺( 磨刀石 )
    (第三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①跂(踮起脚后跟) ②疾(劲疾) ③彰(清楚 ) ④利足(善于奔走) ⑤致(到达)
    ⑥水(用作动词,游泳) ⑦绝(横渡)
    (第四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锲( )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 也。
    【答案】①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②得(获得) ③无以(没有用来……的 )
    ④舍(停止,止息) ⑤锲(刻) ⑥镂(雕刻) ⑦躁(浮躁,不专心)
    (二)随堂巩固
    1.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见识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学不可以已 停止B.木直中绳 符合
    C.锲而不舍 舍弃D.虽有槁暴 粗暴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善假于物也 借助B.而绝江河 横渡
    C.非能水也 江河D.而闻者彰 清楚
    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5.翻译下面句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答案】
    2.D
    3.C
    4.A
    5.①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③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圣人的精神境界也就在这里具备了。
    ④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
    【解析】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暴”通“曝”,晒干。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故选C。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故选A。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博”,广泛;“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省察、反省;“省乎已”,状语后知,“乎”相当“于”,正确语序“于己省”;“知”,通“智”,智慧。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确语序“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心一也”,表原因的判断句。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 两个“之”字都是助词,但意思不同。
    B.吾尝跂而望矣 锲而舍之 两个“而”字都是连词,但意思不同。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见者:远处看见的人。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与“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中“一”词性不同。
    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品,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现在指黄金。
    B.“假舆马者”中的“舆”,原指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舆马”在文中指马拉的车。
    C.“故不积跬步”中,古时跨出一脚叫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两足各跨一次才叫步,现在则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D.“骐骥一跃”中的“骐”是指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骥”指千里马,“骐骥”泛指骏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荀子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终日思”与“须臾学”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论证充分揭示了空想与学习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证明了“空想不如学习”,令人印象深刻。
    B.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在选文中也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本文虽没有直接的劝诫对象,但文中的议论针对普遍存在的人们对学习认识不清的情况有感而发,所以针对性还是很强的。
    C.选文条理清晰,论述严密,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指出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阐述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助力自己做得更好,而要做到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D.选文最后一段中,作者连续设喻阐明自己的观点,说明不仅要积累,还要坚持不懈。“舍”就“不能十步”“朽木不折”,“不舍”则“驽马十驾”“金石可镂”,由此可见,荀子认为再难的知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获得。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1.A 2.B 3.D 4.(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2)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代词,代靛青;助词,定语后置句的标志,不译。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B.正确。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
    C.正确。句意: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D.正确。形容词,专一;副词,一经。句意: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一经离开就是三十年。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原指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有误,“舆”原指造车的工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D.“荀子认为再难的知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获得”错误,文中只是阐述了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不懈和专一,并没有说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成功,比如遇到困难时还需要借助外力等。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
    (2)“善”,善行;“神明”,非凡的智慧;“圣心”,圣人的心怀。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四)比较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
    5.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中“疾”与《触龙说赵太后》“曾不能疾走”中“疾”字含义相同。
    B.“假舆马者”中“假”与《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假”字含义不同。
    C.“心善其说”中“善”与《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中“善”字含义不同。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了观点。
    B.荀子《劝学》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精骑集〉序》中,秦观讲述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大不如从前的故事。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在序中,秦观说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经、传、子、史中富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9.秦观《〈精骑集〉序》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5.C 6.A 7.D 8.(1)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使自己获得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也就)在这里具备了。(2)但是我却依仗这种小聪明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9.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 “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
    “殆”,表推测,搭配后面的“不如曩时十一二”,二者中间不能断开,且“聪明衰耗”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和文学常识的理解能力。
    A.错误。劲疾,声音宏大;快、迅速。句意:声音没有变得洪亮。/竟不能快走。
    B.正确。借助;借。句意:借助车马的人。/每到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书。
    C.正确。认为……好;好的。句意:心中赞同这个说法。/选择好的老师并跟随他学习。
    D.正确。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富有文采的句子”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善”,善行;“神明”,非凡的智慧;“得”,获取,取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圣人的精神境界。
    (2)“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游”,交往;“旬朔”,十天或一个月,泛指较长的时间。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荀子《劝学》中的观点为“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
    而秦观《劝学》中说到年少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就喜欢和那些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也看不几天书,所以虽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这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这是从反面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所以可以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材料二: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五)比较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哀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幹《治学》)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顾所由来A则杳B然C其远D以其难E而懈之F误G且非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可以经人伦”的“经”与“今所经中岭及出巅,崖限当道者”(《登泰山记》)的“经”意义不同。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来用“庠序”泛指学校。
    C.黄钟: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
    D.“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先天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徐幹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道理形象化。
    D.材料二第五段整散结合,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告诉我们,与其内心幻想,不如去学习,去从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14.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治学的思路。
    【答案】10.ADF 11.C 12.D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2)学习就好比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14.①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②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③对比学之多与成之少,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是(认识)错误,而且(行为)不正确。
    “顾”为动词,回顾,后接宾语“所由来”,结构完整,应在A处断开。
    “杳然”和“远”都是形容词,根据句意判断,这里说的是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的情况,由“则”领起,故应在“远”后断开,即D处断句。
    “以”是“因为”的意思,“难”是“懈之”的原因,故应在F处断开。
    故选AD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处理/经过。句意:所以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B.正确。
    C.“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错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出自《楚辞·卜居》,意思是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黄钟的声音与缶、瓦釜声音完全不同,选项曲解成语的含义与出处。
    D.正确。困惑/围困。句意:知道不学习的困惑。/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整散结合”分析错误,第五段只有整句,没有散句。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2)“犹”,如同,好像;“无以”,没有办法来……、无法做到;“美观”,美丽的外观;“懿”,美好的。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最后一段一共五句话。
    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是说学习需要坚持不懈,其后“没而后已”是说学习要穷其一生,是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句中“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指出要想成就功业必须立下志向。第一二句点明立志的重要性,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层意思。“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才华的作用是次要的。
    第五句是最后一层意思。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是通过对比学习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的情况,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结论,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在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比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是(认识)错误,而且(行为)不正确。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所以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节选自徐幹《治学》)
    (一)《荀子》全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阐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需要选择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部分从“积土成山”到“安有不闻者乎”,阐述学习必须专心一致、锲而不舍。
    第三部分从“学恶乎始”到“此之谓也”,阐述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这段开始说明学习的全过程和学习的总内容总要求。
    第四部分从“百发失一”到最后,阐述学习的根本目的,亦即最终归宿。这一段提出了劝学的最高要求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百发不失其一,千里不差一步,触类旁通,不背仁义,纯而粹之,贯彻始终。
    《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二)范仲淹的读书故事:“划粥断齑(jī)”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
    范仲淹随母改嫁到山东邹平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因而称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
    在邹平青阳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这就是“断齑”,齑jī,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反面例子
    王安石《伤仲永》——有好的天资,却不注重后天的学习,以至于“泯然众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四)作文素材积累
    1.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入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相关链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苟子·劝学》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3.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
    相关学案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2作文写作-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2作文写作-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共7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审题立意技巧点拨,拟定题目技巧点拨,议论文结构技巧点拨,文采提升技巧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19名篇名句默写-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19名篇名句默写-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查导向,命题形式,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08图文转换-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08图文转换-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共27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01讲 《劝学》新课预习讲义-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