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自然界有着千万种美好:如《诗经•关雎》中“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欢快鸣叫的水鸟,以及“③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的真挚之爱;如孟浩然诗里“八月湖水平,④_____________”恢弘阔大的胜景;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的潭边绿意以及“佁然不动,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的自由自在的游鱼。人世间同样涌流着无数的真情:无论是“⑨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的怅惘;还是“⑩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的嗔怪,都弥足珍贵,让人沉醉。
【答案】①关关雎鸠 ②在河之洲 ③窈窕淑女 ④涵虚混太清 ⑤青树翠蔓 ⑥蒙络摇缀 ⑦俶尔远逝 ⑧往来翕忽 ⑨所谓伊人 ⑩青青子衿
2.根据语境作答。
社会民俗包括人际交往、礼仪文化、节日民俗等,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shè ( )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瞥见许多( A )。《社戏》中,每逢社戏,远近村民都会成群结队摇着乌篷船前往观戏。社戏实际上是在社中进行的一种祭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等意义。
此外,文中提到的“春赛”属于民间娱乐,未当家的女儿在夏季归省属于社会习俗。《灯笼》中也描写了在春节和元宵节里张灯结彩、跑马灯、猜灯谜等节日民俗,还写到婚嫁礼仪,如族里的姐妹远嫁时就会满街灯火,彻夜鼓吹,场面热闹宏大,使人(B)。可惜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民俗已销声nì( )迹,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了解了。从经典作品中,我们能够 , , 。
(1)给文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shè ( )及 销声nì( )迹
(2)给文中AB处选出合适的词语。
A.人情世故 人间冷暖 B.叹为观止 拍案叫绝
(3)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4)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②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③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答案】(1)①涉 ②匿
(2)人情世故、叹为观止
(3)把“创造”和“传承”调换位置
(4)C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涉及(shè jí):关联到,牵涉到。
销声匿迹(xiā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间冷暖:形容人世间得意时受宠耀,失意时受冷淡的情形。
A处指从社会民俗中见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应选用“人情世故”。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
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B处形容婚嫁礼仪令人觉得场面无与伦比,因此应选和“叹为观止”。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语序不当,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应把“传承并创造”改为“创造前传承”。
(4)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横线处是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应是先“看到”,再“感受到”,最后“更好地理解”。因此正确排序为③①②。
故选C。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C.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积累能力。
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非“浪漫主义”;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是《离骚》;
故选D。
二、阅读(55分)
(一)(14分)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欲 还 失 道 遇 伐 薪 人 问 径 仅 得 还 家。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未果,寻病终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B.复行数十步 不复知处
C.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武陵人捕鱼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7.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
B.《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C.《桃花源记》《搜神后记》均为“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记事、记游、状物或表达情感。
D.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4.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5.B
6.(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2)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7.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其中,“欲还失道”是写刘子骥的遭遇,“遇伐薪人问径”是刘子骥解决困境的经过,“仅 得 还 家”是事件的结果。所以,应断句为: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副词,不久/动词,寻找;
B.副词,又/副词,再;
C.动词,离开/名词,房舍;
D.借词,作为/介词,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今:现在;何:什么;世: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
(2)行:走;便:于是;开:开阔;明:明亮;朗然:豁然开朗;异:不同。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A.“做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表述有误。依据《桃花源记》全文中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可知,这是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依据“初极狭,才通人。”这是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依据“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这是写渔人做客桃花源的情景。依据“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经过。依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这是写渔人复寻桃花源的过程。所以,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
故选A。
参考译文:
【甲】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
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二)(4分)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常被作为临别赠言,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8.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即使彼此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意相通,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就像邻居一样亲近。这句诗表达了友谊、爱情等深厚情感超越时空、跨越距离的力量,形象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契合。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望”字含有眺望、远望之意,它表达的是一种对远方目标的关注和期盼。在诗中,它形象地描绘了作者从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五津——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这种远望的动作本身,就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不舍之情。而“看”字则更多表示一种近距离的、直接的观察,它缺乏“望”字所蕴含的那种深情和期盼,无法准确传达出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复杂情感。
其次,从诗歌的意境营造上来看,“望”字带有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和期盼,与诗中表达的虽然分别但友情长存的意境相吻合。它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为深远和广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看”字则更多地停留在眼前,无法体现出这种对未来的展望和期盼,使得诗歌的意境变得狭窄和浅显。
最后,从诗人的创作意图来看,王勃在诗中运用“望”字,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离别的不舍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一种远距离的、深情的眺望动作来实现。而“看”字则无法满足这一创作需求,它无法准确传达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将“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改成“看”字,不仅无法准确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图,还会破坏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因此,这样的改动是不可取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海内”指的是四海之内,即天下;“存知己”表示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则是指极远之地,“若比邻”就是像邻居一样。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将物理上的距离与心灵上的亲近进行了对比,强调了真挚情感的力量。
其次,从深层含义上看,这句诗表达了人类情感的一种超越性。在真挚的友谊或爱情面前,时空的隔阂变得微不足道。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中有爱,有对彼此的思念和牵挂,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就像邻居一样亲近。这种情感超越了地理上的距离,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支撑。
最后,这句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离别和分离时,我们不必过分悲伤和沮丧。因为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对友谊和爱情的珍视和呵护,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保持心灵的契合和联系。
综上所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不仅表达了深厚情感和哲理,也给予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面对离别的勇气。它让我们相信,在真挚的情感面前,任何距离都不是问题,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三)(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爱因斯坦卫星是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研制的X射线天文卫星,于1978年11月13日发射升空,原名“高能天文台2号”,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而命名为“爱因斯坦卫星”。爱因斯坦卫星携带一架包含4对内嵌圆筒镜的X射线望远镜,每个圆筒镜直径大约0.6米,其光学直径从30毫米至560毫米不等,焦距约为3.4米,总长将近4.6米,同时还有4种探测器。爱因斯坦卫星一直工作到1981年4月26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 孙自法)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4年1月9日发布消息说,北京时间当天15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空间科学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被誉为“宇宙天体爆发的捕手”,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继“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之后,成功研制发射的新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它能精准捕捉到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与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设计寿命5年,其采用天文时域观测方法在软X射线波段,开展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将系统性发现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监测已知天体的活动性,探究其本质和物理过程。“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共搭载有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 两台有效载荷。“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运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探测能力国际领先,可实现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1至2个数量级的提升,在进行大视场探测的同时,能够精准捕捉到宇宙中遥远暗弱的高能暂现源和转瞬即逝的未知现象,并发布预警引导天地基其他天文设备进行后随观测。
(摘自“中国新闻网”)
10.给材料二加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11.结合材料一,说说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爱因斯坦卫星携带一架包含4对内嵌圆筒镜的X射线望远镜,每个圆筒镜直径大约0.6米,其光学直径从30毫米至560毫米不等,焦距约为3.4米,总长将近4.6米。
1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分析下面句子的说明语言特色及其效果。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被誉为“宇宙天体爆发的捕手”。
13.说说“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作用与意义以及技术的创新之处。
【答案】10.中国成功发射“爱因斯坦探针”空间科学卫星
11.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爱因斯坦卫星携带的X射线望远镜中的圆筒镜的直径、光学直径、焦距、总长等。
12.采用生动说明,形象地说明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精准捕捉能力很强。
13.“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能精准捕捉到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与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答下一段的“能够精准捕捉到宇宙中遥远暗弱的高能暂现源和转瞬即逝的未知现象”也对),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创新之处是首次大规模运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定标题的能力。
结合原文“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空间科学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可知,中国成功发射“爱因斯坦探针”空间科学卫星。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直径大约0.6米”“直径从30毫米至560毫米不等”“焦距约为3.4米”“总长将近4.6米”可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爱因斯坦卫星携带的X射线望远镜中的圆筒镜的直径、光学直径、焦距、总长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结合“‘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被誉为‘宇宙天体爆发的捕手’”可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当作“宇宙天体爆发的捕手”,生动形象;
结合“它能精准捕捉到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与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知,形象地说明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精准捕捉能力很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它能精准捕捉到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与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第三段“能够精准捕捉到宇宙中遥远暗弱的高能暂现源和转瞬即逝的未知现象”可知,“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能精准捕捉到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与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答下一段的“能够精准捕捉到宇宙中遥远暗弱的高能暂现源和转瞬即逝的未知现象”也对),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创新之处是首次大规模运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可知,创新之处是首次大规模运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
(四)(17分)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 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 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4.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
抗拒—— ( ) —— ( ) —— 难过
15.文章的标题为《父亲和树》,说说你的理解。
16.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从修辞的角度)
1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18.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阅读全文,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4.①妥协 ②兴奋
15.“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16.(1)通过“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等连续的动词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勤劳、能干和对苹果树的重视,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17.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答出三点即可)
18.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变化。
根据题干已知信息“抗拒”可定位文章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第①空:根据第⑩段“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可知,父亲看到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妥协了,还许下新的愿景,故此处的情感态度是:妥协;
第②空:根据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父亲进入了一种持续兴奋的状态。故此处的情感态度是:兴奋;
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故此处的情感态度是:难过。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文章标题的作用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交代文章写作情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
文章标题“父亲和树”概括了文章内容,交代文章写作对象。“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对象,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通读全文,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第⑩段“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等描述可知,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标题“父亲和树”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根据第⑬段“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由此可知,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要求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第⑪段中“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由“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等动词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果园里细心照顾果树,辛勤劳作的情景,联系上句“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表现了父亲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对果树挂果充满了期待,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持续兴奋的饱满热情。
(2)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根据第⑫段画线句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可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大树和父亲好似在谈话,体现了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结合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嘎吱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可知,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父亲明白苹果树对我们的的贡献,表现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根据第⑦段“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
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因砍到苹果树而难过,表现父亲与苹果树关系密切,表现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根据第⑭段“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
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第⑭段“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五)(10分)
材料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材料二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材料三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地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
象形有抽象作用,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
(材料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19.对三则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汉字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出自众多“后世圣人”之手。
B.古人在造字之初,就按照“六书”的法则创造出了丰富的汉字。
C.我们现在所用的字常有一字数义现象,往往是由“假借”带来的。
D.近人提出了汉字的发展逻辑,对不少的旧说进行了补充修正。
20.小语在默写《诗经·关雎》时常把“在河之洲”中的“洲”写成“州”,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告诉他怎样避免这个错误。
21.朱自清说《经典常谈》中“各篇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22.小文正在学习唐诗,你会推荐他选择阅读《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请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备选篇目:①《诗经》第四②《四书》第七③《诗》第十二
【答案】19.B
20.“洲”字是形声字,意思是水中的岛屿,在记这个字时知道意思与与水有关,“氵”(水)是形旁,表意,“州”为声旁,就不会写错了。
21.《经典常谈》采用的近人新说,如材料三文字发展的逻辑程序,就引用了近人新说;但朱自清先生也常常作出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材料一“《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材料三“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所以这个说法只是作者自谦而已。
22.我会推荐他阅读《诗》第十二,因为这一篇列举了很多唐诗的例子,还重点介绍了解读唐诗的方法,如怎么读比喻、典故等。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B.有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分析,“洲”字是形声字,意思是水中的岛屿,在记这个字时知道意思与与水有关,“氵”(水)是形旁,表意,“州”为声旁,就不会写错了。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三第二段“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分析,《经典常谈》采用的近人新说,如材料三文字发展的逻辑程序,就引用了近人新说;结合材料一“《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材料三第二段“‘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分析,朱自清先生也常常作出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材料一“《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材料三第二段“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所以这个说法只是作者自谦而已。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我会推荐他阅读《诗》第十二。《诗》第十二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成为近体;列举了很多诗人的风格:李白作诗全任自然,境界超远;杜甫叙写时代,叙写民间疾苦;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晚唐诗推崇李商隐、杜牧为大家。同时有绮丽一派,僻涩一派,粗豪一派。
三、作文 (63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灯光重新亮起,全场观众已从比赛中得到了答案——11秒23,葛曼棋率先撞线,夺得女子100米金牌。赛后,记者采访,葛曼棋说,成绩来之不易。成绩是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成绩是锲而不舍的最好诠释;成绩是永不言败的最好注脚……
请以“成绩,来之不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或套作;⑤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