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2022_2023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第一、三单元
说明:共六大题,20小题,满分70分。化学与物理的作答时间共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 2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我们要努力做到
A. 露天焚烧生活垃圾B. 大力发展燃油汽车
C. 燃放烟花爆竹D. 节约使用纸张
2. 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下列防疫工作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 测定病毒基因序列B. 研究防护服材料
C. 制备“84”消毒液D. 合成抗病毒药物
3. 安全重于泰山,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上必须张贴警示标志。腐蚀品的标志是
A. B. C. D.
4. 平定砂器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特产,砂器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优质粘土,经调泥、成型、上釉、窑烧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工序是
A. 调泥B. 成型C. 上釉D. 窑烧
5. 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B. 点燃酒精灯
C. 滴加液体D. 量取水的体积
6. 大力弘扬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拉瓦锡——创立原子论
B.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C. 阿伏加德罗——编制元素周期表
D. 门捷列夫——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7. 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要遵循实验室规则以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下列操作要求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A. 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B. 不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C. 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
D.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
8. 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燃烧匙中加入红磷,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剩余空间分为五等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B. 红磷熄灭后,应立即打开弹簧夹
C. 实验前,应加入过量的红磷D. 该实验中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
9. 物质的鉴别、除杂和检验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10.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点燃蜡烛后,将干冷的玻璃杯从上至下倒扣在澄清石灰水中,但不紧贴盘子内壁(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刚开始,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
B. 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C. 实验结束后,玻璃杯内水面下降
D. 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的气体只含有水蒸气
二、生活、生产应用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关注生活现象】
11.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山西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续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下面小题。
(1)高质量发展:有着“冰上F1”之称的国产雪车应用了太钢生产的TG800碳纤维材料,利用了碳纤维具有强度高、______的性质。生产碳纤维时要用到催化剂,催化剂的______和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乡村振兴: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干黄花菜保质期,利用了氮气______的性质;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利用的是物质的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能革命:“氢都”大同的氢燃料助力北京冬奥会,氢气被誉为最清洁的燃料,其原因是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4)生态文明建设:右玉县将“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使天空更蓝。请你写出一种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______。空气污染指数越大,说明空气质量越______(选填“好”或“差”)。“让一泓清水入黄河”,请你提出一条保护黄河的建议:______。
【关注生产实际】
12. 硝酸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受猛烈撞击或受热会发生爆炸。下图是以空气为原料合成硝酸铵的工业流程。分析流程,回答问题:
(1)步骤①得到的其他气体中稀有气体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2)步骤②中,在1.01×105Pa时,要将工业合成氨的产物氨气从它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T)范围应控制在______。
(3)步骤③中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4)步骤⑤中只有硝酸铵生成,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
(5)保存硝酸铵时,要注意______。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问1分,共7分。)
13. 淀粉
淀粉是白色无味粉末,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直链淀粉可以溶解在热水里,遇到碘呈蓝色;支链淀粉的粘性较大,即使在热水中也不易溶解,遇到碘呈紫红色。
淀粉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是养活全球人口最重要的食物来,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自然界的淀粉是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近期,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经过6年技术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人工合成淀粉是以热电厂和水泥厂排放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首先通过光伏发电将光能转变为电能,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然后再使用酶逐步将甲醇转化为二羟基丙酮,再进一步转化为磷酸葡萄糖,最终合成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阅读分析,回答问题:
(1)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性质有很多差异,请写出一条:_________。
(2)面粉属于什么物质类别:_________。
(3)农作物光合作用原料有哪些:_________。
(4)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请写出该过程中生成甲醇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
(5)请你说一说人工合成淀粉的意义:_________。(写一条)
四、物质组成与变化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6分。)
14. 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5种物质,已知A和E是黑色固体,B常温下是液体,D是白色固体。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略去),“→”指一种物质可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一”指两种物质可发生反应。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A______;D______。
(2)B→C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3)C→E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五、定量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2分,共6分。)
15. 在探究硫在不同浓度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图1的集气瓶中装有8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后,集气瓶中仍留有10%的水,如图2所示。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实验时,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
(2)图2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每空2分,其余每问或每空1分,共15分。)
【基本实验】
16. 同学们在化学实验课上完成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科学探究】
17.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其中蕴含了很多科学奥秘。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
任务一:了解呼吸作用
【查阅资料】呼吸作用是维持所有动植物生存基本的能量转换作用。它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小组讨论】
(1)呼吸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缓慢氧化,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事例:_______。
(2)动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_______转化为热能。
任务二:探究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进行实验】同学们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呼出气体,并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收集证据】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由此说明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高。
【小组交流】
(4)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气体收集满时的标志是_______,然后在水面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取出集气瓶_______(选填“正”或“倒”)放在实验桌上。
(5)小林发现用上述方法收集呼出气体时,集气瓶内壁有水珠,于是得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的结论。同学们认为该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
【实验拓展】
(6)若欲证明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不同,则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 2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我们要努力做到
A. 露天焚烧生活垃圾B. 大力发展燃油汽车
C. 燃放烟花爆竹D. 节约使用纸张
【答案】D
【解析】
A.露天焚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污染空气质量而且还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故不符合题意;
B.大力发展燃油汽车,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系列有害物质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同时,燃放烟花爆竹还会产生的巨大噪音,故不符合题意;
D.节约使用纸张可以减少浪费,节省资金,变相为国家减少树木的砍伐量,从而有效维护生态环境,故符合题意,故选D。
2. 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下列防疫工作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 测定病毒基因序列B. 研究防护服材料
C. 制备“84”消毒液D. 合成抗病毒药物
【答案】A
【解析】
A.测定病毒基因序列,属于生物学研究范畴,故选项符合题意;
B.研究防护服材料,是新材料的开发,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制备“84”消毒液,是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合成抗病毒药物,是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安全重于泰山,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上必须张贴警示标志。腐蚀品的标志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该标志表示有毒品,故A错误;
B.该标志表示腐蚀品,故B正确;
C.该标志表示自燃物品,故C错误;
D.该标志表示爆炸品,故D错误;
故选B。
4. 平定砂器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特产,砂器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优质粘土,经调泥、成型、上釉、窑烧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工序是
A. 调泥B. 成型C. 上釉D. 窑烧
【答案】D
【解析】
调泥、成型、上釉等工序中,只是形状等因素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窑烧过程中,燃烧会生成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5. 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B. 点燃酒精灯
C. 滴加液体D. 量取水的体积
【答案】B
【解析】
A.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6. 大力弘扬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拉瓦锡——创立原子论
B.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C. 阿伏加德罗——编制元素周期表
D. 门捷列夫——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A.道尔顿创立原子论,故A错误;
B.屠呦呦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故B正确;
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故C错误;
D.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故D错误。
故选B。
7. 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要遵循实验室规则以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下列操作要求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A. 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B. 不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C. 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
D.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
【答案】B
【解析】
A.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试剂挥发或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变质,不符合题意;
B.不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防止发生中毒,符合题意;
C.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防止污染试剂,不符合题意;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防止污染原瓶试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燃烧匙中加入红磷,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剩余空间分为五等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B. 红磷熄灭后,应立即打开弹簧夹
C. 实验前,应加入过量的红磷D. 该实验中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
【答案】C
【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A不正确;
B.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瓶内温度较高,剩余气体膨胀,测量的结果会小于。B不正确;
C.红磷过量,能把氧气全部耗尽,红磷较少不能把氧气耗尽,测量的结果会小于。C正确;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填充了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固体分子间间隔小,体积几乎忽略不计。该实验中不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9. 物质的鉴别、除杂和检验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A.白醋和白酒都是无色的液体,不能通过颜色鉴别,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都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鉴别,故B错误;
C.氧气与澄清石灰水不反应,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除去氧气,故C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故D正确。
故选D。
10.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点燃蜡烛后,将干冷的玻璃杯从上至下倒扣在澄清石灰水中,但不紧贴盘子内壁(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刚开始,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
B. 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C. 实验结束后,玻璃杯内水面下降
D. 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的气体只含有水蒸气
【答案】A
【解析】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水受热形成水蒸气,刚开始,生成的水蒸气遇到干冷的玻璃杯后在玻璃杯内壁形成水雾。A正确;
B.实验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不正确;
C.实验中,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则实验结束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C不正确;
D.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气体还含有氮气、稀有气体等。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二、生活、生产应用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关注生活现象】
11.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山西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续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下面小题。
(1)高质量发展:有着“冰上F1”之称的国产雪车应用了太钢生产的TG800碳纤维材料,利用了碳纤维具有强度高、______的性质。生产碳纤维时要用到催化剂,催化剂的______和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乡村振兴: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干黄花菜的保质期,利用了氮气______的性质;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利用的是物质的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能革命:“氢都”大同的氢燃料助力北京冬奥会,氢气被誉为最清洁的燃料,其原因是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4)生态文明建设:右玉县将“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使天空更蓝。请你写出一种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______。空气污染指数越大,说明空气质量越______(选填“好”或“差”)。“让一泓清水入黄河”,请你提出一条保护黄河的建议:______。
【答案】(1) ①. 密度小(合理即可) ②. 质量 ③. 化学性质
(2) ①. 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学性质稳定 ②. 物理
(3)
(4) ①. 一氧化碳(合理即可) ②. 差 ③. 不往黄河里乱扔垃圾(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
冬奥雪车应用了太钢生产的TG800碳纤维材料,利用了碳纤维具有强度高、密度小的性质;根据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两不变”可知,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故填:密度小(合理即可);质量;化学性质;
【小问2】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干黄花菜的保质期;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的是物理性质,故填:化学性质不活泼或化学性质稳定;物理;
【小问3】
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故填:;
【小问4】
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指数越大,说明空气中污染物越多,空气质量越差;保护黄河的措施很多,如不往黄河里乱扔垃圾、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等,故填:一氧化碳(合理即可);差;不往黄河里乱扔垃圾(合理即可)。
【关注生产实际】
12. 硝酸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受猛烈撞击或受热会发生爆炸。下图是以空气为原料合成硝酸铵的工业流程。分析流程,回答问题:
(1)步骤①得到的其他气体中稀有气体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2)步骤②中,在1.01×105Pa时,要将工业合成氨的产物氨气从它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T)范围应控制在______。
(3)步骤③中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4)步骤⑤中只有硝酸铵生成,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
(5)保存硝酸铵时,要注意______。
【答案】(1)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合理即可)
(2)-195.8℃≤T<-33.35℃
(3)
(4)化合反应 (5)阴凉、干燥、防潮、防撞击(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
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合理即可);
小问2】
由表中数据可知:氢气的沸点为-252℃,氮气的沸点为-195.8℃,氨气的沸点为-33.35℃,若想将氨气从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利用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分离,沸点高的先分离出来,则让氨气变为液体,但氢气和氮气均为气体,则温度(T)范围应控制在-195.8℃≤T<-33.35℃;
【小问3】
步骤③中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小问4】
步骤⑤中氨气和硝酸反应只生成硝酸铵,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小问5】
硝酸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受猛烈撞击或受热会发生爆炸,所以保存硝酸铵时应注意阴凉、干燥、防潮、防撞击(合理即可)。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问1分,共7分。)
13. 淀粉
淀粉是白色无味粉末,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直链淀粉可以溶解在热水里,遇到碘呈蓝色;支链淀粉的粘性较大,即使在热水中也不易溶解,遇到碘呈紫红色。
淀粉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是养活全球人口最重要的食物来,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自然界的淀粉是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近期,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经过6年技术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人工合成淀粉是以热电厂和水泥厂排放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首先通过光伏发电将光能转变为电能,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然后再使用酶逐步将甲醇转化为二羟基丙酮,再进一步转化为磷酸葡萄糖,最终合成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阅读分析,回答问题:
(1)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性质有很多差异,请写出一条:_________。
(2)面粉属于什么物质类别:_________。
(3)农作物光合作用原料有哪些:_________。
(4)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请写出该过程中生成甲醇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
(5)请你说一说人工合成淀粉的意义:_________。(写一条)
【答案】(1)在热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合理即可)
(2)混合物 (3)二氧化碳和水
(4) ①. 水 ②.
(5)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
直链淀粉可以溶解在热水里,遇到碘呈蓝色;支链淀粉的粘性较大,即使在热水中也不易溶解,遇到碘呈紫红色;则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性质差异是,在热水中的溶解性不同,遇碘显示的颜色不同,故填:在热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合理即可)。
【小问2】
淀粉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则面粉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小问3】
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则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小问4】
①人工合成淀粉是以热电厂和水泥厂排放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首先通过光伏发电将光能转变为电能,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然后再使用酶逐步将甲醇转化为二羟基丙酮,再进一步转化为磷酸葡萄糖,最终合成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其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故填:水。
②氢气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故填:。
【小问5】
人工合成淀粉是以热电厂和水泥厂排放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填: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合理即可)。
四、物质组成与变化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6分。)
14. 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5种物质,已知A和E是黑色固体,B常温下是液体,D是白色固体。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略去),“→”指一种物质可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一”指两种物质可发生反应。
(1)请写出下列物质名称:A______;D______。
(2)B→C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3)C→E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答案】(1) ①. 碳(合理即可) ②. 五氧化二磷(合理即可)
(2)(合理即可)
(3)
【解析】
【分析】已知A和E是黑色固体,猜测为碳和四氧化三铁,D是白色固体,猜测是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B常温下是液体,猜测B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则C为氧气,代入满足题意;
【小问1】
综上分析,A为碳;D为五氧化二磷;
【小问2】
B→C反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小问3】
C→E反应: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五、定量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2分,共6分。)
15. 在探究硫在不同浓度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图1的集气瓶中装有8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后,集气瓶中仍留有10%的水,如图2所示。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实验时,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
(2)图2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答案】(1) ①. ②.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2)解:图1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图2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答:图2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74.2%。(其他合理算法均可)
【解析】
【小问1】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由于硫燃烧生成的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所以实验室进行该实验时,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小问2】
见答案。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每空2分,其余每问或每空1分,共15分。)
【基本实验】
16. 同学们在化学实验课上完成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答案】 ①. 铁架台 ②. ③.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 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⑤. 细铁丝表面有铁锈,实验前未打磨(合理即可)
【解析】
①观察图可知,仪器名称是铁架台,故答案为:铁架台;
②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答案为: ;
③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第一步为: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堵塞导管,故答案为: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⑤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未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够纯,也可能是铁丝表面被氧化,实验前未打磨(合理即可),故答案为:铁丝表面有铁锈,实验前未打磨(合理即可)。
【科学探究】
17.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其中蕴含了很多科学奥秘。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
任务一:了解呼吸作用
【查阅资料】呼吸作用是维持所有动植物生存的基本的能量转换作用。它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小组讨论】
(1)呼吸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缓慢氧化,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事例:_______。
(2)动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_______转化为热能。
任务二:探究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进行实验】同学们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呼出气体,并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收集证据】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由此说明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高。
【小组交流】
(4)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气体收集满时的标志是_______,然后在水面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取出集气瓶_______(选填“正”或“倒”)放在实验桌上。
(5)小林发现用上述方法收集呼出气体时,集气瓶内壁有水珠,于是得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的结论。同学们认为该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
【实验拓展】
(6)若欲证明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不同,则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答案】(1)食物腐败(合理即可)
(2)化学能 (3) ①. 空气样品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样品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合理即可) ②. 二氧化碳##CO2
(4) ①. 有较大气泡从集气瓶瓶口冒出(合理即可) ②. 正
(5)可能是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残留的水(合理即可)
(6) ①.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合理即可) ②. 伸入空气样品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伸人呼出气体样品中的木条熄灭(合理即可,须与前一空对应)
【解析】
【小问1】
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缓慢氧化反应速率较慢,现象不明显,如食物腐败、呼吸作用、金属锈蚀等,合理即可。
【小问2】
动植物呼吸作用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所以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小问3】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现象不明显,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为:空气样品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样品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合理即可);该现象能说明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不同,故填:二氧化碳(或CO2)。
【小问4】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收集满后,气体会由瓶口向外逸出,所以气体收集满时的标志是:有较大气泡从集气瓶瓶口冒出(合理即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为防止气体逸出,则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
【小问5】
因为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所以集气瓶内壁可能会有水残留,不能说明一定是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答案填:可能是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残留的水(合理即可)。
【小问6】
氧气能支持燃烧,故根据燃着的木条燃烧现象的不同,可以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高低,故实验操作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合理即可);实验现象为:伸入空气样品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伸人呼出气体样品中的木条熄灭(合理即可,须与前一空对应)。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白醋和白酒
观察颜色
B
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C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D
检验氧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物质
氢气
氮气
氨气
沸点/℃(1.01×105Pa)
-252
-195.8
-33.35
实验活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学习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______、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胶塞、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坩埚钳、棉花、药匙、高锰酸钾、细铁丝。
【实验原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实验步骤】
I.制取氧气
(1)按照如图所示连接装置,并_______。
(2)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3)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瓶中留有少量水)。
(4)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Ⅱ.验证氧气的性质
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步骤I收集到的氧气中,观察现象。
【问题与交流】
①步骤1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
②步骤Ⅱ中未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你分析原因:____________。(写一条)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白醋和白酒
观察颜色
B
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C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D
检验氧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物质
氢气
氮气
氨气
沸点/℃(1.01×105Pa)
-252
-195.8
-33.35
实验活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学习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______、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胶塞、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坩埚钳、棉花、药匙、高锰酸钾、细铁丝。
【实验原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实验步骤】
I.制取氧气
(1)按照如图所示连接装置,并_______。
(2)把少量的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3)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瓶中留有少量水)。
(4)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Ⅱ.验证氧气的性质
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步骤I收集到的氧气中,观察现象。
【问题与交流】
①步骤1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
②步骤Ⅱ中未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你分析原因:____________。(写一条)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听录音,选择合适的答句,读一读,选择符合对话内容的句子,阅读短文,选择合适的选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工程,科普阅读题,物质性质与应用题,定量分析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